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收函数与瑞利波相速度联合反演腾冲—保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
1
作者 张天继 秦敏 +3 位作者 党文杰 金明培 李凤英 杨黎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4-1381,共18页
腾冲—保山地区集地震、火山和地热活动于一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地区,但关于腾冲火山的岩浆分布情况和岩浆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文中利用腾冲—保山地区分布的76个地震观测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与瑞利波相速度的两步联合... 腾冲—保山地区集地震、火山和地热活动于一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地区,但关于腾冲火山的岩浆分布情况和岩浆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文中利用腾冲—保山地区分布的76个地震观测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与瑞利波相速度的两步联合反演方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获取了腾冲—保山地区地壳上地幔15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腾冲火山区的壳内岩浆分布情况和腾冲火山的起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与前人结果相比,文中S波速度结构的整体特征大致相同,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沿腾冲火山区从北向南,地壳中存在LV1、LV2、LV33个岩浆囊,深度范围分别为10~30km、10~30km及10~26km;LV1和LV2主要沿着腾冲断裂分布,以怒江断裂为东边界,LV3位于怒江断裂与龙陵-瑞丽断裂之间,这些断层控制着火山区的岩浆活动。1976年龙陵M_(S)7.3和M_(S)7.4地震的震源区下方存在低速层,震源区断层裂隙发育,岩浆、流体等可能参与了地震成核过程。腾冲—保山地区的上地幔60~120km深度内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并且在腾冲下方向上延伸与地壳中的低速区相连。上地幔中的大型低速层可能为地壳中岩浆存储层提供岩浆物质,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拉张与减薄,导致腾冲火山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接收函数 频散 两步联合反演 S速度结构 岩浆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互相关目标函数和贝叶斯理论的纵波和转换波联合AVO反演方法
2
作者 董子龙 刘洋 +2 位作者 孙宇航 田文彬 邸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1-774,共14页
纵波、转换波联合AVO反演目标函数通常基于L2范数构建,效果受地震资料信噪比影响较大。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纵波、转换波联合AVO反演方法。该方法基于贝叶斯理论,联合纵波、转换波地震数据,利用归一化零延迟互相关算法构建目标函数进行... 纵波、转换波联合AVO反演目标函数通常基于L2范数构建,效果受地震资料信噪比影响较大。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纵波、转换波联合AVO反演方法。该方法基于贝叶斯理论,联合纵波、转换波地震数据,利用归一化零延迟互相关算法构建目标函数进行反演。纵波和转换波地震数据的联合可以增强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地震数据的归一化策略和互相关目标函数可以增强反演算法的抗噪能力。因此,文中方法可以从较低信噪比地震数据中反演得到精度较高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参数。信噪比分别为7、1 dB的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均表明,文中方法能够实现较低信噪比地震数据的高精度反演。与基于L2范数目标函数的联合反演对比表明,文中方法误差更小、抗噪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转换 联合反演 AVO 反演 归一化零延迟互相关目标函数 贝叶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4
3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广西北流M_(S)5.2级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范盼 沈旭章 黄强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_(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120个短周期流动台站和4个固定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面波频散曲线,采用线性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①研究区S波速度具有明显横向不均匀性,上下地壳速度在断裂附近存在明显差异性,新丰断裂南侧及东侧上地壳整体S波速度较高;②石窝断裂附近存在一条NW向连续性较好的低速带,震中区位置10 km深处存在明显局部高速异常,并随着深度减小异常逐渐增加,在浅处其与焦林断裂和新丰断裂附近的高速异常汇聚成一条NNE向连续异常带;③结合研究区地质调查结果和余震分布,震中区的局部高速异常可能是NW向石窝断裂南西盘发生右行走滑,并受到新丰断裂高速体的限制和互相作用发生了应力积累,从而引发此次中强地震;④地壳厚度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NE向明显地壳增厚(26~30 km),结合华南地区应力场分析,地壳增厚可能与中下地壳局部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流地震 密集台阵 接收函数 频散 联合反演 三维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联合反演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文学 刘贵忠 +4 位作者 周刚 李欣 张慧民 徐恒垒 王红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31,158,共12页
根据天山及其邻近区域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和欧亚大陆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图像,联合反演了这些台站下的地壳上地幔一维S波速度结构.在这些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各向同性变差克里金空间插值技术得到了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三... 根据天山及其邻近区域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和欧亚大陆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图像,联合反演了这些台站下的地壳上地幔一维S波速度结构.在这些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各向同性变差克里金空间插值技术得到了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模型.通过在垂向不同深度上的切片和横向上剖面投影的方式,显示和分析了天山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的剪切波速度特性与构造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山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垂向上分为上、中、下3层,每层的界面大致位于20,40和50km,并且这些界面的起伏随不同块体的构造差异而变化.天山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隆起区的上地壳表现为高速特征,而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和山前坳陷区的上地壳则表现为低速特征.东、西天山之间下地壳存在的近南北向低速带以及上地幔高速盖层在深度上的差异均说明东、西天山在构造活动和形变上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对它们产生的不同影响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区 接收函数 频散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3
6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23-3236,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变薄;(2)沉积层厚度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3)在研究区中下地壳内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有两条主要的壳内低速体,其中一条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南延伸,穿过丽江断裂到达滇中次级块体下方,另一条低速体沿小江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两条低速体在中地壳范围被四川盆地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的高速异常所隔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频散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南北地震带北段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23
7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1224,共14页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总体逐渐变薄,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同属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北祁连块体明显减薄;鄂尔多斯盆地及河套盆地分布有非常厚的沉积层,阿拉善块体部分区域也有一定沉积层分布,沉积层与研究区内盆地位置较为一致;松潘—甘孜块体、北祁连造山带等青藏高原东北缘总体表现为S波低速异常;在中下地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低速体比北祁连造山带下方的低速体S波速度值更小、分布深度更浅,更有可能对应于部分熔融的地壳;鄂尔多斯盆地在中下地壳以及上地幔内有着较大范围的高速异常一直延伸到120km以下,而河套盆地地幔只在80km以上部分有着高速异常的分布,此深度可能代表了河套盆地的岩石圈厚度,来自深部地幔的热物质上涌造成了该区域的岩石圈减薄;阿拉善块体在地壳和上地幔都表现出高低速共存的分布特征,暗示阿拉善块体西部岩石圈可能受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挤压作用发生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频散 接收函数 南北地震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贝叶斯联合反演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峻 刘启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8,共10页
S波接收函数对于研究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技术研究了S波接收函数的动力学特征.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结果表明:(1)适用于S... S波接收函数对于研究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技术研究了S波接收函数的动力学特征.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结果表明:(1)适用于S波接收函数反演的震中距范围约为55°~80°,S波接收函数反演要求所用远震事件的震级大于5级;(2)与陡变的岩石圈底部界面(LAB)相比,梯度带类型LAB上生成的SLP转换波相对较弱,台站下方的沉积盖层有助于相对增强SLP震相;(3)由于S波接收函数径向分量不符合δ脉冲,不依赖于等效震源假定的三分量接收函数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更适合S波接收函数的估计;(4)数值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初始模型速度参数偏离真实模型20%的情况下,本文的方法能够预测300km深度范围内的P波和S波速度结构;(5)观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由于P波接收函数低频分量相对不足,本文的联合反演方法对于大于100km深度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约束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和S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贝叶斯理论 岩石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王兴臣 姜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85-1906,共22页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 本文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35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2011年至2014年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和面波数据来更好地约束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我们采用分步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瑞雷面波相速度和ZH振幅比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1)在中下地壳主要存在两个低速体,一个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西南方向延伸穿过红河断裂进入滇缅泰块体;另一个沿着小江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且这两个低速体与主要断裂有很好的关联性.(2)两个中地壳通道流是由于滇中次级块体中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速异常体对来自青藏高原中部东南方向的中下地壳弱物质流的阻挡而形成,并且我们推测东南侧的地壳流很可能是西北侧的主地壳流沿着安宁河断裂流入.绝大多数地震分布于低速通道流的边界区域,说明低速通道流的存在有助于断裂发生剪切运动而诱发地震.(3)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除了中下地壳流模型,沿着主要走滑断裂的刚性块体的挤压滑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形变和动力学演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10 km到Moho面总体呈现高速异常,推测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时期火山作用和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地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频散 ZH振幅比 地壳结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天扬 丁志峰 +1 位作者 徐小明 王兴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74-4094,共21页
本文对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近地区架设的571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联合反演P波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地壳S波速度(VS)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松潘—甘孜... 本文对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近地区架设的571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联合反演P波接收函数、背景噪声频散和Rayleigh波ZH振幅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三维地壳S波速度(VS)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松潘—甘孜块体和西秦岭造山带以及北祁连造山带下方15~40 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很显著的S波低速异常体.其中,松潘—甘孜块体和西秦岭造山带下方的低速异常体很可能与部分熔融有关,且造成部分熔融的原因除了剪切加热外,还有可能是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地壳内部的放射生热.而北祁连造山带的低速异常体则可能由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所造成.阿拉善块体内部分布有很多不太显著的低速异常体,这可能与阿拉善块体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有关.在银川—河套地堑下方20~35 km的深度范围内同样观测到了相对不太显著的低速异常体,这更可能与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背景噪声频散 ZH振幅比 低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台站的接收函数和重力联合反演确定莫霍面起伏和地壳平均波速比 被引量:3
11
作者 郝奥伟 张海江 +1 位作者 韩守诚 高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组分的两个重要参数,可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重要约束。接收函数被广泛地用于确定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例如H-κ方法或H-κ-c方法,但是该方法只能确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速度比,当地震台站分布稀疏时,很... 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组分的两个重要参数,可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重要约束。接收函数被广泛地用于确定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例如H-κ方法或H-κ-c方法,但是该方法只能确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速度比,当地震台站分布稀疏时,很难约束台站间的横向不均匀性。另一方面,重力数据也可用于莫霍面的起伏变化研究,它在横向上覆盖很好,有较高的分辨率,但在纵向上分辨率相对较低。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联合反演算法求解莫霍面深度和地壳波速比参数。联合反演算法综合考虑了接收函数在纵向上的较高分辨率和重力数据在横向上的较高分辨率,同时拟合区域内所有台站上的接收函数和区域重力数据。模型测试表明联合反演算法较单一的接收函数反演更精确,特别是对于地壳厚度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重力 莫霍面 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Q-T坐标下的P波与S波接收函数联合反演
12
作者 黄思涵 董树文 +4 位作者 贺日政 韩宝福 周琦 吴蔚 牛潇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9-729,共11页
接收函数分析是一种研究壳幔结构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沉积层引起的多次波会影响壳幔结构特征的可靠研究。与常规Z-R-T坐标下提取接收函数不同,本文尝试在L-Q-T坐标下提取P波与S波接收函数,并将二者进行联合反演。通过正演模拟讨论了... 接收函数分析是一种研究壳幔结构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沉积层引起的多次波会影响壳幔结构特征的可靠研究。与常规Z-R-T坐标下提取接收函数不同,本文尝试在L-Q-T坐标下提取P波与S波接收函数,并将二者进行联合反演。通过正演模拟讨论了沉积层厚度对接收函数的影响和实例分析位于具有巨厚沉积的渭河盆地和河套盆地的两个台站,验证了L-Q-T坐标下提取的P波接收函数能有效显示浅部地壳信息(如沉积层转换波信号),而P波与S波接收函数联合反演能够有效压制沉积层引起的多次波信号。显示了联合反演方法更具优势,除能获得界面深度信息,还能获取速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Q-T坐标 接收函数提取 联合反演 沉积层多次 壳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 被引量:19
13
作者 吴庆举 田小波 +2 位作者 张乃铃 李桂银 曾融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1-607,共7页
提出了一种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的新方法 .通过对接收函数作离散小波变换 ,将接收函数展开到不同分辨尺度 ,从一给定的初始模型出发 ,分别在不同分辨尺度上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 ,对展开后的接收函数进行反演 .并将低阶接收函数的... 提出了一种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的新方法 .通过对接收函数作离散小波变换 ,将接收函数展开到不同分辨尺度 ,从一给定的初始模型出发 ,分别在不同分辨尺度上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 ,对展开后的接收函数进行反演 .并将低阶接收函数的反演结果作为高阶接收函数的初始模型 ,在大尺度空间找到包含全局极小值的一个邻域 ,并逐步缩小该邻域 .渐进地获取介质结构的跳变信息 ,从而保证反演结果稳定地收敛到全局极小点 ,降低接收函数波形反演对初始模型的依赖 ,尽可能克服波形反演的非唯一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 反演 接收函数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和大地电磁数据联合反演南迦巴瓦构造结中部地区壳幔结构 被引量:20
14
作者 彭淼 谭捍东 +3 位作者 姜枚 王伟 李庆庆 张立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81-2291,共11页
利用2010年布设在西藏南迦巴瓦构造结的郎嘎、崩嘎、直白和拉格四个宽频地震台所观测到的近5个月的地震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处理得到接收函数,通过筛选多条相近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高质量接收函数求取其叠加平均.对大地电磁数... 利用2010年布设在西藏南迦巴瓦构造结的郎嘎、崩嘎、直白和拉格四个宽频地震台所观测到的近5个月的地震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处理得到接收函数,通过筛选多条相近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高质量接收函数求取其叠加平均.对大地电磁数据做Rhoplus分析处理得到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利用单台接收函数和相同位置的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和相位联合反演地下一维壳幔结构.联合反演采用遗传算法,并通过权衡图分析大地电磁和地震数据的兼容性.理论值和实测值的对比显示两种数据能同时得到较好拟合.联合反演结果表明:(1)中上地壳为9km至14km厚的高阻高速层覆盖于低阻低速层之上的结构,中地壳低阻低速层可能与深部流体和局部熔融共同作用有关.(2)下地壳存在最厚达20km的高导的壳幔过渡层,波速在4km/s左右;上地幔约130km至150km以下存在软流圈.(3)上地壳的高阻高速层解释为多雄拉组混合岩化角闪岩相变质岩,而直白台所显示的低阻低速层与高压麻粒岩的少量部分熔融有关,可能源于壳幔过渡带镁铁质岩石的相变或更深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大地电磁测深 南迦巴瓦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联合反演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启元 李昱 +5 位作者 陈九辉 vanderHilstR.D.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李顺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03-2612,共10页
基于Bayes反演理论(Tarantola,1987,2005),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基础上(刘启元等,1996),本文讨论了接收函数与地震环境噪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的联合反演.本文采用修正后的快速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方法(Pei et al.,2008,2009... 基于Bayes反演理论(Tarantola,1987,2005),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基础上(刘启元等,1996),本文讨论了接收函数与地震环境噪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的联合反演.本文采用修正后的快速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方法(Pei et al.,2008,2009)计算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并引入地壳泊松比的全局性搜索.数值检验表明:(1)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联合反演能够有效地解决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依赖的问题,即使对地壳速度结构仅有非常粗略的初始估计(例如,垂向均匀模型),本文方法仍能给出模型参数的可靠估计;(2)由于环境噪声与接收函数在频带上的适配性明显优于地震面波,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能更好地约束台站下方近地表的速度结构;对于周期范围为2~40s的环境噪声相速度频散,利用本文方法能够可靠推测台站下方0~8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其浅表速度结构的分辨率可达到1km(3)本文方法能够可靠地估计地壳泊松比,泊松比的全局性搜索有助于合理解释接收函数和环境噪声的面波频散数据.利用本文方法对川西台阵KWC05台站观测的接收函数与环境噪声的联合反演表明,该台站下方地壳厚度为44km,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高速结构,24~42km范围的中下地壳具有低速结构.该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为0.262,壳内低速带的泊松比为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理论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地震环境噪声 川西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峻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72-2482,共11页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根据得到的各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并综合刘启元等(1997)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的延怀盆地15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模型,给出了39°N-41°N ,114°E-7.19. 5°E区域内沿不同走向、不同深度S波速度分布.由于综合了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本文给出了较前人同类研究空间分辨率更好的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特别是怀来以东的速度结构十分复杂.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研究区地壳具有高速和低速异常块体的交错结构.研究区中上地壳速度结构主要被与张渤地震带大体重合的NW向高速条带和穿越唐山大震区的NE向高速条带所控制,而其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主要为延怀一三河一唐山地区上地幔隆起所控制.(2)研究区内存在若干壳内S波低速体,它们主要分布在唐山,三河及延怀盆地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壳内低速体伴随着壳幔界面的隆起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3)地表断层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断层对不同块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宝坻断裂,香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均为超壳断裂.(4)首都圈内大地震的分布与壳内低速体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成因,仅考虑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人造成的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接收函数反演 流动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慢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研究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茶文剑 张天继 叶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7,共18页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的S波速度在横向和垂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近地表处有2~4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的S波速度呈高、低速相间分布;在20~35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层,主要间断分布于小江断裂以西的川滇菱形块体和红河断裂以南的印支块体内部,另外在师宗-弥勒断裂附近也有局部分布。2)小江断裂带中、北段壳内低速层较为发育,以中段最为突出,最厚约达28km;南段在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区。3)研究区的泊松比普遍较低(平均为0.24),呈不均匀分布,且横向变化剧烈,小江断裂带的泊松比总体呈北段较高、南段次之、中段低的分段特征;研究区壳内低速分布与泊松比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大部分低速层似乎缺少发生部分熔融的条件,其地球物理结果的差异和不一致说明壳内低速层的变形演化机制及物理特性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P接收函数 两步反演 S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重力改正的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及福建地区的应用
18
作者 唐晗晗 郭良辉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68-2682,共15页
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是获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重力数据的引入可改善传统接收函数H-κ叠加法在壳内多次波信号不清晰时估计不准的问题.在大地热流较高的地区,热重力扰动成为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可忽略的... 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是获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参数的一种有效手段,重力数据的引入可改善传统接收函数H-κ叠加法在壳内多次波信号不清晰时估计不准的问题.在大地热流较高的地区,热重力扰动成为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常规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并不适用.本文给出基于热重力改正的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技术,通过热重力改正削弱热异常对重力数据的影响,同时采用接收函数Ps震相与重力数据的联合约束算法,避免多次波不清晰而引入误差的问题,实现高热流背景地区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有效估计.模型测试验证了本文技术的有效性和稳健性,给出了启动热重力改正的阈值(-10 mGal).典型高热流背景的福建地区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向沿海地区减薄(约28 km),闽西和闽东南地区泊松比偏高(>0.26),暗示其下方存在地壳减薄的同时伴随着幔源物质的底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力 接收函数与重力联合估计 福建地区 地壳厚度 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V分量接收函数反演地壳横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8
19
作者 邹最红 陈晓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23,共9页
详细讨论了远震体波SV分量接收函数的特点及其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中的优势.与径向接收函数类似,SV分量接收函数可通过对远震体波的SV分量直接反褶积P分量获得.研究分析表明:与径向接收函数相比,SV分量接收函数的振幅随震中距的变化... 详细讨论了远震体波SV分量接收函数的特点及其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中的优势.与径向接收函数类似,SV分量接收函数可通过对远震体波的SV分量直接反褶积P分量获得.研究分析表明:与径向接收函数相比,SV分量接收函数的振幅随震中距的变化更加稳定,波形简单且突出了对结构最敏感的PS转换波信息.理论数值实验显示:在反演地壳S波速度结构时,SV分量接收函数比径向接收函数具有更好的收敛性.作为实例,利用SV分量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反演了海拉尔台下的S波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分量接收函数 反演 地壳 速度 S速度结构 振幅 震中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与接收函数结构约束联合反演 被引量:3
20
作者 甘露 吴庆举 +2 位作者 黄清华 张慧茜 唐荣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60-4470,共11页
本文基于拟牛顿法对大地电磁与接收函数进行联合反演,提出了新的联合约束算子,实现了电阻率模型和速度模型之间的相似度约束.该方法给予两种模型足够的变化自由度,同时又约束两种模型向耦合方向演化.根据联合约束算子在反演迭代中的变... 本文基于拟牛顿法对大地电磁与接收函数进行联合反演,提出了新的联合约束算子,实现了电阻率模型和速度模型之间的相似度约束.该方法给予两种模型足够的变化自由度,同时又约束两种模型向耦合方向演化.根据联合约束算子在反演迭代中的变化趋势,以及两种模型的空间梯度分布,可以判断电阻率模型和速度模型是否耦合.合成数据和野外实测结果表明,联合反演相对于单独反演可以提高电阻率和速度模型之间耦合程度,同时也能保持较好的数据拟合.联合反演提高了大地电磁的纵向分辨率,一定程度降低了大地电磁的非唯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大地电磁 结构约束 拟牛顿法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