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传播理论建构试探:从“传播的传递观”到“传播的接受观” 被引量:19
1
作者 姚锦云 邵培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0-128,共9页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接受观"(a recept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理论。其首要问题是,传播不等于"传",而是"传-受之链","受"与"传"都是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相对于现代西方传播学"传"的传统,中国人更侧重于"受"的传播观念。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是对中国古代传播现实的表征。例如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观""味""知"的传播观,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等儒释道思想家也倾向于接受中的主体性,可以称之为"接受主体性"(receiving subjectivity)。另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能为新的传播现实提供表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例如很多传播事件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后果,或许原因多出在"受"的方面,而非仅仅是"传"的方面。"传播的接受观"不仅意味着视角的转换,更意味着立场的转移,使得华夏传播研究转向作为个体的、具体的、能动的受者,而非作为群体的、抽象的、被动的受众。这样的视角有助于呈现一个鲜活的中国古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当下传播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 本土化 理论 概念 方法论 传递 接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知言养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本接受思想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甲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101,共5页
在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知言"与"养气"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它们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本接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关键词 孟子 知言 养气 接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诠释与本土契合性:儒学在近世日本的可普遍化路向与逻辑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士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51,168,共17页
近世日本儒学者借由《论语》诠释,探寻本土契合性因素与在地化阐释路向,致思于儒学可普遍化价值的发现、阐发与化用。其主要向度有三:其一,在朱子学的辐射中,展开《论语》的多元再阐释,汲取儒学思想智慧;其二,在反思朱熹《论语集注》与... 近世日本儒学者借由《论语》诠释,探寻本土契合性因素与在地化阐释路向,致思于儒学可普遍化价值的发现、阐发与化用。其主要向度有三:其一,在朱子学的辐射中,展开《论语》的多元再阐释,汲取儒学思想智慧;其二,在反思朱熹《论语集注》与回归元典的张力中,聚焦于人本伦理意蕴,推进《论语》的在地化即日本化学理阐释;其三,通过有意误读或变异性阐释,推演和阐发孔子之道在日本传播与接受的必然性,寻求政治儒学与本土文化语境之间的逻辑接榫点。其内在逻辑是,在日本学术文化框架之内,重新探究《论语》在地化诠释路向,以发掘并阐发其主旨要义的可普遍化价值,将儒学内在化于本土学术范畴。就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文明互鉴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确证儒学的超时空普遍性价值,亦可资于探寻儒学之于日本的可普遍化路向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儒学 《论语集注》 人本伦理 政治儒学 文化接受优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是一切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读陈景春的《文艺编辑学》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威 王琦 刘飚 《出版科学》 2003年第4期20-21,13,共3页
人们系统地将编辑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最初表现在图书编辑学研究的活动中.陈景春先生在编辑学研究重"通用编辑学"、多"构筑学科框架"时,主张开展部门编辑学研究.
关键词 陈景春 《文艺编辑学》 编辑工作 编辑学研究 “读者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