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摩擦制动器温度场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0
1
作者 金晓行 刘小君 +1 位作者 王伟 刘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01-804,共4页
对摩擦制动器温度场及摩擦副之间热分配机制、制动过程的能量转换现象、温度场求解方式、表面摩擦温度模型、温度和磨损的关系、热弹性不稳定问题、表面接触模型、热生成模型、表面氧化膜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 对摩擦制动器温度场及摩擦副之间热分配机制、制动过程的能量转换现象、温度场求解方式、表面摩擦温度模型、温度和磨损的关系、热弹性不稳定问题、表面接触模型、热生成模型、表面氧化膜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展望了摩擦制动器温度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制动器 温度场 热弹性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制动器的磨损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国平 刘长生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78-82,共5页
摩擦制动器是现代筑路机械广泛采用的制动器,也是易损坏的一种机械部件.本文运用摩擦学原理,对摩擦制动器的磨损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减少制动器的非正常磨损,有效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方法.
关键词 摩擦制动器 磨损分析 摩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式制动器与非接触轮边缓速器集成系统仿真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何仁 刘存香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0-594,共5页
为了有效提高轿车制动效率,建立了摩擦式制动器与非接触轮边缓速器集成系统控制模型,获得了缓速器制动力矩和集成系统总制动力矩随车轮转动角速度的变化关系;提出了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调节缓速器线圈通电电流从而改变集成系统总制动力矩... 为了有效提高轿车制动效率,建立了摩擦式制动器与非接触轮边缓速器集成系统控制模型,获得了缓速器制动力矩和集成系统总制动力矩随车轮转动角速度的变化关系;提出了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调节缓速器线圈通电电流从而改变集成系统总制动力矩的方法。利用建立的系统控制模型和控制策略对汽车制动性能进行仿真。仿真和实例分析表明,与传统的制动系统相比,摩擦式制动器与非接触轮边缓速器集成系统使制动时间缩短3.7 s,制动距离减少76.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制动器 非接触 轮边缓速器 集成系统 制动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动器摩擦衬片磨损量的等维灰色预测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彦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33,共4页
为评估制动器摩擦性能和工作可靠性,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摩擦衬片磨损量预测的灰色GM(1,1)模型及等维灰色GM(1,1)模型(包括等维灰数递补GM(1,1)模型和等维新息GM(1,1)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际测定值之间... 为评估制动器摩擦性能和工作可靠性,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摩擦衬片磨损量预测的灰色GM(1,1)模型及等维灰色GM(1,1)模型(包括等维灰数递补GM(1,1)模型和等维新息GM(1,1)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际测定值之间非常接近,而等维灰色预测模型较单一GM(1,1)模型在多步预测时具有较高的精度;等维新息GM(1,1)模型较等维灰数递补GM(1,1)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其具有动态性,可对摩擦制动器的工作状态实施在线实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器摩擦 磨损 等维灰色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农用运输车制动器摩擦片防腐蚀性能的途径
5
作者 曹玉宝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5-86,共2页
介绍了一种提高制动器摩擦片耐蚀性能的氯化钾酸性镀锌工艺,详细叙述了该工艺的配方、配制过程、工艺维护及废水处理。实践证明,该工艺操作简便、节约能源、成本低廉,符合国家清洁生产要求。
关键词 制动器摩擦 耐蚀性 酸性镀锌 清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扭矩液压制动器建模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鹏飞 汪光森 +2 位作者 马名中 张向明 欧阳斌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9,共7页
为了实现大扭矩液压制动器的精确控制,首先研究了双喷嘴挡板伺服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其力学、电磁学及流体力学的平衡方程,并根据被控负载的特性最终推导出摩擦制动器的闭环传递函数;然后,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推导出闭环传递函数... 为了实现大扭矩液压制动器的精确控制,首先研究了双喷嘴挡板伺服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其力学、电磁学及流体力学的平衡方程,并根据被控负载的特性最终推导出摩擦制动器的闭环传递函数;然后,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推导出闭环传递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得出摩擦制动器的精确模型;最后,搭建了摩擦制动器惯性试验台架,并通过样机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制动器 系统辨识 高阶模型 频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大扭矩制动器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鹏飞 汪光森 +2 位作者 马名中 张向明 陈璐珈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3,共6页
为解决大惯量飞轮储能系统应急制动器优化设计的难题,提出了适用于多目标、多约束问题的改进粒子群算法。该算法利用加权算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换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并通过罚函数方法将多约束问题转化为普通约束问题,再采用粒子群寻优... 为解决大惯量飞轮储能系统应急制动器优化设计的难题,提出了适用于多目标、多约束问题的改进粒子群算法。该算法利用加权算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换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并通过罚函数方法将多约束问题转化为普通约束问题,再采用粒子群寻优算法进行求解。样机试验验证了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制动方案的可行性与摩擦制动器优化算法的优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制动器 粒子群 多目标优化 罚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制动摩擦片工作寿命与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庆生 韩宝玲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2,共3页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 ,解决了按寿命分布函数求解摩擦片在一定工作时间时的可靠度、按磨损量分布函数预测一定容许磨损量时摩擦片的可靠度、按容许磨损量确定摩擦片工作到给定时间内的可靠度以及按容许磨损量确定在给定可靠度条件下...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 ,解决了按寿命分布函数求解摩擦片在一定工作时间时的可靠度、按磨损量分布函数预测一定容许磨损量时摩擦片的可靠度、按容许磨损量确定摩擦片工作到给定时间内的可靠度以及按容许磨损量确定在给定可靠度条件下的摩擦片耐磨损工作寿命等问题 ,使汽车摩擦片的工作寿命评价和可靠性分析有了科学合理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制动器摩擦 工作寿命评价 可靠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式驻车制动器的修理与装配调整
9
作者 滕宏伟 闫秀平 王敏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3年第12期97-97,共1页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要频繁地进行制动操作,制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交通和人身安全。制动器是用来产生阻碍汽车运动趋势的力的部件。汽车上一般使用的是摩擦制动器,分为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两类,即利用固定元件与旋转元件的工作表...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要频繁地进行制动操作,制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交通和人身安全。制动器是用来产生阻碍汽车运动趋势的力的部件。汽车上一般使用的是摩擦制动器,分为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两类,即利用固定元件与旋转元件的工作表面摩擦而产生制动力的制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车制动器 鼓式制动器 装配调整 修理 摩擦制动器 盘式制动器 制动操作 行驶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S的重型车辆联合制动的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余斌 徐志农 +1 位作者 滕瑞静 杨富春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5-78,共4页
针对重型车辆利用联合制动方式进行制动时,不能获得最大制动力的问题,将ABS控制与联合制动方式相结合,采用基于Kiencke的μ—s模型,在制动过程中利用带遗忘因子的最小二乘法进行路面识别,通过μ—s的曲线斜率,对路况跃变进行识别,使车... 针对重型车辆利用联合制动方式进行制动时,不能获得最大制动力的问题,将ABS控制与联合制动方式相结合,采用基于Kiencke的μ—s模型,在制动过程中利用带遗忘因子的最小二乘法进行路面识别,通过μ—s的曲线斜率,对路况跃变进行识别,使车辆获得最佳的滑移率,从而获得最大制动力。仿真试验证明:基于ABS的联合制动方式可以获得最大的制动力,缩短制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制动 液力减速器 湿式多片摩擦制动器 路面识别 滑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两种英国使用的防跑车装置
11
作者 尤良 《工矿自动化》 1989年第1期58-60,共3页
1.安装在轨道上的吸能阻车器这类装置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摩擦制动器。该制动器一般在运输轨道内侧设立制动轨。通过它与成对的钢质摩擦闸瓦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来实现制动。这种类型的阻车器由顶住矿车的撞头、产生阻力的滑块及... 1.安装在轨道上的吸能阻车器这类装置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摩擦制动器。该制动器一般在运输轨道内侧设立制动轨。通过它与成对的钢质摩擦闸瓦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来实现制动。这种类型的阻车器由顶住矿车的撞头、产生阻力的滑块及固定的滑道三部分组成。滑块在轨道(制动轨)上运行,滑道的长度足以吸收全部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车器 摩擦制动器 吸能 行走机构 滚动阻力 辊轮 制动 制动性能 人车 平均减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