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矿物接触作用对金属硫化物溶解的影响——氧化亚铁硫杆菌参与黄铜矿溶解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苏贵珍 陆建军 +4 位作者 陆现彩 李娟 韩晓冬 王睿勇 王汝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106,共7页
在表生条件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参与能够有效促进黄铜矿的氧化分解,前人研究认为微生物对黄铜矿的溶解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但相对贡献仍存在争议。利用透析膜将细菌和黄铜矿隔离,模拟对比了黄铜矿与氧化亚铁硫杆菌不接触和直接接触时的溶... 在表生条件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参与能够有效促进黄铜矿的氧化分解,前人研究认为微生物对黄铜矿的溶解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但相对贡献仍存在争议。利用透析膜将细菌和黄铜矿隔离,模拟对比了黄铜矿与氧化亚铁硫杆菌不接触和直接接触时的溶解行为。利用等离子光谱(ICP-AES)测定两种实验条件下溶液中Cu2+离子的浓度变化,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两种条件下黄铜矿表面特征的变化和次生产物特征。实验发现在两种模式下,氧化亚铁硫杆菌均不同程度提高了黄铜矿的溶解速率;直接接触模式比非接触模式对黄铜矿氧化分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溶解 氧化亚铁硫杆菌 接触作用 接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加载下考虑接触作用的地基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詹云刚 栾茂田 +1 位作者 袁凡凡 贺会团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8,共9页
港口、海洋工程结构物基础一般处于复合加载状态,其极限承载力通常采用近来引入的极限荷载图进行评价。对位于地基表面的重力式海洋基础,需要考虑基础与地基间的接触特性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以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为计算平台,建... 港口、海洋工程结构物基础一般处于复合加载状态,其极限承载力通常采用近来引入的极限荷载图进行评价。对位于地基表面的重力式海洋基础,需要考虑基础与地基间的接触特性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以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为计算平台,建立了复合加载模式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方法;针对饱和黏土地基上的表面基础,利用在ABAQUS平台上开发的接触计算模块,模拟基础与地基间竖向可分离、切向完全粘结的接触作用;进而基于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有限元计算,分析地基的破坏模式随荷载条件的变化,给出地基的极限荷载包络图,并与经典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经典承载力计算公式低估了三维荷载条件下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有限元计算模型及数值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研究地基的失稳机理及承载力特性,并可考虑基础与地基不同的接触条件对破坏模式及组合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承载力 复合加载 极限荷载包络图 接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无限区域雪壤与车轮交互作用接触动力学特性分析
3
作者 闫清东 朱明 +2 位作者 魏巍 刘城 王美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5-933,共9页
车轮与雪壤交互作用是车辆在高原、极地等环境下安全行驶的基础。为构建准确表征车轮与雪壤接触过程的车轮-雪壤交互动态模型,建立圆盘加载仿真模型,获取典型雪壤的压力-沉陷关系;基于硬质雪壤建立车轮-雪壤交互数值仿真模型,对车轮-雪... 车轮与雪壤交互作用是车辆在高原、极地等环境下安全行驶的基础。为构建准确表征车轮与雪壤接触过程的车轮-雪壤交互动态模型,建立圆盘加载仿真模型,获取典型雪壤的压力-沉陷关系;基于硬质雪壤建立车轮-雪壤交互数值仿真模型,对车轮-雪壤交互接触作用力进行数值仿真。利用圆盘加载试验结果和实车试验结果,对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基于车轮-雪壤交互平均接触应力关系建立车轮-雪壤交互接触作用力解析模型,利用仿真结果对解析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半无限区域下的圆盘加载数值仿真模型能够有效反映雪壤的压力-沉陷特性,车轮-雪壤交互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际车轮行驶的下陷量、运动阻力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车轮行驶滑移率为正时,车轮载荷-沉陷关系和车轮-雪壤交互接触作用力趋于稳定,车轮行驶滑移率为负时,车轮下陷量变大,由此导致垂向支持力正应力部分和运动阻力增加;车轮行驶滑移率为正时,车轮-雪壤交互解析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车轮-雪壤交互接触作用力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雪壤交互 压力-沉陷 接触作用 半无限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中可见物质质量起源的接触相互作用模型探究
4
作者 徐阳 康广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2-650,共9页
关于我们所处的宇宙,尚有许多深刻且未知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可见物质质量起源的研究尤为基本且意义深远.这些可见物质质量绝大部分都由一个单一的质量量级描述,也就是质子的质量m_(p).随着希格斯(Higgs)粒子的发现,我们已经能够充分... 关于我们所处的宇宙,尚有许多深刻且未知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可见物质质量起源的研究尤为基本且意义深远.这些可见物质质量绝大部分都由一个单一的质量量级描述,也就是质子的质量m_(p).随着希格斯(Higgs)粒子的发现,我们已经能够充分解释可见物质中≤1%的“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即通过希格斯机制(Higgs Mechanism)获得的质量.根据现有的理论,剩下≥99%的质量是标准模型中强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有的特征——胶子自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演生强子质量产生机制(Emergence of Hadronic Mass,EHM).通过一个接触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流夸克质量、有效胶子质量、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的跑动耦合常数、红外截断和紫外截断对组分夸克质量的影响,探讨这些量的改变对可见物质质量的大小或者宇宙中可见物质呈现形式的影响,为现在的宇宙描述了更多可能的存在形式,加深了我们对宇宙在这些量上取特定值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起源 希格斯机制 演生强子质量产生机制 接触相互作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载荷作用下的表面裂纹分析
5
作者 张传立 周思柱 郑金城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用边界积分方法分析了表面裂纹在接触载荷作用下的张开位移和应力强度因子.该方法将埋在无穷大弹性介质中裂纹模拟为连续分布的位错环,根据两个位错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可以得到弹性体的应变能,对弹性体的势能取极值,可以得到关于裂纹张... 用边界积分方法分析了表面裂纹在接触载荷作用下的张开位移和应力强度因子.该方法将埋在无穷大弹性介质中裂纹模拟为连续分布的位错环,根据两个位错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可以得到弹性体的应变能,对弹性体的势能取极值,可以得到关于裂纹张开位移的边界积分方程.通过把半空间的边界模拟成一个包含在无穷大弹性介质中大裂纹,该方法能用已有的边界积分方法很好的处理具有任意表面形状的表面裂纹.文中算例分析了不同倾角的表面裂纹在法向和切向接触载荷作用下,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其结果对于分析路面表面裂纹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裂纹 接触载荷作用 边界积分方法 张开位移 应力强度因子 位错环 路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变质带中的脱碳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初旭 周振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8-1344,共17页
地球大气中的碳含量控制着地球长期(百万年尺度)和短期气候。最近的一些工作表明,地质历史中温室气候的时期和高强度的岩浆作用之间可能存在时间上的重合。从而提出假设,即火山和侵入岩与地壳碳酸盐岩之间相互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 地球大气中的碳含量控制着地球长期(百万年尺度)和短期气候。最近的一些工作表明,地质历史中温室气候的时期和高强度的岩浆作用之间可能存在时间上的重合。从而提出假设,即火山和侵入岩与地壳碳酸盐岩之间相互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调节外生系统的长期碳收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Pangea超大陆裂解的过程中,特提斯体系大陆弧与白垩纪环太平洋弧的活动时间上重合。这些剧烈的大陆弧活动导致的接触变质作用释放的CO_(2)可能有助于形成白垩纪的温暖气候。除了这些宏观假设之外,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碳通量仍有待岩石学研究来解决。岩浆的加热和流体的渗透会促使围岩发生脱碳反应。富含H_(2)O的流体渗透会显著降低CO_(2)或其它含碳组分的活度,并有效地从系统中移除反应产物,从而促使通过发生更多的脱碳反应来恢复化学平衡。因此,渗透流体的通量和模式,无论是岩浆还是天水来源,对研究碳通量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岩浆侵入周围的热量和流体传输以及碳酸盐岩和碳质变泥质岩组合的脱碳反应。对现代火山弧的观察表明,如果岩浆与上覆板块的碳酸盐岩地层相互作用,则会产生大量的碳通量。白垩纪大陆弧中丰富的矽卡岩和钙硅酸盐地体为量化从露头到造山尺度的碳通量提供了多样的野外研究机会。最后,本文概述了未来研究将要探索或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流体来源和流动模式、含盐流体的相平衡以及脱碳的时间尺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变质作用 碳循环 大陆岩浆弧 钙硅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质作用类型的煤级梯度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卢杰林 傅雪海 +2 位作者 康俊强 张宝鑫 程鸣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192,共13页
煤级梯度是预测深部储层煤化作用程度的基础。基于实测的85组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不同煤层气区块煤炭/煤层气地质勘探报告中2 213组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与煤层埋深数据和242组岩浆侵入煤层后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与煤层距... 煤级梯度是预测深部储层煤化作用程度的基础。基于实测的85组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不同煤层气区块煤炭/煤层气地质勘探报告中2 213组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与煤层埋深数据和242组岩浆侵入煤层后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与煤层距侵入体距离数据,分析了不同煤层气区块中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下煤级分布及煤级梯度特征,对比了深成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及接触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煤层气区块中深成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Ro, max/100 m)介于0.013%~0.068%,均值为0.032%,煤级梯度与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均值呈正相关关系;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介于0.09%~0.45%,均值为0.18%;接触变质作用下煤级梯度介于20%~454%,均值为106%,煤级梯度与煤层距侵入体距离的关系呈多段式变化,煤层距离侵入体越近,煤级梯度越大。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下煤级梯度差异显著,主要由热源特征决定,煤化作用时间、岩层热导率、最大埋深对煤级梯度也有重要影响。我国煤化作用复杂,对不同煤层气区块中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下煤级梯度的研究对深部储层煤级预测及煤炭/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作用 煤级梯度 深成变质作用 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煤层气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载荷作用对金属橡胶干摩擦阻尼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敖宏瑞 夏宇宏 +2 位作者 姜洪源 王树国 A.M.Ulanov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2年第5期72-74,共3页
这里研究了金属橡胶隔振器干摩擦阻尼特性在二维载荷作用下的变化情况。作者引入了金属橡胶材料内部接触作用模型,利用宏观滑移和微观滑移的概念来描述金属橡胶材料在振动载荷下的减振机理;通过实验验证了在二维载荷作用下,金属橡胶材... 这里研究了金属橡胶隔振器干摩擦阻尼特性在二维载荷作用下的变化情况。作者引入了金属橡胶材料内部接触作用模型,利用宏观滑移和微观滑移的概念来描述金属橡胶材料在振动载荷下的减振机理;通过实验验证了在二维载荷作用下,金属橡胶材料迟滞回线最初加载曲线和完全迟滞回线的变化情况,并针对不同载荷变化情况对金属橡胶干摩擦阻尼特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为金属橡胶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橡胶 干摩擦阻尼 接触作用模型 能量耗散 隔振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接触变质煤的煤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宋晓夏 马宏涛 +3 位作者 李凯杰 刘东娜 赵金贵 薛德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2-191,共10页
大范围的岩浆岩侵入煤体严重影响了煤矿开采和煤质,为研究接触变质煤的煤岩学特征,对大同煤田3个矿揭露的3条辉绿岩岩墙及接触变质煤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对样品进行了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宏观煤岩特征和显微组分... 大范围的岩浆岩侵入煤体严重影响了煤矿开采和煤质,为研究接触变质煤的煤岩学特征,对大同煤田3个矿揭露的3条辉绿岩岩墙及接触变质煤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对样品进行了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宏观煤岩特征和显微组分特征的系统观测,并对正常煤和接触变质煤的煤岩学特征参数的差异进行了识别和统计,在对显微组分的类型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接触变质煤中显微组分的演化和识别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同煤田的接触变质煤的镜质体反射率通常大于1.0%,干燥基挥发分小于20%;严重热变煤与侵入体直接相邻或镜质体反射率大于2.0%,其宏观煤岩特征与正常煤差异显著,可分为块状焦、砾状焦、粒状焦3种类型;轻微热变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0%~2.0%;其宏观煤岩特征与正常煤无明显差异;大同煤田接触变质煤的显微组分可分为3类,即原有组分、天然焦基质和新生成的组分;原有组分为原始煤中未热变或轻微热变的镜质组、惰质组和类质组;天然焦基质包括由镜质组和类质组转变而来的中间相小球体、镶嵌结构体、流动结构体等;新生成的组分主要为热解碳。严重热变煤的显微组分以天然焦基质为主,轻微热变煤中残余大量原有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岩墙 岩浆岩侵入体 接触变质作用 煤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变质条件下变碳酸岩CO_2释放与定量计算——以郯庐断裂南段肥东县双山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占强 刘德良 +6 位作者 郑德山 杨晓勇 王佰长 陈永见 张交东 谈迎 李振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44-150,共7页
为了探讨接触变质带内变碳酸盐岩变质过程CO2 释放的数量和排放CO2的物理、化学及地质条件 ,根据递进变质反应和时间积分流体通量模型 ,定量分析和定量计算了双山地区变碳酸盐岩在接触变质作用中释放CO2 的通量。计算结果得到CO2 的通... 为了探讨接触变质带内变碳酸盐岩变质过程CO2 释放的数量和排放CO2的物理、化学及地质条件 ,根据递进变质反应和时间积分流体通量模型 ,定量分析和定量计算了双山地区变碳酸盐岩在接触变质作用中释放CO2 的通量。计算结果得到CO2 的通量值为 0 72 9× 1 0 4 ~ 2 446× 1 0 4 mol cm2 ,CO2 的来源以接触变质反应释放为主 ;CO2 的生成释放与变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自白云石带至方解石带变质流体中XCO2 不断升高 ,但钙铝榴石带由于岩浆水影响 ,流体通量最高而XCO2 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碳酸盐岩 接触变质作用 二氧化碳 流体通量 郯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超距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尔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5年第3期80-84,共5页
本文概述了超距作用概念的历史发展,讨论了超距作用和近距作用概念之间的争论。
关键词 超距作用 接触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家 原子论者 旋涡说 引力波 因果机制 引力作用 哲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煤田接触变质煤的煤岩煤质变化规律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宏涛 宋晓夏 +3 位作者 李凯杰 赵金贵 章天广 柳建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5,共7页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纪煤层中的岩浆岩侵入造就了大量的接触变质煤,降低了煤的利用价值。为了详细探讨岩浆岩体距煤层距离对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通过对塔山井田5222巷的辉绿岩岩墙及周围煤层的地质编录、系统采样,及煤样的煤岩学分析、...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纪煤层中的岩浆岩侵入造就了大量的接触变质煤,降低了煤的利用价值。为了详细探讨岩浆岩体距煤层距离对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通过对塔山井田5222巷的辉绿岩岩墙及周围煤层的地质编录、系统采样,及煤样的煤岩学分析、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研究接触变质带的煤岩煤质特征。结果表明:接触变质煤在高温条件下生成各种天然焦微观结构,如镶嵌结构、流动结构、热解碳等;侵入体对煤层的瞬时加热显著提升了热变煤的煤级,镜质体最大反射率由正常煤的0.67%~0.87%增至接触变质煤的0.94%~3.67%;接触变质煤中水分含量和灰分产率显著升高,挥发分产率降低;靠近岩墙的煤样中C含量上升,H、N、O含量下降。综合分析认为,岩墙接触变质作用对煤层的影响范围约4.5 m,即1.25倍岩墙宽度,而严重变质带为1.6m。研究成果为煤的开采利用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岩墙 接触变质作用 煤岩学 塔山井田 大同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作用分类的历史回顾和新的试行分类雏议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其韩 耿元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37-1748,共12页
根据变质作用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一个试行的、较系统的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可分为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和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两个大类9个类型。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包括以下5个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接触交... 根据变质作用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一个试行的、较系统的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可分为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和区域性的变质作用两个大类9个类型。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包括以下5个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高热变质作用3个亚类;(2)低-中-高温动力变质作用,包括低-中-高温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和温压递进逆冲断层变质作用2个亚类;(3)冲击变质作用;(4)水热变质作用;(5)燃烧变质作用。区域性的变质作用可分为以下4个类型;(6)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底变质作用-低中压-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为5个亚类,分别是低-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低-中压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递增的变质作用和区域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7)造山带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亚类,分别是低温-低压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和深俯冲高压-超高压区域变质作用;(8)埋深变质作用;(9)洋底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质作用 作用分类 历史回顾 雏议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regional METAMORPHISM 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 麻粒岩相 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ductile shear ZONE 亚类 subduction ZONE dynamic 区域性 局部性 接触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 早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铜矿生物浸出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伟民 邱冠周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4-98,共5页
要解决黄铜矿生物浸出效率较低的难题,需要从生物浸出机制入手。回顾了生物浸出机制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理论到"接触作用"理论,再到"间接作用-直接接触作用-间接接触作用"理论的发展历程... 要解决黄铜矿生物浸出效率较低的难题,需要从生物浸出机制入手。回顾了生物浸出机制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理论到"接触作用"理论,再到"间接作用-直接接触作用-间接接触作用"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这些理论的相关模型和解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指出黄铜矿生物浸出机制尚未定论,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生物浸出机制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直接接触作用 间接接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烧变岩地球化学与变质矿物相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帆 热西提·亚力坤 +5 位作者 薛小渊 宋世骏 胡俭 张泽宇 姬中奎 黄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44,共16页
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延安组2^(2),3^(1)段烧变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迁移规律以及变质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烧变岩为低碱性硅铝质变质岩,横向上钙碱性分布不均一,少部分烧变样品烧失量大且CaO含量高,Fe元素迁移聚集... 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延安组2^(2),3^(1)段烧变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迁移规律以及变质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烧变岩为低碱性硅铝质变质岩,横向上钙碱性分布不均一,少部分烧变样品烧失量大且CaO含量高,Fe元素迁移聚集。Zr相容性比Hf更好,Ba元素富集可能与后期水文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分配趋势线为略微轻稀土富集型,烧变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分配影响相对有限。烧变岩原生矿物多具有烧蚀特征,镜下发育烧蚀边、气孔构造等,新生矿物呈集合体充填矿物间或矿物裂缝中。矿物相组合与热接触变质作用中发生高热变质的透长岩相相近,但变质压力更低,温度更高。烧变岩层由下而上可分为薄层板状烧烤岩、烧熔岩、厚层板状烧烤岩、厚层层状烧烤岩的岩石组合,鳞石英+方石英相较莫来石+堇青石+赤铁矿能更好表征岩石烧变程度的强弱,同层烧烤岩下部烧变程度高于上部,烧熔岩上部板状烧烤岩烧变程度高于下部板状烧烤岩。研究区烧变岩具有“隐伏”的特点,且存在同沉积期烧变作用,除暴露在河谷阶地的烧变岩层外,部分烧变岩层埋于更新世地层和残余延安组地层之下。早期形成的烧变岩层后期被破坏,多期烧变地层相互叠置形成现今火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张家峁井田 地球化学 变质矿物相 接触变质作用 透长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管道在刚性扣入式止屈器中的屈曲传播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维林 余建星 张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53-1358,共6页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海底管道在扣入式止屈器中的屈曲传播问题,建立了二维管道环模型,并运用非线性离散弹簧模型来模拟管道内壁以及管道外壁与止屈器内壁之间的接触作用。理论模型中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几何大变形和弹塑性本构关系,利用虚...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海底管道在扣入式止屈器中的屈曲传播问题,建立了二维管道环模型,并运用非线性离散弹簧模型来模拟管道内壁以及管道外壁与止屈器内壁之间的接触作用。理论模型中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几何大变形和弹塑性本构关系,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平衡方程,计算研究了海底管道在刚性扣入式止屈器中屈曲传播时的外压-截面积变化规律,然后基于Maxwell能量平衡法确定了扣入式止屈器的穿越压力下限。通过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全比例管道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对比,证明了该理论方法的正确性,本理论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三维管道模型的屈曲传播和止屈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屈曲传播 接触作用 扣入式止屈器 穿越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組合接觸电路的邏輯研究
17
作者 严忠铎 《电信科学》 1956年第5期43-49,共7页
本文叙述二进位计数法和集合理论在分析接触电路问题上的应用。这里应用逻辑相减的概念来讨论接触电路,减法逻辑的运用和逻辑学者讨论的加法与乘法逻辑不同,但是就在电路或电子电路中的应用来说,这一种讨论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接受器 计数法 开断 代数表示 集合理论 关系表示 十进 变换关系 集合概念 接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节点地震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姜龙 杨仕升 谢开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2-868,共7页
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典型节点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峰值加速度、不同地震波相同峰值加速度,以及是否考虑土-结构接触面的接触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①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随地震波峰值的增大管廊... 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典型节点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峰值加速度、不同地震波相同峰值加速度,以及是否考虑土-结构接触面的接触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①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随地震波峰值的增大管廊节点的侧向位移、峰值加速度、峰值应力随之增大;②在不同地震波相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对节点地震响应有显著影响;③是否考虑土-结构接触面的接触作用对管廊节点地震响应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接触作用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晓勇 刘德良 +3 位作者 王佰长 李振生 谈迎 杨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在总结不同成因条件下CO2成藏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气藏分布以及受控的地质—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不同类型火山岩CO2气体脱气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岩性的CO2脱气参数;对韧性和脆性剪切作用的动力变质系统条件下构造变形... 在总结不同成因条件下CO2成藏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气藏分布以及受控的地质—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不同类型火山岩CO2气体脱气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岩性的CO2脱气参数;对韧性和脆性剪切作用的动力变质系统条件下构造变形岩石CO2气体释放量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碳酸盐岩石CO2气体释放量进行了地球化学模拟计算。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火山脱气、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条件下CO2的形成机制以及气体释放量的计算模型。指出了我国无机成因CO2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成因 火山脱气 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二氧化碳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巴罗式变质带的最新研究及其对研究秦岭杂岩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留东 李崇 +1 位作者 王彦斌 李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3-924,共12页
本文对苏格兰高地Grampian造山运动中产生的经典巴罗变质带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其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发生机制认识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巴罗变质作用仅发生在整个造山运动过程中的部分时段,纪录了短暂的加热过程,时空上与区... 本文对苏格兰高地Grampian造山运动中产生的经典巴罗变质带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其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发生机制认识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巴罗变质作用仅发生在整个造山运动过程中的部分时段,纪录了短暂的加热过程,时空上与区域内大规模的双峰式岩浆活动有关。经典的巴罗变质系列并非形成于地壳增厚及其热弛豫,而是代表了中地壳内大规模的接触变质作用。参考经典地区的变质特征,对发育巴罗式变质作用的秦岭杂岩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指出其中与夕线石有关的变质P-T-t轨迹可能是等压冷却过程,而不是等温降压的顺时针演化模式。秦岭杂岩的变质作用时间仍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结合其它相关地质特征的分析和对比,得出如下推论:巴罗式变质带发育地区的变质作用、混合岩与花岗岩均属于同一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花岗质岩体不是变质作用的原因;基性岩浆可能提供了巴罗式变质作用发生所需要的热能,但不是必要条件;巴罗式变质作用可以发生在正常地壳厚度情况下,不是碰撞构造的标志;伴随热异常的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变质带的梯度分布(巴罗式变质带)和一些花岗岩,形成类似于底辟的冲起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罗变质带 秦岭杂岩 双峰式岩浆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变质P-T-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