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入介质和注入方式对致密油提高采收程度影响实验研究——以大庆扶余储层为例
1
作者 汤勇 袁晨刚 +3 位作者 何佑伟 黄亮 于福吉 梁秀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致密油藏作为目前中国油气藏开发重点,因储层物性差、连通性不佳、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导致其开采难度大。在致密油藏开采过程中,不同注入介质和注采方式对致密油藏开采的机理及提采效果不明确,从而严重制约了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以中国... 致密油藏作为目前中国油气藏开发重点,因储层物性差、连通性不佳、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导致其开采难度大。在致密油藏开采过程中,不同注入介质和注采方式对致密油藏开采的机理及提采效果不明确,从而严重制约了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扶余储层为例,开展不同注入介质(CO_(2)、活性剂)及不同注入方式(驱替、吞吐、气水交替)的地层岩心动态注入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注入介质及注入方式对致密油藏的提采机理及提采效果。结果发现:气水交替驱与CO_(2)气驱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4.14%,与活性剂驱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15.38%;气水交替吞吐与CO_(2)吞吐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0.54%,与活性剂吞吐相比,地下原油采出程度提高了5.09%。建立驱油优势通道后的驱替比吞吐具有更大的波及体积与洗油效率,且气水交替注入较单一介质注入有效地降低了流体窜流,增大了对细小孔隙的清扫。由于CO_(2)注入对地层原油的降黏及溶解气驱效果较好,CO_(2)注入采出程度高于活性剂注入。同等注采条件下,低黏度原油的采出程度高于高黏度原油,黏度的增大显著增大了渗流阻力。研究得出了不同注入介质及不同注入方式对致密油藏开发的提采程度差异,为致密油藏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实验及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活性剂 驱替 吞吐 气水交替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吞吐洗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
3
作者 李晶辉 刘玉国 +2 位作者 厉通 郭波 王俊豪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6,共8页
针对缝洞油藏条件和地层岩石表面带正电的特点,选择不同碳链长度的甜菜碱、羟磺基甜菜碱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静态洗油能力评价和物理模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碳链长度相近时,羧基甜菜碱、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羟磺基甜菜碱... 针对缝洞油藏条件和地层岩石表面带正电的特点,选择不同碳链长度的甜菜碱、羟磺基甜菜碱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静态洗油能力评价和物理模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碳链长度相近时,羧基甜菜碱、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羟磺基甜菜碱的洗油能力依次降低,其中,油酸酰胺基丙基二甲铵基羧基甜菜碱(OAB)的洗油性能最好,且OAB提高采出程度优于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水驱后注入表面活性剂闷井后再注水驱油,提高采出程度效果明显好于表面活性剂直接注水驱油。油井注小段塞OAB吞吐,OAB可以改变黏性滞留油赋存状态、疏通窄缝圈闭油,为后续水驱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出程度 洗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化学驱油体系优选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姗姗 武滨 +4 位作者 康晓东 薛新生 胡科 张健 朱玥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08,共5页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注入较浓度为1 100 mg/L的聚合物连续注入可提高采出程度3.5个百分点;渗透率级差为6或10时,凝胶和聚合物交替注入效果最好,采出程度较聚合物连续注入可分别提高14.6个百分点或20.3个百分点。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储层,推荐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大的储层,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失效,采用高黏体系封堵高渗层再注入聚合物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吸液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级差 驱油体系 微球 凝胶 泡沫 聚合物 连续注入 交替注入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