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地质门限及其控制油气作用 被引量:57
1
作者 庞雄奇 姜振学 +1 位作者 李建青 周瑞年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53-57,共5页
油气在生排运聚成藏过程中须经历生烃、排烃、运烃、聚烃和资源等 5个门限。某一确定的油气运聚成藏系统进入任一个门限都将损耗一部分烃量。在实际地质条件下 ,源岩生成的烃量只有超过进入各个门限时损耗烃量之和才能大规模聚集成藏 ,... 油气在生排运聚成藏过程中须经历生烃、排烃、运烃、聚烃和资源等 5个门限。某一确定的油气运聚成藏系统进入任一个门限都将损耗一部分烃量。在实际地质条件下 ,源岩生成的烃量只有超过进入各个门限时损耗烃量之和才能大规模聚集成藏 ,并构成油气勘探的远景区。根据物质平衡原理研究油气生成量和损耗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门限控烃作用及其计算模型。文中阐明了各门限的地质含义、判别标准及其控油气作用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价 地质门限 控制油气作用 油气成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孙波 王金铎 +5 位作者 王大华 肖永军 张俊锋 柴先平 林武 陈云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综合分析柴北缘东段区域构造背景、残留地层分布、构造变形、裂变径迹和构造演化史,认为研究区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燕山早中期伸展弱断陷一挤压坳陷、燕山晚期挤压隆升、喜马拉雅早期弱挤压坳陷和喜马拉雅晚期强烈逆冲4个阶段。... 综合分析柴北缘东段区域构造背景、残留地层分布、构造变形、裂变径迹和构造演化史,认为研究区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燕山早中期伸展弱断陷一挤压坳陷、燕山晚期挤压隆升、喜马拉雅早期弱挤压坳陷和喜马拉雅晚期强烈逆冲4个阶段。不同构造带的沉降、隆升活动时间与强度存在差异,燕山晚期的差异剥蚀决定了中一下侏罗统的残留展布,喜马拉雅晚期不同的改造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架。构造运动期次和强度控制了中一下侏罗统炷源岩有机质热演化过程和生排姪期次,燕山期以来继承性古隆起和喜马拉雅早期发育的古构造是深层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有效怪源岩落实、古构造继承性发育、油源断裂时空匹配较好的马海东构造L1井的勘探发现证实了以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东段 中一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控制作用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中部Muglad盆地Fula凹陷断裂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彦奇 黄彤飞 +2 位作者 张光亚 刘爱香 客伟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0-353,共14页
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南侧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Fula凹陷是其北部的一个富油气凹陷。对于该地区断裂控烃作用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断裂控制圈闭形成、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及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通道等3方面,而对其他控制作用研究... 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南侧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Fula凹陷是其北部的一个富油气凹陷。对于该地区断裂控烃作用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断裂控制圈闭形成、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及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通道等3方面,而对其他控制作用研究不足。故本文基于地震、地质及地化资料,对Fula凹陷断裂形成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Fula凹陷断裂第一、二期裂陷期活动性较强,控制“继承型”凹陷的形成;2)第一、二裂陷期断裂活动性较强,使Fula凹陷主要发育Abu Gabra组烃源岩与中部成藏组合;3)中央断裂带与西部陡坡带内断裂控制构造及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Abu Gabra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及断层①向上部圈闭中运移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Fula凹陷 断裂演化 油气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59
4
作者 徐凤银 尹成明 +1 位作者 巩庆林 沈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9-16,37,共9页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坳陷—挤压隆升阶段、古新世(路乐河期)—中新世早期(上油砂山期)整体挤压坳陷与柴西局部拉分弱断陷阶段和中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反转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圈闭的形成、油气运移与成藏以及油气的保存,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柴达木盆地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控制作用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古隆起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控制作用
5
作者 李斐 陈平 +6 位作者 任军峰 刘永涛 袁子彧 裴文瑞 李维 王雷 郑永芹 《天然气工业》 2025年第10期209-21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乌审旗古隆起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对于乌审旗古隆起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具有局限性,亟需深化认识。为此,基于岩心观察、微观薄片、钻井资...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乌审旗古隆起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对于乌审旗古隆起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具有局限性,亟需深化认识。为此,基于岩心观察、微观薄片、钻井资料及最新采集处理的二维格架大剖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古隆起进行了研究和刻画,并利用二维格架大剖面修订了残余地层厚度图与膏岩、盐岩分布图,最后对乌审旗古隆起形成演化机制进行探讨,并指出了油气有利勘探目标。研究结果表明:①寒武系沿乌审旗古隆起周缘尖灭,奥陶系碳酸盐岩、膏岩、盐岩厚度及岩性相变明显,古隆起之上白云岩沉积更厚,膏岩、盐岩沉积较薄;②奥陶系—寒武系主要地质界面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寒武系底为波峰,奥陶系底盆地东部为波谷,中部为波峰,追踪寒武系地层尖灭点,落实了乌审旗古隆起的边界;③乌审旗古隆起形成于前寒武纪,控制了寒武系沉积,后怀远运动剥蚀导致古隆起核部缺失寒武系,同时形成一套沟槽体系,奥陶系沉积期乌审旗古隆起为水下古隆起,对奥陶系沉积具有一定控制作用;④乌审旗古隆起的形成对寒武系高能滩、怀远沟槽以及奥陶系马家沟组等油气有利勘探目标均有控制作用。结论认为,研究成果认识可为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古隆起及周缘奥陶系、寒武系、长城系等层系油气勘探有利区研究和油气风险勘探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乌审旗古隆起 奥陶系 寒武系 碳酸盐岩 演化特征 油气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