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D大鼠第三脑室室周区的生长抑素样接触液神经元 被引量:1
1
作者 庄明 王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73-274,共2页
目的 观察大鼠第三脑室室周区是否存在生长抑素样触液神经元。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第三脑室室周区的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结果 第三脑室室周的室管膜下和室管膜内含有胞体或突起与第三脑室直接接触的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 目的 观察大鼠第三脑室室周区是否存在生长抑素样触液神经元。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第三脑室室周区的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结果 第三脑室室周的室管膜下和室管膜内含有胞体或突起与第三脑室直接接触的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结论 大鼠第三脑室室周区存在生长抑素样触液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 大鼠 第三脑室 室周区 生长抑素 接触液神经元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塔板气液接触状态及塔板压降 被引量:7
2
作者 顾永祥 谭天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9-49,共11页
旋流塔板有复杂的气液接触状态。对应于一定的气液接触现象,气液接触状态可分为倾泻区、泡花区、喷射区和全喷射区。在四种接触状态下,塔板有效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有明显的差别。以有效压降随气速变化规律的转化点作为气液接触状态的转化... 旋流塔板有复杂的气液接触状态。对应于一定的气液接触现象,气液接触状态可分为倾泻区、泡花区、喷射区和全喷射区。在四种接触状态下,塔板有效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有明显的差别。以有效压降随气速变化规律的转化点作为气液接触状态的转化点,确定了塔板上各种气液接触状态的区域,并关联了接触状态转化点的操作条件。对喷射区有效压降的分析得到,有效压降主要决定于塔板上液体产生的静压降,气体径向速度可以忽略,而使喷射区内有效压降不受气速影响。全喷射区内,气速影响溢流管和溢流锥的溢流能力,而使气速明显地影响塔板有效压降。泡花区内,漏液量随气速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气速影响塔板有效压降。适当地简化流况,提出了有效压降关联式,利用实验数据确定了其中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塔板 接触现象 塔板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矿过程中固-液接触形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艾纯明 吴爱祥 +1 位作者 王贻明 李希雯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8-352,共5页
根据溶浸采矿类型及固液相对运动方式,结合表面物理化学机制,考察了浸出过程中浸出液与矿石的接触形式;同时从表面自由能和力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浸润功、沾湿功、铺展系数和毛细上升高度公式。结果表明:影响浸出液与矿石接触的最主要因... 根据溶浸采矿类型及固液相对运动方式,结合表面物理化学机制,考察了浸出过程中浸出液与矿石的接触形式;同时从表面自由能和力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浸润功、沾湿功、铺展系数和毛细上升高度公式。结果表明:影响浸出液与矿石接触的最主要因素为浸出液表面张力、接触角、矿石表面性质和外界温度以及浸出液在矿石表面的运动。针对溶浸采矿工艺,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浸采矿 固-接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条件对下行床油剂混合区液固接触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琪皓 许积年 +2 位作者 魏飞 单平甲 金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5-579,共5页
利用由催化剂染色法和模式识别法结合微观成像系统组成的定量测量系统分别考察了下行风、剂油比和气液比等操作条件对油剂接触效果的影响程度。其中剂油比对油剂接触效果的影响最大;下行风的增加会造成油剂接触效果变差;随着剂油比的增... 利用由催化剂染色法和模式识别法结合微观成像系统组成的定量测量系统分别考察了下行风、剂油比和气液比等操作条件对油剂接触效果的影响程度。其中剂油比对油剂接触效果的影响最大;下行风的增加会造成油剂接触效果变差;随着剂油比的增加着色率和深度染色率均下降并存在一个明显的拐弯点(当剂油比等于25时),油剂接触效率随着剂油比的增大呈上升趋势。气液比对油剂接触的影响较复杂,受剂油比的影响较大,着色率和深度染色率在不同剂油比下的变化趋势不同。因此在下行风较低、采用符合反应要求的剂油比和与此剂油比相匹配的最优的气液比时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油剂接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下行床油剂混合区 剂油比 下行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膜接触器用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李颖娜 张玉忠 陈颖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8-184,共7页
气-液膜接触器作为新型的非分散式的气-液接触设备,有望替代传统的分散式气-液接触设备。膜是气-液膜接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着气-液膜接触过程的分离效果。针对气-液膜接触器用膜材料,文中分析了弱疏水性膜材料用于气-液膜接... 气-液膜接触器作为新型的非分散式的气-液接触设备,有望替代传统的分散式气-液接触设备。膜是气-液膜接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着气-液膜接触过程的分离效果。针对气-液膜接触器用膜材料,文中分析了弱疏水性膜材料用于气-液膜接触器的可行性。通过膜结构的优化和膜表面的疏水改性等方法可以提高膜的透气性能和膜表面的疏水性能,达到降低膜的传质阻力,提高气-液膜接触器的使用性能的目的。指出膜材料选择范围的扩大化、膜结构的最优化以及膜的疏水改性等方面是气-液膜接触器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接触 膜材料 结构优化 疏水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接触法提取液态锂铅合金中的氢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波 翁葵平 +2 位作者 侯建平 杨光玲 曾军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7,共5页
在自行设计与建造的液态锂铅合金鼓泡器实验系统上,开展了气-液接触法提取液态锂铅合金中的氢。实验结果表明,氦气比氩气更适合作填料塔的载带气;塔温越高,塔出口端氢含量越大;载气流速对出口端氢含量的影响呈锯齿状,无明显规律。实验... 在自行设计与建造的液态锂铅合金鼓泡器实验系统上,开展了气-液接触法提取液态锂铅合金中的氢。实验结果表明,氦气比氩气更适合作填料塔的载带气;塔温越高,塔出口端氢含量越大;载气流速对出口端氢含量的影响呈锯齿状,无明显规律。实验结果虽然与文献数据有差别,但可以认为采用气-液接触法提取液态锂铅中的氢同位素是可行的,提取效率是随液态锂铅在填料塔中滞留的时间增长而增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铅合金 气-接触 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膜接触器法烟气脱硫脱硝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颖娜 张玉忠 +3 位作者 刘双龙 吴楠 刘艳娟 刘剑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7-144,共8页
气-液膜接触器以其比表面积大、体积小、模块化设计与安装和规模易于放大等优点,有望替代传统的湿法烟气脱硫脱硝装置.本文对气-液膜接触器法烟气脱硫脱硝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选择与开发高性能的吸收剂、构造合理的气-液膜接触器的结... 气-液膜接触器以其比表面积大、体积小、模块化设计与安装和规模易于放大等优点,有望替代传统的湿法烟气脱硫脱硝装置.本文对气-液膜接触器法烟气脱硫脱硝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选择与开发高性能的吸收剂、构造合理的气-液膜接触器的结构、优化膜法烟气脱硫脱硝的操作工艺和烟气中同时脱硫脱硝等方面,是气-液膜接触器法烟气脱硫脱硝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接触 脱硫 脱硝 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状胶液接触式转移机理的流体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8
8
作者 邓圭玲 钟掘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90,共7页
针对接触式点状胶液分配过程,按照分4个阶段研究胶液转移过程的观点,建立了非牛顿流体胶液从针头挤出、与基板粘附、胶液分离过程的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布胶高度、胶液的表面张力与接触角、针头端部结构特... 针对接触式点状胶液分配过程,按照分4个阶段研究胶液转移过程的观点,建立了非牛顿流体胶液从针头挤出、与基板粘附、胶液分离过程的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布胶高度、胶液的表面张力与接触角、针头端部结构特征、针头运动特性等重要参数对胶液转移过程和胶滴尺寸与形状的影响,探讨胶液分配高度与挤胶工艺参数之间的匹配规律,分析接触式胶液分配过程点状胶液分离与胶滴形成的动态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胶分配 非牛顿流体 流体动力学模型 工艺参数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膜接触器结构优化及其传质性能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陈颖 关毅鹏 +3 位作者 郭春刚 张召才 刘国昌 李晓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58,共7页
以海水作为吸收剂,采用模拟烟气,对气-液膜接触器进行传质性能评价试验,考察其工艺结构参数、气液介质流动速率及方式、气液压差、烟气SO2浓度等因素对传质系数、脱硫率及膜效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气相压力较低情况下,气液流速、气液压... 以海水作为吸收剂,采用模拟烟气,对气-液膜接触器进行传质性能评价试验,考察其工艺结构参数、气液介质流动速率及方式、气液压差、烟气SO2浓度等因素对传质系数、脱硫率及膜效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气相压力较低情况下,气液流速、气液压差对总气相传质系数影响明显,而烟气SO2浓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适当提高膜接触器的填充密度,增加膜吸收级数,采用错流模式的气液流动方式,均可改善烟气流场分布,增大有效传质面积,提高膜效用.与传统吸收塔相比,新型膜气体吸收装置的气液两相独立控制,可灵活应对烟气浓度变化对脱硫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具有低气阻、耐污染、规模可线性放大等优点,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气-接触 膜气体吸收 海水烟气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膜接触法处理含铜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谢少雄 黄功浩 陈晓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5-68,共4页
探讨以P2 0 4为流动载体的液体表面活性剂膜从酸性水溶液中分离二价铜离子的过程 ,并对影响二价铜离子透过液膜的重要变量进行分析 ,这些变量主要是外部水相中的起始铜浓度、外相溶液中的起始pH值、液膜流动载体浓度、乳水比、内相酸浓... 探讨以P2 0 4为流动载体的液体表面活性剂膜从酸性水溶液中分离二价铜离子的过程 ,并对影响二价铜离子透过液膜的重要变量进行分析 ,这些变量主要是外部水相中的起始铜浓度、外相溶液中的起始pH值、液膜流动载体浓度、乳水比、内相酸浓度等 .实验结果表明 :较佳膜相组成的液膜能把废水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从 10 0mg/L降到 0 .9mg/L ;铜萃取率大于9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含铜废水处理 实验研究 铜离子 载体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液膜接触器内复配型溶剂高效脱除液化气中有机硫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峰 沈本贤 +1 位作者 孙辉 刘纪昌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73,共6页
对比纤维液膜接触器与筛板塔的传质面积、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与4种复配型溶剂(UDS-Ⅰ,UDS-Ⅱ,UDS-Ⅲ,UDS-Ⅳ)对有机硫的溶解性能,并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考察操作条件对优选溶剂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以UDS-Ⅳ为... 对比纤维液膜接触器与筛板塔的传质面积、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与4种复配型溶剂(UDS-Ⅰ,UDS-Ⅱ,UDS-Ⅲ,UDS-Ⅳ)对有机硫的溶解性能,并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考察操作条件对优选溶剂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以UDS-Ⅳ为优选溶剂脱除液化气中的硫化物,可从提高传质面积、传质推动力等方面提高有机硫传质速率,从而提高有机硫脱除率;UDS-Ⅳ溶剂对总有机硫的脱除率较MDEA高45.7百分点,总有机硫在UDS-Ⅳ溶剂-液化气体系的分配比较MDEA-液化气体系增加6~9倍;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UDS-Ⅳ溶剂可将焦化液化气的H_2S和总硫分别脱除至1mg/m^3和240mg/m^3以下,总有机硫脱除率高达9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气 脱硫溶剂 有机硫 甲硫醇 羰基硫 纤维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王广友 孙博 +3 位作者 徐满英 刘希君 杨晓芳 李呼伦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4-36,共3页
为证实大鼠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内视紫红质的存在及光照对其的影响,将大鼠处死后立即取出松果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视紫红质的存在;用电生理方法来证实光照对松果体上的视紫红质可产生作用。在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 为证实大鼠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内视紫红质的存在及光照对其的影响,将大鼠处死后立即取出松果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视紫红质的存在;用电生理方法来证实光照对松果体上的视紫红质可产生作用。在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及松果体内部有视紫红质反应阳性细胞存在;光照松果体后,可使松果体的神经元诱发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并且,与光照前松果体自发放电相比有显著差异。哺乳动物松果体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内存在有视蛋白;松果体除了经典的途径调节褪黑素的释放外,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光照松果体,可诱导松果体放电或放电频率增加,从而影响褪黑素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脑脊神经元 松果体 视紫红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凝固浴对气-液膜接触器用PVDF膜润湿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李颖娜 徐志彬 +3 位作者 张清 张建生 张玉忠 孙秀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0-73,共4页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材料,以乙醇为第1凝固浴,以不同N-甲基吡咯烷酮(NMP)含量的水溶液为第2凝固浴,采用双凝固浴法制备了高疏水和高透气的PVDF膜。结果表明,以水作为凝固浴时,PVDF膜的空气侧较为平整,当用双凝固浴时,PVDF膜空气侧...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材料,以乙醇为第1凝固浴,以不同N-甲基吡咯烷酮(NMP)含量的水溶液为第2凝固浴,采用双凝固浴法制备了高疏水和高透气的PVDF膜。结果表明,以水作为凝固浴时,PVDF膜的空气侧较为平整,当用双凝固浴时,PVDF膜空气侧开孔结构和无皮层结构逐渐明显,PVDF膜基底侧较为粗糙;随着NMP含量的增大,膜的接触角先增大后减小,当第2凝固浴中的NMP的质量分数为50%时,接触角、最小液体渗透压力、通气量最大,分别为141.9°、35 kPa、540 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膜 第2凝固浴 气-接触 润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在液液接触塔中的前混返流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家文 周晓葵 +2 位作者 王大为 陈葵 章寿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06-312,共7页
为了描述液液接触塔中流体,特别是分散相的非理想流动,考虑了塔中分散相液滴直径分布及其本身的返混,提出了文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计算所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实测曲线相符;该模型与液滴传质理论结合,可以较准确地预... 为了描述液液接触塔中流体,特别是分散相的非理想流动,考虑了塔中分散相液滴直径分布及其本身的返混,提出了文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计算所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实测曲线相符;该模型与液滴传质理论结合,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塔的传质单元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萃取塔 轴向混合 滴尺寸分布 数学模型
全文增补中
气液逆流接触过程及液滴夹带特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白翔宇 王建军 +4 位作者 杜明生 郑官军 于定嵘 刘宏宇 刘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4-1353,共10页
为了探究喷淋塔内气液逆流接触流动特点及液滴夹带特性,采用激光粒度仪及湿法等动取样对实验模型内液滴粒径分布及含液率进行测量,并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对喷淋液层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跟踪拍摄。结果表明:根据气液逆流接触特点可将液层... 为了探究喷淋塔内气液逆流接触流动特点及液滴夹带特性,采用激光粒度仪及湿法等动取样对实验模型内液滴粒径分布及含液率进行测量,并结合高速摄影技术对喷淋液层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跟踪拍摄。结果表明:根据气液逆流接触特点可将液层流动分为波动区、破碎区及夹带区;截面气速及液相体积流量的增大使得气液间作用力增强,夹带液滴粒径减小;由于碰撞作用双层喷淋下夹带液滴粒径相对于单层喷淋下较小;液滴在上行过程中运动复杂且多变,液滴的不规则运动及气相流场的复杂性是造成夹带区内液滴粒径分布波动的主要原因;定量得出气液逆流接触过程受气相夹带液滴粒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可为喷淋塔内传质及传热过程提供参考,同时可为除雾器的开发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逆流接触 滴夹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气液接触过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青 贾志谦 秦晋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在膜气液接触过程中,气液流速可操作范围宽,结构紧凑,易于放大,不存在液泛、沟流和雾沫夹带等问题,已成为膜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别介绍了膜气液接触器的结构,气液传质过程中气膜传质阻力、膜阻力和液膜传质阻力的估算以及影响... 在膜气液接触过程中,气液流速可操作范围宽,结构紧凑,易于放大,不存在液泛、沟流和雾沫夹带等问题,已成为膜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别介绍了膜气液接触器的结构,气液传质过程中气膜传质阻力、膜阻力和液膜传质阻力的估算以及影响这些阻力的主要因素,膜气液接触过程在气体分离、无泡曝气、饱和烃/不饱和烃分离、废气中VOCs脱除和纳米粒子制备等方面的应用,并对膜气液接触过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气接触 膜吸收 中空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接触式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海龙 李秀辰 《渔业现代化》 2004年第2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接触式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 高效气接触 喷水式多功能增氧机 膜法富氧增氧 膜式氧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接触角对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陈彦君 李元阳 刘振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40,共6页
在考虑固-液接触角影响的半理论沸腾换热模型的基础上,将沸腾换热特性表达为过热度、固-液接触角和物性参数的函数;通过图解法推导出考虑固-液接触角影响的沸腾换热特性的预测关系式;利用无壁面毛细力影响的平坦金属表面或金属表面镀膜... 在考虑固-液接触角影响的半理论沸腾换热模型的基础上,将沸腾换热特性表达为过热度、固-液接触角和物性参数的函数;通过图解法推导出考虑固-液接触角影响的沸腾换热特性的预测关系式;利用无壁面毛细力影响的平坦金属表面或金属表面镀膜加热面在不同饱和压力条件下的饱和水实验数据,获得了适用于不同饱和压力和接触角条件下饱和纯液体工质的半经验沸腾换热关联式,并验证了所获常压饱和水池内核态沸腾的热流密度预测关系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热流密度预测关系式的计算值与其实验数据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热流密度 固-接触 换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脱碳性能
19
作者 杨寒月 孔令真 +4 位作者 陈家庆 孙欢 宋家恺 王思诚 孔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7-204,共8页
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是一种下行并流气液接触传质设备,通过射流气泡发生器产生的高密度微气泡来强化传质,具有结构紧凑、气液接触面积大和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基于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性能实验测试平台和CO_(2)-N_(2)... 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是一种下行并流气液接触传质设备,通过射流气泡发生器产生的高密度微气泡来强化传质,具有结构紧凑、气液接触面积大和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基于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性能实验测试平台和CO_(2)-N_(2)混合气体体系,首先考察了泵入液量对压降和最大自然吸气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不同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其脱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采用高速液体射流负压吸气,压降和最大自然吸气量都随着泵入液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泵入液量为14L/min时,最大自然吸气量随着柱体长度的增加而在12.5~14L/min范围内波动;泵入液量在从4L/min增大到14L/min过程中,压降由20kPa增大到300kPa;传质段长度变化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较小,液气比和鼔入气量对其影响较大,CO_(2)脱除率随着鼔入气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逐渐升高;CO_(2)脱除率随MDEA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MDEA溶液浓度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在循环使用三次后吸收能力显著降低。自主设计的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脱碳性能较好,CO_(2)脱除率最高可达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向流管式气接触 吸收 混合 强化传质 微气泡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接触反应器用于生产乙酸乙烯酯
20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87-687,共1页
关键词 接触反应器 生产 乙酸乙烯酯 冷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