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涛 兰慧慧 +6 位作者 蒋忠胜 莫胜林 李旭 李敏基 张鹏 胡家光 唐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8-544,共7页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近期预后的预后指数方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62例)及柳州市人民医院(43例)收治的DTSM并发GIB患者共105例,分为好转组(5...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近期预后的预后指数方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62例)及柳州市人民医院(43例)收治的DTSM并发GIB患者共105例,分为好转组(58例)和死亡组(47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逐步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建立预后指数方程,并根据预后指数方程分组预测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小板(PLT)、CD4/CD8是DTSM并发GIB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预后指数方程(PI)=1.124×PLT+1.179×BUN+1.104×ALB+0.910×(CD4/CD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95%CI 0.904~0.990,S_(x)=0.022,P<0.001)。根据预后指数方程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3组的14 d生存率分别为92.59%、38.89%和3.03%。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3组患者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57,ν=2,P<0.001)。结论ALB、BUN、PLT及CD4/CD8是影响DTSM并发GIB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所构建的预后指数方程可为此类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消化道出血 预后 COX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并发消化道出血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涛 蒋忠胜 +4 位作者 兰慧慧 李敏基 胡家光 覃川 莫胜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354-4357,共4页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TSM初治患者63例,将其分为无消化道出血组(34例)和消化道出血组(29例)。回顾性分析DTSM患者...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TSM初治患者63例,将其分为无消化道出血组(34例)和消化道出血组(29例)。回顾性分析DTS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PLT)[β=-0.037,OR=0.946,95%CI(0.937,0.979)]、凝血酶原时间(PT)[β=0.376,OR=1.457,95%CI(1.082,1.961)]是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P=1/(1+e^(-y)),Y=-3.612+0.376×PT-0.037×PLT,其中P为患者的出血概率,Y为预测指数。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好(χ~2=4.757,df=8,P=0.78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95%CI(0.815,0.985),P<0.001],当P值的最佳临界值为0.5393,即P≥0.539 3预测并发消化道出血,<0.539 3预测不并发消化道出血时,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86.21%,特异度为94.12%,阳性预测值为92.59%,阴性预测值为88.89%,总正确率为90.48%。结论 PLT、PT可用于预测模型的构建。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DTSM患者是否并发消化道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 胃肠出血 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播散性孢子丝菌病1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夏建新 王延龙 +3 位作者 王平凡 张凤华 张民夫 金学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9-730,共2页
关键词 孢子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素琴 杨欣平 +2 位作者 李侠 季福玲 何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17-518,共2页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32岁。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无系统感染症状,皮损表现为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组织病理示组织细胞内外可见大量有荚膜的孢子,PAS染色阳性。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32岁。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无系统感染症状,皮损表现为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组织病理示组织细胞内外可见大量有荚膜的孢子,PAS染色阳性。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治疗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半个月后原有皮损结痂愈合,但右背部又新发带状疱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 皮肤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播散性毛孢子菌病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蓉娅 敖俊红 +3 位作者 张水文 王文岭 李大伟 张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1012-1012,共1页
关键词 毛孢子 脂质体两霉素B 氟康唑 治疗 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卡介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振龙 吴小英 许红梅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卡介菌病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3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卡介菌病的患儿。其中,男18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卡介菌病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3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卡介菌病的患儿。其中,男18例,女5例,均在接种后6个月内出现播散性卡介菌病。对其临床资料及免疫学特征进行分析,并随访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儿中,慢性肉芽肿病16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3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2例,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1例,X连锁高IgM综合征1例;23例均发生肺部播散,3例发生肝脏播散,1例发生腹腔播散,1例发生左侧股骨播散,1例发生颅内播散。16例慢性肉芽肿病患儿的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均异常;1例X连锁高IgM综合征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IgM水平明显升高,伴补体C3水平下降;2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淋巴细胞分类检测提示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明显降低,伴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23例患儿中,死亡6例,病死率为26.1%;17例存活患儿随访1.0~2.8年,处于间断住院治疗中。结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卡介菌病起病较早,慢性肉芽肿病在此类患儿中较为常见;此病病死率高,预后不良,需明确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并尽早行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卡介 免疫缺陷综合征 特征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散性卡介菌病并慢性肉芽肿、肺部多重感染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龙振昼 刘华 卢水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677-3677,共1页
患儿男,3岁5个月,因“反复发热3年余,再次发热1周”于2012年6月11日入院。患儿出生后21d始无明显诱因发热,热型不详,无咳嗽、气促,在当地医院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3个月后出现肛周脓肿,予抗炎治疗后好转。
关键词 肺部多重感染 肉芽肿 反复发热 医院治疗 肛周脓肿 抗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2例报告
8
作者 何雯 张瑛 +1 位作者 王雅香 魏群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07-408,共2页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简称HP)是由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958年国内李英氏首次报道1例儿童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至目前仅见8例报告,部份尸检后确诊.现报告我院治愈的2例儿童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关键词 组织胞浆 实验室检查 小儿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式PCR扩增诊断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9
作者 杨蓉娅 赵逊 郝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506-150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PCR技术诊断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后,于接种3、7、14 d分别采集小鼠眶静脉血和肝脏组织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巢式PCR扩增。结果小鼠静脉接种3、7、14 d后血清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0、20%、0,而巢式PCR... 目的探讨应用PCR技术诊断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后,于接种3、7、14 d分别采集小鼠眶静脉血和肝脏组织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巢式PCR扩增。结果小鼠静脉接种3、7、14 d后血清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0、20%、0,而巢式PCR的阳性率分别为80%、90%、88.9%;在上述时相点,肝脏组织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0%、40%、22.2%,而巢式PCR的阳性率分别为90%、90%、88.9%。血清和肝脏组织真菌培养阳性率与巢式PCR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巢式PCR扩增T.asahii特异性DNA片段,可作为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一种特异、灵敏、快捷的早期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孢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冲击治疗皮肤播散性红色毛癣菌病1例
10
作者 杨雪源 刘维达 +1 位作者 陈志强 林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2期112-114,共3页
伊曲康唑400mg/天,连续一周冲击治疗,辅以增强免疫功能及对症治疗,治愈皮肤播散性红色毛癣菌病一例。皮损和组织真菌镜俭和培养均为阴性。随访十月,未复发。
关键词 伊曲康唑 治疗 皮肤红色毛癣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1例
11
作者 李晓林 徐雅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0-400,413,共2页
关键词 型组织胞浆 艾滋 误诊 淋巴结肿大 例数 组织胞浆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移植受者诺卡菌病诊疗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巨春蓉 门同义 +1 位作者 薛武军 李时悦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8-875,共8页
诺卡菌感染后引起的组织与器官损害统称为诺卡菌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SOTR)因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免疫功能较弱,各种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包括诺卡菌感染。既往诺卡菌病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的出现,其诊断率... 诺卡菌感染后引起的组织与器官损害统称为诺卡菌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SOTR)因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免疫功能较弱,各种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包括诺卡菌感染。既往诺卡菌病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的出现,其诊断率已显著提高。诺卡菌不仅容易导致肺部坏死性病变,还可能侵犯累及其他器官组织,如颅内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并可发展为全身性播散性感染。对SOTR而言,诺卡菌病是一种潜在致命的疾病,病死率高达30%。因此,本文就SOTR中常见诺卡菌病的临床特点、新型诊断技术及不同的抗感染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SOTR诺卡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 诺卡 感染 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 药物 宏基因组测序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伟 张圣林 +1 位作者 张新明 邹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262-1263,共2页
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vcosis)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或播散性疾病,于1892年首先在阿根廷被发现,后在美国广泛流行。本病系地方性流行病,病原菌为双相型真菌,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因外伤后经皮肤感染而发病。... 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vcosis)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或播散性疾病,于1892年首先在阿根廷被发现,后在美国广泛流行。本病系地方性流行病,病原菌为双相型真菌,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因外伤后经皮肤感染而发病。我院于2007年诊断并治疗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球孢子 原发 文献复习 地方流行 双相型真 吸入感染 皮肤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例中国球孢子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慧婷 赵羽西 +8 位作者 李一琳 冯瑞娥 王澎 王京岚 王孟昭 徐凯峰 施举红 肖毅 赵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6-657,共12页
目的总结中国球孢子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球孢子菌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以“Coccidioidomycosis”联合“China”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以“球孢子菌病”联合“中国”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检索文献23... 目的总结中国球孢子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球孢子菌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以“Coccidioidomycosis”联合“China”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以“球孢子菌病”联合“中国”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检索文献23篇,获得资料相对完整的中国粗球孢子菌感染患者32例。加上2016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患者1例,共33例。分析33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感染部位、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及接触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特征。结果33例患者中,7例(21.2%)发病前到过球孢子菌病的流行区域,6例(18.2%)起病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24例(72.7%)呼吸系统受累,6例(18.2%)皮肤受累,3例骨骼受累,2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角膜及胃受累各1例;8例(24.2%)为多系统受累,其中3例死亡。14例表现为各类肺部结节,5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实变影及空洞各4例,胸腔积液3例,多发斑片影及团块影各2例。28例于受累组织病理中检出球孢子菌包囊,3例于脓液、渗出物或胸水涂片中检出球孢子菌包囊,4例于痰、脓液及组织培养后见球孢子菌菌丝及孢子,仅有2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20例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13例全身或局部应用了两性霉素B,8例针对病灶进行手术切除,1例应用丙种球蛋白。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存在可造成免疫抑制的基础疾病,1例为婴儿;其余患者病情均在相应治疗后好转或痊愈。结论球孢子菌病及早诊断,合理用药,预后一般较好。多系统受累和免疫抑制是球孢子菌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足量、足疗程用药,警惕疾病急速进展最终导致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球孢子 球孢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卡菌病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蔡志强 蒋小燕 梁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33-937,共5页
目的对诺卡菌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诺卡菌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3例诺卡菌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肺部感染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皮肤感染4例,播散性感染及化脓... 目的对诺卡菌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诺卡菌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3例诺卡菌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肺部感染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皮肤感染4例,播散性感染及化脓性关节炎各1例。其中12例患有基础疾病,主要有支气管扩张、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所有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均增高,仅3例检测降钙素原(PCT),均增高。病原学检查结果均为诺卡菌。9例患者单用或联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3例患者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1例播散性感染患者使用碳青霉烯类联合利奈唑胺。脑脓肿和皮肤感染采取外科治疗,手术或者清创。12例患者均好转,仅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加重。结论诺卡菌病主要有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播散性感染4类,患支气管扩张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 临床特征 诺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