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安茶细蛾发生动态及性诱剂控制效果
1
作者 王迎春 尧渝 +5 位作者 黄颖博 李兰英 龚雪蛟 黄藩 张娟 张冰玲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47-51,77,共6页
2019—2023年每年的2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在四川雅安市名山区3个茶树主栽品种‘名山特早213’‘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131’茶园内,采用性诱捕器和检叶法对茶细蛾成虫和幼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每7 d调查1次,并于2021年开展性引诱剂对茶细... 2019—2023年每年的2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在四川雅安市名山区3个茶树主栽品种‘名山特早213’‘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131’茶园内,采用性诱捕器和检叶法对茶细蛾成虫和幼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每7 d调查1次,并于2021年开展性引诱剂对茶细蛾防治效果试验。调查结果发现,茶细蛾在当地茶园每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成虫最早始见于2月下旬,终见于11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第1代为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第2代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3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4代为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第5代为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幼虫最早始见于3月中旬,第1代和第2代虫口量极低,第4代或第5代后虫口量显著增加。茶细蛾呈5月至7月和9月至10月两个发生盛期,主要危害夏、秋茶。应用性引诱剂对第2代至第5代幼虫防治效果为55.56%~100%,平均防效为75.92%。应用性引诱剂能有效监测茶细蛾发生动态并控制其危害,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细蛾 发生动态 性引诱剂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废弃物与生石灰复配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
2
作者 张智丽 张良凤 +4 位作者 刘毅 李东梅 王凯涛 黄静 郭靖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9-85,共7页
探究2种烟草废弃物与生石灰不同复配比例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的控制效果,以提高烟草(Nicotiana tobacum L.)废弃物利用效率。将烟叶和烟梗单一使用及分别与生石灰复配成不同比例(质量比分别为4∶1、2∶1、1∶1、1∶2... 探究2种烟草废弃物与生石灰不同复配比例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的控制效果,以提高烟草(Nicotiana tobacum L.)废弃物利用效率。将烟叶和烟梗单一使用及分别与生石灰复配成不同比例(质量比分别为4∶1、2∶1、1∶1、1∶2、1∶4,总质量浓度为0.2 g/L),探究其对福寿螺存活、行为、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废弃物与生石灰复配对福寿螺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并抑制存活个体的摄食和生长,且整体表现出生石灰含量占比越高、福寿螺被抑制越明显的趋势。从存活、行为、摄食和生长来看,无论单一使用或与生石灰复配,烟叶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均强于烟梗,超过95%的福寿螺在14d内死亡。烟叶与生石灰复配处理下,福寿螺难以摄食,并通过闭厣来躲避两者的侵害,随着生石灰含量和处理时间的增加,福寿螺闭厣比例不断增加,甚至达100%。烟草与生石灰单一使用及复配处理下福寿螺摄食量均明显下降,同时体重增长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均受到明显抑制(烟梗单一使用除外)。烟草废弃物与生石灰复配能够有效控制福寿螺,且生石灰的加入能提高烟草废弃物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 烟草 生石灰 复配 废弃物利用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和后熟时间对贵州黄花梨蜂蜜嗜渗酵母菌质量控制效果的比较
3
作者 罗文菊 艾蓉 +2 位作者 许浩翔 姜玲玲 雷露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为探究黄花梨(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控制方法,以封盖95%的贵州黄花梨蜂蜜巢脾为样品,在不同温度(26、28、30℃)和后熟时间(0、1、2、3、4、5、6、7 d)下,对黄花梨蜂蜜水分、波美度、总糖含量、嗜渗酵母菌数进... 为探究黄花梨(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控制方法,以封盖95%的贵州黄花梨蜂蜜巢脾为样品,在不同温度(26、28、30℃)和后熟时间(0、1、2、3、4、5、6、7 d)下,对黄花梨蜂蜜水分、波美度、总糖含量、嗜渗酵母菌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26℃和28℃后熟条件下,黄花梨蜂蜜需要6 d成熟,在该天数下,水分含量和嗜渗酵母菌数降至较低,波美度和总糖含量达到较高值;在30℃后熟条件下,黄花梨蜂蜜成熟仅需要5 d,此时的水分含量降至较低,为(15.90%±0.50%),嗜渗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较低,为(34±11)CFU/g,波美度和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43.08±0.01)和(82.27%±0.46%)。在30℃、5 d后熟条件下为黄花梨蜂蜜成熟的最佳条件,在该条件下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生长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梨(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蜂蜜 温度 后熟时间 嗜渗酵母菌 质量 控制效果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役斜拉索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与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胤 荣向波 王强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3,共7页
针对在役斜拉索粘滞阻尼器长期服役后易产生液体泄漏的问题,采用性能试验和有限元法定量评估并分析液体泄漏对阻尼器力学性能和减振控制效果的影响。首先,采用性能试验的方法分析实桥液体泄漏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滑移产生的机理;然... 针对在役斜拉索粘滞阻尼器长期服役后易产生液体泄漏的问题,采用性能试验和有限元法定量评估并分析液体泄漏对阻尼器力学性能和减振控制效果的影响。首先,采用性能试验的方法分析实桥液体泄漏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滑移产生的机理;然后,引入缝隙单元并与粘壶单元串联,建立液体泄漏粘滞阻尼器力学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并通过试验验证;最后,基于该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斜拉索-液体泄漏粘滞阻尼器的系统模型,分析液体泄漏对斜拉索附加模态阻尼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泄漏导致粘滞阻尼器阻尼力滞回曲线出现明显的滑移现象;液体泄漏后粘滞阻尼器内部出现空隙,当活塞杆经过空隙时无法产生正常的阻尼力,导致阻尼力滞回曲线出现滑移平台,显著削弱了阻尼器的耗能能力;随着滑移量的增大,粘滞阻尼器能够实现的一阶附加模态阻尼比逐渐减少,降低了其对斜拉索的减振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索 粘滞阻尼器 液体泄漏 滑移 阻尼力 附加模态阻尼比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长预应力锚注支护下深部巷道控制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洪涛 高广龙 +3 位作者 张红军 李建建 解学磊 赵万里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5,共13页
本文基于后注浆的全长预应力锚注支护工艺,并通过对FLAC3D软件中内嵌PILE结构单元修正,提出了全长预应力锚注支护数值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应力、原岩强度等级、支护构件长度、布设间距、注浆强化指数与预应力6种因素下巷道围... 本文基于后注浆的全长预应力锚注支护工艺,并通过对FLAC3D软件中内嵌PILE结构单元修正,提出了全长预应力锚注支护数值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应力、原岩强度等级、支护构件长度、布设间距、注浆强化指数与预应力6种因素下巷道围岩控制效果数值模拟对比研究,揭示了各类因素对围岩变形量、塑性区演化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全长预应力锚注支护下控制效果敏感性评价指标,将影响因素依次划分为围岩强度、地应力、锚注支护构件设计3个层级,并根据各因素敏感性层级给出了工程措施建议。最后,以现场典型软弱破碎地层巷道为工程依托,研发了具有强度高、可施加预应力等优势的组合式高强注浆锚杆与高强中空注浆锚索。通过现场应用,验证了全长预应力锚注支护可有效增强软弱破碎围岩自承载能力,充分发挥锚固构件的支护潜力,限制巷道围岩变形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长预应力锚注 巷道 数值模拟 敏感性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的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及预测模型构建和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华 高少芳 +1 位作者 赵欣 米金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7-642,共6页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的近视控制情况,基于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构建近视控制效果的预测模型,为进一步改善青少年视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后配戴OK镜的289例患者为OK镜配戴组,同期选取28...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的近视控制情况,基于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构建近视控制效果的预测模型,为进一步改善青少年视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后配戴OK镜的289例患者为OK镜配戴组,同期选取289例配戴框架眼镜患者为框架镜配戴组,观察配戴2年、4年后患者眼轴长度增加情况,并以配戴OK镜4年后患者眼轴长度变化量为依据分为近视控制良好组与控制不良组,基于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曲线)进行效能评价。结果配戴2年、4年后,OK镜配戴组患者屈光度增加值、眼轴长度增加值均低于框架镜配戴组(均为P<0.001)。两组患者间配戴前、配戴2年及4年后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及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基础眼轴长度、每日配戴时间、正确用眼卫生行为、瞳孔直径、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放学后做作业时间、每日睡眠时间达标是重要性排序前7的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学后做作业时间长是OK镜配戴患者近视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基础眼轴长度、瞳孔直径、每日配戴时间、用眼卫生行为、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睡眠时间是近视控制效果的因素;ROC曲线、校准曲线及DCA曲线提示,基于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备较好的准确性、一致性及临床效用。结论OK镜具有良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对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影响甚微,安全性较高,且放学后做作业时间、基础眼轴长度、瞳孔直径、每日配戴时间、用眼卫生行为、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睡眠时间是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而加强预测模型构建有助于对近视控制不良高危人群的识别,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随机森林 预测模型 近视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瓦斯抽采钻孔三维模拟及控制效果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墨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64,共7页
针对瓦斯抽采钻孔施工完成后缺少钻孔三维可视化及控制效果评价的工具,难以精确识别钻孔空白带,留下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抽采钻孔的三维模拟及评价技术。通过导入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钻孔施工数据,提取巷道、钻场、钻孔、测量点等基... 针对瓦斯抽采钻孔施工完成后缺少钻孔三维可视化及控制效果评价的工具,难以精确识别钻孔空白带,留下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抽采钻孔的三维模拟及评价技术。通过导入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钻孔施工数据,提取巷道、钻场、钻孔、测量点等基础数据,对巷道底板高程沿导线测量点的高程值进行插值处理,将巷道等图元的二维坐标转换为三维坐标,构建了可反映煤层、巷道和钻孔特征的三维模型。提出了基于体积法的钻孔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将煤层划分为若干个边长等于抽采有效半径的控制体,通过计算穿过控制体钻孔长度之和与抽采有效半径的比值来定量评价钻孔的控制效果,并将钻孔控制效果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三维展示,便于对钻孔的疏密及钻孔空白带的位置进行分析,为精确补充钻孔提供决策依据。基于该技术,开发了抽采钻孔三维模拟及控制效果评价系统,并在窑街煤电金河煤矿16215工作面进行了应用,处理了3786个钻孔数据,绘制了巷道、钻场、钻孔和煤层的三维模型,钻孔三维模拟情况与现场一致,通过控制效果分析对钻孔空白带施工了补充钻孔,有效消除了潜在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瓦斯抽采 抽采钻孔 三维模拟 控制效果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地层隧洞中隔离桩对围岩位移的控制效果分析
8
作者 石宇雷 曾哲哨 +2 位作者 王珂 纪丙蔬 宗祥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共7页
设置隔离桩作为一种控制城市隧洞开挖引起围岩变形的有效手段,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的作用效果还罕有研究。依托滇中引水工程龙泉隧洞,采用FLAC^(3D)软件,分析隔离桩桩位、桩径、桩长及桩顶埋深等参数对隧洞衬砌及地表建筑物变形控... 设置隔离桩作为一种控制城市隧洞开挖引起围岩变形的有效手段,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的作用效果还罕有研究。依托滇中引水工程龙泉隧洞,采用FLAC^(3D)软件,分析隔离桩桩位、桩径、桩长及桩顶埋深等参数对隧洞衬砌及地表建筑物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隔离桩能够阻隔地层应力的传递,合理的设计参数是充分发挥隔离桩阻隔作用的关键;同等条件下,隔离桩对地层位移的限制作用在水平方向优于竖直方向;隔离桩距离隧洞越近、桩径越大,控制变形效果越好;隔离桩只有穿过地层滑移面并嵌入下层土体时,才能够较好控制由隧洞开挖引起的隧洞衬砌以及地表建筑物位移,建议嵌入下层土体深度为隔离桩长度的1/4;适当设置桩顶埋深能够降低隔离桩对于土体的牵引作用,建议桩顶埋深深度为隔离桩长度的1/5。研究成果可为隔离桩在城市浅埋复合地层隧洞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桩 复合地层 浅埋隧洞 围岩变形 控制效果 龙泉隧洞 滇中引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霉素及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14
9
作者 束兆林 何东兵 +4 位作者 姚克兵 赵来成 缪康 杨红福 吉沐祥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5,共2页
6种供试农药,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20%井冈.咪鲜胺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药后7~14 d,病指防效分别为72.16%~77.91%和66.52%~71.08%,明显好于其他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井冈霉素,对水稻生长发育... 6种供试农药,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20%井冈.咪鲜胺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药后7~14 d,病指防效分别为72.16%~77.91%和66.52%~71.08%,明显好于其他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井冈霉素,对水稻生长发育没有不良影响。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建议采用20%井冈.咪鲜胺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推荐用量为600~750 mL/hm2,药液量为750 kg/hm2粗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药剂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与有机物料配施对作物镉铅吸收的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瑞美 王果 方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296,共4页
通过采用石灰(L)、泥炭(P)、猪粪(M)、石灰+泥炭(LP)、石灰+猪粪(LM)等处理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钢厂附近污染田进行改良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大部分处理能提高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处理石灰、石灰+泥炭和石灰+猪粪对提高作物产... 通过采用石灰(L)、泥炭(P)、猪粪(M)、石灰+泥炭(LP)、石灰+猪粪(LM)等处理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钢厂附近污染田进行改良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大部分处理能提高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处理石灰、石灰+泥炭和石灰+猪粪对提高作物产量均有显著效果。大部分处理能抑制水稻、花生对Cd、Pb的吸收,糙米中Pb的含量在食品卫生标准范围内。说明通过调节土壤pH值,改变土壤重金属活性是有机-中性化改良技术的主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有机物料 配合施肥 作物 镉吸收 铅吸收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茶树病害种类及武夷菌素对茶病的田间控制效果 被引量:17
11
作者 谭万忠 李培 +2 位作者 张克诚 王志坤 任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3-127,共5页
2005-2007年调查重庆主要茶叶种植区、县茶树病害的发生情况,共查明病害16种,分布频率较高(F>42)的有云纹叶枯病、煤污病、地衣病、轮斑病、炭疽病、白星病和藻斑病等,其中以前4种病害发生最普遍,发病分布频率和病植株率分别达到70%... 2005-2007年调查重庆主要茶叶种植区、县茶树病害的发生情况,共查明病害16种,分布频率较高(F>42)的有云纹叶枯病、煤污病、地衣病、轮斑病、炭疽病、白星病和藻斑病等,其中以前4种病害发生最普遍,发病分布频率和病植株率分别达到70%和30%以上,而以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对茶树的危害最严重.武夷菌素是产自于不吸水链霉菌(Strepromyces ahygroscopicus)的一种无毒性生物杀菌剂,测定该药剂在田间条件下对重庆当地主要茶树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原药的600倍液并按15 L/667 m2的用量对茶树叶面喷雾2次.以对照病叶率计算武夷菌素对茶树云纹叶枯病(Colletotrichum cameliae)、轮斑病(Pesalotiopsis theae)和其它叶斑病的防效,分别为71.33%,65.38%和87.78%;而按病害严重度计算分别为61.02%,77.08%和79.01%7.经统计学显著性测验表明,武夷菌素对这些茶树病害的相对防病效果与多菌灵的病害控制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处理与对照茶树病害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这表明武夷菌素对茶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可以代替多菌灵在茶叶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病害 武夷菌素 茶云纹叶枯病 茶轮斑病 叶斑病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48
12
作者 刘爱芝 李素娟 韩松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3-64,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用吡虫啉225~480 g拌100kg小麦种,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全生育期麦蚜的危害,持效期长达7个月.在小麦发生始盛期至高峰期,防治效果达91.38%~99.52%.小麦的千粒重、单穗重、小区产量均较高,千粒重提高了9.41%~13.41%,小麦增产... 试验结果表明,用吡虫啉225~480 g拌100kg小麦种,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全生育期麦蚜的危害,持效期长达7个月.在小麦发生始盛期至高峰期,防治效果达91.38%~99.52%.小麦的千粒重、单穗重、小区产量均较高,千粒重提高了9.41%~13.41%,小麦增产37.36%~48.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拌种 小麦蚜虫 控制效果 增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控制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董芳 符振实 +4 位作者 王嘉阳 苏杰 陈静 陆宴辉 张建萍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目的】双尾新小绥螨是一种新疆本地的捕食螨,研究其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三种螨态(卵、幼螨及若螨)捕食偏好性和田间控害效果。【方法】采用室内试验及田间不同益害比释放双尾新小绥螨,评价该捕食螨对新疆棉田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控制效果。... 【目的】双尾新小绥螨是一种新疆本地的捕食螨,研究其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三种螨态(卵、幼螨及若螨)捕食偏好性和田间控害效果。【方法】采用室内试验及田间不同益害比释放双尾新小绥螨,评价该捕食螨对新疆棉田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控制效果。【结果】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三种螨态取食具有选择性,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若螨是双尾新小绥螨偏好虫态。在田间释放双尾新小绥螨,可有效抑制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卵、幼虫、若虫以及整个种群数量增长;不同益害比释放捕食螨时,1∶5和1∶10的控效较好,1∶20释放捕食螨效果较差。【结论】双尾新小绥螨可作为一种优良新疆本地天敌,应用双尾新小绥螨在棉田对土耳其斯坦叶螨进行生物防治时,推荐最佳释放比例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尾新小绥螨 土耳其斯坦叶螨 控制效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措施对黄瓜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与效益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志杰 李英梅 +4 位作者 张锋 张淑莲 王琦 杨兆森 雷虹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6-170,共5页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防治措施对不同发病程度的根结线虫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垄沟式太阳能消毒、98%垄鑫、10%福气多、种植小青菜、生物熏蒸、添加石灰氮太阳能消毒、嫁接栽培8个处理对中度发生根结线虫防治...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防治措施对不同发病程度的根结线虫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垄沟式太阳能消毒、98%垄鑫、10%福气多、种植小青菜、生物熏蒸、添加石灰氮太阳能消毒、嫁接栽培8个处理对中度发生根结线虫防治效果分别为100%、92.7%、73.2%、14.3%、46.2%、69.0%、5.3%。投入产出比依次为1∶9.02、1∶4.55、1∶7.65、1∶2.51、1∶3.76、1∶6.05、1∶1.87。随着发病程度加重,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和垄鑫处理投入产出比提高,其他处理均依次降低。不同防治措施根结线虫防效和经济效益有显著差异,均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其防效依次减轻。同一防治措施对不同发生程度根结线虫防治效果和效益显著不同。轻度发生根结线虫棚室优先采用福气多处理、添加石灰氮太阳能消毒土壤、生物熏蒸、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嫁接栽培和种植小青菜等防治措施;中度发生优先采用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垄鑫、添加石灰氮太阳能消毒、福气多处理土壤等防治措施;重度发生优先采用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垄鑫处理土壤等防治措施,既能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又能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根结线虫 发病程度 防治措施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处理对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志杰 张淑莲 +2 位作者 张锋 王琦 严攀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7-180,共4页
通过盆栽与大田试验相接合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效应。结果表明,黄瓜根结线虫病对温度反映比较敏感,45℃温度处理8 h,在盆栽条件下发病程度减轻98.8%,处理16 h防治效果达到100%,50℃温度处理8 h,防治效果也达到100%... 通过盆栽与大田试验相接合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处理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效应。结果表明,黄瓜根结线虫病对温度反映比较敏感,45℃温度处理8 h,在盆栽条件下发病程度减轻98.8%,处理16 h防治效果达到100%,50℃温度处理8 h,防治效果也达到100%。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高温闷棚4 d发病程度减轻99.6%,高温闷棚8 d田间未见病株。高温处理后棚室第3年对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仍高达95%以上。该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是控制北方地区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黄瓜 根结线虫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萍共作对水稻田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束兆林 储国良 +4 位作者 缪康 吉沐祥 付反生 刘亚柏 沈晓昆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74,75,共4页
对稻 -鸭 -萍共作生态系统生物间互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自然条件下 ,稻 -萍共作处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草害的发生 ,稻 -鸭、稻 -鸭 -萍处理模式对褐飞虱及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均达 90 %以上 ;且稻-鸭 -萍共作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 ... 对稻 -鸭 -萍共作生态系统生物间互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自然条件下 ,稻 -萍共作处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草害的发生 ,稻 -鸭、稻 -鸭 -萍处理模式对褐飞虱及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均达 90 %以上 ;且稻-鸭 -萍共作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 ,杂交籼稻增产近 2 0 % ,粳稻增产也达 8.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萍共作 病虫草 控制效果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31
17
作者 郭良珍 冯荣杨 +1 位作者 梁恩义 李旭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8-400,共3页
选新植蔗田和宿根蔗田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甘蔗螟虫 ,以甘蔗被害节为调查指标 ,结果发现 ,螟黄赤眼蜂对黄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而且在倒 6~ 1 9节及全株的被害节率都明显低于对照 ,同时宿根蔗区又好于新植蔗区 ,在宿根蔗区对黄螟的防治... 选新植蔗田和宿根蔗田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甘蔗螟虫 ,以甘蔗被害节为调查指标 ,结果发现 ,螟黄赤眼蜂对黄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而且在倒 6~ 1 9节及全株的被害节率都明显低于对照 ,同时宿根蔗区又好于新植蔗区 ,在宿根蔗区对黄螟的防治效果尤其显著 ,全株的防效达到 2 2 .2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甘蔗螟虫 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近年来PM_(2.5)污染控制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任宇超 邹北冰 +4 位作者 朱乔 戴静 张彬 冯凝 黄晓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基于深圳大学城站点的PM_(2.5)多年监测数据,对深圳市近年来PM_(2.5)浓度及其化学组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深圳市采取的主要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并提出了相应建议。结果显示:2007—2015年深圳大学城站点PM_(2.5)年均质量浓度由... 基于深圳大学城站点的PM_(2.5)多年监测数据,对深圳市近年来PM_(2.5)浓度及其化学组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深圳市采取的主要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并提出了相应建议。结果显示:2007—2015年深圳大学城站点PM_(2.5)年均质量浓度由2007年的52.70μg/m^3降低至2015年的31.15μg/m^3,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限值(35μg/m^3),大气污染控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2015年与2009年的PM_(2.5)化学组成相比,下降最多的依次为SO_4^(2-)、有机物(OM)和元素碳(EC),分别降低4.44、3.03、1.99μg/m^3。对深圳市实施的综合污染控制措施分析表明,近年来深圳市PM_(2.5)浓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机动车尾气控制、电厂脱硫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重点行业治理等。OM在PM_(2.5)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并占据首位,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OM的一次来源以及二次来源的同步控制,并注重大气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化学组成 控制效果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蜂和杀虫剂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邱宝利 任顺祥 +1 位作者 吴建辉 林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39,共3页
比较了2种不同的防治措施对黄瓜烟粉虱种群雌蜂的防治效果.防治措施包括释放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sp.和喷施2种化学农药.结果发现在相同放蜂密度(3头/株)下,放蜂2次和放蜂1次,3周后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11 76和16 46,干扰作用... 比较了2种不同的防治措施对黄瓜烟粉虱种群雌蜂的防治效果.防治措施包括释放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sp.和喷施2种化学农药.结果发现在相同放蜂密度(3头/株)下,放蜂2次和放蜂1次,3周后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11 76和16 46,干扰作用指数分别为0 4242和0 5938,寄生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分别达到50 40%和33 88%.喷施高效大功臣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为1000×,1次)3周后,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6 04和15 66,干扰作用指数分别为0 2179和0 5649.4种处理的防治效果依次为放蜂2次>喷施高效大功臣>放蜂1次>喷施高效氯氰菊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杀虫剂 烟粉虱种群 控制效果 黄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先感染外睾吸虫后不同时间钉螺体内被生物控制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崇惕 卢明科 +2 位作者 郭跃 王逸难 陈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89-994,共6页
前此实验显示:21d外睾吸虫阳性钉螺能使再侵入的全部血吸虫幼虫发育停留在异常早期母胞蚴阶段〔1-3〕。本文实验比较观察了感染外睾吸虫后不同时间(21d、35d、55d、70d及85d)的钉螺对再侵入的日本血吸虫幼虫生物控制的情况,发现外睾吸... 前此实验显示:21d外睾吸虫阳性钉螺能使再侵入的全部血吸虫幼虫发育停留在异常早期母胞蚴阶段〔1-3〕。本文实验比较观察了感染外睾吸虫后不同时间(21d、35d、55d、70d及85d)的钉螺对再侵入的日本血吸虫幼虫生物控制的情况,发现外睾吸虫和血吸虫双重感染的钉螺,两者间隔时间愈长,后侵入的血吸虫幼虫被击毁程度愈强(图1-20);不同间隔时间双重感染的各组实验钉螺,血吸虫幼虫感染率及幼虫侵入率如下:间隔21d,75%(39/52)和25.5%(398/1560);间隔37d,77.8%(21/27)和35.6%(299/840);间隔55d,44.4%(8/18)和11.9%(19/160);间隔70d,100%(15/15)和10.6%(143/1350);间隔85d,43.3%(13/30)和5.8%(66/1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幼虫 湖北钉螺 外睾吸虫 发育异常 生物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