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事实推定走向表见证明 被引量:81
1
作者 周翠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126,共19页
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司法实践,事实推定在各国均引发了长期的争议乃至质疑。从实践状况看,法官运用经验法则进行事实推定的模式可分为间接证明和表见证明。为了避免混乱,尤其为了实现武器平等、程序公平和法律适用之统一,我国未来有必要... 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司法实践,事实推定在各国均引发了长期的争议乃至质疑。从实践状况看,法官运用经验法则进行事实推定的模式可分为间接证明和表见证明。为了避免混乱,尤其为了实现武器平等、程序公平和法律适用之统一,我国未来有必要引入表见证明以取代备受争议的事实推定。作为一种证明规则,表见证明的实质在于:将证明对象从要件事实转化为更容易证明的典型的关联事实。这样的证明减轻规则通常以"典型事实经过"为适用前提,并以盖然性较高的经验法则为基础,从而在防止法官恣意和提高判决的信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证明效力上看,表见证明既未重新分配证明责任,也未降低证明标准,而仅倒置了具体的举证责任。为了动摇表见证明的结论,对方当事人只需提交反证证明其他的"非典型事实经过"存在重大可能性即可。为了实现表见证明承担的统一法律适用的功能,我国未来还有必要改革审级建构和转变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以构建起表见证明的判例体系。在此方面,德国的学说争鸣与判例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法则 事实 表见证明 间接证明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品犯罪认定中事实推定之省思 被引量:6
2
作者 曾粤兴 倪传洲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8,共7页
为提高打击毒品犯罪的效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15]129号)(以下简称《武汉会议纪要》)改变了以往毒品犯罪事实认定方面的态度,引入了事实推定方法。不可否认,这是毒品犯罪猖獗... 为提高打击毒品犯罪的效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15]129号)(以下简称《武汉会议纪要》)改变了以往毒品犯罪事实认定方面的态度,引入了事实推定方法。不可否认,这是毒品犯罪猖獗、毒品犯罪打击困难的无奈选择。然而,事实推定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容易导致司法擅断、处罚范围不当扩大和影响法治权威,具有较大的风险。因之,在毒品犯罪认定中必须明确事实推定的适用条件,防止其被滥用,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加以限制,以期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毒品犯罪 武汉会议纪要 立法限制 司法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事证据制度中的事实推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芳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6-70,共5页
事实推定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司法证明方法 ,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它在民事诉讼中所起的作用是一般证据证明所不能代替的。为了更好地利用事实推定为审判实践服务 ,必须认清这种证明方法的特点及其缺陷 ,找到相应的规制办法 。
关键词 证据制度 事实 民事诉讼 举证责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证明中事实推定之运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玉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4-80,共7页
事实推定都是有基础事实的推定,都是可反驳的推定。事实推定同利用证据进行证明一样,是诉讼证明的一种方法。事实推定可以降低证明的难度,可以有效打击犯罪。对主观方面(如故意、明知、目的等)的证明可以使用事实推定;对犯罪嫌疑人、被... 事实推定都是有基础事实的推定,都是可反驳的推定。事实推定同利用证据进行证明一样,是诉讼证明的一种方法。事实推定可以降低证明的难度,可以有效打击犯罪。对主观方面(如故意、明知、目的等)的证明可以使用事实推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某行为的证明也可以使用事实推定。对事实推定的反驳不宜规定过高的标准,只要有合理的可能性即可。事实推定的运用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和程序。该程序应当保证被推定人的知情权,为被推定人提供充分反驳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诉讼证明 运用 刑事 犯罪嫌疑人 打击犯罪 主观方面 被告人 可能性 知情权 使用 程序 证据 故意 明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梦飞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38,共5页
最高院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在我国立法上首次肯定了事实推定,但该规定较为粗疏,没有厘清事实推定与法律推定的关系。文章从事实推定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入手对其进行定位,指出事实推定具有诸多功能和价值,不应轻言否定。同时也认为事实... 最高院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在我国立法上首次肯定了事实推定,但该规定较为粗疏,没有厘清事实推定与法律推定的关系。文章从事实推定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入手对其进行定位,指出事实推定具有诸多功能和价值,不应轻言否定。同时也认为事实推定存在缺陷,应在制度上予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事实 证明责任 事实的价值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推定的逻辑结构与运用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俞惠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5-59,共5页
民事诉讼中,事实推定作为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裁判方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比法律推定更为广泛。事实推定的三段论逻辑结构决定了它的基础事实必须达到甚至高于“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推定事实能够具有较高... 民事诉讼中,事实推定作为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裁判方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比法律推定更为广泛。事实推定的三段论逻辑结构决定了它的基础事实必须达到甚至高于“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推定事实能够具有较高程度的盖然性。正确运用事实推定的前提之一就是准确地找出经验法则、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的连接点。实践中的事实推定面临着逻辑要求的严密性与运用结果的非同一性之间的矛盾,解开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将事实推定的适用条件落实在法律条文中、实行法官的心证公开、统一各院的裁判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拆讼 事实 逻辑法则 三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置与推定:对我国环境污染侵权中因果关系证明方法的反思 被引量:43
7
作者 薄晓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81,共14页
针对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因果关系复杂的特性,我国立法中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意在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然而,该规则中对因果关系的"推定"未考虑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是否具有常态关系这个大前提,逻辑缺陷明显,以此"推定&q... 针对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因果关系复杂的特性,我国立法中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意在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然而,该规则中对因果关系的"推定"未考虑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是否具有常态关系这个大前提,逻辑缺陷明显,以此"推定"的因果关系可靠性低;且被告对因果关系不存在的反证难度极大,使被告几近承担绝对责任。法院审理环境污染侵权案件时往往排斥或变通适用该举证规则,导致司法实践与立法脱节。而因果关系推定在逻辑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周延性,原告须对大前提(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有常态关系)和小前提(基础事实)进行举证,据此推定存在因果关系,被告则对因果关系不存在予以反证,既可针对因果关系这个推定事实直接反证,也可就原告举证的大小前提进行反证,这给被告提供了较大的抗辩空间,能够较好地弥补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侵权 举证责任倒置 因果关系 基础事实 推定事实 常态关系 事实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法中的推定规范 被引量:12
8
作者 钟维 《东方法学》 CSSCI 2015年第6期50-58,共9页
民法中推定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基础事实和推定事实,在推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证明基础事实(通常情况下证明难度低于直接证明),进而在法律上获得对推定事实的确认。推定事实本身或推定事实与其他已证事实的组合能够引起一定法效的发... 民法中推定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基础事实和推定事实,在推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证明基础事实(通常情况下证明难度低于直接证明),进而在法律上获得对推定事实的确认。推定事实本身或推定事实与其他已证事实的组合能够引起一定法效的发生,在一个推定规范中,基础事实必须是该法效要件事实以外的事实。推定规范在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创设了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推定的构造是以多元价值取向为基础的。推定规范的法律效果体现在对推定事实确认的强制性与可反驳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证明责任规范,属于民事实体法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规范 基础事实 推定事实 证明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定能否转移证明责任之辨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学棉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4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证明责任 说服责任 举证责任 推定事实 当事人 提供证据的责任 提供证据责任 法律 事实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定犯与自然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二元判断——从法政策学转向法教义学的分析
10
作者 潘星丞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9,共16页
为了限缩适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现有研究采用法政策学的范式,从政策目标倒推解决方案,在法制定、法解释层面对法益进行重新解读,或根据法效果归纳裁判经验,但均未获成功。应将研究范式转向法教义学,将研究重点转向法适用。非法吸收公... 为了限缩适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现有研究采用法政策学的范式,从政策目标倒推解决方案,在法制定、法解释层面对法益进行重新解读,或根据法效果归纳裁判经验,但均未获成功。应将研究范式转向法教义学,将研究重点转向法适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具有法定犯与自然犯的双重属性,应进行二元判断,其法理基础在于推定原理。该罪的法益金融秩序可还原为资金安全,而资金安全无法通过证据证明,只能进行事实推定;推定关系中构成要件与基础事实的分离,隐含着二元判断的可能性。基础事实因融资结构及安全规范的不同,可区分为法定犯属性的间接融资,与自然犯属性的直接融资,这决定了二元判断的必然性。法定犯与自然犯虽然都具有四性特征,但四性的内部关系及判断方法不同,呈现不同的适用规则,从而可以在不改变构成要件及其法益设定的前提下,区别对待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从定罪和量刑上合理限缩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自然犯 法教义学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定——一个魔术词语的概念解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俊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8-142,共5页
推定被喻为魔术词语,在诉讼历史、词汇学、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语境中,推定的概念运用十分混乱。推定应界定为:"由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的恒常联系,当基础事实确证时,可认定待证事实存在,但允许受不利推定的当事... 推定被喻为魔术词语,在诉讼历史、词汇学、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语境中,推定的概念运用十分混乱。推定应界定为:"由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的恒常联系,当基础事实确证时,可认定待证事实存在,但允许受不利推定的当事人举证反驳的一项辅助证据证明的标准化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证明 事实 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业考古中推定的法律思考
12
作者 孙春祥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4,共2页
农业考古中结论最终得出的方式有直接得出和间接得出两种。在间接得出的方式中,推定不属于科学的考古的证明方式。
关键词 农业考古 事实 证明标准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推定理论之辨析——概念、分类及后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乐乐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8-171,共4页
由于我国学界对推定的理解众说纷纭,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导致相关条文解释结论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裁判的公平性,因此亟需对民事推定展开理论辨析。推定是基于非演绎推理逻辑结构的证明活动,其成立基础是经验法则和法政策。根据成... 由于我国学界对推定的理解众说纷纭,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导致相关条文解释结论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裁判的公平性,因此亟需对民事推定展开理论辨析。推定是基于非演绎推理逻辑结构的证明活动,其成立基础是经验法则和法政策。根据成立基础的不同,推定可分为事实推定和法律推定。二者最重要的区别是法律后果不同:事实推定的法律后果是提证责任的转移;法律推定的法律后果则是证明责任的转移,而并非证明责任的倒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 法律 提证责任 证明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垄断法协同行为证明中的推定 被引量:16
14
作者 马敬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0-135,共6页
虽然有学说和国家立法肯定了为缓解证明困难而在证明反垄断法中的协同行为时可适用推定制度,但无论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理论的角度解释,还是从目前世界各国反垄断法发展的趋势来看,协同行为证明中的推定都不应是法律推定,而是事实推定。在... 虽然有学说和国家立法肯定了为缓解证明困难而在证明反垄断法中的协同行为时可适用推定制度,但无论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理论的角度解释,还是从目前世界各国反垄断法发展的趋势来看,协同行为证明中的推定都不应是法律推定,而是事实推定。在无法取得直接证据证明协同行为的情况下,反垄断执法机构仍应负有举证责任,必须在深入调查并综合考虑各种间接证据后,才能适用事实推定推论存在协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行为 法律 事实 举证责任 间接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法律推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杰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0-44,共5页
一、法律推定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推定一词常用于许多不同的意思,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涉及到一个或一组已知或已被证明的事实A,与另一事实或结论B之间的关系,而该B事实尚待证明。推定分为事实推定和法律推定。前者又叫依证推定,即在... 一、法律推定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推定一词常用于许多不同的意思,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涉及到一个或一组已知或已被证明的事实A,与另一事实或结论B之间的关系,而该B事实尚待证明。推定分为事实推定和法律推定。前者又叫依证推定,即在已知事实(证据)充分的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有罪 被告人 无罪 事实 举证责任 证据裁判 我国法律 诉讼当事人 理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商事审判中“常理”的运用——法理阐释、案例考察与规则设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董淳锷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7-176,共20页
民商事审判中,法官借助"常理"来评价当事人诉讼主张、答辩意见、证据效力、行为性质或推定案件事实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司法裁判结论的形成和释法说理的强化。然而,如果法官对引述"常理"本身的论证和阐释不足,... 民商事审判中,法官借助"常理"来评价当事人诉讼主张、答辩意见、证据效力、行为性质或推定案件事实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司法裁判结论的形成和释法说理的强化。然而,如果法官对引述"常理"本身的论证和阐释不足,则可能造成"常理"的指向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进而导致本应适用的法律规定被忽略,或者导致"常理"与民事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相混淆,或者导致事实认定程序被不当简化,还可能导致案件裁判标准不统一或释法说理的逻辑缺乏一致性。为避免"常理"被误用、滥用,以确保判决结果公正、合法、准确,有必要统一设定"常理"司法运用的操作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理 民商事审判 事实 释法说理 法律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认定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在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予以明文规定的构成要素,由此,该主观要素成为需要予以明确证明的主观违法要素。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沿袭以往对非法占有目的证明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进行了列举式的说明。... 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在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予以明文规定的构成要素,由此,该主观要素成为需要予以明确证明的主观违法要素。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沿袭以往对非法占有目的证明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进行了列举式的说明。就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而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是构成犯罪的两个相互并列且缺一不可的必要要件。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实际上是一种事实推定,应当避免落入客观归责的窠臼,允许提出反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恶意透支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事审判中经验法则的规则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欧元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1,共12页
经验法则的识别、效力与推理的困境,源于经验法则与经验的概念混同。经验法则的本质在于规则性,即以普遍适用性为特征,作为法律问题发挥对自由心证的外在制约功能。规则性的法理要求规则化的实践方法:首先,经验法则的识别标准是普遍适用... 经验法则的识别、效力与推理的困境,源于经验法则与经验的概念混同。经验法则的本质在于规则性,即以普遍适用性为特征,作为法律问题发挥对自由心证的外在制约功能。规则性的法理要求规则化的实践方法:首先,经验法则的识别标准是普遍适用性,规则效力来自主体间的认同,故经验法则由法官依职权提出,在程序内经过主体间的认可而得到确认;其次,被识别出的经验法则对于类案情境具有约束效力,表现在法官依职权主动援引以及负担偏离论证的义务,不同法院确认的经验法则理当具有不同的效力范围;最后,运用经验法则进行推理,是对经验法则在个案中的具体推定力进行主观评价,依其内容的盖然性高低不同而有不同的推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法则 经验 自由心证 法律问题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私密信息隐私权保护优先规则的困局与破解--以《民法典》第1034条第3款为中心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承韪 刘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5-246,288,共13页
在私密信息的侵权责任构成上,隐私权保护规则适用的是过错责任,个人信息保护规则适用的是过错推定责任,《民法典》第1034条第3款确立的私密信息隐私权保护优先规则导致两种保护规则在侵权责任构成的过错要件上存在冲突。由于限缩适用《... 在私密信息的侵权责任构成上,隐私权保护规则适用的是过错责任,个人信息保护规则适用的是过错推定责任,《民法典》第1034条第3款确立的私密信息隐私权保护优先规则导致两种保护规则在侵权责任构成的过错要件上存在冲突。由于限缩适用《民法典》第1034条第3款前半句或《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范围均难以彻底化解这种冲突,不妨考虑隐私权保护规则优先性的缓和化方案:隐私权保护规则下私密信息的侵权责任构成,应降低信息主体对过错要件的证明标准,这可通过事实推定规则确定侵权事实及个人信息处理者在此基础上是否违反成文法义务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权 优先规则 个人信息 私密信息 侵权责任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悉内幕信息”的证明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洋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2-78,共7页
内幕交易案件实证研究表明,运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知悉要件"的案件在数量上几近平分秋色,难点在于非法知情人获悉内幕信息的直接证据难以获取,而推定证明的方法又存在一定争论。分析可知,知悉行为才是识别内幕交易主体... 内幕交易案件实证研究表明,运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知悉要件"的案件在数量上几近平分秋色,难点在于非法知情人获悉内幕信息的直接证据难以获取,而推定证明的方法又存在一定争论。分析可知,知悉行为才是识别内幕交易主体的基础条件而不是其身份特征,故"知悉要件"的证明意义重大,事实推定要素可予类型化处理,表现为"接触"和"异常"两个方面。同时应当指出的是,不必担忧内幕交易证明中存在双重推定的问题,因为"知悉要件"和"利用要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推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幕交易 知悉内幕信息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