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VIS支架不同释放方式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
作者 陈骅 苏浩波 +3 位作者 陈亮 罗良生 顾建平 张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2-88,共7页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6个动脉瘤),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 mm;"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宽颈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8个,眼动脉瘤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瘤各1个;瘤颈1.8-8.0 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瘤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瘤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Ⅰ级,87.5%),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 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瘤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LVIS支架 颅内宽颈动脉瘤 推拉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在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明铭 欧阳奕安 +2 位作者 黄昊 蒋宇钢 喻孟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1-825,共5页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载瘤动脉及附近重要穿支情况,术中应用3D路图指导微导管到位;通过支架“推拉”技术释放支架(“压缩”方式),以增加动脉瘤颈处支架的金属覆盖率进行血管内治疗,并评估安全性和短期疗效。结果:LVIS支架辅助治疗微小动脉瘤17例,其中床突旁7例,后交通段4例,前交通段3例,颈动脉分叉部2例,后循环小脑上动脉瘤1例。1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共置入LVIS支架17枚,栓塞动脉瘤18个。Raymond I级栓塞13例(76.5%),Raymond II级栓塞4例(23.5%)。随访1个月至1年,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 16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6分)1例,良好率为94.1%。围手术期未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推拉”技术释放LVIS支架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微小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治疗 推拉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