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否定性:接受主客体活动的互为转化机制
1
作者 亦光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109-113,共5页
艺术否定性:接受主客体活动的互为转化机制亦光艺术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一种折射,或者说是参照,是人类自由精神结构的象征。艺术的内在机制多方面地展示了人的自由创造精神,艺术从人的精神结构中改变人的生存状态,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 艺术否定性:接受主客体活动的互为转化机制亦光艺术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一种折射,或者说是参照,是人类自由精神结构的象征。艺术的内在机制多方面地展示了人的自由创造精神,艺术从人的精神结构中改变人的生存状态,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对对象世界(自然、社会以及人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性结构 接受主体 接受 艺术接受 召唤结构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主客体 接受活动 艺术家 自由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应用机理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嘉 张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共4页
接受图式是接受主体大脑内先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统一体,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的需要意识、观念体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运行机制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教育信息... 接受图式是接受主体大脑内先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统一体,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的需要意识、观念体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运行机制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教育信息进行倾向性获取、主体性解读及规范性整合,从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研究接受图式的内在构成要素及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活动 接受效果 接受主体 接受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探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敏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6-98,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 ,环境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接受环境不仅表现为广泛性、层次性、动态性、特定性等特征 ,而且具有动力作用、导向功能与层次作用。不同的接受环境———宏观接受环境、中观接受环境、微观接受环境和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 ,环境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接受环境不仅表现为广泛性、层次性、动态性、特定性等特征 ,而且具有动力作用、导向功能与层次作用。不同的接受环境———宏观接受环境、中观接受环境、微观接受环境和信息环境对接受环境的影响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 接受环境 特点 功能 宏观、中观、微观接受环境 信息环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理论”的接受结构
4
作者 郑珠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3-46,共4页
运用结构理论对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政治理论”接受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环境五个要素构成了“政治理论”接受活动的结构 ,而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环境四个要素是结构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分析研究 ... 运用结构理论对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政治理论”接受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环境五个要素构成了“政治理论”接受活动的结构 ,而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环境四个要素是结构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分析研究 ,认为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理论 接受活动 接受结构 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高校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宁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4期4-15,共12页
本文从角色效应、语言(符号)体验以及心理仪式三个方面论述了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作者认为,如果接受主体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势能或心理定势发生偏差,则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发生冲突,从而使接受主体开始蜕变、解体和重建,语言(符号)作为文... 本文从角色效应、语言(符号)体验以及心理仪式三个方面论述了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作者认为,如果接受主体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势能或心理定势发生偏差,则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发生冲突,从而使接受主体开始蜕变、解体和重建,语言(符号)作为文化的产物不应该只理解它的原文意义,而应该看到接受主体的理解及其创造性,因而,接受主体应该穿透符号的外层而深入到人的文化本性中去体验情感和理想;集体心理仪式使接受主体升华出一种涤尽尘俗、超脱凡庸的感召氛围,使接受主体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体验、同构和重建,从而在深层发生内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主体 艺术接受 文化机制 艺术语言 艺术作品 体验 角色效应 仪式 符号 接受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音:刘勰的审美接受主体心理建构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天道 李钟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63-69,共7页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杰出的文艺作品如像“服媚弥芬”的兰花,能使人从审美接受中获得“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审美接受是“入情”、“见异”、“自得”,是激发情感、印证情感、协调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接受 接受主体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趣味 接受活动 知音 创作主体 审美感受 审美创作 心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题是重要的认识活动
7
作者 吴刚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8-71,共4页
解题是重要的认识活动吴刚1“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近代认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在他的认识论中未加涉及。作为现代认识论思想家,他感兴趣的是理解和解题问题。邓小平的认识论思想之所以会对当今人们的认识... 解题是重要的认识活动吴刚1“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近代认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在他的认识论中未加涉及。作为现代认识论思想家,他感兴趣的是理解和解题问题。邓小平的认识论思想之所以会对当今人们的认识活动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正在于他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认识论 认识活动 接受 解题活动 实事求 解放思想 性实践 接受活动 理性认识 现代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与读者接受
8
作者 袁向东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3期107-110,共4页
关键词 期待视野 审美心理结构 文学作品 误读 审美心理定势 文学接受 审美接受 接受 接受活动 《包法利夫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85-85,共1页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接受活动 文学作品 影响美学 接受与影响 文学研究方法 文学创作过程 个人气质 社会接受 文学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体学看文学的接受与欣赏
10
作者 徐岱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19,共4页
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学不能够脱离其接受与欣赏主体而独立存在。但当人们以接受主体的身份出现的,便会发现作家的文体如同画家的色彩和音乐家的旋律一样,是一部作品审美本文的构成因素?而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 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学不能够脱离其接受与欣赏主体而独立存在。但当人们以接受主体的身份出现的,便会发现作家的文体如同画家的色彩和音乐家的旋律一样,是一部作品审美本文的构成因素?而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因此,从文体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文学的接受活动,这无疑将有助于一位文学读者更好地登堂入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文学作品 语义 诡论 语言 文学能力 接受活动 感觉力 文学交际 文学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的失误
11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7-97,共1页
黄颇在《江西师大学报》90年第4期《马克思艺术消费理论与主体在文艺接受中的作用》一文中说:接受美学关于接受主体及其接受活动的研究,理论上的片面性就在于未能看到主体在文艺接受活动中受动性的一面。它在把接受主体纳入文艺本体论... 黄颇在《江西师大学报》90年第4期《马克思艺术消费理论与主体在文艺接受中的作用》一文中说:接受美学关于接受主体及其接受活动的研究,理论上的片面性就在于未能看到主体在文艺接受活动中受动性的一面。它在把接受主体纳入文艺本体论范畴研究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把创作主体及其产品驱出了文艺接受对象意义构成的结构范围。这就使消费失却了对象。此其一。其二,接受美学似乎未能明确意识到,接受主体对文艺产品的创造性不论多大,终归还是对接受客体的再创造,即二度创作。而这正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发生审美实践关系,双方交互作用的一个侧面,但不是二者相互关系的全部。足见,接受美学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第三,以为指出接受主体的受动性会影响主体性,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在是一种误解和不必要的担心。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客体 文艺本体论 范畴研究 接受美学 接受主体 审美 受动性 接受活动 意识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学原理在文秘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2
作者 倪任俺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写作教学 接受 原理运用 教学生 文秘 接受活动 文化信息 接受主体 教学内容 写作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语感的接受机制
13
作者 苏克龙 杨仁山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6-9,共4页
试析语感的接受机制苏克龙,杨仁山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作为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与... 试析语感的接受机制苏克龙,杨仁山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作为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与言语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包含对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主体 语感教学 信息客体 接受机制 接受活动 语言文字 接受过程 认识活动 认知结构 教育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兼谈文艺学的方法论变革 被引量:10
14
作者 苏宏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2,共8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对象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对于文学主体间性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的文艺学研究摆脱本质主义倾向和二元论思维方式 ,从而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按照这种理论 ,文艺活动就不...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对象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对于文学主体间性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的文艺学研究摆脱本质主义倾向和二元论思维方式 ,从而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按照这种理论 ,文艺活动就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 ,而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 ,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 ,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交往 二元论 文学 方法论 创作论 认识中心论 读者 作者 文学艺术家 文艺作品 文艺活动 文艺创作 接受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价值取向合力解
15
作者 戴茂堂 赵红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18-123,133,共7页
文学价值取向合力解戴茂堂,赵红梅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大学中文系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镜与灯》中指出,历来文学批评的座标原点不外乎四个: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但是历来的批评家往往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并藉此... 文学价值取向合力解戴茂堂,赵红梅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大学中文系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镜与灯》中指出,历来文学批评的座标原点不外乎四个: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但是历来的批评家往往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并藉此来评判作品价值:有的主张“模仿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价值取向 创作主体 接受主体 时代环境 文化传统 文学作品 价值追求 自然主义文学 接受活动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