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2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3
作者 曹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各民族文化相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四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溯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理论逻辑来看,浸润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从价值逻辑来看,体现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导向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通 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时代目标和实践路径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激发和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致力现代化建设的源动力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历史发展逻辑内在规定着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取向...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激发和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致力现代化建设的源动力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历史发展逻辑内在规定着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取向。中华民族历经古代自在的发展进程和近代的民族自觉进程,现当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为发展道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来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为此,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住重点工作探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历史逻辑 时代目标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9
5
作者 卜令全 葛尊天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伟大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来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现代化表达。中国式现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伟大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来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现代化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者的内在逻辑互联互通,存在共同性特征,主要集中于主体力量的同一性、实践发展的关联性、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以“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政治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推进民族地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基本支撑,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外部环境保证,以此协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地区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玉文 陈子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4,共12页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边疆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逻辑一致性,在厘...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边疆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逻辑一致性,在厘清以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机理基础上,深入剖析边疆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五个维度提出边疆地区以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共同富裕 边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7
7
作者 田月梅 吴钧 钟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0,共8页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要重点把握好的关系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单一)民族意识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是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要重点把握好的关系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单一)民族意识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高层次意识与低层次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不断增强,各(单一)民族意识将长期存在;各(单一)民族意识要服从并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把握和实现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要反对、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民族意识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贯联与百年探索实践
8
作者 扎西 曲姿璇 扎西俊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浓重的历史使命意味,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的坚定意志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有着深层...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浓重的历史使命意味,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的坚定意志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有着深层的现实逻辑,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和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使命担当贯联,其内涵特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气贯节续,有着高度互相贯通与一致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对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贯联 百年探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时空 李丽萍 金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历史根基和现实支撑,在中国的政治体系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肯定和拥护,...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历史根基和现实支撑,在中国的政治体系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肯定和拥护,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和坚定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心。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重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必须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0
作者 邓娟 安丰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77-84,共8页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十二条经验之一。精准扶贫作为阶段性的首要民生工程,目标区域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且多为民族地区,治理方式上多措并举,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贫困地区群众...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十二条经验之一。精准扶贫作为阶段性的首要民生工程,目标区域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且多为民族地区,治理方式上多措并举,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新疆精准扶贫为例,产业扶贫优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建强基层党组织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文化扶贫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大扶贫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从最终成效看,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一步。精准扶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为下一步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青觉 丁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关键资本,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深度契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且立足“两个结合”;在现实逻辑上高度统一,时代背景相互交叠且任务目标并行一致;在实践逻辑上高效联动,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前进道路,发挥各自功能实现高效互动。理论、现实和实践上的关联性为以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能,从新质生产力和耐心资本的科技驱动、经济支撑、政治保障、文化认同四个方向予以推进,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凝聚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12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出发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3
作者 余宏亮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59,共3页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 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在各民族同胞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并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头脑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 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4
作者 冉诗泽 李良品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障和文化上润育浸染等方面的践行,不仅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互建共生”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一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发展。近代中华民族从“自在”共同体形塑为“自觉”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践行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清代 互建共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
15
作者 崔舒怡 严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设定为一项长效、整体工程系统推进,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方面汇聚起不同学段“铸牢”教育的工作合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大中小一体化 课程建设 教材编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6
作者 张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因此,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时代之需、现实之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沿历史脉络厘清了中华民族的由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深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因此,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时代之需、现实之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沿历史脉络厘清了中华民族的由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涵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大中小学 一体化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历史脉络 具体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教科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理路
17
作者 高思超 奉元圆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62-66,共5页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是彰显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举措。统编历史教科书是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基于叙事学的视角,教科书中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征为:以...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根本遵循,是彰显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举措。统编历史教科书是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基于叙事学的视角,教科书中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征为:以引导学生坚定“五个认同”和增进共同性为价值旨归;以“语言与非语言”结合为手段,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共同”故事为核心的叙事内容。因此,统编历史教科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基于叙事要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内核;基于主题单元结构,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组织逻辑;基于故事内容理解,多模态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表征;基于学生主体的关照,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学习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统编历史教科书 叙事学 教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重审视
18
作者 包银山 刘晓帆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31-39,F0002,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使命,离不开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方向之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使命,离不开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方向之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又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明特质,在实践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团结之基、铸就和睦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中,建设凝聚力强、认同度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鹏涛 粟迎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7,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统一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两者协同推进的逻辑要结合历史与现实,从理论内涵、形成发展和实践指向三层维度来探寻。从内涵辨析来看,中华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统一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两者协同推进的逻辑要结合历史与现实,从理论内涵、形成发展和实践指向三层维度来探寻。从内涵辨析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都从中华文明中来,前者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后者是中华文明体系和中华民族群体的结合,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明取向,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基础,具有相互支撑性;从现实实践来看,“五个文明”建设是推进两者的题中之义,具有指向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 共同体 建设 协同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