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胡亮亮 赵璐峰 +5 位作者 唐建军 郭梁 丁丽莲 张剑 任伟征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81-993,共13页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研究利用气象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地理分布数据库,确定了15个影响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效率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并构建了基于稻田总面积、推广率和单产水平下鱼产量估算的简易模型。结果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可划分为4个推广优先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等级1占29.6%(3.59×10^6hm^2),等级2占16.9%(2.05×10^6hm^2),等级3占24.2%(2.94×10^6hm^2)和等级4占29.4%(3.57×10^6hm^2);其中湖南、四川、江西和浙江4省的稻田50%以上属于等级1和等级2,而在云南和贵州基本上所有的稻田都属于等级3和等级4。等级1和等级2的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模式,这两个等级的稻田每个生长季可产出最高鱼产量分别为3.77×10^6t和2.15×10^6t;而等级3的稻田适合进行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最高鱼产量分别为0.62×10^6t和3.09×10^6t。本研究主要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系统 推广优先级 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鱼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