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Hi-Climb测线下速度结构辨识拉萨地体内的构造单元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演化的指示
1
作者
牛潇
贺日政
+2 位作者
李娱兰
李宗旭
唐晗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0-1984,共15页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俯冲及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此过程中,高原内部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尤为复杂,其中高原内部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并不明确。收集了Hi-Climb计划北部台站的数据,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获取剖面...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俯冲及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此过程中,高原内部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尤为复杂,其中高原内部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并不明确。收集了Hi-Climb计划北部台站的数据,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获取剖面的速度结构特征,与已有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结合,显示测线下地壳内部低速层被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所分隔,且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不仅是中拉萨地体与北拉萨地体间的深大断裂带,还是地幔顶部的重要转换边界带。上地壳低速层分布主要与地表区域构造及沉积层分布有关,中下地壳低速层分布不仅受地体边界的约束,且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分析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
低速层
拉萨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中部INDEPTH-Ⅲ剖面低速层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牛潇
郑洪伟
+3 位作者
贺日政
李娱兰
严江勇
李宗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4,共11页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碰撞及俯冲导致的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使得青藏高原内部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更为复杂,其中之一高原内部的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尚不明确。藏北高原中部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宽频带地震观测程度较高,为调查班...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碰撞及俯冲导致的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使得青藏高原内部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更为复杂,其中之一高原内部的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尚不明确。藏北高原中部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宽频带地震观测程度较高,为调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低速层分布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本文选取了INDEPTH-Ⅲ项目布置在班公怒江缝合带两侧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开展接收函数分析,通过时频域相位滤波提高信噪比,并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台站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地壳中低速层广泛分布,且横向不连续,埋深在20~40 km之间,部分地区在0~15 km的上地壳也出现低速层。上地壳内的低速层分布特征主要与地表区域构造及沉积层分布相关;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分布不仅受到了地体边界的约束,且可能与后期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接收函数分析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Hi-Climb测线下速度结构辨识拉萨地体内的构造单元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演化的指示
1
作者
牛潇
贺日政
李娱兰
李宗旭
唐晗晗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0-1984,共15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藏北班怒带深部地质调查》(编号:DD20230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被动源地震学联合探测永珠-那木错蛇绿岩带的壳幔痕迹》(批准号:42074112)
+1 种基金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拉萨站项目《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西部发震机制及深部构造研究》(编号:NORSLS23-07)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青藏高原下的地幔结构差异演化机制及其对资源与能源的影响》(编号:JKYZD202302)、《鑫龙金多金属矿深部成矿结构分析研究》(编号:JKYQN20240)。
文摘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俯冲及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此过程中,高原内部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尤为复杂,其中高原内部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并不明确。收集了Hi-Climb计划北部台站的数据,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获取剖面的速度结构特征,与已有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结合,显示测线下地壳内部低速层被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所分隔,且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不仅是中拉萨地体与北拉萨地体间的深大断裂带,还是地幔顶部的重要转换边界带。上地壳低速层分布主要与地表区域构造及沉积层分布有关,中下地壳低速层分布不仅受地体边界的约束,且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关。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分析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
低速层
拉萨地体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Shiquanhe-Namco Melange suture zone
low velocity zone
Lhasa terrane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中部INDEPTH-Ⅲ剖面低速层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牛潇
郑洪伟
贺日政
李娱兰
严江勇
李宗旭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61134094,41574086,4127409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0600301,2018YFC060410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DD20190015)联合资助。
文摘
印度大陆板块北向碰撞及俯冲导致的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使得青藏高原内部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更为复杂,其中之一高原内部的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尚不明确。藏北高原中部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宽频带地震观测程度较高,为调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低速层分布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本文选取了INDEPTH-Ⅲ项目布置在班公怒江缝合带两侧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开展接收函数分析,通过时频域相位滤波提高信噪比,并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台站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地壳中低速层广泛分布,且横向不连续,埋深在20~40 km之间,部分地区在0~15 km的上地壳也出现低速层。上地壳内的低速层分布特征主要与地表区域构造及沉积层分布相关;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分布不仅受到了地体边界的约束,且可能与后期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相关。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接收函数分析
低速层
Keywords
Tibetan Plateau
Bangong Co–Nujiang Suture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low velocity zone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Hi-Climb测线下速度结构辨识拉萨地体内的构造单元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演化的指示
牛潇
贺日政
李娱兰
李宗旭
唐晗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中部INDEPTH-Ⅲ剖面低速层研究
牛潇
郑洪伟
贺日政
李娱兰
严江勇
李宗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