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狭小间隙下液力变矩器搅油功率损失模型
1
作者 吕懿晨 孙中国 +2 位作者 宫武旗 邹天刚 桂鹏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8-1103,共6页
针对液力变矩器高速旋转产生较大搅油功率损失问题,以某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FD数值模拟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一种搅油功率损失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液力变矩器装配间隙几何特征、运行参数、润滑油物性与润滑状态等因素影响... 针对液力变矩器高速旋转产生较大搅油功率损失问题,以某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FD数值模拟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一种搅油功率损失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液力变矩器装配间隙几何特征、运行参数、润滑油物性与润滑状态等因素影响,采用正交分解法选择25组不同运行参数下的搅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某传动装置实际运行工况和使用要求进行了多工况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润滑油雷诺数增大,搅油功率损失成指数型快速增长;搅油功率损失随径向间隙的增大而减小,随轴向间隙的增大而增大;当径向间隙小于9 mm时,搅油损失功率随着径向间隙减小而急剧增大;相比于轴向间隙,径向间隙对搅油功率损失值的影响程度更大;狭小间隙下液力变矩器搅油功率损失模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总体符合较好,相对误差在10%内.研究结果可为狭小间隙液力变矩器设计及综合传动装置的优化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变矩器 搅油功率损失 狭小间隙 损失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斜齿轮副搅油功率损失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靖靖 庞峰 邹玉静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197,共11页
在高速工况下,搅油损失在总功率损失中占很大比重,研究齿轮搅油功率损失对于提高传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流体动力学的能够计算斜齿轮副搅油功率损失的计算模型,该模型采用将斜齿轮沿接触线划分为若干个薄直齿轮的方法计算... 在高速工况下,搅油损失在总功率损失中占很大比重,研究齿轮搅油功率损失对于提高传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流体动力学的能够计算斜齿轮副搅油功率损失的计算模型,该模型采用将斜齿轮沿接触线划分为若干个薄直齿轮的方法计算斜齿轮副的搅油损失;将齿轮副搅油功率损失分为周面搅油功率损失、端面搅油功率损失以及啮合区挤压功率损失三部分,分析浸油深度、转速、螺旋角、齿宽、模数对搅油损失的影响以及各部分搅油损失占总搅油损失的比重。结果表明:搅油损失随着浸油深度、转速、螺旋角、齿宽、模数的增大而增大,其中转速、齿宽和模数对搅油损失的影响较大,浸油深度和螺旋角对搅油损失的影响较小;啮合区挤压功率损失在整个搅油功率损失中占最大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效率 搅油功率损失 流体动力学 接触线 挤压功率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后桥准双曲面齿轮搅油损失数值模拟及其减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丰云 刘伟腾 +1 位作者 邹琳 任良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5-269,共5页
为探究某乘用车后桥搅油功率损失,基于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及RNG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包括被动锥齿轮及差速器壳等旋转部件的后桥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齿轮转速、温度及螺栓结构对后桥内部的瞬态流场分布、动压力分布及搅油功... 为探究某乘用车后桥搅油功率损失,基于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及RNG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包括被动锥齿轮及差速器壳等旋转部件的后桥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齿轮转速、温度及螺栓结构对后桥内部的瞬态流场分布、动压力分布及搅油功率损失的影响规律。据此提出将螺栓连接齿轮改为沉头螺栓齿轮的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台架效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搅油功率损失随转速的增加而急剧增大、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转速的影响较大;螺栓导致流场紊乱,导致额外的搅油功率;结构优化后能有效降低搅油功率损失,使得后桥传动效率约提高(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曲面齿轮 搅油功率损失 VOF两相流模型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动器两驱运行工况的润滑油温度预测分析
4
作者 张志海 杨建光 纪宏超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167,共8页
分动器润滑油温度变化对其冷却润滑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准确预测瞬态油温是判断四驱车辆两驱模式运行状态的关键参数。通过分析链传动机构与轴承的搅油功率损失,结合分动器内部润滑油流动特性与外部空气对流换热机制,建立包含搅油产热模... 分动器润滑油温度变化对其冷却润滑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准确预测瞬态油温是判断四驱车辆两驱模式运行状态的关键参数。通过分析链传动机构与轴承的搅油功率损失,结合分动器内部润滑油流动特性与外部空气对流换热机制,建立包含搅油产热模型(链传动/轴承)、润滑油-壳体对流换热模型、壳体-空气对流换热模型及壳体导热模型的多区域耦合热分析模型,实现不同行车工况下润滑油温度的动态预测。结果表明:车速、初始油温与环境温度均显著影响油温变化趋势,其中车速敏感性最高,在环境温度与初始油温均为20℃工况下,车速由60 km/h提升至120 km/h时,热平衡温度升高35.04℃。实车验证显示仿真模型最大偏差仅为2.4℃,具有工程应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预测 搅油功率损失 分动器 对流传热 热平衡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