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摄提·孟陬和屈原生年之再探讨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潘啸龙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5年第4期70-73,51,共5页
-
文摘
关于屈原的生年,学术界探讨已久,至今仍在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离骚》“摄提贞于孟陬”究竟是否指明屈原降生之年?二、“孟陬”是否是“夏正正月”之专称?三、屈原自述生辰用的是“夏正”还是“周正”?这些问题倘若不能得到解决,则屈原之生年便无法确定。我以为陈久金先生的《屈原生年考》(见《社会科学战线》八○年二期),大胆提出的“楚用周正”说,在探讨屈原的生年上开出了一条新蹊径。对他的立论和推算方法稍作修正和补充,屈原的生年便可考定。据我的推算,屈原当生于“周正”前三四○年正月初七,亦即“夏正”前三四一年十一月初七。现将我的意见分述如下。
-
关键词
摄提格岁
屈原
岁星纪年
岁名
《离骚》
晨出
再探讨
陈久
夏历
牵牛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摄提·庚寅”的推算与屈原的生辰问题
被引量:2
- 2
-
-
作者
何幼琦
-
出处
《学术研究》
1980年第2期67-72,共6页
-
文摘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诗文自见其家世、生平的作者,并不少见;而以辞赋自叙其生年诞辰的,只有屈原一人。他在《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在“吾以降”上边,连续冠以“摄提”、“孟陬”,“庚寅”三个名词,粗通古代汉语语义和语法的人,一望而知,这是年月日的雅言。所以王逸注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正月为陬。降,下也。言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他解释得完全正确。至于这个太岁在寅具体是哪一年、这个庚寅是正月的哪一日呢?这关系到历学的推算问题。两千多年来,所有的司天治历人员,对于这个问题一向是置之不理,而文史学者又不知推步,无从下手。
-
关键词
摄提格岁
屈原
公元前
推算
生年
历法
郭沫若
上元积年
十七年
推步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且以后注改前误
- 3
-
-
作者
张国功
-
机构
南昌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37,共2页
-
文摘
最近读到两位学者对自己文字中曾经出现错误加注说明以示纠正的旧事,觉得记录下来,对今天的编辑不无启发。王伯祥是一位今天被严重忽视了的老出版人。从20世纪20年代进入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到30年代加盟开明书店,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王伯祥点校了一大批惠及读者的古籍。
-
关键词
开明书店
点校
中国青年出版社
郑振铎
抄书
《过秦论》
藏书题识
函海
陈乃乾
摄提格
-
分类号
G237.5
[文化科学]
-
-
题名屈原的生年和诞辰
被引量:4
- 4
-
-
作者
何幼琦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1年第2期29-31,共3页
-
文摘
屈原的生年和生日,不见于史籍,但他本人曾经自述过:“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千年来,人们对于这两句话,只作抽象的词义注释,而无人进行历术推算,所以长期成为悬案。从清朝咸同至今,学者们偶尔有人推算、有人猜测,也有人查对,已经有了八九种说法,莫衷一是。其中,有的只谈年月,而不问年岁是否摄提格和月内是否有庚寅;有的照顾到正月有庚寅,同样不理会是否摄提格岁。对于这两类说法,我们不予考虑,只讨论兼顾岁名和日辰的说法。
-
关键词
摄提格岁
公元前
生年
屈原
郭沫若
推算
战国
历法
楚国
查对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评乾嘉间关于太岁太阴的一场争论
- 5
-
-
作者
何幼琦
-
出处
《学术研究》
1979年第5期102-108,共7页
-
文摘
公元1800年前后,我国的经学界发生过一场颇为热闹的争论。争论的中心,是古代历学中的太岁、太阴问题,远非他们的专业所研治的范围。这场争论,前后两次,延续了二十来年。两次共同的特点是,经学家向天学挑战,以小学压科学,任意决断科学史上的是非问题,有点外行干预内行的架势。有的人还强不知以为知,胡言乱语,盛气凌人,在当时就受到学术界的冷遇。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争议中有些似通不通的论点,严重地干扰了近代关于天学史的研究,我们从朱文鑫的《天文考古录》和新城新藏的《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干扰的影响。
-
关键词
王引之
太阴
岁星纪年
摄提格岁
晨出
孙星衍
太岁纪年
淮南子
争论
太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