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37
1
作者 冯向阳 孟宪刚 +3 位作者 邵兆刚 王建平 朱大岗 赵建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9-424,共6页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 ,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 (重 )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 ,...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 ,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 (重 )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 ,岩石圈向西北的俯冲 ,地壳层次向西挤压产生基底滑脱、推覆增厚 ,进而在松弛伸展过程出现山链两侧双极性的重力滑脱。在分析变形特征的基础上 ,对本区的挤压推覆 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 ,实验表明 ,来自于SE方向的挤压作用是产生大规模的推覆 滑脱构造的动力来源。在后期的应力松弛阶段 ,产生伸展滑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挤压-伸展滑脱构造 模拟实验 雪峰山 中生代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Ⅲ):华南陆内造山 被引量:52
2
作者 李三忠 李玺瑶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杨朝 刘鑫 郭玲莉 王永明 郝义 张剑 胡梦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5-1025,共21页
华南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变形、岩浆、沉积等特征表现为陆内造山带特征。通过对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分布、褶皱、断裂逆冲极性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轴向的寒武系褶皱不对称性和角度不整合空间上向北的拓展变新规律,指示晚... 华南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变形、岩浆、沉积等特征表现为陆内造山带特征。通过对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分布、褶皱、断裂逆冲极性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轴向的寒武系褶皱不对称性和角度不整合空间上向北的拓展变新规律,指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由南向北推覆挤压可能是云开、滇—桂北越地块依次向北推挤的结果;从全球背景看,可能和华南陆块南部一些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依次碰撞接触导致的远程陆内效应有关。然而,湘赣边境、桂北元宝山及越城岭地区的早古生代NE向褶皱不对称性指示向西拓展,这可能是由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沿郴州临武断裂陆内收缩挤压的结果,其全球背景可能和华南陆块顺时针旋转与冈瓦纳全面碰撞相关。总之,加里东期构造运动总体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渐新,变形强度由强到弱的特征,反映华南陆内碰撞造山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其与冈瓦纳北缘碰撞的远程效应。450~420 Ma华南已经属于冈瓦纳北缘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早古生代 推覆挤压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6
3
作者 郝义 李三忠 +4 位作者 金宠 戴黎明 刘博 刘丽萍 刘鑫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80,共15页
系统解剖了华南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且加里东运动比较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元宝山、越城岭、大明山、大瑶山、云开大山地区以及湘赣边境等地区。通过对其褶皱、断裂形态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向的寒武系褶皱是云开地... 系统解剖了华南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且加里东运动比较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元宝山、越城岭、大明山、大瑶山、云开大山地区以及湘赣边境等地区。通过对其褶皱、断裂形态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向的寒武系褶皱是云开地块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由南向北推覆挤压的结果,而桂北元宝山、越城岭地区及湘赣边境地区NE-NNE向的早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是由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沿郴州-临武断裂收缩挤压的结果,而且这一收缩挤压是属于陆内造山事件而不是前人所说的洋陆俯冲事件和陆-陆碰撞造山事件,且加里东运动先由南向北、后由东向西逐渐拓展,变形强度由强到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云开地块 推覆挤压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收缩挤压 陆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重力场特征及其构造变形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海军 李绪善 李百祥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19,共7页
根据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新近完成的6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在区内划分出4处不同重力场特征和构造变形。北东东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为左行走滑兼有逆冲,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夹持重力高和重力低,反映了其为隆起与... 根据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新近完成的6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在区内划分出4处不同重力场特征和构造变形。北东东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为左行走滑兼有逆冲,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夹持重力高和重力低,反映了其为隆起与坳陷组成的断裂构造带。扭、压、张3种构造变形应力场效应共存,以扭应力为主,在不同地段兼有压、张性。祁连山造山带西段呈北西西向弧形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分布,反映了挤压推覆、逆冲叠置、盆山耦合的构造格局,反映出祁连造山带内挤压型盆山偶合的对应关系。据估算,香毛山、大雪山两重力梯级带侏罗纪至今,最小位移量为分别为140km、120km。敦煌盆地、苏海盆地重力场疏缓开阔,具有变形相对较弱的稳定地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特征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 构造变形 左行走滑断裂 挤压逆冲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