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挤压带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荣涛 林东升 +5 位作者 张忠民 宫越 杨誉 汪锴 刘静静 王兴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2,90,I0002,I0003,共18页
下刚果盆地挤压带盐构造样式复杂,制约深水有利储集砂体的发育分布。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二维格架剖面和钻测井、岩心等资料,分析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被动陆缘层序格架、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物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 下刚果盆地挤压带盐构造样式复杂,制约深水有利储集砂体的发育分布。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二维格架剖面和钻测井、岩心等资料,分析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被动陆缘层序格架、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物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上渐新统—上新统可划分5个三级层序(SS5-1—SS5-5),各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盐底辟构造分为点状供源和线状供源,点状供源的盐底辟构造包括盐株、盐席和盐席篷,平面上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线状供源的盐底辟构造包括盐滚、盐背斜、盐墙和盐墙篷,平面上呈条带状;盐构造发育4期演化阶段,即初始流动期、变形期、强烈变形期和稳定变形期;不同区带盐构造样式形成的地貌及其演化对沉积物分散和充填具有控制作用,盐构造导致的“坝—池”地貌控制区域性的沉积物通道分布和扇体系发育;渐新世—中新世各层序沉积期,下刚果盆地地貌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各级坡折和盐构造主要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形成切割大陆斜坡的“纵沟”与北北西向的盐构造限制的“横槽”地貌,制约重力流体系沉积物分散和微盆地沉积充填。该结果对下刚果盆地挤压带浊积砂岩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地貌 重力流沉积 沉积物分散 控制作用 挤压带 下刚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下侏罗统珍珠冲段沉积体系特征及控制作用
2
作者 夏建港 李琦 +4 位作者 陈贺贺 朱珍君 郭莉 张利红 赵牛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西部(川西)珍珠冲段纵向紧邻须家河组生烃中心,为非常规致密油气勘探的潜力层系。根据露头、岩心、钻测井及二维地震等资料,恢复珍珠冲段古地貌,明确沉积体系类型、展布特征,分析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川西珍... 四川盆地西部(川西)珍珠冲段纵向紧邻须家河组生烃中心,为非常规致密油气勘探的潜力层系。根据露头、岩心、钻测井及二维地震等资料,恢复珍珠冲段古地貌,明确沉积体系类型、展布特征,分析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川西珍珠冲段沉积期整体为西高东低的古地貌格局,具有古沟谷、古斜坡及古残丘3种古地貌单元。川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沉积体系类型差异明显,其中,川西北部龙门山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发育以砾石为主的扇三角洲沉积;川西中部龙门山构造活动减弱,发育近源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川西南部龙门山处于构造活动相对宁静期,发育以细砂岩为主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广泛分布于川西、川北坳陷带。古地貌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影响沉积物堆积部位,决定四川盆地西部珍珠冲段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该结果为四川盆地陆相致密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古地貌 控制作用 珍珠冲段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N-Yz1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琴 韩光杰 +5 位作者 李传明 黄立鑫 陆玉荣 夏杨 张楠 徐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5-1021,共7页
昆虫病原线虫N-Yz1是自二化螟罹死虫体分离的小卷蛾斯氏线虫,作为防治二化螟的生物因子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小卷蛾斯氏线虫N-Yz1对二化螟幼虫的侵染过程、不同龄期二化螟的感染和田间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分析,研究N-Yz1对水稻二化... 昆虫病原线虫N-Yz1是自二化螟罹死虫体分离的小卷蛾斯氏线虫,作为防治二化螟的生物因子具有广泛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小卷蛾斯氏线虫N-Yz1对二化螟幼虫的侵染过程、不同龄期二化螟的感染和田间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分析,研究N-Yz1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及防治技术。结果表明,N-Yz1对二化螟具有较强的侵染活性,可以直接穿透昆虫表皮入侵虫体组织。病原线虫的迁移依赖接触表面游离水的存在,线虫个体侵染能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性,直接影响到N-Yz1的感染速度和感染效率。N-Yz1对不同龄期的二化螟都具有较高的致死活性,低龄幼虫(1~2龄)敏感性高于高龄幼虫(3~5龄)。室内模拟试验表明,水稻拔节期使用N-Yz1对二化螟防效不高,2.4×10^(5) IJs/m^(2)剂量仅为37.3%,而防治稻茬越冬代二化螟防效明显提高,N-Yz1相同剂量防效达85.2%。田间试验进一步证明,夏季稻田2.4×10^(5) IJs/m^(2)剂量N-Yz1防治二代二化螟防效21.23%,增加使用剂量可以提高控制效果;而春季稻茬田应用N-Yz1,1.2×10^(5) IJs/m^(2)剂量药后15 d防效达53.7%,45 d后高达79.1%。因此,可以针对稻茬二化螟主要繁殖虫源,采用N-Yz1防治稻桩中越冬代二化螟幼虫,显著降低害虫发生基数,控制水稻钻蛀害虫二化螟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昆虫病原线虫 小卷蛾斯氏线虫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构造对含水系统的控制作用及突水水源识别研究——以贾郭煤矿突水事件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武志高 马文豪 +3 位作者 周安朝 王晓强 曹宽坚 商培林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8-957,共10页
【目的】为探索井田太原组含水系统为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质构造控制和影响井田范围太原组岩溶裂隙水流系统的补、径、排条件。【方法】采用水化学特征及D、^(18)O稳定同位素含量测试分析方法,结合野外精细地质调查及井下涌水点观察... 【目的】为探索井田太原组含水系统为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质构造控制和影响井田范围太原组岩溶裂隙水流系统的补、径、排条件。【方法】采用水化学特征及D、^(18)O稳定同位素含量测试分析方法,结合野外精细地质调查及井下涌水点观察。【结果】贾郭煤矿矿井突水水源来自王陶河河流补给,预测并通过钻孔验证,证实王陶河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太原组K2灰岩岩溶裂隙为突水水源的导水通道。受井田太原组岩溶裂隙水流系统的控制,王陶河河水通过河床下方的太原组K2灰岩含水层,顺层向井田凹陷构造的低洼处径流,导致主斜井K_(2)灰岩裂隙处引发突水。为贾郭煤矿矿井水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生产矿井井下突水水源识别提供了可鉴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含水系统 控制作用 水源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尔凹陷与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油气储层特征及孔隙度控制作用 被引量:35
5
作者 蒙启安 刘立 +2 位作者 曲希玉 汪成辞 王小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2-1240,共9页
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 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要为凝灰岩,塔南凹陷主要为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温度数据表明,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其次为原生孔,属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均发育2个异常高孔隙带,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塔南凹陷 储层特征 控制作用 孔隙度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地貌对不同类型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以东营凹陷东部南坡地区为例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延章 宋国奇 +2 位作者 王新征 陈建平 肖淑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6,111-112,共4页
断陷湖盆滩坝储层研究程度低、控制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在东营凹陷东部南坡地区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层厚度计算、剥蚀量恢复和压实校正,定性定量地对沙四段纯化镇下段各沉积时期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古地貌具... 断陷湖盆滩坝储层研究程度低、控制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在东营凹陷东部南坡地区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层厚度计算、剥蚀量恢复和压实校正,定性定量地对沙四段纯化镇下段各沉积时期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古地貌具有北面环洼、南部傍山、东部山梁、草桥断陷的特点,这种古地貌造成了湖盆内部总体饥饿沉积,为碳酸盐岩滩坝的形成提供了古地貌条件。碳酸盐岩滩坝主要分布在物源供给不足的水下隆起区和斜坡区,以陈官庄台地和通古3潜山、王家岗走滑构造带区域为主;砂岩滩坝主要分布在王家岗走滑构造带以东的八面河地区、通古3潜山以南的草桥地区、西北部史14地区。古地貌与物源供给耦合,对不同类型的滩坝及其他沉积体起到控制作用。依据提出的微型古地貌概念,将研究区古地貌划分为正向单元、负向单元和斜坡单元3大类,包括高点、古梁、断鼻、向斜、沟槽、断洼、缓斜、阶地、陡斜等9种微型古地貌,分析了其对不同类型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古地貌 控制作用 微型古地 貌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沙四段古盐度对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宋国奇 王延章 +2 位作者 石小虎 路达 闫瑞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4,共7页
以硼含量以及Sr/Ba、Sr/Ca作为指标,计算了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各个沉积时期的古盐度值,盐度垂向上由下到上总体上变小,即湖侵初期盐度较高,湖侵后期盐度变低;平面上东部较高,北部较低,盐度分布受到古水深的控制古盐度对不同类型的碳酸... 以硼含量以及Sr/Ba、Sr/Ca作为指标,计算了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各个沉积时期的古盐度值,盐度垂向上由下到上总体上变小,即湖侵初期盐度较高,湖侵后期盐度变低;平面上东部较高,北部较低,盐度分布受到古水深的控制古盐度对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具有控制作用,碳酸盐岩所要求的古盐度范围为10.0‰~35.0‰,其中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古盐度大于15.0‰的区域,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古盐度小于20.0‰的区域。水体的高盐度为白云岩的形成及成岩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介质条件,在古盐度较高的区域以白云岩沉积为主,或者将已经形成的石灰岩白云岩化;在古盐度较低的区域以石灰岩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沙四段 白云岩 石灰岩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4
8
作者 刘震 戴立昌 +3 位作者 赵阳 许晓明 张善文 蔡进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共15页
济阳坳陷发育两类复式温—压系统,即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主要生烃凹陷同一层段的温—压系统平面分区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变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促使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富集在中浅层,低压型复式温—压系... 济阳坳陷发育两类复式温—压系统,即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主要生烃凹陷同一层段的温—压系统平面分区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变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促使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富集在中浅层,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造成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可以发育在相对深层;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可以产生长距离运移,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只能发生短距离运移。温—压系统控制油气藏分布,油气藏分布在相对低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分布 济阳坳陷 生烃 低能 高压 浅层 凹陷 运移 地温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伟 吴智平 +2 位作者 张明华 郑德顺 周瑶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1,共7页
对穿过埕岛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主要断层的地震测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埕岛地区中生代以埕北断层、埕北20断层、埕北30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活动为主,主断层的发育演... 对穿过埕岛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主要断层的地震测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埕岛地区中生代以埕北断层、埕北20断层、埕北30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活动为主,主断层的发育演化普遍经历了由逆到正的构造负反转过程;新生代主断层中埕北20断层停止活动,其余两条断层均继承性活动,并开始发育以走滑性质为主的埕北30南断层以及其他次级北东向正断层。断层活动是埕岛地区中、新生代地层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埕岛地区中、新生代断层发育演化特征与济阳坳陷其他构造单元相似,但其平面组合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与距离郯庐断裂带较近,受到更强烈的走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地区 中生代和新生代 断层 发育特征 沉积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控制作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祝树德 高振兴 +3 位作者 金党琴 徐德进 常燕 刘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1-556,共6页
系统地研究了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 ,印楝素乳油对二化螟有胃毒、拒食、忌避、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 0 .75和 0 .5 0mg/L印楝素乳油处理茭白饲喂 3龄幼虫 ,幼虫分别于 3、6d内全部死亡 ;0 .375、0 .30 ... 系统地研究了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 ,印楝素乳油对二化螟有胃毒、拒食、忌避、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 0 .75和 0 .5 0mg/L印楝素乳油处理茭白饲喂 3龄幼虫 ,幼虫分别于 3、6d内全部死亡 ;0 .375、0 .30 0和 0 .2 5 0mg/L印楝素乳油低剂量处理茭白饲喂 3龄幼虫 ,幼虫拒食率分别达 94 .38%、88.74 %、80 .0 7% ;成虫产卵量分别下降 80 .70 %、6 2 .0 5 %、4 0 .86 %。6、3和 2mg/L印楝素乳油处理初孵蚁螟 ,2 4h内死亡率达 10 0 %。印楝素乳油对成虫产卵有显著的忌避作用。稻田喷施 0 .3%印楝素乳油 6 2 .5和 12 5mL/ 6 6 7m2 防治二化螟 ,2 1d保苗效果分别为 88.14 %和 94 .13% ,防治效果分别为 85 .36 %和 90 .76 %。表明印楝素对二化螟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理想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素 水稻害虫 二化螟 生物活性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对冲击地压的控制作用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86
11
作者 王存文 姜福兴 刘金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263-268,共6页
从构造形成机制的角度分析构造区的应力环境,并运用矿山压力理论、数值模拟等探讨断层、褶皱、相变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断层、褶皱、相变等构造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为构造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将褶皱各部... 从构造形成机制的角度分析构造区的应力环境,并运用矿山压力理论、数值模拟等探讨断层、褶皱、相变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断层、褶皱、相变等构造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为构造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将褶皱各部位的受力状态分为5个区,其中向斜轴部、背斜轴部、翼部是冲击地压的易发区;避免应力叠加是防治构造控制型冲击地压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冲击地压 构造 控制作用 应力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31
12
作者 赵文智 胡素云 +1 位作者 汪泽成 董大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非均质性导致一组北东向基底断裂在中生代“隐性”活动 不仅控制了晚三叠世一系列古水系的流向,而且后期小规模活动在上覆砂体中还产生微裂隙和小断层,既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也改善了储集层物性条件 在上三叠统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非均质性导致一组北东向基底断裂在中生代“隐性”活动 不仅控制了晚三叠世一系列古水系的流向,而且后期小规模活动在上覆砂体中还产生微裂隙和小断层,既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也改善了储集层物性条件 在上三叠统延长组岩性油气藏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基底断裂分布区的异常高古地热加速了有机质生烃演化。靖安—陇东地区位于北东向基底断裂分布带内,成藏条件最好,是已经发现和将要发现三叠系油田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裂 “隐性”活动 裂缝 沉积砂体 控制作用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3
13
作者 肖军 王华 +2 位作者 陆永潮 赵忠新 陈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63,共9页
由同沉积断裂长期活动形成的构造坡折带是控制层序发育和沉积过程的重要因素。应用构造坡折带的概念,重点探讨了早第三纪裂陷期琼东南盆地西部三维地震区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输导格架的特点,识别出"梳状"、"叉形"... 由同沉积断裂长期活动形成的构造坡折带是控制层序发育和沉积过程的重要因素。应用构造坡折带的概念,重点探讨了早第三纪裂陷期琼东南盆地西部三维地震区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输导格架的特点,识别出"梳状"、"叉形"、"帚状"和"反向丁字形"4种断裂坡折带类型及其与砂体分布样式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构造坡折带常常控制着有利的输导系统的发育,而滚动背斜发育部位应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构造坡折带与压力过渡带的叠合区也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坡折带 沉积体系 控制作用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及普通花叶病的控制作用初报 被引量:23
14
作者 赖荣泉 曾文龙 +2 位作者 江桂花 李玲英 谢先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287,共4页
为了揭示大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及烟草普通花叶病的生物活性,研究了该乙醇提取物对这2种病害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蒜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并以浓度为0.5,0.4 g/mL提取物的大田防治效果较好,其防效分别为71.30%,63... 为了揭示大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及烟草普通花叶病的生物活性,研究了该乙醇提取物对这2种病害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蒜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并以浓度为0.5,0.4 g/mL提取物的大田防治效果较好,其防效分别为71.30%,63.89%;而该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其钝化抑制作用,并以0.3 g/mL大蒜乙醇提取物对TMV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增殖抑制率为77.78%。因此,可尝试以大蒜为原料研制烟草保护剂或在烟田种植大蒜来防治烟草青枯病及烟草普通花叶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大蒜乙醇提取物 烟草青枯病 烟草普通花叶病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以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高艺 姜在兴 +3 位作者 李俊杰 刘圣乾 吴明昊 王夏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46,共7页
古地貌是控制滩坝沉积的重要因素,决定了滩坝发育的规模与特征。运用印模法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真厚度校正、压实恢复、潜山剥蚀区确定和古水深恢复5个步骤,恢复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 古地貌是控制滩坝沉积的重要因素,决定了滩坝发育的规模与特征。运用印模法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真厚度校正、压实恢复、潜山剥蚀区确定和古水深恢复5个步骤,恢复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要滩坝砂体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据此分析研究区古地貌对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古地貌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西部为斜坡带,东部为洼陷带,斜坡带中部为古隆起区。根据古地貌特征将曙北地区分为沿岸带、潜山带、北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和洼陷带5个地貌单元,滩坝砂体主要分布在沿岸带与古隆起周围。古地貌控制了湖盆水体的范围与相对深度、水动力的强弱分带、滩坝沉积的地形坡度、物源的搬运通道与卸载场所等滩坝沉积的影响因素,进而控制滩坝砂体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滩坝 控制作用 沙四段 曙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东地区新生代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郭新安 吴智平 +2 位作者 李伟 黄铮 范立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对穿过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断层的地震测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该区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发育北西、近东西、北北东、北东(东)走向断裂;北西及多数近东西向断层在新生代继承... 对穿过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断层的地震测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该区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发育北西、近东西、北北东、北东(东)走向断裂;北西及多数近东西向断层在新生代继承性活动,在孔店组沉积时期活动最强烈,同时控制了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北西向盆地格局以及孔店组残留厚度最大、沙四段减薄的沉积特征;北东(东)向断层大多形成于古近纪,在沙四段沉积时期强烈活动,并控制了沙三段沉积时期以及之后北东(东)向盆地格局、与沙三段相比沙四段残留厚度有所增大(小于孔店组)、沙二段继续减薄、沙一段—东营组缺失的沉积特征;自下而上残留厚度最大地区逐渐向北迁移,地层展布方向具有由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由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东向逐渐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发育特征 控制作用 新生代 青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葛良胜 邓军 +3 位作者 杨立强 王治华 郭晓东 袁士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7-1400,共14页
滇西地区地处扬子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特殊地带,是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资料揭示该区深构造特征复杂:地壳呈相对稳定的三层结构,其内部存在不规则低速透镜体;莫霍面自北而南呈近东西向阶梯式逐渐抬升,形态上隆坳相... 滇西地区地处扬子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特殊地带,是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资料揭示该区深构造特征复杂:地壳呈相对稳定的三层结构,其内部存在不规则低速透镜体;莫霍面自北而南呈近东西向阶梯式逐渐抬升,形态上隆坳相间;壳-幔界面存在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软流层地幔具有多层次隆起现象。深浅部构造呈现明显的立交桥式多层架结构。深部构造与区域成岩成矿关系密切:空间上,岩体与成矿的集中区分布体现出受由幔坡带所推断的深大断构造所控制,并与壳内低速体和壳-幔混合带存在垂向上的对应关系。岩浆岩岩石组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浆形成于壳-幔混合带物质的部分熔融,而地幔流体上涌是激发壳-幔混合带发生部分熔融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滇西地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及经历的区域构造动力体制时空转换是形成深部特殊地质结构的动力学条件,并是激发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大量地幔流体携带成矿物质经由深大断裂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激发其部分熔融,形成原始岩浆;随岩浆上升和分异演化,在构造有利部位成岩成矿,由此形成区域成岩成矿的一体化特点。而软流层幔的多期次脉动式上涌则是导致成矿多期性的内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构造 金多金属 成岩-成矿 控制作用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蜘蛛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冯安伟 章玉苹 +1 位作者 岑伊静 梁广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9,共6页
研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并比较其与常用药剂0.3%印楝素EC1000倍液、10%吡.仲EC500倍液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4gDW/100mL、2gDW/100mL、1gDW/100mL和2个... 研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并比较其与常用药剂0.3%印楝素EC1000倍液、10%吡.仲EC500倍液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4gDW/100mL、2gDW/100mL、1gDW/100mL和2个常用药剂的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1,其中控制效果最佳的是薇甘菊4gDW/100mL,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最低,仅为0.2392,其次为0.3%印楝素EC1000倍液,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2787。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3个不同浓度的处理以及0.3%印楝素EC1000倍液处理下的蜘蛛数量与对照相比显著不差异,而10%吡.仲EC500倍液处理下蜘蛛的数量明显少于其它处理。室内观察表明,薇甘菊4gDW/100mL处理后,田间优势天敌银斑蛛Argyrodes sp.、旋转后丘蛛Dipoenura cyclosides的取食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天敌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假眼小绿叶蝉 自然种群 控制作用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梁爽 王燕琨 +2 位作者 金树堂 王震 郑俊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8,194,共6页
滨里海盆地位于东欧地台的东南边缘,是中亚最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结合其所处中亚地区的演化,将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坳陷4个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圈... 滨里海盆地位于东欧地台的东南边缘,是中亚最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结合其所处中亚地区的演化,将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坳陷4个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圈闭及其油气运聚之间的关系,认为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构造作用影响,2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位置受当时盆地古构造形态的控制,主要沿盆地边缘、生物礁隆起附近分布,而碳酸盐岩台地上发育的优质储层是滨里海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作用也控制了盐下背斜、生物礁和盐上盐构造相关圈闭的发育,断层、不整合面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作用 油气藏 构造演化 滨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异常对东濮凹陷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3
20
作者 苏玉山 王生朗 +1 位作者 张联盟 王德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52,共6页
东濮凹陷深层超压异常十分突出,局部地区达到超高压。超压异常的形成与不均衡压实、水热增压、烃类的生成及存在较好的封闭层有关。超压异常控制了深层油气聚集,表现在对油气藏有较好的封盖作用,促进异常高孔隙的产生与保存。同时超压... 东濮凹陷深层超压异常十分突出,局部地区达到超高压。超压异常的形成与不均衡压实、水热增压、烃类的生成及存在较好的封闭层有关。超压异常控制了深层油气聚集,表现在对油气藏有较好的封盖作用,促进异常高孔隙的产生与保存。同时超压异常造成幕式排烃与晚期成藏特征,对深层生烃的抑制作用增加了深层资源基础。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东濮凹陷深层超压流体封存箱控制的成藏模式。图5表1参6(苏玉山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东濮凹陷 超压异常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