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升降系统振动分析及控制补偿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戚晖 彭商贤 鲁守银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44-746,共3页
介绍了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建立了高压带电机器人升降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上述模型进行理论分析 ,求出其二阶非线性近似解 ,对系统的运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得出升降平台在受导线交变作用力... 介绍了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建立了高压带电机器人升降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上述模型进行理论分析 ,求出其二阶非线性近似解 ,对系统的运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得出升降平台在受导线交变作用力时在水平平面的轨迹 ;最后给出了控制补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 升降平台 轨迹补偿 升降系统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控制补偿策略 振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集群汇集的共享储能虚拟惯量补偿控制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世春 苏凌杰 +3 位作者 罗林华 王丽君 王小雨 钟浩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8,78,共10页
针对大规模风电并网导致系统惯量削弱问题,提出风电集群汇集的共享储能虚拟惯量补偿控制策略。首先,计算风电集群惯量削弱量及共享储能电站的惯量补偿目标;然后,根据惯性响应的基本物理意义,定义储能装置的虚拟惯量;接着,探明其时变特性... 针对大规模风电并网导致系统惯量削弱问题,提出风电集群汇集的共享储能虚拟惯量补偿控制策略。首先,计算风电集群惯量削弱量及共享储能电站的惯量补偿目标;然后,根据惯性响应的基本物理意义,定义储能装置的虚拟惯量;接着,探明其时变特性,求解储能虚拟惯量时域过程,确定储能电站以及各储能单元虚拟惯量补偿目标,提出各储能单元补偿目标动态设置控制参数的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在不同储能配置容量、不同风电渗透率下均具有良好控制效果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集群 共享储能 惯量削弱量 储能虚拟惯量 惯量补偿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车门传动系统退化补偿控制策略
3
作者 仓恒 高文科 王状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3-137,141,共6页
目的:地铁车辆车门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频繁开启、关闭,随着累计运行时间的增加,地铁车辆车门传动元件磨损等会引起传动系统退化,从而影响车门开闭性能和运行安全。为消除退化影响,提高车辆运营的可靠性,需要研究补偿控制策略来纠正系统退... 目的:地铁车辆车门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频繁开启、关闭,随着累计运行时间的增加,地铁车辆车门传动元件磨损等会引起传动系统退化,从而影响车门开闭性能和运行安全。为消除退化影响,提高车辆运营的可靠性,需要研究补偿控制策略来纠正系统退化后产生的偏差。方法:通过介绍地铁车辆车门传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开关动作原理,分析车门动作时各主要传动元件的受力状态;构建车门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传动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转换为对应形式的传递函数;分析传递函数的变化并增加自动补偿控制策略,使车门开关性能维持在健康状态。对采用自动补偿控制策略前后的车门位移及速度进行仿真分析与对比。结果及结论:验证了该补偿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采用该自动补偿控制策略能消减传动系统元件退化引起的车门开闭速度波动,提升车门开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门传动系统 传动元件退化 补偿控制策略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鲁棒扰动观测器的直流微电网电压动态补偿控制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长斌 王海鹏 +3 位作者 罗珊娜 周京华 史运涛 马瑞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7-214,共8页
针对直流微电网中母线电压控制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鲁棒扰动观测器的动态补偿控制策略,完成DC-DC变换器的电压补偿。首先,在直流微电网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对母线电压波动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建立直流微电网系统的DC-DC变换器状态空间数学模... 针对直流微电网中母线电压控制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鲁棒扰动观测器的动态补偿控制策略,完成DC-DC变换器的电压补偿。首先,在直流微电网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对母线电压波动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建立直流微电网系统的DC-DC变换器状态空间数学模型,得到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根据鲁棒双互质分解和尤拉参数化稳定控制器理论,得到基于鲁棒扰动观测器的控制架构,应用模型匹配理论反向补偿电流扰动所产生的输出值。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求解电压环补偿控制器,并根据DC-DC变换器的动态结构图设计电流环补偿控制器。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该架构能够在不改变原系统结构参数的前提下,提升DC-DC变换器的动态性能,抑制负载投切、功率波动以及交流侧负载不平衡等引起的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增强系统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电网 直流母线电压 鲁棒扰动观测器 动态补偿控制策略 DC-DC变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阻尼器温度软化效应补偿控制
5
作者 刘文斌 涂建维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6年第3期205-209,共5页
提出新型黏弹性阻尼器温度软化效应的补偿与控制策略,通过控制试验检验智能控制器精度及温度软化效应补偿控制效果。据此研制出基于脉宽调制技术的温度补偿智能控制器,结果表明,智能控制器精度较高,所提出的温度补偿控制策略可以很好地... 提出新型黏弹性阻尼器温度软化效应的补偿与控制策略,通过控制试验检验智能控制器精度及温度软化效应补偿控制效果。据此研制出基于脉宽调制技术的温度补偿智能控制器,结果表明,智能控制器精度较高,所提出的温度补偿控制策略可以很好地补偿黏弹性阻尼器温度软化效应,控制器精度与补偿效果均能满足阻尼器实际工作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黏弹性阻尼器 温度软化效应 补偿控制策略 智能控制 脉宽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型功率解耦型无电解电容PFC电路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立乔 王海旭 +1 位作者 崔舒敏 沈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195-5204,共10页
为了去除电解电容,提高变换器寿命,提出一种串联型功率解耦无电解电容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拓扑,选择单相全桥逆变电路串联在Boost型PFC电路与负载之间作为解耦电路。根据电压补偿与功率解耦的原理,针对该解耦电... 为了去除电解电容,提高变换器寿命,提出一种串联型功率解耦无电解电容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拓扑,选择单相全桥逆变电路串联在Boost型PFC电路与负载之间作为解耦电路。根据电压补偿与功率解耦的原理,针对该解耦电路提出一种电压补偿开环控制策略,该方法对负载变化不敏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开关器件承受较低电压值,无需电流采样环节,减小了变换器的体积和成本。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路输入电流质量,提出适用于解耦电路的闭环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闭环控制较电压补偿开环控制策略,可优化输入电流质量,减少谐波污染,但是在成本与复杂程度上高于开环控制策略。最后,对提出的串联型解耦电路拓扑与电压补偿型的开环及闭环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电解电容 Boost型PFC电路 功率解耦 单相全桥逆变电路 电压补偿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based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for an electrohydraulic lifting system with valve compensation strategy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华 侯交义 +1 位作者 赵勇刚 陈英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110-3117,共8页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electrohydraulic system in mobile machinery is always very low,which brings difficulties to the controller design.To improve the tracking performance of the hydraulic system,mathematical m...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electrohydraulic system in mobile machinery is always very low,which brings difficulties to the controller design.To improve the tracking performance of the hydraulic system,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e electrohydraulic lifting system and the rubber hose was accomplished according to an electrohydraulic lifting test rig built in the laboratory.Then,valve compensation strategy,including spool opening compensation (SOC) and dead zone compensation (DZC),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flow-pressure characteristic of a closed-centered proportional valve.Comparative experiments on point-to-point trajectory tracking between a proportional controller with the proposed compensations and a traditional PI controller were conducted.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al absolute values of the tracking error are reduced from 0.039 m to 0.019 m for the slow point-to-point motion trajectory and from 0.085 m to 0.054 m for the fast point-to-point motion trajectory with the proposed compensations.Moreover,tracking error of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was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tracking error we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hydraulic system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valve compensation dead zone compensation mobile machin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strategy for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ervo systems based on feed forward compensation pole-placement self-tuning method 被引量:2
8
作者 毛新涛 杨庆俊 +1 位作者 吴晋军 包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608-613,共6页
The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ystem, in which an electro-pneumatic proportional flow valve controled a rotary cylinder, was studied,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was built. The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led pneum... The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ystem, in which an electro-pneumatic proportional flow valve controled a rotary cylinder, was studied,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was built. The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led pneumatic system had disadvantages such as inherent non-linearity and variations of system parameters with working poi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feed forward compensation self-tuning pole-placement strategy was adopted to place the poles of the system in a desired position in real time, and a recursive least square method with fixed forgetting factors was also used in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 state error of the pneumatic rotary position system is within 3% and the identified system parameters can be converged in 5 s. Under different loads, the controlled system has an excellent tracking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 of anti-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eumatic servo system adaptive contro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POLE-PLA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