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摩罗诗力与中国现代民族诗人的诞生 |
刘奎
|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诗言新志: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新质——《摩罗诗力说》重释 |
张冠夫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魔鬼·立人·决断:《摩罗诗力说》与作为留日鲁迅思想方法的复仇话语 |
周楷棋
|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4
|
《摩罗诗力说》与摩罗式崇高诗学 |
王柯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
5
|
关于《摩罗诗力说》的材源考证及其他 |
严辉(译)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
6
|
鲁迅眼中的俄国诗人:形象学视野下的《摩罗诗力说》 |
俞航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1
|
|
|
7
|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
祁晓明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
8
|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德国爱国诗人阿恩特 |
吴晓樵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9
|
建党百年献礼电影的抒情复归与摩罗诗力——以《1921》和《革命者》为例 |
乔慧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
10
|
一个新材源的发现——关于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凯罗连珂” |
张宇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6
|
|
|
11
|
《〈摩罗诗力说〉洪桥今译本》序 |
周正章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12
|
中国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历程——《摩罗诗力说》·《苦闷的象征》·《艺术论》 |
伍晓明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8 |
4
|
|
|
13
|
弥赛亚和施洗约翰的“故事”——从《摩罗诗力说》到《铸剑》 |
吴允淑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1
|
|
|
14
|
资料丰富、考订细密的书——读《〈摩罗诗力说〉材源考》 |
朱金顺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5 |
3
|
|
|
15
|
鲁迅早年光辉的著作——《摩罗诗力说》——1986年10月在波恩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国际大会上的报告 |
弗里茨.葛柳南
董祖祺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
16
|
追寻文明的“新力”--晚清文明论潮流中的《摩罗诗力说》 |
孙尧天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
17
|
从《摩罗诗力说》、《域外小说集》看鲁迅早年的文艺思想 |
林志浩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6 |
1
|
|
|
18
|
《摩罗诗力说》英译偶拾 |
宋文林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3 |
0 |
|
|
19
|
《摩罗诗力说》的历史贡献和当代命运 |
王培萱
|
《鲁迅研究动态》
CSSCI
|
1989 |
0 |
|
|
20
|
《摩罗诗力说》与“五四”新文学 |
胡星亮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