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覆构造条件下多种因素不同工况边坡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郑斌 钱兆明 +1 位作者 贾明滔 李邵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保障资源的高效开发,充分利用地层岩体的稳定边坡角,减少露采剥离量,本文以推覆构造地质条件的刚波夫主矿体露天矿为背景,考虑采深、地下水位及断层上盘平台宽度三种因素,设计不同因素组合,再分别考虑工况条件研究方案,对推覆构造条件复杂地质情况下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采深单因素工况中,边坡安全系数随采深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速率逐渐变缓;当采深大于210 m后,由于露天采坑为漏斗形,随着深度增加,深部边坡在单位高度上的暴露面积减小,下部边坡的坡体对变形起到抑制作用;在地下水单因素工况和断层上盘平台宽度单因素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性随工况条件变差而降低;在双因素或多因素影响下,受到各因素的叠加影响,采深与地下水位高度越大,或断层上盘平台宽度越小时,坡脚及整体的变形量越大;最后,通过对优化后的全采区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当折减系数为1.5时,边坡未出现大范围位移情况,边坡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边坡稳定性 采深 地下水位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逆冲推覆构造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场扰动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储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家维 李瑞雪 +6 位作者 邓虎成 邢梓萌 张辉 何建华 王志民 杨宇勇 宿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74,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在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下,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倾断层和叠瓦状堆叠的褶皱构造。复杂的构造形貌致使该区地应力复杂多变,储层改造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亟需厘清研究区内复杂构造对...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在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下,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倾断层和叠瓦状堆叠的褶皱构造。复杂的构造形貌致使该区地应力复杂多变,储层改造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亟需厘清研究区内复杂构造对地应力的扰动特征。结合多种方法对单井现今地应力的精确解释,分别分析断裂、褶皱和断褶复合构造对地应力的扰动效果,明确了相关扰动机理,并绘制了研究区地应力扰动特征分区图。基于扰动特征,绘制了不同构造的地应力扰动特征模式图,并提出井位、井轨迹建议。断裂对地应力有卸载作用,断裂附近水平主应力梯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降低约0.3 MPa/hm;近EW走向的断裂使得近SN向的区域应力方向发生顺时针偏转,偏转角度最大达60°;不同规模断裂的扰动范围为断距的60%。当地层曲率超过0.4 km^(-1)时,褶皱对地应力存在扰动,褶皱地层上部张性扰动区地应力较区域应力减小,下部挤压扰动区地应力增加;张性扰动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最大约降低0.3 MPa/hm,地应力方向逆时针偏转,偏转角度最大达70°;褶皱变形曲率越大,张性扰动区厚度越大,扰动越明显。断褶复合构造下,断裂扰动区和褶皱张性扰动区叠加会使得地应力进一步减小,地应力方向在两者扰动效果抵消后较区域应力偏转较小或不偏转。综合考虑储层改造难易程度和致密气富集特征,应优先于断褶复合构造带断裂和褶皱张性扰动叠合区部署钻井,建议钻深不超过褶皱中性面,水平井轨迹沿EW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扰动 逆冲推覆构造 超深层 致密砂岩储层 断褶复合构造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关键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2
3
作者 邵威 周道容 +2 位作者 李建青 章诚诚 刘桃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通过开展系统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在钻探新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上,对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中油气显示表现为“三气... 通过开展系统的构造特征、沉积环境、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在钻探新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上,对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中油气显示表现为“三气两油”特征,即二叠系大隆组和孤峰组页岩气、龙潭组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大隆组页岩油和三叠系殷坑组灰岩裂隙油。(2)以宣城凹陷为代表的下扬子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带油气富集受3个关键要素控制,即后缘凹陷块体稳定,已形成的油气体系具有较好的保存环境;该地区二叠系大隆组(P3d)和孤峰组(P2g)沉积环境属深水陆棚环境,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发育2套富有机质的烃源岩层系;顶、底板有效封存条件均较好,烃源岩上部有三叠系泥灰岩地层覆盖,下部有栖霞组生物碎屑灰岩为垫层,顶、底地层控制了纵向油气的散逸。(3)研究区下三叠统—上二叠统自上而下依次富集泥灰岩裂隙油、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整体呈“上油下气”多种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特征,形成了特殊的油气富集模式。(4)宣城凹陷与南陵凹陷、句容凹陷和常州凹陷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是下一步页岩油气勘探的首选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三元富集模式 页岩油气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油气富集要素 非常规油气 二叠系 下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被引量:37
4
作者 孙晓猛 张梅生 +3 位作者 龙胜祥 郝福江 刘鹏举 刘长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 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中 -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 5个期次 :即印支期 (T2 —T3 )、燕山早期 (J2 末—J3 )、燕山晚期 (K1末期 )、燕山末期 (K2 末期 )和喜马拉雅早期 (E末期 )。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 -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 ,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 ,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 ,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合肥盆地 周口坳陷 控盆断裂 构造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油气田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兰生 韩克猷 +4 位作者 谢邦华 张鉴 杜敏 万茂霞 李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5,14,共6页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L55地震测线的重新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有三大特点。一是薄层推覆构造体系使构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复杂,下层相对简单,上层活动,下层相对稳定;上层有一定变质,下层不变...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L55地震测线的重新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有三大特点。一是薄层推覆构造体系使构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复杂,下层相对简单,上层活动,下层相对稳定;上层有一定变质,下层不变质;上层破坏,下层保存好。二是上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是本区最古老的生油层,具有强大的生烃能力。三是油气经多次由西向东运移,古老的生油层生成的油气可以在不同时间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并接受改造或破坏,从而形成地表丰富的油气苗、沥青脉和油砂岩,推覆体下盘则可以形成油气藏。因而建议在勘探中抓住下盘,点面结合进行地震工作,同时建议重点勘探枫顺场潜伏构造和天井山—矿山梁构造东南翼的潜伏断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龙门山 推覆构造 枫顺场 潜伏构造 天井山—矿山梁构造 油气藏形成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掩推覆构造的地震波照明与观测系统优化 被引量:51
6
作者 董良国 吴晓丰 +3 位作者 唐海忠 陈生昌 杨锴 刘守伟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1期40-47,共8页
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地表条件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广泛分布。在这些地区进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应该基于 CRP 点而不是 CMP 点。为此,对基于 CRP 点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根据波动方程地震波照明结果,利用照明... 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地表条件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广泛分布。在这些地区进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应该基于 CRP 点而不是 CMP 点。为此,对基于 CRP 点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根据波动方程地震波照明结果,利用照明统计、双程波照明或单程波照明方法,确定针对某勘探目的层的地面最优炮点分布范围;利用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模拟,分析特定目的层各 CRP 点的覆盖次数以及照射能量的分布情况;综合地下各目的层不同炮检距地震道对各 CRP 点的覆盖次数和能量贡献分布曲线,确定这些目的层的最优检波器排列方式和排列长度。以玉门油田 JX01逆掩推覆构造模型为例,对面向目标的地震波照明和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对勘探目标更好地进行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推覆构造 地震波照明 观测系统 共反射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建文 曾庆 +5 位作者 徐世琦 李毅 洪海涛 宋明伟 胡恒智 何智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66-71,5-6,共8页
文章以大量的野外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变形特征,首次提出龙门山北段浅部滑脱层系为飞仙关组上部泥岩层段,而不是如川东或川东北地区一样的嘉陵江组膏盐岩层;总结了龙门山北段推... 文章以大量的野外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变形特征,首次提出龙门山北段浅部滑脱层系为飞仙关组上部泥岩层段,而不是如川东或川东北地区一样的嘉陵江组膏盐岩层;总结了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样式;通过大剖面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更能体现油气地质特征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划分方法;采用地震剖面作了构造变形恢复的探索性研究,以此计算复位推覆岩片的推覆距离,进而确定推覆地层的原始沉积位置。这一系列研究,对指导地震资料解释、对储层的横向分布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 推覆构造 变形(地质) 构造 滑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53
8
作者 高长林 刘光祥 +1 位作者 张玉箴 吉让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23-531,538,共10页
扬子北缘有4套性质不同的原型盆地,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t3-O),周缘前陆盆地(D-C)、拗拉槽盆地(P-T),陆内前陆盆地(T3-K1)。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变动,但是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起决定作用的是晚加里东运动和晚印支... 扬子北缘有4套性质不同的原型盆地,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t3-O),周缘前陆盆地(D-C)、拗拉槽盆地(P-T),陆内前陆盆地(T3-K1)。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变动,但是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起决定作用的是晚加里东运动和晚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而早、中海西期构造变动和晚海西至早印支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计算南秦岭-北大巴地区褶皱、应变、逆冲断层叠覆缩短量为918.8km。扬子北缘构造变形趋势由北向南从强变弱,由深变浅,形成了a)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构造组合:同斜褶皱—韧性逆掩构造组合,单向冲断—褶皱构造组合;对褶皱—逆冲构造组合;b)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斜歪褶皱-逆冲构造组合与等倾褶皱-逆冲构造组合;c)拗拉槽构造变形样式:等倾褶皱-对冲构造组合。川东北区发育4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为下寒武统碳质板岩、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硅质、泥质岩及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上三叠-下侏罗统湖沼相泥质岩。燕山晚期随着大巴山褶皱冲断带不断向南的推进,并对前期的北东向构造产生叠加改造,形成多层次的叠加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区内的构造形变进一步加强,北西向构造进一步发育成型,形成现今的构造景观。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变形在横向具分带性,在垂向上具分层性。在大巴山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大巴山 逆冲推覆构造 油气远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西段构造样式及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27
9
作者 肖立新 雷德文 +2 位作者 魏凌云 郑新梅 阎桂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39,115-116,共4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构造复杂、勘探难度大,因而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分析理论来研究该盆地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的复杂构造变形,有助于建立更为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为此,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构造复杂、勘探难度大,因而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分析理论来研究该盆地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的复杂构造变形,有助于建立更为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为此,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分析理论确定了该盆地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2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进而得出以下认识:①该盆地南缘3套构造滑脱层(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白垩系吐谷鲁群泥岩层、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层)控制了南缘逆冲推覆断裂的发育特征,逆冲推覆断裂发育的层位及特征对南缘区域构造展布特征及局部构造样式都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②该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发育2种逆冲推覆构造模式,即后翼冲断—前翼深层楔形逆冲及浅层的断层传播褶皱、后翼反冲—前翼深层断层转折褶皱及浅层的断层传播褶皱;③该盆地南缘背斜构造是多种构造样式叠加的复合背斜,南缘下组合构造圈闭与中上组合相比构造相对宽缓,勘探领域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 构造滑脱层 逆冲推覆构造 断层传播褶皱 复合背斜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印支期的推覆构造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曹高社 李学田 +2 位作者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 ,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 ,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 ,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 ,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统 ,其动力学背景是华北陆块深部地壳向造山带内部的陆内俯冲。印支期构造运动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构造 ,并非经“B”式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运动。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保存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陆内俯冲 合肥盆地 北淮阳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相博 郭彦如 +2 位作者 王新民 丁兆海 完颜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9-301,共3页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是玉门油田今后勘探突破的一个关键地区。在概述了国内外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的特殊性和油气藏分布规律,并就今后的勘探方向和地震构造解释方法提出...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是玉门油田今后勘探突破的一个关键地区。在概述了国内外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的特殊性和油气藏分布规律,并就今后的勘探方向和地震构造解释方法提出了建议.酒西地区在勘探推覆构造带前缘地带的同时,还需向推覆构造的内部和下部发展,在青西凹陷寻找构造裂缝复杂油气藏,在寻找以白垩系为油源的油气藏的同时,还要考虑石炭-二叠系生油的可能性;在酒东地区的生油凹陷内应注意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勘探;充分利用遥感、野外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地质-地震模型,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和地震模拟正演技术对上述模型进行独立模拟,通过不断的修改,获得合理的构造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推覆构造 油气勘探 油气藏 生油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西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综合物探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孝雄 王友胜 +2 位作者 龙国富 龚晨 黄潜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399-401,共3页
以岩石物性分析为基础,对六盘山盆地西南缘电法及重力资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和重电震联合反演,进一步证实了王家庄构造的存在,并清楚地展示了西南华山隆起与盆地的接触关系,以及南部二极构造单元的接触关系;认为... 以岩石物性分析为基础,对六盘山盆地西南缘电法及重力资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和重电震联合反演,进一步证实了王家庄构造的存在,并清楚地展示了西南华山隆起与盆地的接触关系,以及南部二极构造单元的接触关系;认为六盘山盆地现今构造主要是由燕山和喜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的叠合而形成的;提出了盆地西南缘月亮山推覆带是由多个逆冲席及相关褶皱组成的叠瓦状前展式推覆构造;预测推覆体前端断上背斜和断下盘隐伏构造为有利油气聚集区,为该区今后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地球物理模型 推覆构造 反演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覆构造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对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韩军 张宏伟 张普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7-252,共6页
逆冲推覆和重力滑覆的共性特征是存在一个以相对低的强度和高的剪切应变为特征的滑脱面或拆离层,分隔着其上下力学性质和应变特征不同的两盘。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①推覆构造形成过程中低角度滑动对煤... 逆冲推覆和重力滑覆的共性特征是存在一个以相对低的强度和高的剪切应变为特征的滑脱面或拆离层,分隔着其上下力学性质和应变特征不同的两盘。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①推覆构造形成过程中低角度滑动对煤体产生广泛的压剪作用,使得煤层作为相对软弱层面结构发生广泛的层域破坏和面域破坏,构造煤非常发育;②推覆构造的挤压应力环境以及地层增厚效应为瓦斯赋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低角度的主滑断裂面(大多为逆断层或逆掩断层)往往构成较好的瓦斯封闭系统,对瓦斯的赋存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推覆构造派生的具有压性特征的结构面形成了对煤层瓦斯系统的封闭作用。总体上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体现在其为煤与瓦斯突出创造了物质基础——高含量的瓦斯和低强度的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煤与瓦斯突出 动力学模式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盆地南缘推覆构造及其含油领域 被引量:24
14
作者 黄华芳 郑国东 +1 位作者 方国庆 夏艳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1-190,共10页
酒西盆地南缘的冲断-褶皱型推覆构造带规模巨大,包括以古生界为主体的冲断推覆体和以中新生界为主体的褶皱推覆体。古地磁及地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自二叠纪以来推覆距离达200km,其中侏罗纪后推覆100km 左右。推覆构造对酒西盆地范围、... 酒西盆地南缘的冲断-褶皱型推覆构造带规模巨大,包括以古生界为主体的冲断推覆体和以中新生界为主体的褶皱推覆体。古地磁及地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自二叠纪以来推覆距离达200km,其中侏罗纪后推覆100km 左右。推覆构造对酒西盆地范围、基底形态、沉积物类型、有机质演化及油气赋存条件等均有明显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推覆构造 古地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变形样式与年代学约束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吕良冀 张达 +4 位作者 林全胜 王森 张旭 狄永军 袁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2-875,共14页
为探求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原地及外来岩系进行构造解析,对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脉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广平推覆体中外来岩系和原地岩系表现为不同类... 为探求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原地及外来岩系进行构造解析,对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脉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广平推覆体中外来岩系和原地岩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褶皱及断裂等构造变形特征,其中外来岩系总体上为叠瓦式、背形堆垛式等双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而原地岩系则主要为大型倒转向斜,表现为闽西南推覆构造前锋带强烈构造变形特征;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年龄为(142+1)Ma。结合区域资料得出结论:广平推覆构造主构造开始于早侏罗世末期(183~190.4Ma),结束于(142±1)Ma。广平推覆构造强烈构造变形样式及年代学特征表明: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可能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伊佐奈崎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广平推覆构造 构造变形样式 花岗斑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邓清禄 韦必则 +3 位作者 杜国银 王占岐 肖敦清 苏俊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印支-燕山期的推覆构造在华北地台的北缘、南缘及内部台褶带都已有发现,但在地台东部广大的盆地地区,至今未见有报道。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钻孔资料等研究,厘定了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并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 印支-燕山期的推覆构造在华北地台的北缘、南缘及内部台褶带都已有发现,但在地台东部广大的盆地地区,至今未见有报道。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钻孔资料等研究,厘定了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并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为其发生、发展的动因模式。这一发现对指导黄骅坳陷及临近盆地基底中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油气勘探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永煤田四集矿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找煤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尚泉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4-137,共4页
通过龙岩四集矿区逆冲推覆分析,发现推覆构造有2种类型,即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和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它们对含煤地层的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一,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其二,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应找下伏系统的富煤带。进行... 通过龙岩四集矿区逆冲推覆分析,发现推覆构造有2种类型,即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和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它们对含煤地层的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一,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其二,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应找下伏系统的富煤带。进行此项研究为龙永东部煤田进一步寻找富煤带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推覆构造 基底推覆构造 找煤方向 龙岩四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金马—鸭子河推覆构造带雷四段储层脆性与裂缝预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天吉 程冰洁 +2 位作者 闫丽丽 江莹莹 喻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龙门山金马—鸭子河推覆构造带展现出盆—山结合区域地表、地下地质条件复杂的"双复杂"特点,致使储层和裂缝预测难度较大。为此,结合区内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分析白云岩、灰岩、膏(盐)岩的测井响应差异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数... 龙门山金马—鸭子河推覆构造带展现出盆—山结合区域地表、地下地质条件复杂的"双复杂"特点,致使储层和裂缝预测难度较大。为此,结合区内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分析白云岩、灰岩、膏(盐)岩的测井响应差异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数据计算岩石脆性与裂缝参数,并以此研究优质脆性储层空间展布和裂缝发育特征,且得出以下认识:(1)根据测井和地震数据分别计算的脆性系数清晰地刻画了白云岩、灰岩储层与上覆泥岩、下伏膏(盐)岩的脆性差异,并据此研究了优质脆性储层空间展布和裂缝发育特征;(2)雷四上亚段储层中存在构造和非构造两类裂缝,其展布规律与构造、沉积等多种内外因素密切相关,且在气藏圈闭内的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发育程度存在差异;(3)充分利用不同岩性的脆性差异及脆性与裂缝之间的密切关系,能更深刻地认识优质储层的地质特征,但受脆性系数计算精度、地震分辨率等客观因素制约,尚难以精确定量预测脆性储层中的裂缝;(4)雷四上亚段的孔隙度较高、微裂缝较发育、脆性较强的白云岩和灰岩储层,应是气藏开发中选点、选层的关键目标。上述认识在金马—鸭子河推覆构造带PZ1、YaS1等井的实钻资料中获得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金马—鸭子河推覆构造 雷四上亚段 脆性储层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姚蓉 罗开平 杨长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2-284,288,共4页
南黄海北部海相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顶面(或加里东构造面)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为主要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分布于千里岩隆起至崂山隆起南缘;根据逆冲推覆规模和基底卷入程度,自北而南划分出... 南黄海北部海相构造层中的逆冲推覆以寒武系底面、志留系顶面(或加里东构造面)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为主要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呈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分布于千里岩隆起至崂山隆起南缘;根据逆冲推覆规模和基底卷入程度,自北而南划分出根带、中带和锋带。根带位于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一带,表现为由前震旦系组成的巨大推覆体逆冲(掩)在古生界之上;中带发育于烟台坳陷至崂山隆起中部,表现为上古生界呈叠瓦状冲断;锋带分布于崂山隆起南部,主要表现为龙潭组和青龙组内部的滑脱构造。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南黄海北部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印支期至燕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印支期 逆冲推覆构造 南黄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德英 朱德献 +2 位作者 段秋梁 皮晓林 净新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4期15-18,30,共5页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皮"构造的特点。黄骅坳陷内部的这种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所显示的坳陷两侧强烈相互对冲的构造格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沧东断裂、盐山—大洼断裂大规模的走滑作用调节有关。在逆冲推覆构造类型的分布上,西部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而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形成这种构造类型分布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碰撞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逆冲推覆构造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