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俗文学的趋众性与模式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安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78-84,共2页
通俗文学不同于高雅文学和探索文学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趋众性,即它符合大众的社会理想、思想意识、民族习性以及接受习惯、欣赏情趣和审美定势,它要最大限度地趋向大众、贴近大众。这种趋众性规范制约着通俗文学相应的模式化。通俗文... 通俗文学不同于高雅文学和探索文学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趋众性,即它符合大众的社会理想、思想意识、民族习性以及接受习惯、欣赏情趣和审美定势,它要最大限度地趋向大众、贴近大众。这种趋众性规范制约着通俗文学相应的模式化。通俗文学的模式是指隐藏在通俗文学现象组织后面受制于趋众性的一种普遍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是通俗文学存身立命的根本。通俗文学的模式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更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背景里形成的,是一定的文化模式在通俗文学中的反映和表现,会随着时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文化模式 高雅文学 探索文学 作品 模式化 思想内容 索引卡片 审美定势 简单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少功印象》及其延时的注解 被引量:9
2
作者 蒋子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7-32,共6页
《韩少功印象》及其延时的注解蒋子丹大凡漫画家最忌讳画那种五官过于端正的人物,因为无论强调哪一部分都会失掉其夸张的准确,于是要么画不出来要么画得平庸。至于写家尤其是不想把文章写成八股式颂歌的写家,遇上一个行为过于标准(... 《韩少功印象》及其延时的注解蒋子丹大凡漫画家最忌讳画那种五官过于端正的人物,因为无论强调哪一部分都会失掉其夸张的准确,于是要么画不出来要么画得平庸。至于写家尤其是不想把文章写成八股式颂歌的写家,遇上一个行为过于标准(注1)的人物,自然同样不知要如何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伤痕文学 现代主义 探索文学 女作家创作 小说 杂志社 传统思维方式 功能发挥 怀疑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舞人心的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3
作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32,共1页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一1888)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驱,废奴主义者,也是美国最早女性文学大师。奥尔科特常常与纳撒尼尔·霍桑和亨利·大卫·梭罗等著名作家一道探索文学,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一1888)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驱,废奴主义者,也是美国最早女性文学大师。奥尔科特常常与纳撒尼尔·霍桑和亨利·大卫·梭罗等著名作家一道探索文学,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奥尔科特 亨利·大卫·梭罗 文学大师 女性主义 废奴主义者 探索文学 文学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遥研究的史料问题——兼议姜红伟的路遥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国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91,共10页
一、路遥研究的难度在当代已经故去的作家中,许多成为持续关注、深入研究的对象,比如老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他们都是跨代作家,他们的文学探索和创作成果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资源。如果设一个时间限度考察,在新时期起家又谢... 一、路遥研究的难度在当代已经故去的作家中,许多成为持续关注、深入研究的对象,比如老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他们都是跨代作家,他们的文学探索和创作成果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资源。如果设一个时间限度考察,在新时期起家又谢世的当代作家中,一些也已成为深入研究的对象,这其中,路遥研究无疑是显学之一。有人做过统计,在新时期起家又离世的作家中,研究、评论最多的可能就是路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探索 路遥 创作成果 当代作家 汪曾祺 当代文学 沈从文 孙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标点文字”面面观
5
作者 何伟渔 《语文建设》 1988年第4期61-,共1页
8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无标点文字”。何伟渔的文章从4个角度作了评述。1、文学视角无标点文字是文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必匆匆忙忙地评定是非功过。2、传播学视角信息传播不是纯粹的单向传递的过程,无标点文字实际上是在信息通... 8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无标点文字”。何伟渔的文章从4个角度作了评述。1、文学视角无标点文字是文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必匆匆忙忙地评定是非功过。2、传播学视角信息传播不是纯粹的单向传递的过程,无标点文字实际上是在信息通道上设置障碍。3、修辞学视角标点符号的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视角 信息通道 文学探索 单向传递 文学视角 是非功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欧仁·苏小说《巴黎的秘密》及其评论者的评论——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的札记之二
6
作者 蒋培坤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19-28,共10页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欧仁·苏小说《巴黎的秘密》及其评论者施里加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年青的马克思运用正在逐步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文艺现象,探索文学艺术中...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欧仁·苏小说《巴黎的秘密》及其评论者施里加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年青的马克思运用正在逐步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文艺现象,探索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问题的首次尝试。这次成功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有关《巴黎的秘密》的评论,将有助于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论者 《神圣家族》 探索文学 小说 形成和发展 文艺现象 巴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