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玛湖凹陷夏子街斜坡坡折带发育特征及控砂作用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瞿建华
郭文建
尤新才
吴涛
王旭辉
-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3-005)
中石油科技重大专项(2012E-34-01)
-
文摘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夏子街斜坡发育多级坡折带。以三维地震资料为主,结合测井、录井及野外踏勘资料,对坡折带发育特征展开深入研究。根据坡折带成因机制,将其划分为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并结合地震剖面特征进一步划分为5亚类。在确定三叠系沉积前具有控砂作用的坡折带平面位置的基础上,根据坡折带在纵横向上分布特征进行分级。其中断裂坡折带作为该地区坡折带的主要类型,对砂体的平面与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砂体相带、厚度、层数及砂体演化等方面。通过对夏子街斜坡区坡折带与砂体发育规律统计,建立了沟控、断控、坡挡、坡阶、坡交等5种控砂模式。
-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夏子街斜坡
坡折带
三叠系
控砂作用
-
Keywords
Junggar basin
Mahu sag
Xiazijie slope
slope break
Triassic
sand-body control
-
分类号
TE11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辽东凹陷南洼斜坡型源-汇系统发育特征及控砂作用
被引量:9
- 2
-
-
作者
徐伟
黄晓波
刘睿
李正宇
刘艺萌
-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出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4,共9页
-
基金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海域勘探新领域及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6ZX05024-003)"部分研究成果
-
文摘
渤海海域辽东凹陷南洼东部斜坡带古近系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典型的斜坡型源-汇系统,明确砂体优势发育区是储层预测的难点。运用源-汇系统控砂理论,综合开展了古地貌恢复与层序地层学分级研究,对研究区源-汇系统各要素特征及其配置关系进行了刻画与分析,明确了斜坡型源-汇系统的控砂机制。研究表明:物源体系-沟谷体系-坡折体系的源-汇配置关系控制了砂体优势汇聚方向,二级层序发育特征控制了砂体发育时期,时空关系的有效耦合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宏观分布规律;沉积区微古地貌与高频层序共同控制了斜坡型源-汇系统的多期砂体精细发育模式。本文研究结果为薄地层内砂岩储层分析与预测以及海上少井条件下的油气藏勘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关键词
辽东凹陷南洼
沙二段
斜坡型源-汇系统
古地貌
层序地层
控砂作用
-
Keywords
southern Liaodong sag
Es2
slope source-to-sink system
paleotopography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ntrol on sand body
-
分类号
TE12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哈萨克斯坦鲍金根地堑卡拉甘塞组坡折带控砂作用
- 3
-
-
作者
于浩业
姜涛
潘拓
欧亚平
-
机构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海洋石油》
CAS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
文摘
哈萨克斯坦鲍金根地堑西斜坡坡折带发育。为了总结该区卡拉甘塞组坡折带的控砂机制及模式,依据地震剖面特征及坡折带成因机制,将卡拉甘塞组坡折带划分为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平面上分为高位坡折带、中位坡折带和低位坡折带。并取得一些认识:断裂坡折带是该区主要坡折带类型,对砂体平面和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控制作用、砂体沉积导向作用、局部砂体富集作用以及砂体成因的控制;中位坡折带是卡拉甘塞组砂体主要分布区;基于坡折带对砂体控制作用的分析,建立断控模式、沟控模式和坡阶模式等3种控砂模式。以上控砂作用及模式对研究同类型地堑斜坡砂体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鲍金根地堑
卡拉甘塞组
坡折带
控砂作用
-
Keywords
Kazakhstan
Bojingen graben
Karagansky formation
slope break
sand-body control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石臼坨凸起西南缘陡坡带东三段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19
- 4
-
-
作者
王启明
李瑾
周晓光
刘睿
王改卫
-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
出处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61,共9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3-002)
-
文摘
为解决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西南缘陡坡带东三段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问题,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恢复石臼坨凸起西南缘的古地貌,研究古凸起、古沟谷、沉积区底型等地貌单元,解析陡坡带不同位置扇体分布规律的差异性,阐明古地貌格局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三段物源区古地貌呈西部高隆、中部过渡、南部阶地、东部平缓的地貌格局,沟谷大量发育,且发育类型自西向东由深V型向宽缓的U型和W型演化。沉积区古地貌受同沉积断裂控制形成4类沉积底型,并形成洼槽与脊梁相间格局,西部和东部洼槽可容纳空间比中部的大。扇三角洲主要沿古凸起发育的沟谷进入湖盆,在可容纳空间较大的洼槽带分布,具有西部极富集、东部相对富集、中部贫砂的规律。物源区宏观古地貌对应的供给方式控制扇体的发育样式,沟谷规模和数量控制扇体的展布范围,沉积区底型控制扇三角洲富集程度。剥蚀区古沟谷发育且边界断层活动性强形成的洼槽带,是陡坡带寻找富砂沉积体的有利方向。
-
关键词
古沟谷
古地貌
沉积底型
控砂作用
石臼坨凸起西南缘
陡坡带
-
Keywords
ancient valley
paleo-geomorphology
sedimentary bottom type
control effect of sandbody
west southern Shijiutuo uplift
steep slope zone
-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