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图像的星体表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栋 邢帅 +1 位作者 徐青 李晓波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63-1171,共9页
以星体表面的图像数据为基础,根据撞击坑的向阳面呈亮色调而背阳面呈暗色调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星体表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先用自适应双阈值分割法对星体表面的光学图像进行分割处理,获取图像中明暗区域的形状和位置信... 以星体表面的图像数据为基础,根据撞击坑的向阳面呈亮色调而背阳面呈暗色调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星体表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先用自适应双阈值分割法对星体表面的光学图像进行分割处理,获取图像中明暗区域的形状和位置信息;再用统计学原理分析明暗区域组成结构、像平面上光照方向,结合相关的约束条件来匹配同一撞击坑的明暗区域,同时拟合出撞击坑的外边缘并确定其半径、位置等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从常见的星体表面光学图像中快速、可靠地提取出撞击坑的中心位置和半径大小,具有较宽的普适应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阈值分割 光照方向估计 撞击坑提取 边缘拟合 图像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类球型小行星表面撞击坑的自动提取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栋 邢帅 +1 位作者 徐青 葛忠孝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0-479,共10页
以类球型小行星模型数据为基础,提出一种球面窗口扫描与等值线分析相结合的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首先,在极坐标系中建立小行星模型,设置方形球面窗口并映射模型数据;其次,在基本面上优化局部形貌信息,提取并分析其等值线,确定区域内的... 以类球型小行星模型数据为基础,提出一种球面窗口扫描与等值线分析相结合的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首先,在极坐标系中建立小行星模型,设置方形球面窗口并映射模型数据;其次,在基本面上优化局部形貌信息,提取并分析其等值线,确定区域内的撞击坑特征;再以环带滚轮旋转、窗口横向扫描的方式获取整个小行星模型的撞击坑特征;最后,将所提取的撞击坑特征信息统一至小行星模型中。以Mimas和Dione小行星模型为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稳定、准确地提取模型表面的撞击坑特征,分析其表面撞击坑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坑提取 球型模型 环带旋转 球面窗口 等值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落图像匹配的嫦娥三号着陆点位置评估 被引量:12
3
作者 万文辉 刘召芹 +6 位作者 刘一良 刘斌 邸凯昌 周建亮 王保丰 刘传凯 王镓 《航天器工程》 2014年第4期5-12,共8页
提出了一种应用着陆器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和嫦娥二号数字正射影像(DOM)的嫦娥三号着陆点位置评估方法。以高分辨率降落图像上的着陆器位置为基础,通过降落序列图像间的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匹配,计算序列图像间的几何转换参数,完成着陆... 提出了一种应用着陆器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和嫦娥二号数字正射影像(DOM)的嫦娥三号着陆点位置评估方法。以高分辨率降落图像上的着陆器位置为基础,通过降落序列图像间的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匹配,计算序列图像间的几何转换参数,完成着陆器在低分辨率降落图像上的定位。并通过提取降落图像与嫦娥二号DOM影像上的撞击坑,实现图像间的匹配与几何转换参数的计算,最终得到着陆器在嫦娥二号DOM影像上的位置。通过对比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拍摄到的着陆器真实位置,验证了定位方法的有效性,其定位精度在DOM影像1个像素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三号着陆器 降落相机图像 嫦娥二号卫星图像 图像匹配 撞击坑提取 “月球勘测轨道器”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