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性别的砝码”:代表性视角下的民主决策
- 1
-
-
作者
王翔
-
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出处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0,共15页
-
基金
司法部2024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青年课题“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治理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4SFB3006)的研究成果。
-
文摘
描述性代表理论强调政治决策机构的成员结构应体现社会多样性,特别是性别配置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本文将描述性代表理论的性别效应放置在人民陪审员制度中进行考察,借助司法裁判文书大数据,系统性地检验女性陪审员之于司法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审判合议庭有女性陪审员加入时,会使判决结果更加“严苛”;随着女性陪审员在审判合议庭的比例增加,这种“严苛”效应会持续。女性审判长和女性当事人的存在加剧了判决的严格程度。这种效应在不同案件类型和地域间展现出差异。本研究将描述性代表理论的性别维度拓展至陪审决策领域,为我国进一步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供了实证基础。
-
关键词
描述性代表理论
性别
代表性民主
人民陪审员制度
法政治学
-
Keywords
Descriptive Representation Theory
Gender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People's Assessor System
Law and Politics
-
分类号
D925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
-
题名代表性民主视角下的陪审选任:全球变革与中国实践
- 2
-
-
作者
王翔
-
机构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出处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83,共1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BZZ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机制与政治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3CZZ003)。
-
文摘
陪审制度是代表性民主的重要制度性表达。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描述性代表理论为基础的随机抽选模式以及以实质性代表理论为基础的组织推荐模式,构成了代表性民主在陪审选任制度中的落实方式。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经历了从实质性代表转向描述性代表的民主转型过程,选任主体模式逐渐由组织推荐制转向了随机选任制。从地方实践来看,在两种模式的过渡期间,地方采取多种策略性方法以适应随机选任,形成四种典型模式:依附式协作型、伴生式协调型、自主式整合型、限定式统筹型。基于“全球视野-中国改革-地方经验”的叙事逻辑,陪审选任制度及代表性理论能够为推动全球和本土的代表性民主实践提供启发。
-
关键词
代表性民主
陪审制度
描述性代表理论
实质性代表理论
人民陪审员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