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光温室卷帘机保温被下限位控制设计
1
作者 焦锐斌 曹新伟 +2 位作者 史慧锋 王江 刘霞 《河北农机》 2025年第9期7-9,共3页
卷帘机对温室大棚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操作保温被的掀开和盖上,直接影响大棚里的温度。传统卷帘机装置实用性较差,维修成本高,给农户使用造成负担,本文设计了日光温室卷帘机保温被下限位控制装置。该装置的核心是使用个单片机(微控制器... 卷帘机对温室大棚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操作保温被的掀开和盖上,直接影响大棚里的温度。传统卷帘机装置实用性较差,维修成本高,给农户使用造成负担,本文设计了日光温室卷帘机保温被下限位控制装置。该装置的核心是使用个单片机(微控制器)来做主控。装上传感器来感知保温被的位置,将信息传给单片机,操作卷帘机停在任意位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装置精准度高,稳定性好,能较好地改善温室大棚的保温效果,更好地控制大棚内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卷帘机 保温被 下限控制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捕获翻滚目标的力-位-型融合控制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斌 徐文福 +1 位作者 王学谦 闫磊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8-969,共12页
翻滚目标捕获过程中,空间机器人的运动会对基座产生扰动、接触过程的冲击碰撞容易产生安全风险。因此,为了在捕获翻滚目标的同时抑制空间机械臂对基座的扰动和对目标的碰撞冲击,提出一种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力-位-型融合控制方法。首先... 翻滚目标捕获过程中,空间机器人的运动会对基座产生扰动、接触过程的冲击碰撞容易产生安全风险。因此,为了在捕获翻滚目标的同时抑制空间机械臂对基座的扰动和对目标的碰撞冲击,提出一种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力-位-型融合控制方法。首先将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的非完整冗余性、运动冗余性表征为型空间,构建由末端位姿、型状态组合的广义状态空间并建立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通过优化基座与机械臂的位-型及零空间运动,减小机械臂抓捕运动在基座产生的扰动;通过优化基座、机械臂与翻滚目标的相对位-型,减小碰撞冲击力在基座产生的姿态扰动。给定最优位-型及末端操作力,基于阻抗控制原理及零空间投影策略,实现多优先级力-位-型融合控制。最后,开展了空间机器人捕获翻滚目标的典型任务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力-位-型融合优化与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减小空间机器人捕获过程产生的基座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捕获 翻滚目标 空间机器人 多目标优化 力--型融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仿生轮腿式机器人位姿控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庆 潘烤鑫 +3 位作者 王振宇 黄韶炯 尤泳 王德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0-391,403,共13页
丘陵山地地势复杂、地形多变,农机装备作业环境以倾斜角度较大的斜坡为主,传统农机装备在丘陵山区复杂地形下作业时效率低、稳定性差,甚至会出现侧倾、翻车等现象。本文从仿生机械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在丘陵山地复杂地形下能够自主实... 丘陵山地地势复杂、地形多变,农机装备作业环境以倾斜角度较大的斜坡为主,传统农机装备在丘陵山区复杂地形下作业时效率低、稳定性差,甚至会出现侧倾、翻车等现象。本文从仿生机械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在丘陵山地复杂地形下能够自主实现位姿调平控制的轮腿式机器人平台,提升复杂地形下的作业稳定性和安全性。以昆虫后足为仿生机械设计对象,并结合多连杆机构原理,完成新型变行程轮腿机构及机器人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采用D-H参数法分析了轮腿机构运动学特性,结果显示轮腿式机器人离地间隙最大调整量为574mm,具备较强的越障能力。在空间坐标系上定义轮腿式机器人空间姿态参数,推导得到机身姿态角与轮腿伸缩量之间的空间姿态模型,并设计了基于NSGA-Ⅱ的机身空间姿态逆解算法。基于空间姿态逆解算法构建了轮腿式机器人全向位姿调平位姿控制系统,包含机身调平控制器、“虚腿”补偿控制器和质心高度控制器,在复杂地形下行驶时能够控制轮腿式机器人俯仰角、侧倾角、接地力、质心高度等空间姿态参数,然后通过搭建的轮腿式机器人ADAMS-Matlab联合仿真模型完成了位姿控制系统算法仿真验证。在机器人样机上开展了离地间隙自动调整和机身全向位姿调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样机离地间隙最大调整量为574mm,同时在复杂地形下能够实现机身位姿全向自动调平,调平平均时间约为1.2s,调平平均误差为0.8°,位姿控制响应速度与调平精度能够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腿式机器人 复杂地形 仿生 姿控制 样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接触位置状态识别的充电枪寻孔策略
4
作者 徐建明 胡浩海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针对机器人携带充电枪进行充电任务中的寻孔过程,研究一种基于接触位置状态识别的机器人寻孔策略。将机器人寻孔时充电枪头与充电插座接触位置分为平面、倒角和内壁接触状态,分析不同接触位置状态的接触力和力矩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up... 针对机器人携带充电枪进行充电任务中的寻孔过程,研究一种基于接触位置状态识别的机器人寻孔策略。将机器人寻孔时充电枪头与充电插座接触位置分为平面、倒角和内壁接触状态,分析不同接触位置状态的接触力和力矩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与投票法,提出了一种寻孔接触位置状态识别方法。针对平面接触状态、倒角接触状态和内壁接触状态,分别提出相应的寻孔轨迹规划方法,并采用力/位混合控制将寻孔轨迹规划与力跟踪导纳控制相结合。最后基于机器人充电实验平台,通过寻孔实验证明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充电 机器人 寻孔策略 支持向量机 力/混合控制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谐波参数化方法预测控制棒棒位
5
作者 申鹏飞 张成龙 +5 位作者 张鹏 周梦飞 袁媛 刘国明 霍小东 王侃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2-1458,共7页
微型堆中控制棒棒位的准确探测对于微纳型核能系统的远程实时监测和无人化智能化运营至关重要,也会影响功率在线监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谐波参数化方法,将高阶谐波拟合为控制棒棒位的多项式函数矩阵,构造探测器响应方程,通过搜索棒... 微型堆中控制棒棒位的准确探测对于微纳型核能系统的远程实时监测和无人化智能化运营至关重要,也会影响功率在线监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谐波参数化方法,将高阶谐波拟合为控制棒棒位的多项式函数矩阵,构造探测器响应方程,通过搜索棒位以最小化残差来实现精准的控制棒棒位预测,同时可得到对应的高阶谐波及堆芯重构功率。基于棱柱式气冷堆模型完成验证,数值结果表明,预测棒位的平均偏差为1.6 cm,预测精度较高;相比于固定高阶谐波,节块级功率重构的最大均方根相对误差从6.1%降至3%以内,最大相对误差从14.5%降至5%以内。这些结果验证了谐波参数化方法预测控制棒棒位以及改善堆芯功率重构精度的可行性,并为后续气冷微堆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冷微堆 谐波参数化方法 控制棒棒预测 功率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冗余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位姿控制方案 被引量:2
6
作者 金龙 张凡 +1 位作者 刘佰阳 郑宇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6,共9页
模型未知的冗余机器人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控制误差,其末端执行器的位置与姿态也需要针对不同任务进行修正.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冗余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位置与姿态控制方案.该方案使用在线学习技术,能够应用于... 模型未知的冗余机器人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控制误差,其末端执行器的位置与姿态也需要针对不同任务进行修正.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冗余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位置与姿态控制方案.该方案使用在线学习技术,能够应用于模型未知的冗余机器人控制.同时引入四元数表示法将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姿态问题转化为基于四元数表示的控制方法.随后,设计一种神经动力学求解器对所提方案进行求解.相关的理论分析、仿真及对比体现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与新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机器人 数据驱动 姿控制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扰动观测模型预测控制的水下无人航行器对接控制
7
作者 张伟 王强 +2 位作者 吴奇阳 郑岩 杜雪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4-642,共9页
为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的回收,本文将回收中的动态对接问题转换为水下无人航行器与母船的位姿同步控制问题。在水下无人航行器动态对接母船存在外界扰动的情况下,设计了带有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案。对水下无人航行器的五自... 为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的回收,本文将回收中的动态对接问题转换为水下无人航行器与母船的位姿同步控制问题。在水下无人航行器动态对接母船存在外界扰动的情况下,设计了带有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案。对水下无人航行器的五自由度模型加入相对于惯性系的恒定或缓慢变化的扰动,利用非线性扰动观测器对这些扰动进行估计,并将其输入到模型预测中来增强控制器的鲁棒性。研究表明:通过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使得水下无人航行器能够和母船的位姿保持一致,完成对接过程。本文控制器能够有效抵抗外界扰动,提高对接任务的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无人航行器 动态对接 姿同步控制 外界扰动 估计 鲁棒性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非线性扰动观测器 非线性优化问题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3-UPU型机器人位姿控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昱 陶春龙 +1 位作者 吕佳洋 程杰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4,共9页
对于气动伺服系统而言,活塞的运动、参数时变以及建模的不确定都进一步增加了高精度位置控制的难度。针对气动3-UPU机器人系统建立三阶数学模型,为控制算法提供参考模型;提出基于自抗扰(Auto-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 ADRC)... 对于气动伺服系统而言,活塞的运动、参数时变以及建模的不确定都进一步增加了高精度位置控制的难度。针对气动3-UPU机器人系统建立三阶数学模型,为控制算法提供参考模型;提出基于自抗扰(Auto-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 ADRC)的高精度位姿控制算法,以非线性PID为基础,结合跟踪微分器安排快速且平稳的过渡过程,将气缸内泄漏流量作为扰动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构建适用于高精度气动3-UPU机器人的ADRC控制器。结果表明:自抗扰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稳态控制精度约为0.45 mm, 0.2 Hz时动态跟踪均方误差小于1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控制 自抗扰 3-UPU机器人 气动系统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NN与RBF的打磨机器人的力/位混合控制
9
作者 杨谦 王志刚 +2 位作者 郭宇飞 江源 郝志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13,31,共8页
针对打磨机器人系统建模时存在的参数不确定和稳定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NN和RBF力/位混合控制方法。将LNN和RBF神经网络控制器相结合,在保证系统能量守恒的前提下,通过学习拉格朗日量,获得打磨机器人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同时,采用... 针对打磨机器人系统建模时存在的参数不确定和稳定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NN和RBF力/位混合控制方法。将LNN和RBF神经网络控制器相结合,在保证系统能量守恒的前提下,通过学习拉格朗日量,获得打磨机器人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同时,采用力/位混合控制器以满足打磨机器人对末端位置和打磨力的要求,将RBF神经网络控制器作为位置控制器,与PID力控制器相结合,对机械臂进行实时控制。在此基础上,以二自由度打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末端轨迹和打磨力跟踪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拉格朗日神经网络可以精确获得打磨机器人动力学模型,RBF力/位混合控制方法能实现良好的跟踪和打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磨机器人 拉格朗日神经网络 力/混合控制 RBF神经网络 不确定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静止轨道共位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恒年 高益军 +2 位作者 余培军 李济生 黄永宣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67-973,共7页
双星或多星共位是解决地球静止卫星轨位紧张的主要手段,共位控制策略是保证共位卫星安全的必然需求。综述了地球静止轨道共位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法和数学原理;通过建立共位卫星最小接近距离与轨道偏置量的约束方程,给出经度隔离漂移环分... 双星或多星共位是解决地球静止卫星轨位紧张的主要手段,共位控制策略是保证共位卫星安全的必然需求。综述了地球静止轨道共位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法和数学原理;通过建立共位卫星最小接近距离与轨道偏置量的约束方程,给出经度隔离漂移环分配算法,绕飞隔离偏心率偏置控制算法,和外切隔离圆四星共位偏心率相对偏置算法,基于隔离带的倾角矢量四象限偏置算法;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控制策略的适用条件、代价和控制精度;以实际测量的相对距离变化,分析了共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轨道 控制 置保持 轨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 被引量:19
11
作者 尹学琼 张岐 +2 位作者 于文霞 杨丽春 林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0,共4页
对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络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铜配合物,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铜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在形成配位结构后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构象。以H2O2对壳聚糖-Cu?络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 对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络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铜配合物,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铜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在形成配位结构后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构象。以H2O2对壳聚糖-Cu?络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察降解过程中粘度的变化及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在相同的降解条件下,壳聚糖铜配合物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壳聚糖,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壳聚糖直接降解窄,结果进一步证明壳聚糖铜配合物中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结构,同时证明以金属离子Cu?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铜配合物 控制降解 铜(Ⅱ)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及揭露尾巷层位控制技术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强 魏秉祥 +1 位作者 杨兴廷 王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52,共3页
为了确保工作面在过断层、揭露尾巷等常见复杂地质条件时的安全,通过加强工作面过断层及揭露尾巷时的工程质量管理,并采用现场跟踪测量高差对工作面截割层位及时调整,实现了工作面过断层和揭露尾巷的安全。实践表明:工作面在过断层和揭... 为了确保工作面在过断层、揭露尾巷等常见复杂地质条件时的安全,通过加强工作面过断层及揭露尾巷时的工程质量管理,并采用现场跟踪测量高差对工作面截割层位及时调整,实现了工作面过断层和揭露尾巷的安全。实践表明:工作面在过断层和揭露尾巷时,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才能为工作面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 过断层 尾巷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迁移转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士权 蒋昌波 +4 位作者 赵刚 聂小保 谭万春 万俊力 余关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0-557,共8页
为揭示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控制与释放发生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酸性水体促进内源MLOP迁移,碱性条件下抑制其转化,不同p H值试验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相对浓度为... 为揭示湖泊内源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控制与释放发生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沸石覆盖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酸性水体促进内源MLOP迁移,碱性条件下抑制其转化,不同p H值试验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相对浓度为:[MLOP/TP]p H8>[MLOP/TP]p H7>[MLOP/TP]p H6;温度明显提高内源MLOP迁移水平,低温水体相对高温水体沉积物中内源MLOP含量较低,5℃条件下内源MLOP迁移表观量最大,其随时间迁移量呈幂函数关系,可表示为[MLOP/TP]=0.2823T0.657(R2为0.9709);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内源MLOP均发生迁移,且迁移特征和影响效能高度一致,迁移平衡后好氧环境内源MLOP和厌氧内源MLOP相对浓度呈线性相关,可表示为[MLOP/TP]好氧环境=1.0884[MLOP/TP]厌氧环境-0.0271(R2为99895);光照因子促使内源MLOP迁移,而避光和沸石粒径因素对内源MLOP迁移影响较小;底栖生物颤蚓通过爬行、摄食、掘穴、栖所建造及分泌排泄等一系列活动影响内源MLOP迁移.沸石原位控制湖泊内源MLOP迁移转化效能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原控制 沉积物 中等活性有机磷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的配位控制氧化降解及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尹学琼 林强 +2 位作者 张岐 冯玉红 于文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5-488,共4页
提出一种新的壳聚糖降解法———金属配位控制氧化降解法 ,首先对壳聚糖实行人为特异性结构改造 ,将壳聚糖转化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 ,再以H2 O2 对配合物进行氧化降解。对比金属配位控制氧化降解和直接氧化降解的反应结果 ,表明在相同降... 提出一种新的壳聚糖降解法———金属配位控制氧化降解法 ,首先对壳聚糖实行人为特异性结构改造 ,将壳聚糖转化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 ,再以H2 O2 对配合物进行氧化降解。对比金属配位控制氧化降解和直接氧化降解的反应结果 ,表明在相同降解条件下 ,前一种方法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后一种方法 ,且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后者窄。半经验量子化学hyperchem6 .0 1ZIND0 /1模拟计算结果显示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高分子链上配位糖元对应的糖苷键比其他糖苷键更容易发生断裂 ,壳聚糖链断裂优先发生在该位置 ,降解反应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 金属配控制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条件下压缩机油位控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程德威 邵丽萍 +1 位作者 沈婵 姜灿华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5,共6页
在低温条件下,为了保证直流变频多练空调的正常启动和运行,压缩机油池内的油位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压缩机启动控制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延长回油平台时长以及增加回油循环和除霜循环有利于油位保持在安全油位之上。单台室内... 在低温条件下,为了保证直流变频多练空调的正常启动和运行,压缩机油池内的油位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压缩机启动控制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延长回油平台时长以及增加回油循环和除霜循环有利于油位保持在安全油位之上。单台室内机开机启动时,相应的电子膨胀阀开度必须在350步以上,才能确保机组正常启动成功及油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变频压缩机 润滑油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轴火焰数控切管机割炬位姿控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秦元飞 李权才 +2 位作者 肖聚亮 王国栋 王刚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22-925,共4页
针对现有火焰数控切管机存在的加工精度差、效率低、工序复杂,以及不能实现管件两端切头同时加工等问题,对一种五轴数控切管机的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将切管机的相贯线切割运动分解为割炬支架沿被切管轴线的平移运动和被切管的回转... 针对现有火焰数控切管机存在的加工精度差、效率低、工序复杂,以及不能实现管件两端切头同时加工等问题,对一种五轴数控切管机的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将切管机的相贯线切割运动分解为割炬支架沿被切管轴线的平移运动和被切管的回转运动;将焊接坡口的切割运动分解为割炬面板的旋转运动、割炬在法平面内的摆动以及割炬的补偿运动。根据各轴运动形式推导切管机加工运动的数学模型,并以该数学模型为基础,开发切管机数控软件,实现对该五轴切管机系统的实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管机 相贯线 割炬 姿控制 焊接坡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被动柔顺控制的平面研磨力/位控制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闫雯 黄玉美 +1 位作者 林文周 穆卫谊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2-896,共5页
针对平面研磨的加工特点和工艺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被动柔顺控制的立式数控平面研磨机力/位控制方法。通过分析被动柔顺控制原理,建立了平面研磨加工的阻抗模型,进而得出能够使研磨加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工艺参数组,消除平面研磨中力... 针对平面研磨的加工特点和工艺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被动柔顺控制的立式数控平面研磨机力/位控制方法。通过分析被动柔顺控制原理,建立了平面研磨加工的阻抗模型,进而得出能够使研磨加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工艺参数组,消除平面研磨中力与位的相互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稳定控制研磨压力,定位精度良好,被加工件获得了较好的表面粗糙度,能够满足一般研磨的加工要求。与常用立式研磨机的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在位置伺服状态下,避免使用专门的研磨压力控制设备,简化机床硬件和操作流程,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控制 柔顺控制 阻抗模型 压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机器人在轨更换ORU的力/位混合控制方法 被引量:22
18
作者 徐文福 周瑞兴 孟得山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53-1361,共9页
针对ORU在轨更换任务,首先推导了空间机械臂末端自由、末端与环境接触等情况下的动力学方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接触力计算方法;其次,改进了传统的R-C控制方法,采用加权选择矩阵代替原有的选择矩阵,实现了力控制与位置控制之间的平滑切换;最... 针对ORU在轨更换任务,首先推导了空间机械臂末端自由、末端与环境接触等情况下的动力学方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接触力计算方法;其次,改进了传统的R-C控制方法,采用加权选择矩阵代替原有的选择矩阵,实现了力控制与位置控制之间的平滑切换;最后,开发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闭环控制仿真系统,该系统由多体动力学、接触动力学、轨迹规划、力/位混合控制、3D显示等模块组成。利用该系统开展了ORU转移与安装过程的闭环控制仿真,仿真结果校验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器人 混合控制 ORU更换 接触动力学 选择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数控平面研磨机力/位控制方法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闫雯 黄玉美 高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783-2787,共5页
针对平面研磨的加工特点及现实要求,提出了一种扭矩限制与定尺寸控制相结合的立式数控平面研磨机力/位控制方法。将压力控制等效为扭矩控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找出了Z轴电机输出扭矩与研磨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在速度模式下通过限制电... 针对平面研磨的加工特点及现实要求,提出了一种扭矩限制与定尺寸控制相结合的立式数控平面研磨机力/位控制方法。将压力控制等效为扭矩控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找出了Z轴电机输出扭矩与研磨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在速度模式下通过限制电机输出扭矩实现了研磨压力的调节。同时,利用伺服电机速度模式下的扭矩限制有效避免了加工中出现压力过大灼伤加工面的情况。设计了定尺寸机构实现最终负载端外环位置检测,直接控制工件加工尺寸,避免了中间环节的误差。试验结果表明该力/位控制方法研磨效果良好,压力控制稳定性和定位精度均能够满足研磨加工的工艺要求。与传统立式研磨机的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磨质量,且省去了液压或气压机构,避免了停机人工测量,提高了加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磨压力 控制 伺服电机 扭矩限制 定尺寸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PID的力/位混合控制机器人自动化叶片磨削加工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洪瑶 李论 +2 位作者 赵吉宾 赵敬川 田凤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7-150,155,共5页
针对机器人自动化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加工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的力/位混合主动力柔顺控制。基于外部固定工具坐标的重力补偿算法解决了叶片重力对接触力求解的影响,根据坐标变换,完成接触力的精确感知。将机器人、工... 针对机器人自动化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加工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的力/位混合主动力柔顺控制。基于外部固定工具坐标的重力补偿算法解决了叶片重力对接触力求解的影响,根据坐标变换,完成接触力的精确感知。将机器人、工件和砂带轮简化成弹簧-阻尼二阶系统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参数辨识方法建立系统模型。基于模糊PID的力/位混合力控制策略根据实际接触力与参考力的差值对离线编程轨迹进行在线修正,实现恒力控制。实验表明,相对于经典PID控制,基于模糊PID力/位主动柔顺控制算法可提高系统响应性能,降低稳态误差,改善系统鲁棒性,实现机器人自动化磨削加工过程的主动力柔顺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力/混合控制 重力补偿 模糊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