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轮轨界面摩擦模型与黏着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梦楠
王文健
+4 位作者
宋辛辛
程家豪
张沭玥
丁昊昊
郭俊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5,共15页
轮轨黏着系数是列车牵引与制动性能的核心影响因素,针对基于轮轨界面摩擦模型的黏着计算和轮轨黏着调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稳定与高效至关重要。全面综述了轮轨界面摩擦模型和黏着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阐...
轮轨黏着系数是列车牵引与制动性能的核心影响因素,针对基于轮轨界面摩擦模型的黏着计算和轮轨黏着调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稳定与高效至关重要。全面综述了轮轨界面摩擦模型和黏着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轮轨黏着现象及其对列车运行的重要性,黏着系数过高或不足均会对列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回顾了轮轨界面摩擦因数模型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库仑摩擦因数模型到更为复杂的衰减模型和大蠕滑摩擦因数模型,分析了各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在黏着调控技术方面,重点介绍了机车防滑控制技术和撒砂增黏技术,探讨了其工作原理、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此外,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结合先进试验设备和方法深入探究大蠕滑黏着恢复机理,构建精准摩擦因数模型;高效利用车辆实时数据,持续提升黏着控制系统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精细化撒砂增黏技术,优化撒砂装置和颗粒性能。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推动轮轨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满足铁路运输日益增长的安全和效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黏着
摩擦因数模型
黏着调控
防滑控制
撒砂增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MoS_(2)薄膜摩擦因数和磨损量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爽
王勇杰
+2 位作者
李仕华
辛浩天
李浩天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6,75,共7页
目的 构建MoS_(2)薄膜的摩擦因数模型和磨损模型,预测其磨损体积。方法 通过球-盘摩擦磨损实验,研究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对MoS_(2)薄膜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其中最大接触压强范围为441.08-1393.82MPa,滑动速度为0.05-0.628m/s。利用场发...
目的 构建MoS_(2)薄膜的摩擦因数模型和磨损模型,预测其磨损体积。方法 通过球-盘摩擦磨损实验,研究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对MoS_(2)薄膜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其中最大接触压强范围为441.08-1393.82MPa,滑动速度为0.05-0.628m/s。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白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MoS_(2)薄膜的磨损形貌。结果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MoS_(2)薄膜摩擦因数与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02%,其余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从摩擦耗散能的角度,研究发现MoS_(2)薄膜的磨损体积与摩擦耗能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结合新的摩擦因数模型,提出了MoS_(2)薄膜的磨损模型。此磨损模型是法向载荷、滑动速度和摩擦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其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0.81%。与传统Archard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新的磨损模型的相对误差较小。通过分析MoS_(2)薄膜的磨损机理,探讨了磨损模型产生误差的原因。结论 所建立的摩擦因数模型和磨损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磨损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MoS_(2)薄膜的磨损量,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摩擦
因数
数学
模型
摩擦
耗散
磨损数学
模型
磨损量预测
法向载荷
滑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对称因素下热轧机工作辊耦合振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明
丁子洪
+1 位作者
杨彦博
牛国伟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254,共13页
针对实际热轧机振动现象,对热轧机轧制振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考虑轧制变形区的动态特性,分别建立上下工作辊的轧制力模型与摩擦因数模型,体现实际轧制过程中上下工作辊不同的动态特性。结合上下工作辊不同的等效水平刚度和等效水平阻尼...
针对实际热轧机振动现象,对热轧机轧制振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考虑轧制变形区的动态特性,分别建立上下工作辊的轧制力模型与摩擦因数模型,体现实际轧制过程中上下工作辊不同的动态特性。结合上下工作辊不同的等效水平刚度和等效水平阻尼,建立热轧机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热轧机振动形式表现为上下工作辊在水平和扭转振动时均为反向振动,模拟振动频率与实际振动频率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模拟振动幅值与实际振动幅值相符。最后分析了热轧机结构和轧制工艺参数对热轧机振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热轧机振动抑振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工作辊的最大静摩擦因数、适当增大下工作辊的半径可以有效控制热轧机振动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力
模型
摩擦因数模型
非对称因素
热轧机结构
模型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轮轨界面摩擦模型与黏着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梦楠
王文健
宋辛辛
程家豪
张沭玥
丁昊昊
郭俊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业高速摩擦副损伤机理和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5,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320105007,52272443,52435004)
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2024RVL-T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682024CG007)。
文摘
轮轨黏着系数是列车牵引与制动性能的核心影响因素,针对基于轮轨界面摩擦模型的黏着计算和轮轨黏着调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稳定与高效至关重要。全面综述了轮轨界面摩擦模型和黏着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轮轨黏着现象及其对列车运行的重要性,黏着系数过高或不足均会对列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回顾了轮轨界面摩擦因数模型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库仑摩擦因数模型到更为复杂的衰减模型和大蠕滑摩擦因数模型,分析了各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在黏着调控技术方面,重点介绍了机车防滑控制技术和撒砂增黏技术,探讨了其工作原理、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此外,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结合先进试验设备和方法深入探究大蠕滑黏着恢复机理,构建精准摩擦因数模型;高效利用车辆实时数据,持续提升黏着控制系统自适应性和鲁棒性,精细化撒砂增黏技术,优化撒砂装置和颗粒性能。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推动轮轨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满足铁路运输日益增长的安全和效率需求。
关键词
轮轨黏着
摩擦因数模型
黏着调控
防滑控制
撒砂增黏
Keywords
wheel/rail adhesion
friction coefficient model
adhesion control
anti-slip control
sanding enhanced adhesion
分类号
U211.5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MoS_(2)薄膜摩擦因数和磨损量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爽
王勇杰
李仕华
辛浩天
李浩天
机构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出处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6,7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5475)。
文摘
目的 构建MoS_(2)薄膜的摩擦因数模型和磨损模型,预测其磨损体积。方法 通过球-盘摩擦磨损实验,研究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对MoS_(2)薄膜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其中最大接触压强范围为441.08-1393.82MPa,滑动速度为0.05-0.628m/s。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白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MoS_(2)薄膜的磨损形貌。结果 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MoS_(2)薄膜摩擦因数与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02%,其余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从摩擦耗散能的角度,研究发现MoS_(2)薄膜的磨损体积与摩擦耗能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结合新的摩擦因数模型,提出了MoS_(2)薄膜的磨损模型。此磨损模型是法向载荷、滑动速度和摩擦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其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0.81%。与传统Archard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新的磨损模型的相对误差较小。通过分析MoS_(2)薄膜的磨损机理,探讨了磨损模型产生误差的原因。结论 所建立的摩擦因数模型和磨损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磨损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MoS_(2)薄膜的磨损量,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
MoS_(2)
摩擦
因数
数学
模型
摩擦
耗散
磨损数学
模型
磨损量预测
法向载荷
滑动速度
Keywords
MoS_(2)
mathematical model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friction dissip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wear
wear prediction
normal load
sliding velocity
分类号
TH117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对称因素下热轧机工作辊耦合振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明
丁子洪
杨彦博
牛国伟
机构
河北工程大学机械与装备工程学院
河北省冀南新区现代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25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05148)。
文摘
针对实际热轧机振动现象,对热轧机轧制振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考虑轧制变形区的动态特性,分别建立上下工作辊的轧制力模型与摩擦因数模型,体现实际轧制过程中上下工作辊不同的动态特性。结合上下工作辊不同的等效水平刚度和等效水平阻尼,建立热轧机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热轧机振动形式表现为上下工作辊在水平和扭转振动时均为反向振动,模拟振动频率与实际振动频率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模拟振动幅值与实际振动幅值相符。最后分析了热轧机结构和轧制工艺参数对热轧机振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热轧机振动抑振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工作辊的最大静摩擦因数、适当增大下工作辊的半径可以有效控制热轧机振动的幅度。
关键词
轧制力
模型
摩擦因数模型
非对称因素
热轧机结构
模型
振动抑制
Keywords
rolling force model
friction factor model
asymmetric factor
hot rolling mill structure model
vibration suppression
分类号
TG333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压力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轮轨界面摩擦模型与黏着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徐梦楠
王文健
宋辛辛
程家豪
张沭玥
丁昊昊
郭俊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MoS_(2)薄膜摩擦因数和磨损量的数学模型
陈爽
王勇杰
李仕华
辛浩天
李浩天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非对称因素下热轧机工作辊耦合振动机理研究
张明
丁子洪
杨彦博
牛国伟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