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断裂土壤氡探测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任峰 邵永新 姚新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0-457,527,共8页
根据分别布设在天津北断裂和南断裂上23条断层气测量剖面的实测结果,得到了两条断裂的具体位置。探测结果表明,天津北断裂在原有位置上延伸到了静海县唐官屯附近,而天津南断裂在炒米店—木厂测线向北方向的延伸中存在两个方向,需进一步... 根据分别布设在天津北断裂和南断裂上23条断层气测量剖面的实测结果,得到了两条断裂的具体位置。探测结果表明,天津北断裂在原有位置上延伸到了静海县唐官屯附近,而天津南断裂在炒米店—木厂测线向北方向的延伸中存在两个方向,需进一步的工作来判断;从23条土壤氡测量结果分析,异常形态不一致,同时异常也不一定出现在断裂的正上方。使用土壤氡异常的最高值、平均值以及H值对断裂的活动性分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天津北断裂和天津南断裂的活动性分段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断裂 断层气 土壤氡 探测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矿集区上地壳结构与变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被引量:26
2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4 位作者 汤井田 吴明安 严加永 肖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65,共19页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集区东西结构由"两坳一隆"组成,即西侧的潜山—孔城坳陷和东侧的庐枞火山岩盆地,二者之间以一隆起相隔;南北结构呈"南坳北隆"阶梯式台升,两个"台阶"断裂分别为汤家院—砖桥断裂、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庐枞火山岩盆地呈不对称"箕状",四周由向盆地倾斜的边界断裂围限。北、东边界断裂(BF2、LHTD)为深断裂,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构造上,矿集区由"三横六纵"断裂系统构成,从北到南的"三横"依次为: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汤家院—砖桥断裂和仪津—陶家巷断裂(BF3);从西到东的"六纵"依次为:郯庐、滁河(CHF)、罗河—缺口、枞阳—黄屯、陶家湾—施家湾断裂和沿江断裂带。矿集区的形成与演化主体上受燕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NW向挤压和白垩纪的伸展。本文还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确定了"沿江断裂"为逆冲断裂系,庐江—黄姑闸—铜陵断裂为向南倾斜的低缓拆离断层;新发现汤家院—砖桥断裂,该断裂将庐枞火山岩盆地和潜山—孔城坳陷分为南北两部分。庐枞火山岩东北部,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盆地呈NWW—SEE走向,深达5.0km,认为它可能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反射地震 MT探测 上地壳结构 火山岩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舟二号”大气密度探测器的探测结果 Ⅱ.在太阳和地磁扰动期间高层大气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秦国泰 邱时彦 +5 位作者 贺爱卿 祝义强 孙丽琳 林宪文 李宏 徐学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41,共7页
选用了SZ-2大气密度探测器在2001年2—4月间的探测数据,进行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对太阳和地磁活动程度的响应变化的探讨.结果表明,日照区大气密度峰值主要随F10.7值而变,在地磁扰动期间,阴影区大气密度对扰动的响应更明显,通常... 选用了SZ-2大气密度探测器在2001年2—4月间的探测数据,进行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对太阳和地磁活动程度的响应变化的探讨.结果表明,日照区大气密度峰值主要随F10.7值而变,在地磁扰动期间,阴影区大气密度对扰动的响应更明显,通常响应变化开始于高纬度地区,然后向低纬度地区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密度 地磁扰动 太阳活动 大气密度探测 日照区 阴影区 “神舟二号”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舟三号”大气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2002年4月磁暴期间大气成分的异常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秦国泰 邱时彦 +6 位作者 贺爱卿 祝义强 孙丽琳 林宪文 李宏 徐学培 叶海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42,共8页
“神州三号”(SZ-3)大气成分探测器搭载在SZ-3留轨舱上于2002年3月26日发射入轨,正遇2002年4月发生的连续两次地磁扰动事件,SZ-3大气成分探测器测得了轨道舱运行高度上(330-350 km附近)大气成分的响应变化和异常现象.探测数据表明,在地... “神州三号”(SZ-3)大气成分探测器搭载在SZ-3留轨舱上于2002年3月26日发射入轨,正遇2002年4月发生的连续两次地磁扰动事件,SZ-3大气成分探测器测得了轨道舱运行高度上(330-350 km附近)大气成分的响应变化和异常现象.探测数据表明,在地磁扰动期间,不仅发生了大气中主要成分O和N2的数密度值增变的响应变化,而且在进入地磁扰动峰期开始后6h左右在较高纬度处出现了N2的异常增变和O的异常降变. 4-5h后,这种异常增变峰和降变谷由纬度42°N左右逐渐推移向纬度较低地区,直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舟三号” 大气成分探测 2002年4月 地磁扰动事件 数密度 空间探测 磁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台阵形式对微动探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井冈 谢朋 +2 位作者 王秋良 虞金鑫 沈雨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3,共6页
在江汉盆地的同一场地分别采用三重圆形、T形及L形3种不同台阵形式进行微动探测观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3种台阵形式提取到的频散曲线基本一致,但频散图谱能量集中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三重圆形台阵频散图谱能量集中度最高,L形、T形台阵在2... 在江汉盆地的同一场地分别采用三重圆形、T形及L形3种不同台阵形式进行微动探测观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3种台阵形式提取到的频散曲线基本一致,但频散图谱能量集中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三重圆形台阵频散图谱能量集中度最高,L形、T形台阵在2.0~4.6 Hz频段范围内集中度较高,而在1.2~2.0 Hz频段范围内较分散;相比T形和L形台阵,三重圆形台阵更易于探测到地层分界面附近的波速突变特征,即三重圆形台阵比其他两种台阵形式准确性及可靠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探测 SPAC法 台阵形式 地层结构 江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舟2号大气密度探测器的探测结果(Ⅰ) 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秦国泰 邱时彦 +5 位作者 贺爱卿 祝义强 孙丽琳 林宪文 李宏 徐学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选用了神舟2号(SZ-2)大气密度探测器在2001年2—4月间的探测数据,进行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高度410km附近,日照和阴影区域大气密度变幅为2—3倍,变幅的大小与地磁活动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日照面大气密度峰... 选用了神舟2号(SZ-2)大气密度探测器在2001年2—4月间的探测数据,进行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高度410km附近,日照和阴影区域大气密度变幅为2—3倍,变幅的大小与地磁活动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日照面大气密度峰区位于星下点地方时1400—1500LT的纬度处,峰值大小与太阳活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阴影面大气密度谷区位于星下点地方时0400-0500的纬度处,同时在±10°纬度区域中还出现了阴影面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地磁活动 大气密度 日照 阴影区 神舟2号 大气密度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北煤矿富水区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结果解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百寿 秦其明 +2 位作者 叶霞 张自力 张泽勋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1-436,共6页
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是一种在地表直接接收来自地下3~3000Hz频段的天然超低频电磁信号,通过对接收信号的处理和解释实现对地下的岩性界面、构造、资源和能源进行探测,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首先简述了富水区的被动式... 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是一种在地表直接接收来自地下3~3000Hz频段的天然超低频电磁信号,通过对接收信号的处理和解释实现对地下的岩性界面、构造、资源和能源进行探测,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首先简述了富水区的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机理,其次结合安徽省淮北市煤矿富水区的探测实例来说明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在数据处理上采用曲线叠加平均、平滑和特征深度标定的方法,同时采用了测深曲线和视电阻率等值断面进行地质解释。解释结果和已知钻孔资料对比发现,无论在测深曲线上,还是在断面图上,富水区均具有明显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 富水区探测 曲线叠加 深度标定 地质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河地区地震探测结果与桐城断裂浅部结构特征初探 被引量:6
8
作者 尹海权 何庆龙 +2 位作者 王生文 徐玉健 常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2-1140,共9页
桐城断裂是一条对唐山地震有地壳形变反映的活动断裂,是沧县隆起与黄骅凹陷北部的分界线。本次研究在桐城断裂宁河跨断层场地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布设了两条近南北向的浅层人工地震物探剖面,获得了两条反映不同深度的高质量叠加时间... 桐城断裂是一条对唐山地震有地壳形变反映的活动断裂,是沧县隆起与黄骅凹陷北部的分界线。本次研究在桐城断裂宁河跨断层场地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布设了两条近南北向的浅层人工地震物探剖面,获得了两条反映不同深度的高质量叠加时间、深度剖面图,查明了目标断裂的结构特征。本次工作在研究区探测出7条断裂,发现桐城断裂是由多条主断裂和次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但本次工作测线布设相对较短且探测深度有限,因此,通过总结相关部门专家和学者在研究区周边的地震探测成果,初步认为断裂带在浅部呈"花状",并向下呈汇聚趋势。另外,结合前人学者对研究区及周边的钻孔和地层研究工作,通过钻孔地层对比,认为桐城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根据断裂上断点的准确坐标位置以及桐城断裂产状特征,发现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有效的对F2、F3和F4三条断裂进行了监控,并根据前人对研究区应力应变研究结果,认为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的巨幅形变反映了F2和F3两条断裂的垂直运动特征。但其形变特征与唐山地震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断裂 断层形变 浅层地震探测 唐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元素分析中改变探测器屏蔽条件对同一样品探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魏晓云 谷德山 +3 位作者 程道文 王鑫 贺平 刘林茂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4-656,共3页
本文在以中子发生器为中子源进行违禁物检测分析基础实验研究中,以尿素为模拟样品,为了减少其它非被测样品产生的γ射线干扰,对探测器内BGO晶体利用铅筒进行了屏蔽。通过对三种屏蔽条件的比较,选择了最佳的屏蔽位置,当探头的BGO晶体平... 本文在以中子发生器为中子源进行违禁物检测分析基础实验研究中,以尿素为模拟样品,为了减少其它非被测样品产生的γ射线干扰,对探测器内BGO晶体利用铅筒进行了屏蔽。通过对三种屏蔽条件的比较,选择了最佳的屏蔽位置,当探头的BGO晶体平面正好与铅筒的截面平齐时,探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禁物检测 Γ射线 BGO探测 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上空平流层气溶胶的激光雷达探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余长明 易帆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1-268,共8页
采用武汉大学双波长激光雷达工作于589 nm波长的观测数据,对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期间武汉上空平流层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和积分体后向散射系数等光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上空平流层气溶胶在16—20 km间存在一气溶胶层,其厚度... 采用武汉大学双波长激光雷达工作于589 nm波长的观测数据,对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期间武汉上空平流层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和积分体后向散射系数等光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上空平流层气溶胶在16—20 km间存在一气溶胶层,其厚度及散射峰值随季节有一定变化,并且气溶胶积分体后向散射系数在2.2×10^(-5)—7.0×10^(-4)sr^(-1)之间变化,呈现了夏季大冬季小的分布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气溶胶 激光雷达探测 后向散射系数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育王山山前断层探测结果的工程应用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本刚 宋新初 +3 位作者 杨晓平 韩竹军 杜龙 董绍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9-217,共9页
基于宁波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的结果,结合相关规范,对评价结果的工程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对于育王山山前西支断层,不需要考虑避让;对于育王山山前东支断层,虽然在6级设定地震条件下... 基于宁波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的结果,结合相关规范,对评价结果的工程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对于育王山山前西支断层,不需要考虑避让;对于育王山山前东支断层,虽然在6级设定地震条件下,无直接的地表错动发生,但会产生一定幅度的地表变形带,因此,丙类和丁类建筑可以不考虑避让,但建议甲类和乙类建筑尽可能避让一定的距离。由于在设定地震条件下近断层强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分区中存在一个面积约6km2的略高于现行地震区划图标准的范围,建议对该范围内已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震加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按地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时可适当参考本文的结果。根据大碶盆地的软土分布特征,结合近断层强地震动评价结果,认为在育王山山前西支断层以东,存在一个面积约30km2的可能震陷区。震陷量≥5cm,建议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考虑这一因素。鉴于探测结果的工程应用直接关系到防震减灾对策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城市安全与经济投入2个方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探测 地震危险性评价 工程应用 育王山山前断裂 强地震动 震陷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L大气探测可靠性验证及探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珍珠 刘厚通 +3 位作者 钟志庆 迟如利 刘东 周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9-452,共4页
介绍了一台新型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用于探测大气气溶胶和卷云的消光特性及偏振特性。为了验证激光雷达探测性能可靠性,采用了3种方法:一是对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主要性能参量指标的测定;二是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与同类激光雷达对比实验... 介绍了一台新型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用于探测大气气溶胶和卷云的消光特性及偏振特性。为了验证激光雷达探测性能可靠性,采用了3种方法:一是对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主要性能参量指标的测定;二是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与同类激光雷达对比实验;三是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与太阳辐射计探测光学厚度对比实验。实验验证了该系统性能稳定,对比实验探测结果基本一致,探测数据可靠。2007-02~2007-05,利用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取得了合肥地区卷云退偏振比的观测结果。结果表明,卷云的退偏振比随高度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在7km^12km高度范围内,退偏比在0.2~0.5之间,其平均值为0.36±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与计量 激光雷达 大气探测 可靠性 退偏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四号卫星静电分析器和电位差计探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师立勤 都亨 古士芬 《航天器工程》 1995年第3期13-19,共7页
统计、分析了实践四号卫星静电分析器及电位差计的探测数据,并对1994年2月14日的一次充电电位达-2000V的典型充电事件进行了分析、解释。探测结果对进一步认识空间环境及卫星表面充电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实践四号卫星 空间探测 静电分析器 电位差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L系统性能测定及卷云偏振探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珍珠 刘厚通 +2 位作者 刘东 徐青山 周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4-89,共6页
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PML)是532 nm单波长激光雷达,可对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及偏振特性进行定量探测.对PML探测性能从三方面进行验证:①对PML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可靠;②对比PML和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RML)对气溶... 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PML)是532 nm单波长激光雷达,可对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及偏振特性进行定量探测.对PML探测性能从三方面进行验证:①对PML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可靠;②对比PML和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RML)对气溶胶的测试结果发现,二者基本一致;③用激光雷达和太阳辐射计对同一大气光学厚度对比探测可知,二者探测值基本一致.用PML对2005年2─5月合肥地区卷云退偏振比的观测结果表明:合肥地区位于7-12 km高度区域的卷云退偏振比为0.25-0.50,其平均值为0.35±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米激光雷达 大气探测 可靠性 退偏振比 卷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潼-长安断裂构造发育特征——基于人工地震探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苗康运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66,共5页
临潼-长安断裂地处黄土区,黄土稳定性差,以往多采用地面和遥感地质调查等方法加以研究。由于受黄土塬边滑坡或湿陷性影响,得到的断层剖面构造特征不但深度有限可靠性差,而且深部的构造特征仅具有推测性质。地震勘探是探测深部地质构造... 临潼-长安断裂地处黄土区,黄土稳定性差,以往多采用地面和遥感地质调查等方法加以研究。由于受黄土塬边滑坡或湿陷性影响,得到的断层剖面构造特征不但深度有限可靠性差,而且深部的构造特征仅具有推测性质。地震勘探是探测深部地质构造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利用地震探测获得了深达千余m的地质剖面,并从区域构造研究入手,划分了临潼-长安断裂与周至-户县凹陷、骊山凸起的分界,确定了临潼-长安断裂的总体剖面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探测 临潼-长安断裂 周至-户县凹陷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四号卫星静态单粒子事件监测器探测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丽君 《航天器工程》 1995年第3期20-24,共5页
实践四号卫星上所用的静态单粒子事件监测器是我国第一次在空间进行单粒子事件研究的仪器,仪器是一个MCS-51单片机系统,它的外围1Mbit存储器用于单粒子效应监测。仪器在空间运行工作正常,获得了空间单粒子效应的首次认识。
关键词 实践四号卫星 空间探测 单粒子事件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条件下浅层气走航式海洋电阻率法探测结果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子茵 郭秀军 吴景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63,共8页
为分析海面走航式海洋电阻率探测技术对浅水条件下海底浅层气的探测能力,以舟山火山列岛海域浅层气分布区为研究区,根据电测井资料分别构建不同埋深和尺寸的气层、气囊地电模型进行正、反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显示... 为分析海面走航式海洋电阻率探测技术对浅水条件下海底浅层气的探测能力,以舟山火山列岛海域浅层气分布区为研究区,根据电测井资料分别构建不同埋深和尺寸的气层、气囊地电模型进行正、反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海面走航式电法探测剖面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区分出浅层气的赋存形式,基于实测数据二次处理的电阻率变化比剖面能够有效反映层状浅层气的赋存状态及厚度、气囊尺寸的变化;当含气土与非含气土的电阻率变化比与含气层厚度值的1.2%相近时,其对应的等值线能够与含气区域良好吻合,可以有效判定含气区的底界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 海洋电法 走航式探测 正反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探测结果比较——基于安庆单站高空资料的分析
18
作者 吴福正 李婷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9期124-125,共2页
通过对安庆探空站59-70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和GTS1-GFE(L)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所取得的部分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GTS1-GFE(L)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在精确性、稳定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高空探测 59-70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GTS1-GFE(L)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应用前瞻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浩 巴好亮 +4 位作者 叶聪 王豪 沈永春 李国瑞 李艳青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71,共13页
随着“三深”(深空、深海、深地)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存在诸多技术联系,研究深海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助力“三深”技术发展。本文从对比深空与深海环境特征角度出发,揭示了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 随着“三深”(深空、深海、深地)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存在诸多技术联系,研究深海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助力“三深”技术发展。本文从对比深空与深海环境特征角度出发,揭示了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技术在压力、温度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进一步分别从结构安全性、复杂作业技术与装备、无人智能化与载荷小型化、试验场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前瞻性探索。分析发现,地外空间物理特征的多样性十分突出,部分热点星球的空间环境与深海环境存在较强的相似性,具体体现在压力及腐蚀环境等方面,这使得深海结构物的设计与防腐技术具备向深空探测领域的移植性;同时深空探测对于装备的复杂控制、无人自动化程度需求与深海装备的目标是一致的,具体的装备研制技术具备互换基础;海底火山区以及南极冰下湖存在非常明显的类地外空间特征,面向深空探测具备建立试验场的环境条件,可作为未来深海试验场以及深空探测新型试验技术的研究方向。综上所述,随着深海与深空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技术互换以及跨域应用已经显现出较高的可能性,将深海工程技术充分地应用于深空探测领域,将助力我国深空探测装备更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工程 深空探测 结构安全性 作业装备 智能化与小型化 深海试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科学进展与趋势——从构造演化、成矿机制、资源开发到新兴探测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锋 华丽娟 +2 位作者 刘志强 费红彩 潘静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624,共18页
笔者等综述了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地球动力学、成矿机制、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以及新兴地球探测技术等重要领域。在构造演化方面,数值模拟和高精度地球物理观测手段的进展促进了对俯冲带、造山带和大陆裂解过程的深入理... 笔者等综述了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地球动力学、成矿机制、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以及新兴地球探测技术等重要领域。在构造演化方面,数值模拟和高精度地球物理观测手段的进展促进了对俯冲带、造山带和大陆裂解过程的深入理解,并对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成矿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对关键金属(锂、钴、镍、稀土等)矿床、造山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床和IOCG型矿床的成因机制有了新认识,同时还应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矿产资源预测。能源资源勘探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油气成藏机制、地热能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关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新兴地球探测技术,包括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成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矿产勘探、资源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地球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创新,加强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矿床成因 矿产资源勘查 深地探测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