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厚概念的构成与证成
- 1
-
-
作者
吴兰丽
-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19ZDA03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威廉斯指出,厚概念兼具世界导向性与行动导向性,有望弥合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沟壑,能够有效回应休谟的事实-价值二分的观点。元伦理学界围绕厚概念的构成与证成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形成了可分离主义和不可分离主义、语义主义与语用主义等理论阵营。有别于威廉斯的不可分离主义及语用主义立场,美国学者凯尔持有可分离主义及语义主义立场。以凯尔的厚概念观为参照,有助于深化对厚概念构成与证成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澄清厚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和认识论方法。
-
关键词
厚概念
描述性含义
评价性含义
可分离主义
语义主义
-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不利之利:早期中国文本中“利”的矛盾句
被引量:9
- 2
-
-
作者
戴卡琳
丘乐媛
李庭绵
-
机构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6,共12页
-
文摘
在早期中国文本中,"利"字呈现出复杂的含义,其含义的复杂性在矛盾句中尤为显著。这些矛盾句的出现或许暗示了孟子以后的思想家不再单纯地接受或排拒"利",而逐渐承认"利"这个概念的多面性。英美哲学家对于概念的鼓动性与描述性含义的区分,有助于解释"利"在中国早期论述中的两个重要功能。概念的鼓动性含义,指的是灌注于该概念上的劝说力量,期使该概念在特定方向上"感动"受众;概念的描述性含义,指的是该概念本身具有的意涵,即在取向上中立的内容与描述。当早期思想家的论证聚焦于对"利"的赞成或反对时(两种鼓动性含义),也同时讨论了"利"既有的语义内涵(描述性含义)。对于"利"字矛盾句的分析,也能进一步证明墨家思想的普及与持续地被其他学派所吸纳。把"利"视为一种价值最初只见于墨家学说之中,后来则逐渐成为思想家共同持有的道德语言。
-
关键词
“利”
鼓动性含义
描述性含义
墨家
杨朱
儒家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