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性蛋白酶的皮肤接触损伤和直接饲喂对胃损伤研究
1
作者 宣丽 权志中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9-106,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碱性蛋白酶对皮肤的接触损伤和直接饲喂对胃的损伤,以豚鼠为动物模型,碱性蛋白酶按0.02、0.05、0.10、0.20 g/mL连续接触豚鼠皮肤7 d,按0、1、2、5 g/100 g连续拌料饲喂健康豚鼠3 d,观察碱性蛋白酶对皮肤和胃的损伤情况。... 试验旨在研究碱性蛋白酶对皮肤的接触损伤和直接饲喂对胃的损伤,以豚鼠为动物模型,碱性蛋白酶按0.02、0.05、0.10、0.20 g/mL连续接触豚鼠皮肤7 d,按0、1、2、5 g/100 g连续拌料饲喂健康豚鼠3 d,观察碱性蛋白酶对皮肤和胃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1)碱性蛋白酶连续接触皮肤3 d,不同浓度组均造成较为明显的皮肤损伤和结痂,损伤面积(>40%)差异不显著;当接触天数增加到7 d时,0.10、0.20 g/mL浓度组造成的损伤面积(>90%)显著高于0.02、0.05 g/mL浓度组(=79%)。(2)0.02、0.10、0.20 g/mL碱性蛋白酶酶液连续接触皮肤2 d,皮肤损伤评分即显著增加;当接触到7 d时,各浓度组评分均>3,达到严重溃烂的程度。(3)用碱性蛋白酶喂食健康豚鼠3 d,当添加量为1 g/100 g时,豚鼠胃表观出现损伤,但没有死亡;当添加量为2 g/100 g时,豚鼠胃壁明显变薄,皱襞减少,死亡率为25%;当添加量为5 g/100 g时,豚鼠的胃壁变得极薄,死亡率达到75%。结果表明:0.02~0.20 g/mL碱性蛋白酶酶液连续接触皮肤7 d,即可造成皮肤的严重损伤;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碱性蛋白酶可造成胃的表观损伤,当添加量>2 g/100 g时可造成动物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蛋白酶 致敏性 皮肤接触损伤 损伤 安全饲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混凝土受颗粒冲击后接触损伤形貌的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马振珠 岳汉威 +1 位作者 包亦望 张利俊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10-516,共7页
用自制的冲击球压装置研究了花岗岩、大理石、混凝土及砂浆在颗粒冲击下的压痕-冲击应力关系和接触损伤的规律,结果表明:花岗岩、大理石的压痕-冲击应力关系以线性为主,随着应力的提高材料发生突然断裂;混凝土和砂浆线性关系相对不明显... 用自制的冲击球压装置研究了花岗岩、大理石、混凝土及砂浆在颗粒冲击下的压痕-冲击应力关系和接触损伤的规律,结果表明:花岗岩、大理石的压痕-冲击应力关系以线性为主,随着应力的提高材料发生突然断裂;混凝土和砂浆线性关系相对不明显,这在宏观形貌上表现为损伤区的形貌特点不同。对四种材料损伤形貌的微观分析表明:花岗岩、大理石受颗粒冲击后产生的损伤主要为拉应力导致的解理面、晶面的破坏以及裂纹沿相界面和孔隙的扩展,对其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危害;混凝土和砂浆的损伤由过渡区开裂、骨料破裂和C-S-H的塑性滑移共同构成,对耐久性造成的隐患远大于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球压 压痕-冲击应力关系 颗粒冲击 接触损伤 损伤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盐腐蚀水泥砂浆接触损伤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郝贠洪 韩燕 +2 位作者 樊磊 樊金承 杨晓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4-151,共8页
利用冲击球压法研究标准养护条件和不同盐腐蚀环境(5%NaCl溶液、5%Na_2SO_4溶液和5%NaCl与Na_2SO_4混合溶液)下水泥砂浆受冲击荷载作用的表面损伤失效规律及损伤叠加效应。结果表明:盐腐蚀下水泥砂浆遭受小能量冲击时,表面损伤区压痕尺... 利用冲击球压法研究标准养护条件和不同盐腐蚀环境(5%NaCl溶液、5%Na_2SO_4溶液和5%NaCl与Na_2SO_4混合溶液)下水泥砂浆受冲击荷载作用的表面损伤失效规律及损伤叠加效应。结果表明:盐腐蚀下水泥砂浆遭受小能量冲击时,表面损伤区压痕尺寸随冲击荷载值增加呈先快速后平缓的增长趋势,试样表面损伤越严重,压痕增长越快;在相同冲击荷载作用下,水泥砂浆表面力学性能指标(动态硬度值和恢复性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标准养护砂浆、5%NaCl溶液中砂浆、5%NaCl与Na_2SO_4混合溶液中砂浆、5%Na_2SO_4溶液中砂浆;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短期盐腐蚀砂浆试样表面颗粒剥落,微裂纹不断扩展并合,损伤区三维形貌参数均大于标准养护砂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冲击荷载与腐蚀离子双因素作用下铁路桥梁工程材料的耐久性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砂浆 盐腐蚀 冲击作用 接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电感应的金属接触损伤诊断研究
4
作者 徐一鸣 左洪福 +1 位作者 詹志娟 徐君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69-1374,1419,共7页
提出了基于静电感应的金属接触损伤诊断技术和方法。分析了金属接触损伤致电机理和感应模型,利用小波单支重构和短时傅立叶变换方法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借助传感器阵列和智能算法实现了接触损伤位置的定位。基于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机... 提出了基于静电感应的金属接触损伤诊断技术和方法。分析了金属接触损伤致电机理和感应模型,利用小波单支重构和短时傅立叶变换方法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借助传感器阵列和智能算法实现了接触损伤位置的定位。基于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对不同损伤程度的试验样本实现了定量识别。该诊断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识别金属接触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工程 静电感应 金属表面 接触损伤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腐蚀作用对岩石的接触变形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岳汉威 马振珠 包亦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2-1289,共8页
为了探索岩石受酸性环境腐蚀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用冲击球压法研究花岗岩、大理石在质量分数为6%的盐酸溶液中压入深度-冲击荷载关系、损伤半径-拉应力关系及接触损伤的规律。将未受酸液作用的试样进行球压试验后浸泡于酸液中进行损伤... 为了探索岩石受酸性环境腐蚀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用冲击球压法研究花岗岩、大理石在质量分数为6%的盐酸溶液中压入深度-冲击荷载关系、损伤半径-拉应力关系及接触损伤的规律。将未受酸液作用的试样进行球压试验后浸泡于酸液中进行损伤区扩展试验。对岩石压痕损伤区的形貌特点进行表征,阐明接触损伤对岩石材料的潜在危害。研究结果表明:在盐酸的持续作用下,花岗岩的表面弹性模量缓慢降低,大理石的表面弹性模量迅速降低,其中,90 d时花岗岩表面弹性模量下降52.7%;15 d时大理石表面弹性模量下降92.2%,未到90 d时,材料整体发生溶蚀;90 d时花岗岩的损伤区扩展31.9%,而大理石的损伤区在15 d时扩展了12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球压 岩石 接触损伤 表面弹性模量 损伤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理论的颗粒材料接触摩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思明 罗渝 吴永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35,共5页
颗粒材料的接触摩擦特性非常复杂。将颗粒材料法向非弹性接触看成是一种接触损伤,根据连续损伤理论,在引入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定义了颗粒材料的接触损伤变量,建立了相应的损伤演化方程,结合Lemaitre等效应变假设,研究了颗粒接触损伤对颗... 颗粒材料的接触摩擦特性非常复杂。将颗粒材料法向非弹性接触看成是一种接触损伤,根据连续损伤理论,在引入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定义了颗粒材料的接触损伤变量,建立了相应的损伤演化方程,结合Lemaitre等效应变假设,研究了颗粒接触损伤对颗粒体材料接触摩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接触损伤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颗粒材料法向压力-接触变形特性;考虑接触损伤后,接触面上的法向应力分布更为平缓,接触面积增大,并能较好地预测颗粒材料切向微观位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tz理论 接触损伤 摩擦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机油膜轴承锥套接触疲劳损伤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慧剑 申光宪 黄庆学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研究了油膜轴承锥套与辊颈接触表面在轧制载荷作用下发生微动疲劳损伤的力学机理。在分析油膜轴承油膜压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给出了锥套与辊颈接触区边缘产生接触应力集中和微滑移的分布规律,阐明了弹性结合连接的锥套与辊... 研究了油膜轴承锥套与辊颈接触表面在轧制载荷作用下发生微动疲劳损伤的力学机理。在分析油膜轴承油膜压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给出了锥套与辊颈接触区边缘产生接触应力集中和微滑移的分布规律,阐明了弹性结合连接的锥套与辊颈接触表面产生微动疲劳损伤的原因。利用断裂力学裂纹尖端应力场与接触边缘区域应力局部渐近场的等效原则,给出了疲劳裂纹自点蚀处萌生与扩展的力学条件。上述结果为锥套和辊颈的实际损伤状态及模拟试验所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轴承 过盈配合 接触损伤 微动疲劳 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喷涂Fe基合金涂层组织及接触疲劳损伤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志强 李国禄 +2 位作者 王海斗 徐滨士 朴钟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2,共4页
使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设备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铁基合金涂层,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借助显微硬度仪测定了涂层截面的硬度分布,以球盘式接触疲劳试验机为平台,利用声发射技术实时监测涂... 使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设备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铁基合金涂层,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借助显微硬度仪测定了涂层截面的硬度分布,以球盘式接触疲劳试验机为平台,利用声发射技术实时监测涂层的接触疲劳损伤过程。结果表明,涂层组织主要是由α(Fe,Cr)相和网状的Cr7C3组成,纳米级α(Fe,Cr)相分布于裂纹周围。声发射特征参数RMS可以反映涂层的接触疲劳损伤程度,在转速为2500r/min和应力水平为1.8489GPa实验条件下,分层是涂层失效的最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铁基合金涂层 接触疲劳损伤 声发射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偏航轴承滚道硬化层接触疲劳损伤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牛蔺楷 杨洁明 高俊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15-1420,共6页
针对风力机偏航轴承尺寸大、转速低、承载复杂、标准轴承疲劳损伤分析方法不再适用等问题,对内圈固定外圈旋转的偏航轴承滚道硬化层接触疲劳损伤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求解偏航轴承整体静力平衡方程得到各滚球处的接触载荷分布。然后... 针对风力机偏航轴承尺寸大、转速低、承载复杂、标准轴承疲劳损伤分析方法不再适用等问题,对内圈固定外圈旋转的偏航轴承滚道硬化层接触疲劳损伤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求解偏航轴承整体静力平衡方程得到各滚球处的接触载荷分布。然后采用连续损伤力学理论构建了硬化层材料的非线性本构模型,结合已求的最大接触载荷对其进行疲劳损伤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损伤值发生于接触表面以下一定深度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偏航轴承 接触载荷分布 接触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贺忱 李方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47-854,共8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的42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损伤组。42例无明显膝关节损伤者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常规进行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在磁共...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的42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损伤组。42例无明显膝关节损伤者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常规进行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在磁共振图像上测量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软组织倾斜角,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有显著性增大(P<0.05)。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具有性别差异,男性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有显著性增大(P<0.05),女性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有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胫骨平台倾斜角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关系密切。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的增大是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这种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的增大会导致男性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增加;而在女性中,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倾斜角和内、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倾斜角的增大都是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倾斜角 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武颖利 李登华 徐光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2,共3页
通过接触面试验研究,结合损伤理论,建立了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接触面模型可以反映接触面剪应力随着剪切位移变化的规律,并可反映法向压力对剪切应力的影响以及接触面剪切位移变化而产生的损伤。接触面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通过接触面试验研究,结合损伤理论,建立了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该接触面模型可以反映接触面剪应力随着剪切位移变化的规律,并可反映法向压力对剪切应力的影响以及接触面剪切位移变化而产生的损伤。接触面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试验 损伤接触面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剪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磨耗演化的高速列车车轮型面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骏 刘林芽 李纪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5,共15页
高速铁路车轮的磨耗性能对于车轮型面的设计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微小的型面变化可能会导致轮轨接触几何特性发生重大改变,合理的轮轨型面匹配能够改善轮轨磨耗,提高车辆性能和脱轨安全性。提出一种考虑磨耗演化的车轮型面优化方法。首... 高速铁路车轮的磨耗性能对于车轮型面的设计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微小的型面变化可能会导致轮轨接触几何特性发生重大改变,合理的轮轨型面匹配能够改善轮轨磨耗,提高车辆性能和脱轨安全性。提出一种考虑磨耗演化的车轮型面优化方法。首先,通过追踪测试不同运营时期的磨耗型面,确定车轮磨耗的主要范围作为优化区域。然后,结合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拟合算法对车轮型面进行曲线插值拟合,构建了车轮型面的参数化模型。接着,将考虑车轮磨耗演化的预测模型引入到多目标函数中,同时引入了目标函数自适应权重调整因子,建立了车轮型面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建立RBF代理模型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并利用TS-NSGA-II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车轮型面的优化设计。最后,对优化型面LMA-opt与LMA型面进行对比验证分析,包括车轮磨耗演化分析、轮轨静接触分析、轮轨动态接触分析和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4个方面。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轮型面磨耗得到显著改善,具备更好的静态几何接触性能和动态特性。这有助于提升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并在镟修周期内有效降低车轮的磨耗量和疲劳损伤,从而延长车轮使用寿命,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项研究为车轮型面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设计方法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磨耗 滚动接触疲劳损伤 多目标优化 车辆动力学 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车辆轮轨接触疲劳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3
作者 封亚明 何柏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54,共7页
随着铁路客货运量的增大和列车速度的提高,使得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但在高速铁路轨道... 随着铁路客货运量的增大和列车速度的提高,使得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但在高速铁路轨道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轮轨接触疲劳是最常见的轮轨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研究。导致机车车辆轮轨接触疲劳的因素有很多,指出了当下一些常见的轮轨接触疲劳损伤形式,同时对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研究疲劳损伤产生、发展的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了各种常见损伤的产生和发展机理,并总结了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同时指出了当下高速铁路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结合轮轨接触疲劳的失效形式和磨损的特点,从材料对踏面的影响、高速与重载对轮轨接触疲劳的影响、润滑剂对轮轨裂纹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提出预防和减缓钢轨接触疲劳损伤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损伤 材料 高速与重载 润滑剂 接触疲劳 裂纹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化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机械性损伤研究进展(英文)
14
作者 嵇春艳 陈明璐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4-511,共8页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在服役期内会承受如结构腐蚀,疲劳裂纹以及机械性损伤等与役龄相关的结构退化与损伤,并会诱发一系列安全性、健康性以及经济风险性的问题。实际上,已有报道表明这些与役龄有关的结构退化与损伤经常会引起船舶与海洋结...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在服役期内会承受如结构腐蚀,疲劳裂纹以及机械性损伤等与役龄相关的结构退化与损伤,并会诱发一系列安全性、健康性以及经济风险性的问题。实际上,已有报道表明这些与役龄有关的结构退化与损伤经常会引起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灾难性事故。因此,为了发展更有效可行的方法来加强技术管理以控制这些结构退化和损伤,降低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损失,开发先进的技术以及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极为重要。结构的机械性损伤与结构腐蚀和疲劳损伤相比所受关注的程度要小得多,但结构机械性损伤在一些情况下也是诱发结构失效的主导因素。文章针对老龄化船舶与和海洋结构物的机械性损伤问题,总结了包括结构磨损、撕裂,凹陷,接触性损伤和事故性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给出了有关机械性损伤的预报、减轻和防止的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船舶与海洋结构物 磨损和撕裂 局部凹陷 接触损伤 事故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躯干与下肢力量特征及损伤风险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天奇 王烁 +3 位作者 谢思源 尹煜华 王启荣 矫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17-923,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躯干与下肢的力量特征,分析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潜在的躯干及下肢损伤风险,为损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1名优秀U17足球运动员进行躯干等长肌力测试及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和... 目的:探究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躯干与下肢的力量特征,分析不同位置优秀U17男子足球运动员潜在的躯干及下肢损伤风险,为损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1名优秀U17足球运动员进行躯干等长肌力测试及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等速测试,并分别计算躯干屈伸比率(flexion/extension ratio,F/E比率)及两侧下肢的传统和功能腘绳肌/股四头肌比率(hamstring/quadriceps ratio,H/Q比率)。通过2×2混合模型方差分析对比不同位置球员(进攻和防守)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传统H/Q比率和功能H/Q比率差异;通过卡方检验对比不同测试速度下达标人数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位置球员躯干力量差异;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运动员双侧下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峰值力矩差异。结果:高速测试时,双下肢H/Q比率的主效应显著,优秀U17足球运动员非优势侧的传统H/Q比率和功能H/Q比率均显著低于优势侧;并且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功能H/Q比率低于阈值的人数随之增多;进攻球员躯干F/E比率显著高于防守球员;进攻球员非优势侧的股四头肌向心收缩峰值力矩(quadriceps concentric peak torque,QCPT)显著高于优势侧,腘绳肌的离心收缩峰值力矩(hamstring eccentric peak torque,HEPT)显著低于优势侧。结论:优秀U17足球运动员非优势侧下肢的传统H/Q比率和功能H/Q比率均显著低于优势侧,非优势侧下肢存在更大的非接触性损伤风险。尽管不同场上位置的优秀U17足球运动员之间躯干F/E比率有差异,但场上位置对下肢力量比率没有影响。随着测试速度的提高,达到下肢力量比率阈值的人数越少。较防守球员而言,进攻球员躯干和下肢的肌力不平衡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17 足球运动员 力量比率 接触损伤 损伤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涡轮转子结构系统力学特性稳健设计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洪杰 沈玉芃 +1 位作者 王永锋 马艳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7-445,共9页
航空涡轴/涡桨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是典型多支点支承、具有连接界面、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的高速柔性转子系统,其连接结构力学特性和支承刚度的分散性可导致转子系统动力特性恶化。针对典型动力涡轮转子结构系统,指出不可恢复滑移、疲劳... 航空涡轴/涡桨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是典型多支点支承、具有连接界面、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的高速柔性转子系统,其连接结构力学特性和支承刚度的分散性可导致转子系统动力特性恶化。针对典型动力涡轮转子结构系统,指出不可恢复滑移、疲劳、摩擦等连接界面接触损伤是连接结构力学特性产生分散性的内在原因,提出了接触状态系数、接触应力、不可恢复变形能和接触摩擦功等工程适用的定量评估参数。通过对多支点柔性转子-支承系统临界转速分布及其对各支点支承刚度敏感度的影响规律分析,提出了基于支承刚度低敏感区择优的动力特性稳健设计方法,所提方法提高了转子结构系统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健设计 连接界面 接触损伤 支承刚度 转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压缩多股簧断裂失效分析
17
作者 陈国翀 王时龙 +1 位作者 王四宝 刘志鹏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8-101,105,共5页
多股螺旋弹簧广泛应用在枪械武器发射系统、潜艇/航天发动机等国防装备之中,但目前对多股簧疲劳失效分析工作十分有限。某圆柱压缩多股簧在寿命试验期间发生断裂失效,采用断口分析、金相检验、硬度测试、有限元仿真等方式对多股簧的断... 多股螺旋弹簧广泛应用在枪械武器发射系统、潜艇/航天发动机等国防装备之中,但目前对多股簧疲劳失效分析工作十分有限。某圆柱压缩多股簧在寿命试验期间发生断裂失效,采用断口分析、金相检验、硬度测试、有限元仿真等方式对多股簧的断裂原因进行分析;钢丝表面的拉拔条纹与外层钢丝间的接触损伤表面缺陷共同引起应力集中,导致了疲劳裂纹萌生,最终多股簧断裂失效。设计时,在刚度允许的范围内可适当增加钢索捻距,减小钢丝间接触损伤,从而提高多股簧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股簧 疲劳断裂 接触损伤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艇战时保障的备件需求优化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守军 浦金云 《船海工程》 2003年第5期1-3,共3页
根据战场损伤模式特点,分析战场损伤模式的各种抢修方法,建立舰艇战时保障的备件需求优化模型,然后应用该模型对某舰艇携带备件器材与最优修理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快速修理战损模式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舰艇 战时保障 备件需求 优化分析 战场损伤模式 接触爆炸损伤效应 接触爆炸损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