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证明责任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薇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160,共10页
排除犯罪性事由在犯罪论中的体系地位不同,使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公诉事实的范围存在明显差异;而两大法系的证明责任分配方案却十分相似,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证明责任原则上都由控方承担,被告人只承担主张责任或提出证据的责任。这... 排除犯罪性事由在犯罪论中的体系地位不同,使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公诉事实的范围存在明显差异;而两大法系的证明责任分配方案却十分相似,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证明责任原则上都由控方承担,被告人只承担主张责任或提出证据的责任。这种趋势的出现具有深层次的原因,随着规范罪责理论和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刑事诉讼逐步从私法残余中摆脱,形成了契合自身特色的证明制度。相似的分配方案既能适用于德日三阶层体系、英美两阶层体系,也就能适用于中国的犯罪构成体系。证明责任的分配与犯罪论体系的选择没有必然关联,中国对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证明责任分配也应当建立在两大法系的共识之上,并进一步细化程序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除犯罪性事由 犯罪论体系 公诉事实 证明责任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体系建构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庆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76,共4页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根植于文化,超越了立法,对刑事司法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优点在于符合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对于犯罪的认知,易于为一般人接受;缺点在于有理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且行为性质的认定容易产生分歧。如果在特定理论的指导...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根植于文化,超越了立法,对刑事司法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优点在于符合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对于犯罪的认知,易于为一般人接受;缺点在于有理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且行为性质的认定容易产生分歧。如果在特定理论的指导下,把各种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按照一定的标准体系化,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各类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个性与共性,从而加深认识,并进一步指导立法和司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 体系 一元论 多元论 社会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理论基准之确定
3
作者 陈庆安 杜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范围漫无边际,因此,综合所有的行为类型,建立一个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个体系需要一个统帅所有行为类型的理论基准。在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争议中,一元论是比较妥当的;立足于我们国家的...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范围漫无边际,因此,综合所有的行为类型,建立一个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个体系需要一个统帅所有行为类型的理论基准。在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争议中,一元论是比较妥当的;立足于我们国家的刑法理论和立法现状,社会危害性应当是一元论中最合理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 体系 理论基准 社会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与法律漏洞的弥补
4
作者 陈庆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9-111,共3页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指外观上与犯罪行为十分相似,符合犯罪构成的个别要件,但因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以虽然刑法未作出排除其犯罪性的特别规定,但也应排除其犯罪性的行为。立法者认知能力的有限、社会生...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指外观上与犯罪行为十分相似,符合犯罪构成的个别要件,但因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以虽然刑法未作出排除其犯罪性的特别规定,但也应排除其犯罪性的行为。立法者认知能力的有限、社会生活的多变、法律自身的特点等导致了法律漏洞的不可避免。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在法律规定之外,堵塞刑事法上的免除行为可罚性漏洞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漏洞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 行为可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理论定位研究
5
作者 陈庆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对于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理论定位,学者们一直争议不断。产生争议的原因首先是混淆了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关系;其次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各种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在犯罪构成上的特点。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犯罪... 对于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理论定位,学者们一直争议不断。产生争议的原因首先是混淆了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关系;其次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各种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在犯罪构成上的特点。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犯罪成立理论意义上使用的一个概念,完全不同于德日法系三段论的犯罪成立理论中的构成要件该当性。在中国刑法理论中,利用犯罪构成理论是完全能够区分一个行为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在中国的犯罪论体系中应当内在于犯罪构成之中,其理论地位不应当被质疑和动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 犯罪构成 犯罪成立理论 构成要件该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的教义学分析 被引量:75
6
作者 陈兴良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5,共10页
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然而,该案一审判决被媒体披露以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该案的教义学分析涉及枪支认定标准、目的性限缩解释和责任排除事由等问题,"依法入罪,以理出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 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然而,该案一审判决被媒体披露以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该案的教义学分析涉及枪支认定标准、目的性限缩解释和责任排除事由等问题,"依法入罪,以理出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出罪事由的正确适用,才能使定罪量刑的结论具有合理性,并获得公众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持有枪支罪 枪支认定标准 目的性限缩 责任排除事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法总则》不当得利一般条款的设置模式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吉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7,共9页
《民法总则》第122条规定了不当得利一般条款,但忽视了不当得利一般条款的设置模式问题,在规范内容上存在严重不足。文章考察了德国法"单一型一般条款模式"与苏俄民法"复合型一般条款模式",提出《民法总则》应采取&... 《民法总则》第122条规定了不当得利一般条款,但忽视了不当得利一般条款的设置模式问题,在规范内容上存在严重不足。文章考察了德国法"单一型一般条款模式"与苏俄民法"复合型一般条款模式",提出《民法总则》应采取"复合型一般条款模式"。《民法总则》第122条应增加不法原因给付、给付系履行道德上义务及知道无债务为给付三种排除事由,明确界定不当得利返还客体,区分得利人善意恶意确定不当得利返还范围。文章具体设计了"复合型一般条款"的法律条文并说明了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不当得利一般条款 排除事由 返还客体 返还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事会对于股东提案的审查权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浩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现行《公司法》规定,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向公司董事会提出提案,作为股东大会审议的事项,但并未明文规定董事会是否有权审查股东的提案。从董事会的股东大会召集权、董事长的股东大会主持权、董事作为股东选出的受托人... 现行《公司法》规定,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向公司董事会提出提案,作为股东大会审议的事项,但并未明文规定董事会是否有权审查股东的提案。从董事会的股东大会召集权、董事长的股东大会主持权、董事作为股东选出的受托人以及股东大会制度自身的限制等因素,可以解释出董事会有权审查股东的提案。为了保护股东的提案权不受侵害,除司法救济外,还应建立证监会重新审查董事会决定的制度和减少公司风险的无异议函制度,同时由证监会或立法规定具体的可以拒绝股东提案的情形,以提高董事会审查的透明度,防止董事会滥用审查权。作为配套设施,应当修改《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召集通知发出时间的规定,将召集通知发出时间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东提案权 董事会 审查权 排除事由 无异议函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限防卫权的适用——以对“暴力”的教义学解读为切入 被引量:12
9
作者 彭文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2,共11页
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是对该条第1款、第2款的进一步提示性阐明。认定"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关键是看暴力程度。暴力是直接针对人身实施的有形力量的打击,暴力犯罪后的逃跑行为不属于暴力。"暴力可能造成的结... 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是对该条第1款、第2款的进一步提示性阐明。认定"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关键是看暴力程度。暴力是直接针对人身实施的有形力量的打击,暴力犯罪后的逃跑行为不属于暴力。"暴力可能造成的结果"的基本认定标准,应为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下一层级的一般损害结果。对于暴力可能造成的损害结果,原则上应当站在一般人的立场考量,特殊情形下站在防卫人的立场判断。评价暴力时应当考虑暴力侵犯的法益和暴力实施的紧迫情形等特殊情境。"行凶"有其立法必要性,是指故意重伤行为,与是否使用凶器、器械等无关。实施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犯罪需要审查暴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制度 边界 排除犯罪性事由 刑事政策 紧急避险 相关制度 防卫过当 防卫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