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HMWPE/纳米ZnO复合材料的滑动摩擦磨损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雷毅 郭建良 张雁翔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38,共3页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纳/米ZnO复合材料,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载荷和相对滑动线速度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低载荷试验条件下磨损机...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纳/米ZnO复合材料,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载荷和相对滑动线速度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低载荷试验条件下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在高载荷试验条件下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而在一定载荷试验条件下,无论相对滑动线速度高或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粘着磨损,只是在高速情况下粘着磨损程度加大,局部还出现了表面撕裂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 纳米氧化锌 载荷 相对滑动线速度 摩擦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正直 辜萍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组成、分类和制备方法,评述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总结了纳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机制,指出了当前纳米复合材料摩擦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于研究... 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组成、分类和制备方法,评述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总结了纳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机制,指出了当前纳米复合材料摩擦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摩擦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合金ZChSnSb 8-8海水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海荣 毕秦岭 +1 位作者 杨军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7,共7页
本文研究了巴氏合金ZChSnSb 8-8/AISI 52100轴承钢摩擦副在模拟海水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试验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巴氏合金ZChSnSb 8-8在海水润滑下... 本文研究了巴氏合金ZChSnSb 8-8/AISI 52100轴承钢摩擦副在模拟海水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试验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巴氏合金ZChSnSb 8-8在海水润滑下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海水作为润滑介质,起到了一定的润滑作用.在海水润滑下,ZChSnSb 8-8的摩擦系数随载荷和滑动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磨损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滑动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主要归因于巴氏合金ZChSnSb 8-8独特的微观结构和海水的润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基巴氏合金 摩擦学行为 摩擦磨损机制 海水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过冷Ni-Pb-Cu固体自润滑材料摩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敏 张振忠 +2 位作者 周勇敏 刘静远 徐国庆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2,共3页
采用深过冷快速凝固方法制备了均质N i-Pb-Cu偏晶合金,用扫描电镜对其组织进行了观察,在摩擦试验机上对其试样进行了摩擦性能测试,并分析了其摩擦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制备的N i-Pb-Cu偏晶合金其凝固组织为硬基体上均匀地分布着软质点;N ... 采用深过冷快速凝固方法制备了均质N i-Pb-Cu偏晶合金,用扫描电镜对其组织进行了观察,在摩擦试验机上对其试样进行了摩擦性能测试,并分析了其摩擦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制备的N i-Pb-Cu偏晶合金其凝固组织为硬基体上均匀地分布着软质点;N i-Pb-Cu合金的摩擦学特性随过冷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从而在理论上证实采用深过冷技术制备难混熔偏晶合金固体自润滑材料是可行的;N i-Pb-Cu偏晶合金与45#钢的磨损为磨屑磨损、粘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过冷 固体自润滑材料 偏晶合金 摩擦性能 摩擦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基脂皂分子结构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继国 张微 +1 位作者 李玉清 乔春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76,共4页
采用实验室制脂釜制备出苯甲酸和癸二酸组分钛基脂,考察钛基脂的摩擦磨损性能及承载能力,分析皂分子结构和钛基脂摩擦学性能的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钢球的磨斑表面形貌,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钢球磨斑表面元素含量... 采用实验室制脂釜制备出苯甲酸和癸二酸组分钛基脂,考察钛基脂的摩擦磨损性能及承载能力,分析皂分子结构和钛基脂摩擦学性能的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钢球的磨斑表面形貌,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钢球磨斑表面元素含量,利用红外光谱分析表征钛基脂皂分子结构。结果表明:钛基脂摩擦学性能主要取决于钛基脂皂分子结构;含苯环结构苯甲酸组分钛基脂的抗磨特性优于癸二酸组分钛基脂,而他们的减摩特性和极压性能相同;2种钛基脂润滑下钢球主要的摩擦特征为黏着磨损。含苯环结构的苯甲酸组分钛基脂具有较好抗磨性能主要原因为在摩擦表面上生成了较厚含钛元素的化学沉积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分子结构 摩擦学性能 摩擦磨损机制 钛基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齿面点缺陷斜齿轮磨损模式演变与状态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昊天 王文华 +3 位作者 陈书童 袁伟 郭前建 席志刚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了探究如大型风电齿轮初始缺陷存在下的摩擦磨损机制与演变历程,避免齿轮发生开放式磨损和重大故障,对初始齿面点缺陷下的斜齿轮磨损特征与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自制齿轮磨损实验台上分别进行了3组不同工况条件下... 为了探究如大型风电齿轮初始缺陷存在下的摩擦磨损机制与演变历程,避免齿轮发生开放式磨损和重大故障,对初始齿面点缺陷下的斜齿轮磨损特征与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自制齿轮磨损实验台上分别进行了3组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磨损实验,分别设置了正常齿轮与缺陷齿轮、低载工况与重载工况条件的对比实验。采用振动监测和油液检测技术,对齿轮箱振动情况以及齿轮产生的磨粒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轮齿表面的微观形貌分析,对重载工况下缺陷齿轮磨损衰退过程进行准确评估。结果表明:初始缺陷将导致齿轮表面应力集中且数值高达数倍,而初始圆坑缺陷附近却无异常磨损特征;初始圆坑缺陷会缩短齿轮稳定磨损期,削减齿轮使用寿命,磨损后期导致磨损加剧、振幅增加数倍且伴随较大冲击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初始缺陷 摩擦磨损机制 状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润滑剂对稻壳基陶瓷材料干摩擦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王棒棒 胡恩柱 +5 位作者 胡献国 史彬 杨伟 胡坤宏 宋汝鸿 杨炳训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为实现稻壳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作者以稻壳粉为原料,酚醛树脂为粘结剂,石墨和二硫化钼为固体润滑剂,制备出稻壳基陶瓷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摩擦学性能,为稻壳基陶瓷材料在滑动轴承和电机电刷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在可控氛围微型摩擦磨损试... 为实现稻壳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作者以稻壳粉为原料,酚醛树脂为粘结剂,石墨和二硫化钼为固体润滑剂,制备出稻壳基陶瓷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摩擦学性能,为稻壳基陶瓷材料在滑动轴承和电机电刷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在可控氛围微型摩擦磨损试验仪上,研究了不同载荷和转速下,石墨和二硫化钼对稻壳基陶瓷颗粒复合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10%石墨(或二硫化钼)于稻壳基材料中,材料的抗磨和减摩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在一定的载荷和速度下,添加石墨的稻壳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优于添加二硫化钼稻壳基陶瓷复合材料.其中,石墨复合材料容易在低载荷(或转速)下,形成致密的摩擦膜起到一定的抗磨减摩功效;而二硫化钼的复合材料摩擦过程容易形成磨屑,致使材料表面形成微坑,使得抗磨性能降低.在高载荷或高转速时,两者均会因摩擦力诱导材料表面发生疲劳磨损,出现大量的坑槽,加剧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基陶瓷颗粒 固体润滑剂 摩擦 摩擦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Fe-W合金镀层的结构形貌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鹏 赵永武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利用脉冲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Ni-Fe-W合金镀层,讨论了镀液中W的含量对Ni-Fe-W合金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镀液成分对镀层硬度及厚度的影响。分析了Ni-Fe-W合金镀层在干摩擦条件下摩擦因数随载荷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并与Ni-W合金镀层以... 利用脉冲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Ni-Fe-W合金镀层,讨论了镀液中W的含量对Ni-Fe-W合金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镀液成分对镀层硬度及厚度的影响。分析了Ni-Fe-W合金镀层在干摩擦条件下摩擦因数随载荷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并与Ni-W合金镀层以及硬铬镀层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干摩擦条件下Ni-Fe-W合金镀层的摩擦磨损机制。在高速轻载时,Ni-Fe-W合金镀层在摩擦过程中会生成有弥散强化作用的中间硬质相和起固体润滑作用的氧化物,使其磨损表现为轻微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Ni-Fe W合金镀层 摩擦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工刀具磨损特性及抗磨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4
9
作者 伍占文 朱兆龙 +2 位作者 原慧敏 张丰 郭晓磊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1年第5期16-20,28,共6页
在木材切削加工中木工刀具的磨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其磨损特征和破坏机理是多种形式的,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磨料磨损、黏着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在评价木工刀具的摩擦性能和磨损程度时,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来表征。... 在木材切削加工中木工刀具的磨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其磨损特征和破坏机理是多种形式的,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磨料磨损、黏着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在评价木工刀具的摩擦性能和磨损程度时,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来表征。讨论了刀具硬度、滑动速度、温度对木工刀具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并举例列出现如今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及重要研究价值的抗磨技术。希望为木工刀具摩擦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抗磨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工刀具 摩擦磨损机制 摩擦系数 磨损 抗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涂层与齿轮钢的摩擦性能研究
10
作者 成伟 彭继华 +1 位作者 苏东艺 杜日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4-331,共8页
采用阴极多弧离子镀在M42工具钢表面制备了Al66Cr34N和Ti62Al34Si4N两种硬质涂层,并在室温大气环境下采用球/盘式摩擦磨损仪研究它们同40Cr齿轮钢的摩擦磨损行为。采用表面接触角测试仪OCA40Micro、3D表面形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 采用阴极多弧离子镀在M42工具钢表面制备了Al66Cr34N和Ti62Al34Si4N两种硬质涂层,并在室温大气环境下采用球/盘式摩擦磨损仪研究它们同40Cr齿轮钢的摩擦磨损行为。采用表面接触角测试仪OCA40Micro、3D表面形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分析了涂层磨痕,探讨了两种涂层与齿轮钢对摩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两种涂层与40Cr齿轮钢摩擦时,失效的主要机理均为粘着磨损,伴随着氧化磨损。在与40Cr对磨时,Ti62Al34Si4N涂层与40Cr的亲和力强,摩擦过程中接触面温度较高,容易融合形成高结合力粘结节点;表现高的摩擦系数0.6~0.7,和初始阶段高的磨损率(最高7.5×10-15m3/N·m)。Al66Cr34N涂层与40Cr的亲和力较弱,摩擦系数0.45~0.6,初始磨损率最低为2×10-16m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rN TiAlSiN齿轮钢摩擦磨损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opper-coated MoS_(2) on friction performance of bronze-graphite-MoS_(2) self-lubricating materials 被引量:3
11
作者 WANG Hui-ling JIANG Feng +2 位作者 TONG Meng-meng WU Ming-jin JIANG Ji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3608-3619,共12页
Two kinds of bronze-graphite-MoS_(2) self-lubricating materials with copper-coated MoS_(2) and uncoated MoS_(2) were prepared by powder metallurgy.Friction and wear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4 N and 10 N load... Two kinds of bronze-graphite-MoS_(2) self-lubricating materials with copper-coated MoS_(2) and uncoated MoS_(2) were prepared by powder metallurgy.Friction and wear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4 N and 10 N loads respectively,and the effects of copper-coated MoS_(2) on the friction performances of the materials were studi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y of copper-coated on the surface of MoS_(2) could reinforce the bonding between MoS_(2) and matrix,and inhibited the formation of MoO_(2).Moreover,both materials formed a MoS_(2) lubricating film on the surface during the friction process.While the lubricating film formed after copper coating on MoS_(2) was thicker and had uneven morphology,it wa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fri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aterials,the wear rate of copper-coated materials was reduced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was also reduced by 22.44% and 22.53%,respectively,when sliding under 4 N and 10 N loads.It shows that copper-coated MoS_(2)can improve friction properties of bronze-graphite-MoS_(2)self-lubricating materials furth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nze-graphite-MoS_(2) self-lubricating material wear and tribology wear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iC nanoparticle on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TiC/AA2219 nanocomposites and its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被引量:6
12
作者 YANG Yi-long ZHANG Yun +2 位作者 ZHANG Hao-ming LIU Xu-he LI Xiao-qi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767-779,共13页
TiC nanoparticles reinforced 2219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ultrasonic casting, followed by forging and T6 heat treatment.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the disc-to-column were stu... TiC nanoparticles reinforced 2219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ultrasonic casting, followed by forging and T6 heat treatment.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the disc-to-column were studied under four separate normal values of 5, 10, 20 and 30 N. The increasing hardness value of the nanocomposite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large amount of TiC(i.e., 1.3 wt.% and 1.7 wt.%) introduced to the composite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nanocomposi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iC nanoparticles(0-1.7 wt.%) under the same load. But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TiC/AA2219 nanocomposite increased by 30%-90% as compared to the 2219 matrix alloy. And i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load. The composite with 0.9 wt.% TiC produced the best results in terms of friction and wear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higher hardness and perfect ability to retain a transfer layer of a comparatively larger thickness. On the wear surface, some Al2O3particles were found which aid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ive shear regions and improved the wear resistance. The wear mechanism for the TiC/AA2219 nanocomposite was a combination of adhesive and oxidative wear, with the composites containing hard TiC nanoparticles being mainly abras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AA2219 nanocomposite TiC nanoparticle wear properties HARDNESS wear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