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雪涛小说“边缘人”形象及叙事策略研究——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例
1
作者 吴菲 《今古文创》 2025年第7期8-10,共3页
《平原上的摩西》以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为故事背景,围绕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展开叙述。该小说通过多重视角的切换制造悬疑色彩,又通过嵌套叙事结构交叉叙述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的故事。在众多角色碎片化、个人化的叙述中,拼凑起李守廉这... 《平原上的摩西》以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为故事背景,围绕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展开叙述。该小说通过多重视角的切换制造悬疑色彩,又通过嵌套叙事结构交叉叙述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的故事。在众多角色碎片化、个人化的叙述中,拼凑起李守廉这个社会“边缘人”形象,揭示了这个人物时代“失语者”的形象以及小说的悲剧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边缘人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格化、反类型与“生活流”——论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的艺术创新与文化记忆
2
作者 苏涛 袁旭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63-70,共8页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悬疑的日常化、风格化推进叙事、观照人性。该剧对原著小说主题及主要人物命运的改写,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学、电视剧两种媒介差异的精准把握,表现出不同于原著的艺术风格和生命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 《平原上的摩西》 “生活流” 反类型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视野下《平原上的摩西》的救赎主题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天虓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6期20-24,共5页
80后东北作家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一场出租车杀人案件为线索,讲述了一系列时代变革中人们的救赎故事。本文立足于叙事学原理,借助结构主义方法论,从第一人称视角与时间机制、多重隐喻意象与空间机制出发,在结构主义视野下分析... 80后东北作家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一场出租车杀人案件为线索,讲述了一系列时代变革中人们的救赎故事。本文立足于叙事学原理,借助结构主义方法论,从第一人称视角与时间机制、多重隐喻意象与空间机制出发,在结构主义视野下分析小说的“救赎”主题如何被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救赎主题 时空机制 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中的平原”——浅析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中的二元对立与交融
4
作者 王一雯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9期13-15,共3页
东北作家双雪涛通过《平原上的摩西》让读者对东北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小说中的语言虽然生活化,但叙述的手法和表达的内容却都与之前的东北文学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平原”这一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和“摩西”这一词背后的指代... 东北作家双雪涛通过《平原上的摩西》让读者对东北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小说中的语言虽然生活化,但叙述的手法和表达的内容却都与之前的东北文学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平原”这一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和“摩西”这一词背后的指代来进一步研究该小说,并运用解构主义中二元对立并存的方法去更好地探究文章的深层结构。本文所解构出的二元对立意象,对后续分析双雪涛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 新东北文学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同一个“摩西”,打开“等待”的方式不同——从跨文本对话角度评莫言新作《等待摩西》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平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4期684-711,共28页
本文从跨文本对话角度,将《等待摩西》与《希伯来圣经》中的摩西五经、《路得记》作跨时空的比照,探讨《等待摩西》中当代中国版浪子回头故事。《等待摩西》以“文革”初期更名《事件》为开篇,围绕《等待摩西》中的两个东北乡人摩西(“... 本文从跨文本对话角度,将《等待摩西》与《希伯来圣经》中的摩西五经、《路得记》作跨时空的比照,探讨《等待摩西》中当代中国版浪子回头故事。《等待摩西》以“文革”初期更名《事件》为开篇,围绕《等待摩西》中的两个东北乡人摩西(“东北乡人摩西”柳摩西与“东北乡女摩西”马秀美)六十多年的人生,揭示出当代中国两大典型性难题:如何安顿个体的灵魂?如何在今世今生完成个体以及一个民族-国家的出埃及壮举?以此来看,《等待摩西》中对“摩西”的“等待”构成21世纪新时代中国的母题:个体与民族-国家都在历史转折点上“等待”一位“摩西”。现实的中国依然不离这样的现实:正如《等待摩西》所揭示的,对于同一个“摩西”,有着不同的打开“等待”的方式。正如《等待摩西》所期许的,21世纪对同一个“摩西”,虽然打开“等待”的方式不同,但是东北乡女摩西为打开“等待摩西”提供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等待摩西》 《希伯来圣经》/《塔纳赫》 跨文本对话 摩西 马秀美 摩西 出埃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去吧,摩西》的内在统一性
6
作者 易艳萍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1期9-12,共4页
<去吧,摩西>的文类归属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评论界.本文拟对该小说的内在统一性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指出:小说中的七个故事在主题和结构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因而拓宽与加深了作品的社会历史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去吧 摩西》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去吧,摩西》结构松散性和统一性的平衡
7
作者 谢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4X期47-48,共2页
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去吧,摩西》,从面世开始,就以其内在结构的分散性与统一性而引起学界的纷争。本文从其七部短篇小说的独立性以及内在主题的统一性解读这部长篇小说结构的松散与统一相平衡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去吧 摩西》 松散性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为例 被引量:68
8
作者 黄平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3期12-18,共7页
如果为“80后文学”寻找到一个标志性的成熟时刻,笔者以为是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收获》2015年第2期)的出现。长久以来,“80后文学”和其对应的“80后”一代相似,一直被囚禁在“自我”及其形塑的美学之中。如果说这种“自我... 如果为“80后文学”寻找到一个标志性的成熟时刻,笔者以为是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收获》2015年第2期)的出现。长久以来,“80后文学”和其对应的“80后”一代相似,一直被囚禁在“自我”及其形塑的美学之中。如果说这种“自我”的美学在世纪之交曾经有一定的解放性,那么随着时势的推移,这种解放性已经消耗殆尽,渐渐呈现为一种陈腐而自私的美学,并且毫无痛苦地转向市场写作与职业写作,IP热与创意写作热是其两点表征。而与之相伴随的是,“80后”一代面临愈发严峻的社会结构,性危机,但文学的能量始终无法得以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原则 摩西 平原 80后文学 “80后” 《收获》 社会结构 标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翁蜜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4-97,共4页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最早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小说家,其众多创作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理念思想与价值诉求。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去吧,摩西》体现了威廉·福克纳的生态观,尤其...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最早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小说家,其众多创作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理念思想与价值诉求。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去吧,摩西》体现了威廉·福克纳的生态观,尤其是《去吧,摩西》中的"大森林三部曲"对人与荒野、动物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深刻体现了威廉·福克纳的生态忧患意识,表达了其生态观。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重新阅读福克纳的《去吧,摩西》以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反思当下,构建正确的生态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去吧 摩西》 “大森林三部曲” 生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世纪的精神还乡——从鲁迅的《故乡》到莫言的《等待摩西》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悦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82,共7页
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沉寂了5年多的莫言终于又一次带着作品回归文坛:2017年9月,莫言在《人民文学》发表戏曲文学剧本《锦衣》和组诗《七星曜我》;同时在《收获》发表三个短篇组成《故乡人事》。
关键词 《故乡》 莫言 摩西 鲁迅 还乡 精神 诺贝尔文学奖 《人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赋形--以《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摩西》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小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85,共7页
近年来,基于某种新的历史意识和现实诉求,人们逐渐把“九十年代”从“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末”“世纪之交”等一系列笼统的概念中剥离,开始关注和讨论其自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年代”的意义与价值,并将其重新问题化、历史化。《血色... 近年来,基于某种新的历史意识和现实诉求,人们逐渐把“九十年代”从“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末”“世纪之交”等一系列笼统的概念中剥离,开始关注和讨论其自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年代”的意义与价值,并将其重新问题化、历史化。《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摩西》这两部小说中的1990年代交织着无望与光亮、谐谑与冷峻、伤痕与深情等错综的时代底色、风格和情绪,充分写出了1990年代复杂、多元而矛盾的状貌,照亮了那些被总体历史情势所简化和遮蔽了的普通生活世界,同时也启发人们超越已经板结的带有“八十年代性”的“九十年代观”去重新想象、发现和描述1990年代。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构成了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赋形的两个典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血色莫扎特》 《平原上的摩西》 “九十年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乡者的关切与悲悯--评莫言的《等待摩西》 被引量:1
12
作者 毕光明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97,共6页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歇笔了几年,2017年重又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戏剧和短篇小说,为人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小说。这组小说,堪称故乡人物志,是从记忆中调取的高密东北乡的奇人轶事。这些普普通通的乡村小人物,一个个都有不...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歇笔了几年,2017年重又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戏剧和短篇小说,为人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小说。这组小说,堪称故乡人物志,是从记忆中调取的高密东北乡的奇人轶事。这些普普通通的乡村小人物,一个个都有不普通的性格,在他们的身上,都留着历史风云与人性合力雕刻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每个故事因而都透着沉重的沧桑感。2018年发表在《十月》上的《等待摩西》,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高密东北乡 《十月》 诺贝尔文学奖 沧桑感 摩西 人物志 历史风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去吧!摩西》中的生态思想 被引量:4
13
作者 赫思嘉 《海外英语》 2019年第24期243-244,共2页
《去吧!摩西》是福克纳众多作品中最能体现其对工业化进程下生态破坏的深深忧思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还将荒野伦理与美国南方文化、种族问题等相结合,实际上是整个美国南方种植园的缩影。该文从《去吧!摩西》对回归自然荒野的呼吁,对人... 《去吧!摩西》是福克纳众多作品中最能体现其对工业化进程下生态破坏的深深忧思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还将荒野伦理与美国南方文化、种族问题等相结合,实际上是整个美国南方种植园的缩影。该文从《去吧!摩西》对回归自然荒野的呼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荒野和种族之间关系的探讨三个方面来简析《去吧!摩西》中的生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吧!摩西》 人与自然 荒野 种族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东北作家群”创作中的“子一代”书写及其文化内涵——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中心说开去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仁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近几年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以“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迅速崛起,其中“子一代”叙述视角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这些新生代东北作家以“子一代”的视角讲述着父辈... 在近几年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以“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迅速崛起,其中“子一代”叙述视角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这些新生代东北作家以“子一代”的视角讲述着父辈的创伤记忆,呈现了一段历史性悲剧,其间蕴含着独特的叙述风格,这一独特的书写行为在当下的大众文化场域中也具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作家群 “子一代”书写 《平原上的摩西》 东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上的摩西》中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研究
15
作者 孙洁 杜捷 《艺术科技》 2023年第8期84-86,共3页
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在叙事学中被称为“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即从不同角色的视点出发,叙述或观察同一事件。至少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问世开始,该手法就引起了学术界和作家的广泛关注。而双雪涛作为近些年声名鹊起的“80后”作家,他... 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在叙事学中被称为“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即从不同角色的视点出发,叙述或观察同一事件。至少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问世开始,该手法就引起了学术界和作家的广泛关注。而双雪涛作为近些年声名鹊起的“80后”作家,他在运用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方面与福克纳大不相同。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倾向于用相互矛盾的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来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双雪涛则利用不同人物的片段式叙述,一边完成故事情节的拼图,一边利用多维度叙述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并使不同人物承担的多种力量产生共振,最终凝聚成超脱人生困境的钥匙,又赋予作品两大核心隐喻“平原”与“摩西”以价值意蕴。此外,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运用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的过程中刻意利用独特的意象弥补这一手法在叙事、表意等方面的不足,最终在保留文本丰富意蕴的同时,使故事情节散而不乱,真正达到了“豹尾”的境界。当前学术界对双雪涛的研究多停留在地域叙事、美学原则等方面,缺乏具体写作技法层面的分析。文章通过研究他的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中采用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挖掘该手法在人物塑造、意象处理、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的具体作用以及在文本整体层面达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这有助于进一步解读双雪涛作品的深层意蕴,并探讨其在创作史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 视点人物写作手法 艺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莫言新作《等待摩西》中出走与救赎主题
16
作者 廖姝清 《艺术家》 2021年第6期159-160,共2页
莫言新作自2017年开始陆续问世,其代表性短篇小说《等待摩西》依然是来自高密东北乡的人和故事。故事讲述了不断变化着的时代境遇中善恶难论断的人性复杂,也反映了苦难救赎和日常生活成为相互糅合、相互建构的存在。其在讲求实用主义、... 莫言新作自2017年开始陆续问世,其代表性短篇小说《等待摩西》依然是来自高密东北乡的人和故事。故事讲述了不断变化着的时代境遇中善恶难论断的人性复杂,也反映了苦难救赎和日常生活成为相互糅合、相互建构的存在。其在讲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乡土社会扎下根基,既有着经典性苦难主题的隐喻,也有着个体或集体的救赎体验和世俗生活的日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等待摩西》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语境下的超越: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交融——评双雪涛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17
作者 李蓉蓉 《南腔北调》 2023年第10期78-83,共6页
双雪涛作为80后作家,其创作受到新时期反思现当代文学与吸收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同时具有地域特色。在此背景下观察其作品《平原上的摩西》,可以发现小说体现出对传统的历史/个人、高雅/通俗、诗性/理性等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小说... 双雪涛作为80后作家,其创作受到新时期反思现当代文学与吸收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同时具有地域特色。在此背景下观察其作品《平原上的摩西》,可以发现小说体现出对传统的历史/个人、高雅/通俗、诗性/理性等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小说通过描写历史环境中的个体生命,兼收雅俗文学的特点,融合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多种层面上呈现出二元或多元因素的交织与共生,展现出复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 二元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创伤体验与双雪涛的小说创作——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例
18
作者 张君觊 蒋红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童年创伤体验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提供创作题材的基础上,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双雪涛的作品是以20世纪国企改革为背景自己在东北生活的经历,充分体现了童年创伤体验对其作品的影响。在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中,苦... 童年创伤体验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提供创作题材的基础上,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双雪涛的作品是以20世纪国企改革为背景自己在东北生活的经历,充分体现了童年创伤体验对其作品的影响。在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中,苦难的环境、苦难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苦难的主题都和双雪涛的童年创伤体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体验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 苦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穿始终的拯救意识--《平原上的摩西》主题论
19
作者 张铭锐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第1期11-14,共4页
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是双雪涛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拯救意识不但贯穿这篇小说的始终,而且成为了小说最终呈现的命题。无论是“父一代”还是“子一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间均存在着一种关乎命运的拯救与被拯救的关... 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是双雪涛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拯救意识不但贯穿这篇小说的始终,而且成为了小说最终呈现的命题。无论是“父一代”还是“子一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间均存在着一种关乎命运的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小说情节也藉由这种关系而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主线人物的庄家父子身上呈现着“救”与“暴”同一的复杂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情节 拯救意识 摩西 子一代 细读文本 主题论 被拯救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底层叙事解读
20
作者 李行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21期7-9,共3页
《平原上的摩西》是双雪涛的一部作品,通过描绘底层社会与人物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视域出发,对《平原上的摩西》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对作品进行了基本概述,深入探讨了小说中的神话元素如何与作品主... 《平原上的摩西》是双雪涛的一部作品,通过描绘底层社会与人物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视域出发,对《平原上的摩西》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对作品进行了基本概述,深入探讨了小说中的神话元素如何与作品主题相互关联。通过底层文学的视角,分析作品中的社会与文化批判,探讨神话原型在底层叙事中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小说中神话原型与底层生活经验的结合,不仅能丰富作品的主题深度,也能反映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底层叙事 底层生活 神话元素 底层文学 摩西 底层社会 作品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