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兴:现代心理美学的古典表达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何旺生
-
机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6期71-77,共7页
-
-
关键词
“兴”
心理美学
物理世界
王夫之
审美接受
心理世界
中国诗学
“玩味”
接受角度
《诗》
-
分类号
B84-05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论蒋光慈模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李正红
-
机构
滁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78,89,共4页
-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2007sk250)
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2007jqw109)
-
文摘
现代文学中"革命+恋爱"模式(即蒋光慈模式)并没有因为评论界的诟病而销声匿迹,相反在不同的革命语境中,革命与恋爱被不断重复和修改,这种对革命和情爱不同比例的处理隐喻了政治意识形态下焦虑心理寻求释放的渴盼。在20世纪文学创作中,蒋光慈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关键词
蒋光慈模式
文学创作
接受角度
-
Keywords
Jiang Guangci's pattern
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
reception perspective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曲论对中国诗学的贡献
- 3
-
-
作者
陈良运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96,共11页
-
文摘
兴起于金、元的散曲 ,是中国诗史上一种新的抒情诗歌文体 ,进入叙事文体的戏曲后作为唱词 ,其本质也是诗 ,因此 ,自元发脉的曲论 ,其本体具有诗学性质。本文认为曲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晚期发展作出了三大贡献 :一、提出“热腔骂世”、“气高情烈”的“豪辣”之情说与“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的“至情”说 ,彻底突破了传统诗学“发乎情 ,止乎礼义”和“温柔敦厚”的情感论。二、对自《文心雕龙》首出 ,后来诗词论家言及文体与风格而沿用的“本色”说 ,曲论家据散曲、戏曲作品既成的美感特征 ,发挥而为语言与情感的“本色”论 ,其中“本色语”的强调对于诗在现代的发展极富启示意义。三、与“本色”密切相关又有“雅俗之辨” ,将历代从接受角度提出的“雅俗共赏” ,转向从创作角度提出“俗而不俗”、“借俗写雅”等说 ,以元散曲、杂剧唱词 ,验证了“直、俚、显”向作品整体语境之“文”的转化 ,从而确认了“俗”的美感形态和不可忽略的审美价值。
-
关键词
曲论
本色
散曲
中国诗学
传统诗学
创作角度
接受角度
强调
语境
忽略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