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模态转移型系统的稳定切换
1
作者 杨根科 吴智铭 孙国基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离散事件决策子系统和数值反馈子系统合成的混合控制系统呈现出复杂的稳定动态特性 .研究了在达到模态切换周期的控制规则下 ,相应的系统连续状态轨迹的平稳性 .给出了具有较少约束的李雅谱诺夫型判据 ,不要求全局一致的李雅谱诺夫函数 。
关键词 混合控制系统 控制模态切换 稳定 李雅谱诺夫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QG/LTR在飞机高度保持/控制模态中的应用
2
作者 汪节 吴文海 +1 位作者 钟文玲 翟海明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34-136,148,共4页
高度保持/控制模态是飞机自动飞行控制的一种重要模态,介绍了LQG/LTR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建立了控制模型,在高斯的条件下设计了飞机的高度保持/控制模态的线性二次型控制律;用鲁棒工具箱进行参数求解,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系统的仿真... 高度保持/控制模态是飞机自动飞行控制的一种重要模态,介绍了LQG/LTR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建立了控制模型,在高斯的条件下设计了飞机的高度保持/控制模态的线性二次型控制律;用鲁棒工具箱进行参数求解,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系统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大气扰动等外界高斯过程干扰和高斯量测噪声的情况下,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稳定性和跟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QG LTR方法 高度保持 控制模态 高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性卫星的预设模态振动控制方法
3
作者 夏红伟 韩泽强 +1 位作者 马广程 王常虹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9-1188,共10页
针对挠性卫星的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姿态机动过程中抑制振动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考虑干扰载荷的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干扰载荷对振动模态的影响。为控制姿态机动和干扰载荷引发的振动,提出了预设模态振动... 针对挠性卫星的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姿态机动过程中抑制振动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考虑干扰载荷的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干扰载荷对振动模态的影响。为控制姿态机动和干扰载荷引发的振动,提出了预设模态振动控制方法,根据预设被控模态调整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优化作动器和传感器位置并进行控制器设计。最终通过数值模拟阐述了预设模态振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与现有的振动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选用适当的被控模态和最优作动器/传感器位置,从而大幅提升了振动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性卫星 干扰载荷 姿态控制 预设模态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例-超前滞后-模糊自适应PID多模态控制系统设计
4
作者 刘丹 张逢源 +1 位作者 周洪波 黄钰婷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0-646,共7页
天线伺服控制系统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线伺服控制的稳定性和快速性直接影响通信质量的好坏。针对某一船站天线系统,在设计模糊自适应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器的基础上,进行多模态控制系统... 天线伺服控制系统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线伺服控制的稳定性和快速性直接影响通信质量的好坏。针对某一船站天线系统,在设计模糊自适应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器的基础上,进行多模态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设计一个切换阀值,将大比例控制、超前滞后控制、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组合在一起。当位置误差较大时,用大比例控制,位置误差适中时用超前滞后控制,当误差小于一个阀值时,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多模态控制阶跃响应曲线前面一段用比例控制,响应速度更快,中间位置切换到超前滞后控制那段,避免超调震荡,最后段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稳态误差小。利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多模态控制能够得到比单一控制更好的动态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滞后 模糊自适应 比例-积分 模态控制 天线 伺服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宽范围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低纹波-变频控制策略
5
作者 吴佳芮 杨旭 +2 位作者 王道玺 王康平 陈文洁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36-3250,共15页
四开关Buck-Boost(FSBB)变换器凭借其优异的宽范围电压调节能力和输入输出电压极性相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基于四模态控制策略的FSBB变换器在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接近时会工作在过渡模式(扩展降压模式或扩展升压模式)。此时... 四开关Buck-Boost(FSBB)变换器凭借其优异的宽范围电压调节能力和输入输出电压极性相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基于四模态控制策略的FSBB变换器在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接近时会工作在过渡模式(扩展降压模式或扩展升压模式)。此时变换器的所有开关器件都将处于工作状态,变换器的开关损耗增加,变换器的转换效率降低。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低纹波-变频控制策略,当FSBB变换器工作在过渡模式时,控制两个桥臂之间的移相时间使电感电流的纹波降至最低,然后降低开关频率,提高变换器的效率。首先,分析FSBB变换器多模态控制的工作特点,指出单模态控制电感电流纹波较大、双模态控制占空比受限和三模态控制电流有效值较大的缺点,进而确定四模态控制的工作模式;其次,分析四模态控制策略下电感电流纹波与桥臂移相时间的关系,得到最小电感电流纹波的工作条件;再次,建立FSBB变换器的损耗模型,并提出低纹波-降频控制策略,降低FSBB变换器过渡模式时的开关频率,提高变换器效率;最后,搭建一个300 W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低纹波-变频控制策略的电感电流纹波在相同开关频率下仅为传统控制策略的35.6%。另外,通过实验样机实现了98.52%的峰值转换效率和98.4%的满载转换效率。相比较于传统定频控制策略,峰值效率提高了2.46%,满载效率提高了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 模态控制 降频控制 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模态有限时间滑模的永磁同步电机抗扰动控制
6
作者 张会林 王帅 张建平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8-196,共9页
目的解决包装机工作过程中,因永磁同步电机的动态响应慢和抗扰动能力弱导致包装机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设计一种双模态有限时间滑模控制器,实现系统有限时间收敛。将双模态函数引入趋近律增益,不仅能实现“大误差大增益,小误差小增益”... 目的解决包装机工作过程中,因永磁同步电机的动态响应慢和抗扰动能力弱导致包装机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设计一种双模态有限时间滑模控制器,实现系统有限时间收敛。将双模态函数引入趋近律增益,不仅能实现“大误差大增益,小误差小增益”,而且趋近律增益切换为小增益的时间可调,从而使电机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小的抖振。同时,设计有限时间扰动观测器对扰动进行观测,并进行前馈补偿,以此来提高系统的抗扰性能。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相较于另外2种对照方法,可以使电机的动态响应分别提升27%、37%,控制性能分别提升40%、70%,相较于超螺旋扰动观测器,可以使电机的抗扰性能提升58%。结论所提控制策略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控制性能、抗扰性能,使得永磁同步电机更符合包装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动态响应 抗扰动 模态有限时间滑模控制 有限时间扰动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非晶合金厚度的多模态模糊仿人智能纠偏策略
7
作者 郭振 田建艳 +2 位作者 李博 菅垄 李志恩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8-1289,共12页
针对目前超薄非晶合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厚度不均匀问题,提出一种超薄非晶合金厚度的多模态模糊仿人智能纠偏策略。首先,对生产现场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厚度偏差信息对厚度变化趋势进行划分;然后,根据现场专家在不同厚度变化情况下对过渡... 针对目前超薄非晶合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厚度不均匀问题,提出一种超薄非晶合金厚度的多模态模糊仿人智能纠偏策略。首先,对生产现场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厚度偏差信息对厚度变化趋势进行划分;然后,根据现场专家在不同厚度变化情况下对过渡包内压力和温度设定值的调整经验,设计了包括继电(bang-bang)、模糊、补偿、保持模态的多模态模糊仿人智能纠偏策略;最后,利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建立超薄非晶合金厚度回归模型,用于厚度纠偏策略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多模态模糊仿人智能纠偏策略可以使厚度偏差稳定在±1μm内,避免产生厚度不均匀问题,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非晶合金 厚度 模态控制 仿人智能控制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拉索多模态控制的黏滞阻尼器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杨超 陈政清 +2 位作者 华旭刚 黄智文 王亚飞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4-1132,共9页
苏通大桥500 m级斜拉索的振动响应实测表明:超长拉索可能存在剧烈的高阶涡振,且发生风雨振的模态阶数也远高于传统中、短索。传统的控制斜拉索前若干阶模态的黏滞阻尼器参数优化方案无法满足超长索的高阶模态振动控制要求。为此,对拉索... 苏通大桥500 m级斜拉索的振动响应实测表明:超长拉索可能存在剧烈的高阶涡振,且发生风雨振的模态阶数也远高于传统中、短索。传统的控制斜拉索前若干阶模态的黏滞阻尼器参数优化方案无法满足超长索的高阶模态振动控制要求。为此,对拉索黏滞阻尼器系统高阶模态的附加模态阻尼比及最优阻尼系数进行了推导;再以模态阻尼比为控制指标,研究了适用于控制超长拉索多模态振动的阻尼器参数方案,并与传统前若干阶模态控制方案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相邻的较低阶模态对应的最优阻尼系数之间差别巨大,导致阻尼器按照控制前几阶模态进行参数设计时,控制效果随着模态阶数的提高而急剧下降;而随着模态阶数的提高,相邻模态对应的最优阻尼系数之间差别将减小。若不考虑对第1,2阶模态的控制,从第3阶模态开始考虑(即ζ3≥ζmin)设计阻尼器参数,阻尼器对超长拉索控制的模态范围能够被大幅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涡振 风雨振 超长拉索 模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空间桁架结构独立模态控制方法 被引量:20
9
作者 卢连成 吴琼 张令弥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7年第4期480-485,共6页
采用现代模态滤波器(MF)技术和最优控制理论研究智能空间桁架结构的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方法(IMSC)。仿真结果表明,按提出的控制策略,解决了传统IMSC控制中的状态解耦问题,使IMSC方法不再局限于简单、低自由度数的结... 采用现代模态滤波器(MF)技术和最优控制理论研究智能空间桁架结构的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方法(IMSC)。仿真结果表明,按提出的控制策略,解决了传统IMSC控制中的状态解耦问题,使IMSC方法不再局限于简单、低自由度数的结构动力控制,对于智能空间结构,实施IMSC方法也是可行并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智能结构 空间桁架 独立模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运动悬臂梁的独立模态振动控制——Ⅰ近似理论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山虎 杨靖波 +1 位作者 黄清华 陈德成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利用Euler Bernoulli梁理论并在低速轴向运动假设的基础上 ,对伸展悬臂梁的独立模态振动控制进行了理论近似解的推导 ,为数值仿真计算结果提供了一定意义下的对照参考模型 。
关键词 悬臂梁 轴向运动 独立模态控制 多尺度方法 数值仿真 近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悬臂梁振动的模态控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魏燕定 陈定中 程耀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180-1184,共5页
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与模态控制来抑制悬臂梁的振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悬臂梁的动态特性,建立其动力方程.在悬臂梁振动时应力最大或次最大处的上、下表面同位配置压电片,作为抑制悬臂梁振动的致动器.基于模态控制方法,设计了模态传... 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与模态控制来抑制悬臂梁的振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悬臂梁的动态特性,建立其动力方程.在悬臂梁振动时应力最大或次最大处的上、下表面同位配置压电片,作为抑制悬臂梁振动的致动器.基于模态控制方法,设计了模态传感器和模态致动器.采用模态速度负反馈进行反馈控制,以此计算出各个作为致动器的压电片的控制电压,以抑制悬臂梁的振动.通过算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以此方法布置压电片和输入控制电压,能迅速抑制悬臂梁的振动,可单独或同时控制几阶模态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悬臂梁 模态控制 振动 主动控制 有限元分析 智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控制的结构/控制一体化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斌 姜节胜 +1 位作者 任建亭 高跃飞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34-35,57,共3页
先分析了结构主动控制的模态控制。从结构与控制器一体化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以结构的质量和控制能量最小化为优化目标、以基频和结构的动响应为约束的联合优化设计模型。并对该优化设计模型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处理 ,采用改进的拓... 先分析了结构主动控制的模态控制。从结构与控制器一体化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以结构的质量和控制能量最小化为优化目标、以基频和结构的动响应为约束的联合优化设计模型。并对该优化设计模型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处理 ,采用改进的拓扑组方法进行结构的集成拓扑优化设计。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 ,结构 /控制一体化优化设计是可行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架 模态控制 一体化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振动的独立模态和耦合模态的组合控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波 王荣秀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30,共5页
基于模态空间控制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一种将独立模态控制与耦合模态控制相结合应用于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 ,得以利用两者的优点而使控制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方法。利用该组合控制法 ,可实现在一个控制过程中实时跟踪主被控模态的变化从而对... 基于模态空间控制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一种将独立模态控制与耦合模态控制相结合应用于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 ,得以利用两者的优点而使控制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方法。利用该组合控制法 ,可实现在一个控制过程中实时跟踪主被控模态的变化从而对其实施独立模态控制以达到有效地抑制结构的主要振动。而对其它非主控模态则实行耦合模态控制。这样 ,可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减少作动器 /传感器的数量、降低控制能耗 ,并能在不同的激励下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数字仿真的结果表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并与相应的独立模态和耦合模态控制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独立模态控制 耦合模态控制 模态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2MN快锻液压机多模态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孔祥东 窦雪川 +2 位作者 姚静 李楠 赵悦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14,共3页
22MN快锻压机液压系统是高压大流量的大功率系统,具有负载干扰大、运动惯量大、系统冲击大等特点,为抑制这些负面影响,提高控制精度并改善系统的静动态特性,针对22MN快锻液压机的工作特性,建立其数学模型,设计了多模态控制器,用MATLAB/S... 22MN快锻压机液压系统是高压大流量的大功率系统,具有负载干扰大、运动惯量大、系统冲击大等特点,为抑制这些负面影响,提高控制精度并改善系统的静动态特性,针对22MN快锻液压机的工作特性,建立其数学模型,设计了多模态控制器,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与单纯PID控制器相比,多模态控制更好地抑制了外负载干扰,使系统动态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压机 模态控制 建模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滑移模态控制法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权 王建国 +1 位作者 张鸣祥 唐礼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8-143,共6页
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策略相比可以提高结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文中将分散控制和滑移模态控制算法原理相结合,导出分散滑移模态控制(decentralized sliding mode control,DSMC)算法并应用于高层结构振动控制中。该方法是将结构分解为若干... 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策略相比可以提高结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文中将分散控制和滑移模态控制算法原理相结合,导出分散滑移模态控制(decentralized sliding mode control,DSMC)算法并应用于高层结构振动控制中。该方法是将结构分解为若干个子结构,分别进行滑移模态控制。文中以某20层钢结构Benchmark模型为例,分别进行3个子结构与4个子结构的分散控制数值计算,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inear quadratic optimal control,LQR)效果相比,DSMC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振动控制 分散控制 滑移模态控制 分散滑移模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磁流变悬架振动多模态智能控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锐 陈伟民 +2 位作者 余淼 廖昌荣 董小闵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6,共3页
分析了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型,为了抑制磁流变悬架的垂直振动,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从提取汽车簧载质量的振动模式入手,建立了振动的特征模型,给出了在不同振动模式下寻求不同控制策略的方法,以此设计了多模态智能控制器,并用建立的... 分析了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型,为了抑制磁流变悬架的垂直振动,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从提取汽车簧载质量的振动模式入手,建立了振动的特征模型,给出了在不同振动模式下寻求不同控制策略的方法,以此设计了多模态智能控制器,并用建立的汽车悬架振动仿真系统进行了脉冲输入和随机输入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对汽车磁流变悬架的垂直振动进行多模态控制能有效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磁流变阻尼器 特征模型 模态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控制的附加阻尼控制器的设计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伟 肖湘宁 +4 位作者 郑蕤 张丹 殷威扬 李亚男 蒋维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81,共6页
使用换流器的开关函数分析了HVDC交直流侧次同步电气量相互传递的关系,从次同步频率层面深入阐述了由HVDC控制系统引起系统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SO)的机制。基于时域仿真的复转矩系数法详细地研究了交直流电力系统... 使用换流器的开关函数分析了HVDC交直流侧次同步电气量相互传递的关系,从次同步频率层面深入阐述了由HVDC控制系统引起系统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SO)的机制。基于时域仿真的复转矩系数法详细地研究了交直流电力系统次同步阻尼特性,并对次同步阻尼控制器(supplementary subsynchronous damping controller,SSDC)抑制SSO的原理进行了重点论述,提出了基于模态控制的SSDC的设计方法。针对国内一个实际次同步振荡问题设计了SSDC,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该SSDC原理的正确性和抑制SSO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同步振荡 附加阻尼控制 模态控制 呼辽直流输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滑动模态控制系统的性质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少远 席裕庚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8,共5页
根据滑动模态原理 ,将模糊控制系统的输入量简化为广义跟踪误差的一个超平面 ,并基于三角形的非线性划分语言变量的隶属度 ,分析了模糊控制系统的某些性质 ,表明在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等指标方面 ,模糊控制器优于一般的PID控制器 .
关键词 模糊控制 系统分析 稳定性 滑动模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控压电混合驱动悬臂梁独立模态控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晶 邓宗全 +2 位作者 岳洪浩 王雷 TZOU Horn-sen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70,共7页
提出利用镧改性锆钛酸铅(PLZT)的光电效应,将PLZT作为电动势源来驱动压电作动器,从而实现光控板壳结构的振动控制。基于光控压电等效电学模型建立了光控压电混合驱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为了实现光控悬臂梁的独立模态控制,针... 提出利用镧改性锆钛酸铅(PLZT)的光电效应,将PLZT作为电动势源来驱动压电作动器,从而实现光控板壳结构的振动控制。基于光控压电等效电学模型建立了光控压电混合驱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为了实现光控悬臂梁的独立模态控制,针对悬臂梁结构,设计了正交模态传感器/作动器表面电极形状函数。提出PLZT与压电作动器正/反接控制的激励策略,并结合速度反馈定光强控制的控制算法,利用Newmark-β法对不同光照强度下悬臂梁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所设计的模态传感器/作动器及针对光控压电混合驱动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控压电混合驱动 悬臂梁 独立模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MD对建筑结构多模态控制的减震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涂文戈 邹银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4-179,共6页
本文研究了MTMD对建筑结构多模态减震控制。将主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模型,MTMD对结构的反力与地震荷载共同作为结构的荷载输入进行分析;基于主结构多模态耦合进行推导分析,阐述了MTMD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MTMD的复惯性质量。提... 本文研究了MTMD对建筑结构多模态减震控制。将主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模型,MTMD对结构的反力与地震荷载共同作为结构的荷载输入进行分析;基于主结构多模态耦合进行推导分析,阐述了MTMD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MTMD的复惯性质量。提出MTMD的控制类型是加速度相关型的无源被动控制。从频域传递函数,白噪声、宽带和窄带地震激励下的结构相对位移和绝对加速度谱密度,以及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三个方面,分析了MTMD对顶部带有结构附属物的结构的控制效果。并且给出TMD的控制效果加以比较验证。算例说明MTMD多模态控制对结构的相对位移和绝对加速度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且优于TMD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MD TMD 减震 模态控制 复惯性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