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视惯传感数据的非接触式物体尺寸获取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康来 魏迎梅 +1 位作者 蒋杰 谢毓湘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2-900,共9页
从视觉数据和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数据各自的特点出发,利用计算机视觉三维重建技术从视觉数据中恢复视觉传感器的六维位姿信息,分析计算惯性测量数据和视觉位姿数据的时空关系,实现融合视惯传感数据的场景重... 从视觉数据和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数据各自的特点出发,利用计算机视觉三维重建技术从视觉数据中恢复视觉传感器的六维位姿信息,分析计算惯性测量数据和视觉位姿数据的时空关系,实现融合视惯传感数据的场景重建及尺度估计,进而获取待测对象的绝对物理尺寸数据。上述方法在实验数据上取得了相对误差约为3%的非接触式物体尺寸估计结果,由于该方法无需在待测场景中嵌入额外标定物或辅助定位装置,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惯传感数据 三维重建 时空配准 接触式物体尺寸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力仪及固体表面微观接触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志军 冷永胜 +2 位作者 邹鲲 王慧 胡元中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36-339,共4页
利用以等色序条纹技术为核心的表面力仪 ,使 2个分子级光滑的圆柱状云母表面在一定载荷下接触 ,测量其接触区尺寸和接触表面的变形情况 .在两表面间使用不同介质以进行有粘着接触和无粘着接触 2种条件下的实验 ,并将测量结果与 Hertz理... 利用以等色序条纹技术为核心的表面力仪 ,使 2个分子级光滑的圆柱状云母表面在一定载荷下接触 ,测量其接触区尺寸和接触表面的变形情况 .在两表面间使用不同介质以进行有粘着接触和无粘着接触 2种条件下的实验 ,并将测量结果与 Hertz理论 (无粘着接触 )和 JKR理论 (有粘着接触 )进行对比 .发现在无粘着接触条件下的试验结果与Hertz理论相吻合 ;而在有粘着接触条件下则测量到了 JKR理论所预言的“颈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表面微观接触机理 表面力仪 接触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D非接触自动尺寸检测系统最新技术成果介绍
3
作者 杨光维 《兵工自动化》 1991年第2期66-67,共2页
主要特点:·高速度 每秒测量采样1000次;·高精度 分辨0.001毫米·非接触测量 测力为零;·电脑控制 自动测量,自动分级,一次测出工件上多个尺寸;·自动标定 确保精度,操作简便;·自动统计 快速准确;
关键词 CCD非接触自动尺寸检测系统 固体摄像器件 基本原理 系统功能 技术指标 特点 自动量仪
全文增补中
两弹性接触粗糙低速滑动表面温升的分形模型 被引量:9
4
作者 田红亮 朱大林 秦红玲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65-71,共7页
采用球形微凸体的赫兹接触理论和MB模型,对微接触点的稳态温升、瞬态温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低速滑动区域内的分形区域实际接触面积温升概率分布密度的封闭形式表达式.分析结果说明:摩擦副表面粗糙度、最大弹性微接触点的面积、域扩展系... 采用球形微凸体的赫兹接触理论和MB模型,对微接触点的稳态温升、瞬态温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低速滑动区域内的分形区域实际接触面积温升概率分布密度的封闭形式表达式.分析结果说明:摩擦副表面粗糙度、最大弹性微接触点的面积、域扩展系数均随分形维数增加而减小,域分开系数随分形维数增加而线性增加.最大温升随分形维数增加而减小,总体上随实际接触面积增加而线性增加,还随分形粗糙度参数增加而增加.当温升增加时,受给定温升的微接触点数减小会导致实际接触面积的温升概率分布密度下降.考虑了各接触微凸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瞬态温升效应,但计算表明在低速滑动区域可以不考虑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模型 分形维数 温升 接触点的尺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接触界面法向静弹性刚度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红亮 朱大林 秦红玲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8-322,330,共5页
基于Hertz接触理论推导了两个微凸体之间互相作用的法向接触静弹性刚度。根据修正后的一个微接触点的平截面积尺寸分布,给出了界面的总法向接触静弹性条件刚度、总条件载荷的解析解。将法向静弹性刚度的解析解嵌入到有限元软件中,获得... 基于Hertz接触理论推导了两个微凸体之间互相作用的法向接触静弹性刚度。根据修正后的一个微接触点的平截面积尺寸分布,给出了界面的总法向接触静弹性条件刚度、总条件载荷的解析解。将法向静弹性刚度的解析解嵌入到有限元软件中,获得整机的理论模态。通过实验对解析解进行了定量验证。以机床结合部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振型与实验振型一致的条件下,模型的相对误差在-17.8%~17.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接触界面 静弹性法向刚度 域扩展系数 接触点的尺寸分布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面静摩擦因数分形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被引量:17
6
作者 田红亮 朱大林 秦红玲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8-162,215,共5页
提出一个确定分形维数和分形粗糙度参数G*的分形函数,并用分形函数逼近结合面的表面粗糙度。根据分形理论和改进后的尺寸分布,推导了静摩擦因数f的解析解。数字仿真结果表明,f随量纲为一的总法向载荷P*增加而增加。当D较小或较大时,f与P... 提出一个确定分形维数和分形粗糙度参数G*的分形函数,并用分形函数逼近结合面的表面粗糙度。根据分形理论和改进后的尺寸分布,推导了静摩擦因数f的解析解。数字仿真结果表明,f随量纲为一的总法向载荷P*增加而增加。当D较小或较大时,f与P*之间存在不同的微凸和微凹弧非线性关系,D=1.2时f与P*的关系基本上是线性的;当D较小时,f随D增加而增加;当D较大时,f随D增加而减小;f随分形粗糙度参数G*增加而减小,随相关系数K增加而增加,随材料特性φ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静摩擦因数 域扩展系数 接触点的尺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模型计算原理的修正 被引量:9
7
作者 田红亮 朱大林 秦红玲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68-73,共6页
纠正了MB模型的计算原理性缺陷.给出了临界面积、接触点的尺寸分布的简要推导过程.当最大的接触点面积小于临界面积时,给出了实际弹性、塑性接触面积解.小接触点是塑性接触,大接触点是弹性接触.利用接触点的尺寸分布,给出了有量纲总载... 纠正了MB模型的计算原理性缺陷.给出了临界面积、接触点的尺寸分布的简要推导过程.当最大的接触点面积小于临界面积时,给出了实际弹性、塑性接触面积解.小接触点是塑性接触,大接触点是弹性接触.利用接触点的尺寸分布,给出了有量纲总载荷解、无量纲总载荷解.当载荷增加时,小的塑性接触点合并形成新的大的弹性接触点,大接触点的实际弹性接触面积总体上线性随实际接触面积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模型 分形维数 临界面积 接触点的尺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模型的修正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田红亮 朱大林 秦红玲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6期54-59,66,共7页
由于MB模型存在3个缺陷,工程上会引入无法接受的误差.本文修正了MB模型的后两个缺陷.针对第2个缺陷,提出了实际临界接触面积、最小有效分形维数、量纲一的最大有效分形粗糙度参数、最小有效材料特性等术语.根据MB模型和提出的计算术语,... 由于MB模型存在3个缺陷,工程上会引入无法接受的误差.本文修正了MB模型的后两个缺陷.针对第2个缺陷,提出了实际临界接触面积、最小有效分形维数、量纲一的最大有效分形粗糙度参数、最小有效材料特性等术语.根据MB模型和提出的计算术语,对两弹塑性接触粗糙表面的接触行为及界面的静摩擦因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界面的静摩擦因数首先随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加,然后随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界面的静摩擦因数随分形粗糙度参数的增加而减小,但随材料特性的增加而增加,也随总法向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当分形维数较小或分形粗糙度参数较大或材料特性较小时,静摩擦因数-量纲一的总法向载荷曲线为凸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模型 临界面积 接触点的尺寸分布 最小有效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组合锥孔轴承的锥孔加工和测量
9
作者 赵景周 《工具技术》 2013年第9期73-74,共2页
组合锥孔是由两个以上的锥孔零件组合而成为一个锥孔单元的产品。对于大型四列圆锥滚子组合锥孔轴承的锥孔测量,现行的国家标准没有规定相应的检测方法。为解决大型四列圆锥滚子组合锥孔轴承的锥孔测量,采取了控制整个锥孔中间尺寸(两... 组合锥孔是由两个以上的锥孔零件组合而成为一个锥孔单元的产品。对于大型四列圆锥滚子组合锥孔轴承的锥孔测量,现行的国家标准没有规定相应的检测方法。为解决大型四列圆锥滚子组合锥孔轴承的锥孔测量,采取了控制整个锥孔中间尺寸(两锥孔套圈接触端的直径尺寸)的办法来间接控制组合锥孔尺寸,保证锥孔的精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满足客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大型四列圆锥滚子组合锥孔轴承 控制锥孔接触端的尺寸测量 解决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