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接触网-钢轨耦合关系及再生制动能量的新型电缆贯通供电系统电气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丽艳 郑兴 +2 位作者 罗博 王杰 陈民武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4-177,共14页
针对新型电缆贯通供电系统模型未准确反映接触网与钢轨之间的耦合关系、未考虑再生制动能量利用及环网加单边供电方案等问题,采用电流控制的电压源解耦方法反映接触网和钢轨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基于二端口网络的新型电缆贯通供电系统模... 针对新型电缆贯通供电系统模型未准确反映接触网与钢轨之间的耦合关系、未考虑再生制动能量利用及环网加单边供电方案等问题,采用电流控制的电压源解耦方法反映接触网和钢轨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基于二端口网络的新型电缆贯通供电系统模型;在计算系统牵引网阻抗、电压损失及馈线电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线路数据,提出3种电缆贯通供电方案,在不同运行工况下仿真分析各供电方案下系统的电气特性,并考虑再生能量利用设计牵引变压器容量,以达到降低牵引变压器容量和运营维护费用的目的。结果表明:新型电缆贯通供电系统在各种供电方案下的再生能量利用率均较高,普遍达到90%以上;在相同牵引变压器数目下,环网加单边供电方案电压损失、牵引网损耗等性能指标均优于单纯的环网结构;再生制动能量能够作为牵引变压器容量设计的参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缆贯通供电系统 系统模型 接触网与钢轨耦合关系 供电方案 再生能量 牵引变压器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与磨损耦合关系及预防措施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文健 刘启跃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7-139,共3页
关键词 轮轨 滚动磨损 疲劳 裂纹 耦合关系 钢轨非对称打磨 磨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耦合作用的高速铁路钢轨廓形偏差限值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侯茂锐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5,共11页
钢轨廓形偏差对动车组服役稳定性影响显著。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不同轮轨廓形及轮轨几何参数对等效锥度的影响,建立动车组拖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直线、曲线线路的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变化规律,提出钢轨廓形... 钢轨廓形偏差对动车组服役稳定性影响显著。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不同轮轨廓形及轮轨几何参数对等效锥度的影响,建立动车组拖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直线、曲线线路的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变化规律,提出钢轨廓形偏差限值建议值。结果表明:对于磨耗车轮,名义等效锥度随钢轨廓形正偏差的增大、轨距的减小、轮对内侧距的增大而增大,名义等效锥度最大达0.59;列车运行速度小于200 km·h^(-1)时,单一因素对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影响较小,随着速度和钢轨廓形偏差的增大,轨距、轮对内侧距等单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轮轨系统多因素耦合作用使得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进一步增大;钢轨廓形偏差小于0.2 mm时,不同工况的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均小于失稳限值;钢轨廓形偏差大于0.4 mm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接近或超过限值;钢轨廓形偏差大于0.8 mm时,单因素或多因素耦合作用均易使得构架横向振动加速度接近或超过限值。因此,应对钢轨廓形偏差进行分级管控,Ⅰ—Ⅲ级管理建议值分别为0.2,0.4和0.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横向稳定性 钢轨廓形偏差 轮轨关系 多因素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供方式交流电气化铁道钢轨漏泄电流分布特性及其地电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战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3,共9页
直供方式交流电气化铁道的钢轨电流分布特性及其形成地电位的分析方法,是交流电气化铁道关于阻性耦合理论方面的基本分析方法。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直供方式一个供电臂的钢轨电流的分布特性,由此从理论上导出钢轨漏泄电流形成地电位的计... 直供方式交流电气化铁道的钢轨电流分布特性及其形成地电位的分析方法,是交流电气化铁道关于阻性耦合理论方面的基本分析方法。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直供方式一个供电臂的钢轨电流的分布特性,由此从理论上导出钢轨漏泄电流形成地电位的计算方法。并论证了简化实用公式,进一步推导了公式中屏蔽系数的计算方法;阐明了钢轨对于地电位屏蔽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与钢轨对于电磁感应屏蔽作用在概念上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 钢轨漏泄电流分布 地电位 阻性耦合理论 屏蔽系数 供电臂 电气输运系统 接触网短路故障
全文增补中
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斜拉桥上梁端一体化装置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智强 邢书科 +3 位作者 王兆刚 孙洪斌 董昆灵 杨荣山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87,共8页
目前大跨度斜拉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梁端处需设置梁端伸缩装置和钢轨伸缩调节器以降低钢轨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但此结构无法协调较大的梁轨相对位移,应用范围有限。为此,提出了一种梁端一体化装置结构,能适用于较大的梁缝伸缩情况且伸缩... 目前大跨度斜拉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梁端处需设置梁端伸缩装置和钢轨伸缩调节器以降低钢轨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但此结构无法协调较大的梁轨相对位移,应用范围有限。为此,提出了一种梁端一体化装置结构,能适用于较大的梁缝伸缩情况且伸缩阻力较小,经过现场应用效果良好。针对时速350 km下高速列车能够平稳通过大跨度斜拉桥无缝线路梁端的要求,建立了相关三维梁端车-线-桥耦合模型,确定了轮轨接触关系,验证该结构在大跨度斜拉桥下对于高速列车平稳运行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温度和梁端转角作用下钢轨会产生一定变形,钢轨垂向变形大于横向变形,最大垂向位移达到15.71 mm。对比仅施加德国低干扰不平顺谱,叠加温度或梁端转角变形后行车过程中的梁端一体化装置动力响应增大,且对钢枕振动垂向加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从38.92 m·s^(-2)上升至48.69 m·s^(-2),增加25.1%。相比之下,极限拉伸状态比极限压缩状态下行车过程中的梁端一体化装置结构响应大,钢枕垂向加速度从40.64 m·s^(-2)上升至62.39 m·s^(-2),增加53.5%,应在高温拉伸状态下对梁端一体化装置性能进行定期检测。梁端一体化装置在以上工况下的响应均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本研究可为其在列车高速运行通过大跨度斜拉桥梁端时的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桥 连续斜拉桥 无缝线路 钢轨伸缩调节器 梁端一体化装置 车-线-桥耦合 轮轨接触关系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