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烧生物质对660 MW燃煤机组锅炉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谭厚章 杨富鑫 +3 位作者 阮仁晖 王学斌 杨祖旺 郑海国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29,共7页
生物质能源是零碳燃料,在我国能源转型以及“碳中和”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某660 MW机组直流摆动式四角切圆超临界燃煤锅炉,开展秸秆生物质掺烧试验,研究掺烧量对燃烧特性、飞灰可燃物、锅炉效率以及水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物质能源是零碳燃料,在我国能源转型以及“碳中和”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某660 MW机组直流摆动式四角切圆超临界燃煤锅炉,开展秸秆生物质掺烧试验,研究掺烧量对燃烧特性、飞灰可燃物、锅炉效率以及水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新增加设备情况下,利用原有F层制粉系统可将生物质压型块粉碎、磨制后送入顶层燃烧器区域;在600 MW和500 MW负荷,掺烧生物质30、40、50 t/h(掺烧质量比为11.8%~19.7%),炉内保持正常着火和稳定燃烧,未见着火提前现象,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变化未超过30℃,锅炉效率始终保持在93.9%~94.1%,且掺烧生物质对NO_(x)、SO_(2)影响甚微;掺烧生物质后的粉煤灰28天强度活性指数在75%以上,且安定性、需水量、比表面积、安定性、抗折强度符合建筑用材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锅炉 生物质 特性 粉煤灰 660 MW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生物质掺烧比例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吕庆超 李永发 +4 位作者 王长靖 王家伟 汪涛 张永生 徐鸿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413-6425,I0022,共14页
“双碳”战略下燃煤电厂高碳排放的问题亟待解决,生物质是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的燃料,煤与生物质混燃可以大幅降低燃煤电厂的碳排放。生物质燃料的成本较高,需要相应的财政补贴保证盈利。然而生物质掺烧比例计量方法的缺失使得生物质财... “双碳”战略下燃煤电厂高碳排放的问题亟待解决,生物质是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的燃料,煤与生物质混燃可以大幅降低燃煤电厂的碳排放。生物质燃料的成本较高,需要相应的财政补贴保证盈利。然而生物质掺烧比例计量方法的缺失使得生物质财政补贴政策无法落地,生物质混燃发电发展缓慢。该文综述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和国内外生物质发电相关政策,介绍图像识别法、火焰信号法、SO2法、质量能量平衡法、14C法、13C法6种生物质掺烧比例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总结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对14C法和13C法的有关研究进行阐述,最后展望生物质掺烧比例计量方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 生物质比例 13C 14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式沉降炉内生物质与煤掺烧的NO_(x)生成规律
3
作者 侯岩 杨富鑫 +2 位作者 谭厚章 熊小鹤 陈发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5-1324,共10页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级掺烧时NO_(x)生成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生物质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从主燃区和燃尽区掺烧,NO_(x)排放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主燃区预混掺烧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任意温度的NO_(x)排放呈现出降低趋势;且随着燃尽风比例增加,在燃尽风比例为0.33时,NO_(x)排放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NO_(x)排放持续降低;而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NO_(x)排放在10%掺烧比例时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向中间产物HCN和NH_(3)的转化存在显著差异。任意燃尽温度下,燃尽区掺烧时的燃料N向HCN的转化率随掺烧比例增加始终增加;而燃料N向NH3的转化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10%掺烧比例下NH3的转化率最高。燃尽区分级掺烧模式下,在主燃1200℃、燃尽1400℃时,燃尽区掺烧的燃料N有94%左右转化为了N_(2)和灰分N,大约5%转化为了NO_(x),而只有不到1%的燃料N转化为了HCN和NH_(3)。生物质与煤掺烧相比于纯煤燃烧可以降低燃料N向NO_(x)的转化,但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燃料N向NO_(x)和灰分N的转化率增加,向N_(2)的转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两段式沉降炉 NO_(x)排放 燃料氮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成型燃料规模化掺烧技术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厚章 刘洋 +3 位作者 王学斌 王毅斌 杨富鑫 徐通模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72-277,共6页
生物质燃烧被认为是"零碳"排放,但受燃料价格、收集难度和市场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生物质发电利用总体偏少。针对陕西省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提出了一种大型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详细分析了生物质高效规模化... 生物质燃烧被认为是"零碳"排放,但受燃料价格、收集难度和市场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生物质发电利用总体偏少。针对陕西省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提出了一种大型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详细分析了生物质高效规模化应用模式的特点。该掺烧技术具有近零投资的优势,不影响机组稳定运行,能够降低NO_(x)和SO_(x)排放。该应用模式能够实现燃料的经济性收集、低成本输送以及燃料的高效清洁转化。自2010年至今,该技术已经在宝鸡第二发电厂进行了试验和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CO_(2)减排潜力。结合陕西省当地生物质资源和燃煤电厂分布特点,建议关中地区的大容量燃煤机组实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混燃,以大规模替代煤炭燃料,减少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大型煤电厂 CO_(2)减排 成型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燃煤电厂碳捕集与生物质掺烧碳捕集改造的经济性 被引量:9
5
作者 袁家海 王耀 +1 位作者 张为荣 张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4-776,共13页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减少CO_(2)排放。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当前电力的主要来源仍是煤电,碳捕集(CC)改造在燃煤电厂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经济性对CC改造的部署至关重要。为此,本文计...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减少CO_(2)排放。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当前电力的主要来源仍是煤电,碳捕集(CC)改造在燃煤电厂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经济性对CC改造的部署至关重要。为此,本文计算了中国各省典型电厂CC改造前后的平准化度电成本,比较了不同省份的CO_(2)捕集成本与CO_(2)避免成本,分析了不同掺烧率下生物质掺烧结合碳捕集(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BECC)改造的经济性。研究发现,CC改造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燃煤电厂度电成本增加57.51%~93.38%。煤价较低的华北和西北地区(青海除外)CC改造经济性较好,BECC改造则更适合华中地区。建议在推进燃煤电厂CC和BECC改造时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完善碳市场建设,形成合理碳价以促进CC和BECC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生物质 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 CO_(2)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煤耦合燃烧电厂生物质掺烧比^(14)C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雷廷宙 何爱玲 +7 位作者 李在峰 李金平 王新 张利亚 何晓峰 杨树华 辛晓菲 孙堂磊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87-1293,共7页
放射性碳(^(14)C)检测方法是一种鉴别生物源和化石源燃料的有效手段。目前,样品^(14)C含量测量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将^(14)C检测方法应用于电厂燃料来源分析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生物质与煤耦合燃烧电厂中生物质... 放射性碳(^(14)C)检测方法是一种鉴别生物源和化石源燃料的有效手段。目前,样品^(14)C含量测量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将^(14)C检测方法应用于电厂燃料来源分析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生物质与煤耦合燃烧电厂中生物质掺烧量的精确检测是生物质与煤耦合燃烧发电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前提和关键。目前,将^(14)C检测方法用于生物质掺烧比检测仍停留在验证和探讨阶段。文章概述了生物质与煤耦合燃烧电厂生物质掺烧比的检测方法,并从烟气采样方法、烟气^(14)C含量的测量方法和生物质掺烧比计算模型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14)C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14)C检测方法在应用中须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放射性碳 耦合燃发电 检测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激光检测仪监测生物质燃料掺烧比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徐丹 赵保峰 +5 位作者 冯翔宇 关海滨 高亚 王树元 宋安刚 朱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5-198,共14页
稳定碳同位素激光技术可用于检测煤和生物质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以确定燃煤耦合生物质的掺烧比,且不受含水量影响.本文通过对煤(山西煤、内蒙古煤、贵州煤)和生物质(玉米秸秆、棉花秸秆、木屑、稻壳)混燃烟气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测定... 稳定碳同位素激光技术可用于检测煤和生物质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以确定燃煤耦合生物质的掺烧比,且不受含水量影响.本文通过对煤(山西煤、内蒙古煤、贵州煤)和生物质(玉米秸秆、棉花秸秆、木屑、稻壳)混燃烟气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测定,在一定的生物质掺烧比范围(碳量基、热量基)内建立在线分析方法得到拟合线性方程y=ax+b,拟合优度R 2>0.99.所得分析方法可用于在线监测生物质掺烧比变化情况,当生物质掺烧比为20%时,误差分析控制在0.5%—2.0%以内.此外,该检测-分析方法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生物质掺烧比,可为国家针对生物质使用量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可用于追踪“碳溯源”,推动碳排放监测和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激光检测仪 燃煤耦合生物质 生物质燃料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链条大型燃煤机组直接耦合生物质发电降碳技术 被引量:15
8
作者 谭厚章 杨富鑫 +3 位作者 王新宁 李凤军 吴德利 赵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1-641,I0016,共12页
“双碳”背景下,开展生物质掺烧利用是大型燃煤机组实现降低CO_(2)排放最经济、可靠的技术手段之一。该文总结国内近15年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路线,并对其痛点进行剖析。首次提出和设计全链条的生物质直接耦合发电模式,并在... “双碳”背景下,开展生物质掺烧利用是大型燃煤机组实现降低CO_(2)排放最经济、可靠的技术手段之一。该文总结国内近15年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路线,并对其痛点进行剖析。首次提出和设计全链条的生物质直接耦合发电模式,并在内蒙某电厂进行实施。充分利用电厂周边边际土地科学种植沙柳能源作物,改进并开发了机械化收割及生物质破碎压型工艺和装备,把控“种植-收割-转运-储存-预处理-燃烧”全链条每一个环节,保证生物质原料稳定及低成本供应。通过电厂试验数据验证,对生物质小比例掺烧(重量比例小于20%),推荐采用电厂零投资的“基于电厂现有制粉及燃烧设备的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路线;对于更大比例掺烧(重量比例大于20%),建议采用“新增生物质独立制粉及燃烧设备的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生物质 直接耦合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热解式煤粉工业锅炉大比例直燃耦合生物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董琨 张瀚霖 +5 位作者 谭厚章 张嘉烨 胡中发 程占军 周月桂 王学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5-1402,共8页
燃煤耦合零碳的生物质是现阶段燃煤过程中减少CO_(2)排放成本最低和技术最成熟的技术。根据我国生物质资源分布国情,受生物质资源收集成本限制,在现有燃煤火电机组上只能进行低比例的耦合掺烧,但分布式供能燃煤工业锅炉具备进行大比例... 燃煤耦合零碳的生物质是现阶段燃煤过程中减少CO_(2)排放成本最低和技术最成熟的技术。根据我国生物质资源分布国情,受生物质资源收集成本限制,在现有燃煤火电机组上只能进行低比例的耦合掺烧,但分布式供能燃煤工业锅炉具备进行大比例耦合甚至全部改烧生物质燃料的条件。目前链条炉和流化床锅炉掺烧和全烧生物质在国内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相对更高效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煤粉工业锅炉大比例耦合生物质的研究和工业应用案例较少。针对近年来国内新发展的低NO_(x)预热解式煤粉工业锅炉大比例直燃耦合生物质甚至全烧生物质的可行性,通过CFD数值模拟进行初步探索,重点对大比例耦合生物质对预热解式煤粉工业锅炉温度场、壁面热流密度、气氛场和NO_(x)排放的影响进行评估。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预热解式煤粉工业锅炉大比例耦合生物质后,炉内的温度场、壁面热流密度和气氛场总体分布趋势与纯煤粉燃烧相似;随着生物质耦合比例的增加,主燃区燃烧过程得到强化,但由于生物质含水量较高,火焰总体存在着火延迟现象,主燃区消耗氧气的速率有所降低,挥发分与CO摩尔分数明显升高。受生物质燃料中含氮量高和火焰推迟的双重影响,随着生物质耦合比例的增加,NO_(x)排放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表明预热解式煤粉燃烧技术可实现煤粉工业锅炉大比例耦合生物质甚至全部改烧生物质,在适当控制生物质燃料收到基氮含量的条件下,大比例耦合生物质可显著降低锅炉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热解燃技术 煤粉燃 工业锅炉 生物质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褐煤机组生物质掺烧关键技术研究
10
作者 徐漠北 李泷浩 +2 位作者 王力 高继录 曾光 《洁净煤技术》 2025年第S1期292-298,共7页
生物质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的新型优质燃料,其合理有效利用对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学者开展了生物质在不同类型煤电机组上的掺烧研究,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掺烧生物质后对锅炉燃烧性能的... 生物质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的新型优质燃料,其合理有效利用对于“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学者开展了生物质在不同类型煤电机组上的掺烧研究,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掺烧生物质后对锅炉燃烧性能的影响,或者仅在高负荷时开展单台磨煤机掺烧生物质的试验研究,其推广应用的价值有限,业内鲜见在超临界煤电机组上进行全炉多台磨煤机同时掺烧生物质的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我国煤电机组长年处于深度调峰工况下运行的实际现状,为了实现超临界煤电机组规模化掺烧利用生物质,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对比不同生物质燃料特性,确定掺烧生物质种类为秸秆颗粒。随后,在某600 MW超临界褐煤机组开展工程试验研究,在锅炉处于中低负荷运行工况时首先通过全炉多台磨煤机掺烧生物质颗粒,分析不同掺烧比例下机组燃烧特性、运行安全稳定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然后研究了锅炉低负荷时单台磨煤机掺烧10%生物质颗粒试验过程中的磨煤机出力性能。结果表明:在深度调峰背景下,超临界褐煤机组掺烧秸秆颗粒,全炉掺烧比例小于10%时,锅炉燃烧性能稳定,未产生炉膛结焦、管子氧化皮大量堆积等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问题,且污染物排放始终达标。单台磨煤机掺烧10%生物质颗粒试验过程中,磨煤机电流和入出口压差明显增大,发生堵磨现象,确定了锅炉低负荷运行时单台磨煤机的安全掺烧比例为7%。研究成果为深度调峰背景下超临界煤电机组掺烧生物质规模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设计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超临界褐煤机组 特性 磨煤机性能 深度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模型及关键问题探讨
11
作者 丁慈昂 闫金光 +3 位作者 张九天 高成康 由焕 朱素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7-117,共11页
煤与生物质掺烧耦合碳捕集与封存(CBECCS)技术因其较高的减排潜力,已成为我国煤电行业实现深度减排与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项之一。目前,现行碳减排核算体系主要围绕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展开,缺乏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体系,导致CBE... 煤与生物质掺烧耦合碳捕集与封存(CBECCS)技术因其较高的减排潜力,已成为我国煤电行业实现深度减排与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项之一。目前,现行碳减排核算体系主要围绕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展开,缺乏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体系,导致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效益难以量化,制约着其政策支持与工程推广。因此,亟需建立科学完善的CBECCS碳减排核算方法,以推动该技术规模化应用。本文从全流程视角出发,系统构建了适用于CBECCS技术的碳减排核算模型,涵盖基准线排放、项目排放与泄漏排放三大模块。研究充分考虑生物质燃料的碳中性特征,提出了基于碳贡献比例分配的基准线排放构建方法,明确界定了核算边界,细化识别了燃料获取、碳捕集、运输、封存及设施活动中的排放源,提出泄漏排放分阶段估算方法,构建全流程净减排量核算模型。基于模型,聚焦生物质掺烧比例及资源保障、封存稳定性及负碳排放,深化分析影响CBECCS技术碳排放核算的关键因素。以600 MW燃煤X发电机组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质掺烧比例25%(热量比)下,CBECCS项目年净减排量达135.21万tCO_(2),验证了该技术路径的显著减排潜力。本研究可为多阶段、多源排放背景下的CBECCS项目提供碳减排量核算方法的支撑,为CBECCS技术进入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可行的量化依据,推动其在我国煤电行业负碳技术体系中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ECCS 核算方法 生物质 碳减排量 基准线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能源体系下煤电低碳转型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2
作者 周建全 谢诗泽 +3 位作者 蔡斌 顾永正 门东坡 姜大霖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2,共17页
在“双碳”目标下,作为我国电力安全的“压舱石”,煤电行业需兼顾能源保供与低碳转型。为了支撑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煤电低碳转型的政策决策制定,围绕煤电低碳改造的3类主流技术——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分析... 在“双碳”目标下,作为我国电力安全的“压舱石”,煤电行业需兼顾能源保供与低碳转型。为了支撑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煤电低碳转型的政策决策制定,围绕煤电低碳改造的3类主流技术——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分析其发展现状与挑战,研究配套市场机制的成效与变化趋势,总结各类技术现有的激励政策和未来潜在的政策需求。在技术升级方面,生物质掺烧面临燃料收集困难、锅炉结焦腐蚀等问题;绿氨掺烧存在绿氨生产成本高昂、燃烧稳定性差及NO_(x)排放控制等难题;CCUS技术则受限于捕集能耗高和CO_(2)消纳途径不足等技术瓶颈。市场机制方面,当前容量电价补偿力度不足、辅助服务市场不健全、碳价信号弱等问题突出,亟需完善电碳市场协同机制,并逐步提升煤电容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活跃度。政策激励方面,现有措施存在补贴缺位、连续性不足等短板,未来需要补充对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和CCUS技术的针对性激励政策,从多维激励角度确保煤电行业低碳转型的可持续推进。通过技术市场政策综合定性分析,揭示煤电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完善和政策体系优化的发展趋势,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能源体系 煤电低碳转型 生物质 绿氨 CCUS 市场机制 政策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燃煤高效清洁发电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4
13
作者 帅永 赵斌 +3 位作者 蒋东方 何锁盈 吕俊复 岳光溪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亟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煤炭也逐渐从主体能源向基础能源和调峰能源转变。本文阐述了中国燃煤发电技术现状,梳理了洁净煤发电技术中超超临界发电、循环流化床燃烧、碳汇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亟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煤炭也逐渐从主体能源向基础能源和调峰能源转变。本文阐述了中国燃煤发电技术现状,梳理了洁净煤发电技术中超超临界发电、循环流化床燃烧、碳汇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技术优势;分析了适应"双碳"目标的燃煤电厂灵活性技术和基于煤电机组的多种生物质燃料掺烧技术;探讨了基于煤电机组的耦合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可行性;展望了燃煤高效清洁发电的3个发展阶段。分析表明:燃煤发电灵活性调峰改造和CO_(2)处理技术是未来清洁低碳燃煤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燃煤机组与新能源耦合发电系统可同时实现能源梯级利用、降低发电煤耗和CO_(2)排放,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燃煤发电产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灵活性技术 CCUS 掺烧生物质 耦合发电 高效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三改联动”技术综述及讨论
14
作者 刘云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2-90,共9页
“三改联动”是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节能降碳改造主要以300/600 MW等级亚临界及超临界、高煤耗的老旧机组为主,采用升参数综合改造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供电煤耗,同时提高机组灵活性。下一步“降碳”方向是锅炉的生物质掺... “三改联动”是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节能降碳改造主要以300/600 MW等级亚临界及超临界、高煤耗的老旧机组为主,采用升参数综合改造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供电煤耗,同时提高机组灵活性。下一步“降碳”方向是锅炉的生物质掺烧。煤电机组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适合我国国情的主要灵活性资源。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要解决锅炉低负荷稳燃、水冷壁水动力安全及受热面局部超温、SCR入口烟温低等问题,汽轮机的高温承压部件热应力问题,热控系统的自动调节回路在深调负荷下投运正常问题。分析认为,通过大规模热储能装置协同煤电机组调峰,是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供汽能力、经济性、可靠性方面,深入研究了煤电机组以主蒸汽、冷再、热再作为主要汽源的工业供汽方案,认为基于中联门参调的热再抽汽方案是宽负荷条件下工业供汽改造的优选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低压缸微出力方案投资少、节能效果好、运行灵活,是优先选择的方案。“三改联动”深入推进,需要能源体制革命的推动和支撑,要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配套的电力市场体系,充分体现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煤电企业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改联动 热电联产 生物质 灵活性改造 深度调峰 供热改造 电力市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