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掺杂材料的上转换发光 被引量:30
1
作者 花景田 陈宝玖 +2 位作者 孙佳石 程丽红 仲海洋 《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2010年第4期301-309,共9页
稀土掺杂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是实现光波频率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介绍与上转换相关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的发展历史;对稀土离子掺杂材料的能量传递、激发态吸收、合作敏化、合... 稀土掺杂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是实现光波频率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介绍与上转换相关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的发展历史;对稀土离子掺杂材料的能量传递、激发态吸收、合作敏化、合作发光、双光子吸收激发及光子吸收雪崩等上转换发光机制进行了概述,并对各机制进行了比较;对不同稀土离子掺杂体系中上转换发光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对以往研究的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基质,包括粉体材料、晶体材料、非晶材料进行了概括;最后对影响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基质对泵浦光及上转换发射光的吸收、基质材料的声子能量、稀土离子的掺杂方案及泵浦途径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稀土离子 基质材料 掺杂发光 发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掺杂型高效绿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2
2
作者 由雪萌 张新稳 +2 位作者 陈月花 赖文勇 黄维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1-966,共6页
在空穴传输层TCTA与电子传输层TPBi之间引入磷光染料Ir(ppy)3超薄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MoO_3(2 nm)/NPB(40 nm)/TCTA(10 nm)/Ir(ppy)3(xnm)/TPBi(40 nm)/LiF(1 nm)/Al(80 nm)的非掺杂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调控非掺杂发光层的厚... 在空穴传输层TCTA与电子传输层TPBi之间引入磷光染料Ir(ppy)3超薄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MoO_3(2 nm)/NPB(40 nm)/TCTA(10 nm)/Ir(ppy)3(xnm)/TPBi(40 nm)/LiF(1 nm)/Al(80 nm)的非掺杂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调控非掺杂发光层的厚度,详细研究了Ir(ppy)3层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非掺杂发光层厚度为0.2 nm时,器件的性能最好,器件的亮度、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26 350 cd·m^(-2)、42.9 cd·A^(-1)和12.9%。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薄的非掺杂发光层可以简化器件结构和制备工艺,获得高效率的OLED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非掺杂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Ga^(3+)共掺杂SiO_2基质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喜贵 于振友 +1 位作者 娜米拉 薄素玲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1-575,共5页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u3+和Ga3+共掺杂的SiO2材料;利用IR、XRD等研究了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材料属于非晶态,800℃退火后样品的主要结构仍为SiO2的网状结构。400℃退火的样品在393nm激发下发射光谱显示了Eu3+的特征发射光谱...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u3+和Ga3+共掺杂的SiO2材料;利用IR、XRD等研究了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材料属于非晶态,800℃退火后样品的主要结构仍为SiO2的网状结构。400℃退火的样品在393nm激发下发射光谱显示了Eu3+的特征发射光谱,产生3条明显谱带,分别是576nm(5D0-7F0),588nm(5D0-7F1),612nm(5D0-7F2)。588nm(5D0-7F1)处的跃迁在800℃退火后发生猝灭,这是因为发光中心Eu3+的化学环境由于掺入Ga3+离子而发生了改变。Ga3+的共掺杂使材料在460nm处发射较强蓝光,在同一材料中实现了蓝色和红色的共发射。材料在460nm处蓝色荧光的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增大而先增强后减弱。Ga3+或Eu3+的掺入量不同时,除发射强度不同外,材料的发射谱图基本相同。通过实验还确定800℃的退火温度为最佳退火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方法 Eu^3+和Ga^3+共掺杂SiO2发光材料 发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Rubrene双发光区有机黄光器件的制作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津 姜文龙 +3 位作者 王静 丁桂英 王立忠 韩强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0-635,共6页
制作了在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和aluminium-tris-8-hydroxy-quinoline(Alq3)中分别掺杂黄色荧光染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的双发光区有机黄光电致发光器... 制作了在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和aluminium-tris-8-hydroxy-quinoline(Alq3)中分别掺杂黄色荧光染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的双发光区有机黄光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NPB(30nm)/NPB∶Rubrene(20nm)/Alq3∶Rubrene(20nm)/Alq3(30nm)/LiF(0.8nm)/Al。NPB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Alq3作为电子传输材料,NPB和Alq3中掺杂Rubrene的浓度分别为0.9%和1.4%。实验结果表明,由于Rubrene具有较强的载流子俘获能力,而且在Alq3和NPB层中进行掺杂,相对于单掺杂层器件为Rubrene提供了更多的俘获空位,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发光效率 发光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二-[2',6'-二氟-2,3'-联吡啶-N,C4'][3-乙酰基-1,7,7-三甲基-双环[2.2.1]-2-庚酮-O,O]铱(Ⅲ)的非掺杂蓝色磷光发光器件 被引量:1
5
作者 骆开均 张晨阳 +3 位作者 苏祎伟 李祥龙 周世杰 苏仕健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58-1164,共7页
以2',6'-二氟-2,3'-联吡啶(Hdfpypy)为主配体,空间位阻的3-乙酰基樟脑(Hacam)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二-[2',6'-二氟-2,3'-联吡啶-N,C4'][3-乙酰基-1,7,7-三甲基-双环[2.2.1]2-庚酮-O,O]铱(Ⅲ)((dfpypy)2Ir(aca... 以2',6'-二氟-2,3'-联吡啶(Hdfpypy)为主配体,空间位阻的3-乙酰基樟脑(Hacam)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二-[2',6'-二氟-2,3'-联吡啶-N,C4'][3-乙酰基-1,7,7-三甲基-双环[2.2.1]2-庚酮-O,O]铱(Ⅲ)((dfpypy)2Ir(acam))。在四氢呋喃(THF)溶液中,配合物光致发光(PL)光谱最大发射峰值为466 nm,在487nm左右有一个不明显的肩峰,半峰宽为55 nm。配合物在脱气THF溶液中的PL量子效率为0.51。以(dfpypy)2Ir(acam)为发光层,制备了器件结构为ITO/HATCN(1 nm)/TAPC(40 nm)/(dfpypy)2Ir(acam)(10 nm)/BmpypB(40 nm)/LiF(1 nm)/Al(90 nm)的蓝色非掺杂磷光发光器件。电致发光(EL)光谱的最大发射峰值为474 nm。器件的启动电压为3.5 V。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CIE色坐标值为(0.17,0.29)。在驱动电压为11 V时,器件最大亮度为2 170 cd·m-2。在驱动电压为4.2 V时,最大功率效率为5.25 lm·W-1,最大亮度效率为6.45 cd·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铱配合物 3-乙酰基樟脑 合成 掺杂蓝色磷光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兵 黄小萃 +2 位作者 钟洲 车明国 葛亮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16,22,共4页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是一种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发出可见光的纳米材料,将UCNPs掺入有机光伏电池中,可以扩大有机光伏电池对太阳光谱的响应范围,提高有机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综述了UCNPs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太...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是一种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发出可见光的纳米材料,将UCNPs掺入有机光伏电池中,可以扩大有机光伏电池对太阳光谱的响应范围,提高有机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综述了UCNPs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展望了该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光伏电池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 近红外光 光电转换效率 光谱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系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莲 冯建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3年第4期22-26,29,共6页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和医学成像中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对上转换过程的研究正迅速发展为光化学、生物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材料学的交叉领域。与有机荧光染料和量子点相比,镧系掺杂纳米晶体在生物荧光标记方面具有更少的限制...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和医学成像中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对上转换过程的研究正迅速发展为光化学、生物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材料学的交叉领域。与有机荧光染料和量子点相比,镧系掺杂纳米晶体在生物荧光标记方面具有更少的限制条件。概述了镧系掺杂纳米晶体的结构和上转换发光机理,综述了镧系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合成、发光颜色调控方法及其生物分析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系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 颜色调控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
8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153,共2页
第三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是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旨在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墙报等形式,总结、交流近年来在掺杂纳米发光材料及相关应用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 第三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是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旨在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墙报等形式,总结、交流近年来在掺杂纳米发光材料及相关应用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共话进展;凝练科学目标;探讨和规划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并集中国内优势资源攻克前沿科学问题,增强国际竞争力。会议诚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在探索这色彩斑斓的纳米世界之余,会议还将带您领略人文陕西、现代西安和十三朝古都的古朴风情和惊世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学术会议 物理学 “第三届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苯甲基改性油溶性碳量子点合成及其在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尚金梁 卫迎迎 +2 位作者 王军丽 刘旭光 苗艳勤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57-1266,共10页
碳量子点团聚将导致严重荧光猝灭,大幅降低其发光效率,阻碍了其作为发光材料在显示和照明器件中的应用。通过主客体掺杂方案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水溶性的碳量子点不能和有机的主体材料相匹配。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在碳量子点表面接枝... 碳量子点团聚将导致严重荧光猝灭,大幅降低其发光效率,阻碍了其作为发光材料在显示和照明器件中的应用。通过主客体掺杂方案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水溶性的碳量子点不能和有机的主体材料相匹配。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在碳量子点表面接枝亲油性的芳香类官能团,保证碳量子点油溶性的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载流子传输性能,采用该方案制备出发光峰在533 nm、荧光量子产率为43%的黄色油溶性碳量子点。将该碳量子点分散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涂敷在紫外发光二极管(365 nm)灯珠表面,制备的光致发光器件发出明亮黄光(560 nm),最大亮度达到23000 cd/m^(2)。进一步将该碳量子点掺杂到聚乙烯基咔唑中作为发光层,制备了主客体掺杂的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发射峰位于552 nm,最大亮度达到35.07 cd/m^(2)。上述研究表明,合成油溶性的碳量子点发光材料并将其掺杂到母体材料中作为发光层,可有效抑制碳量子点团聚诱导荧光猝灭问题,对发展高性能碳量子点基发光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发光二极管 三苯甲基 主客体掺杂发光 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阴离子型化合物Ba_(2)Gd(BO_(3))_(2)Cl:Ln的力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慰 潘鑫 +2 位作者 杨汝军 庄逸熙 解荣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4-1333,共10页
力致发光材料具有将机械刺激转变为光子发射的独特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结构健康诊断、信息防伪、生物工程和电子皮肤等力学传感领域。然而,已报道的力致发光材料种类有限,且对于力致发光相关的载流子跃迁过程理解不够深入,极大地限制... 力致发光材料具有将机械刺激转变为光子发射的独特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结构健康诊断、信息防伪、生物工程和电子皮肤等力学传感领域。然而,已报道的力致发光材料种类有限,且对于力致发光相关的载流子跃迁过程理解不够深入,极大地限制了其开发和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工作开发了新型混合阴离子型力致发光材料Ba_(2)Gd(BO_(3))_(2)Cl:Ln(Ln=Eu,Tb,Dy,Sm,Nd),并探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能与相关载流子跃迁过程。该研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多模式激发下的稳态和瞬态光谱技术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光致发光与力致发光性能,提出了该材料可能的发光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280 nm光激发下,Ba_(2)Gd-(BO_(3))_(2)Cl:Eu的发射峰位于536,594,613,625,654,695,710 nm,第一个宽峰和其余窄峰分别对应于Eu^(2+)和Eu^(3+)的发射,即掺杂的Eu呈现混合价态。而在机械作用下,Ba_(2)Gd(BO_(3))_(2)Cl:Eu几乎只表现出Eu^(3+)的橙红光发射,这可能是由于机械作用优先激发基质中的价带电子所致。此外,Eu的光致发光和力致发光最佳掺杂浓度均为2%。在0.23~1.55 mJ的冲击能下,力致发光强度与冲击能量呈线性关系。通过改变掺杂镧系元素的种类,实现了力致发光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拓展。这项工作为解释混合价态材料的力致发光机制提供了思路,并在应力传感领域呈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致发光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 混合阴离子化合物 能量传递 力致发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双发光区的有机红光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晶莹 姜文龙 +2 位作者 赵毅 高强 刘式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7-413,共7页
针对一般掺杂结构的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效率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同时色度逐渐变差的特点 ,我们引入了在NPB层和Alq3 层内同时掺杂DCJTB的具有双发光区的器件结构。制备的双发光区掺杂器件在驱动电压 8~ 2 0V内发光效率只下... 针对一般掺杂结构的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效率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同时色度逐渐变差的特点 ,我们引入了在NPB层和Alq3 层内同时掺杂DCJTB的具有双发光区的器件结构。制备的双发光区掺杂器件在驱动电压 8~ 2 0V内发光效率只下降了 4 % ;而色度从 8V时的 (x =0 .6 2 87,y =0 .36 6 3)变化到 2 0V时的 (x =0 .6 0 75 ,y =0 .384 1) ;器件的发光亮度从 8V时的 178cd/m2 变化到 2 0V时的 5 96 2cd/m2 ,具有较好的性能水平。观察到器件效率基本上不依赖于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同时器件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色纯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发光效率 色度 发光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激活MgO-Al_2O_3-SiO_2发光体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和特性研究
12
作者 李彬 欧昌俊 +1 位作者 田一光 周硼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1年第1期52-57,共6页
在实验室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在1000℃的温度下,合成出组成为2.692MgO-1.2Al_2O_3-4SiO_2:0.045Eu^(3+),0.009Bi^(3+)(加入Li^+作为电荷补偿剂)发光体。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及差热分析研究了由凝胶至发光晶体的转变过程。... 在实验室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在1000℃的温度下,合成出组成为2.692MgO-1.2Al_2O_3-4SiO_2:0.045Eu^(3+),0.009Bi^(3+)(加入Li^+作为电荷补偿剂)发光体。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及差热分析研究了由凝胶至发光晶体的转变过程。采用岛津RF-540荧光分光光度计,在室温下测量了发光体的激发光谱和发光光谱。讨论了发光体的发光特性及Bi^(3+)对Eu^(3+)的敏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掺杂铋铕的硅铝酸盐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结构理论的能量转移速率计算
13
作者 韩娟 申林 方维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75-2281,共7页
以高精度的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及二级微扰能量校正(CASPT2//CASSCF)电子结构计算为基础,利用Frster和Dexter 2种模型,建立了能量转移速率的数值模拟方案,并将其用于2种典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分子——Pt-4和FPt的光物理过程的计算,... 以高精度的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及二级微扰能量校正(CASPT2//CASSCF)电子结构计算为基础,利用Frster和Dexter 2种模型,建立了能量转移速率的数值模拟方案,并将其用于2种典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分子——Pt-4和FPt的光物理过程的计算,结果发现,蓝光态到红光态的能量转移和蓝光态到基态的辐射跃迁之间的竞争决定了发光颜色的浓度依赖性,阐明了2个配合物溶液体系发射白光的微观机制.通过比较2个配合物单体和双体不同电子态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对发光颜色与溶液浓度依赖性的微观本质给出了新的理论.此外,本文建立的能量转移速率模拟方案,同时适用于其它激发态电子结构方法,因此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及二级微扰能量校正 金属-配体电荷迁移 Frster和Dexter能量转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r^(3+) Doping Concentration on the Persistent Performance of YAGG:Ce^(3+),Cr^(3+) Luminescent Ceramics
14
作者 LI Tingsong WANG Wenli +4 位作者 LIU Qiang WANG Yanbin ZHOU Zhenzhen HU Chen LI Jiang 《无机材料学报》 2025年第9期1037-1044,共8页
Y_(3)Al_(2)Ga_(3)O_(12):Ce^(3+),Cr^(3+)(YAGG:Ce^(3+),Cr^(3+)),as a persistent luminescent material,has advantages of high initial luminescence intensity and long persistent time,which is promising in persistent lumine... Y_(3)Al_(2)Ga_(3)O_(12):Ce^(3+),Cr^(3+)(YAGG:Ce^(3+),Cr^(3+)),as a persistent luminescent material,has advantages of high initial luminescence intensity and long persistent time,which is promising in persistent luminescent material applications.At present,YAGG:Ce^(3+),Cr^(3+)powders exhibit good persistent performance,but their persistent performance of ceramics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In this work,(Y_(0.998)Ce_(0.002))_(3)(Al_(1-x)Cr_(x))_(2)Ga_(3)O_(12)ceramics with different Cr^(3+)doping concentrations were prepared by solid-state reaction,including air pre-sintering,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post-treatment and air annealing,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r^(3+)doping concentra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optical properties and persistent performance of the ceramic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the doping concentration of Cr^(3+)increased from 0.025%to 0.2%(in atom),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Cr^(3+)concentra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pre-sintered ceramics or HIP post-treatment ceramics was observed,but the in-line transmittance gradually increased while the persistent performance gradually decreased.Among them,YAGG:Ce^(3+),Cr^(3+)ceramics doped with 0.025%Cr^(3+)showed the strongest initial luminescence intensity exceeding 6055 mcd/m^(2)and a persistent time of 1030 min after air pre-sintering combined with HIP post-treatment and air annealing.By optimizing the Cr^(3+)doping concentration and the fabrication process,the persistent luminescence(PersL)performance of the YAGG:Ce^(3+),Cr^(3+)ceramics was obvious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G:Ce^(3+) Cr^(3+)ceramic Cr^(3+)doping concentration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hot isostatic pressing air annea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