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
被引量:
21
1
作者
王长友
王修林
+3 位作者
李克强
梁生康
苏荣国
杨胜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76,共15页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海通量
海洋环境容
量
重金属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文超
刘伟宁
+8 位作者
刘雨鑫
台凌宇
白晶晶
韩一石
薛镒贤
刘源
许芯睿
陈巧婷
侯立安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8,共14页
近年来,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趋于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成为备受关注的紧迫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沿海大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是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
近年来,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趋于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成为备受关注的紧迫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沿海大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是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入海迁移特征和污染阻控现状,分析了在塑料“生产‒排放‒处置‒回收”全链条路径中面临的环境泄漏、排海通量核算与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等主要问题,总结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在监测识别、拦截清理、处理处置模式上的不足以及陆海统筹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进一步探究了新型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模式,包括塑料垃圾源头减量、生物可降解产品替代、多责任主体协同参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等。研究建议,厘清海洋塑料垃圾全链条关键治理节点、突破智慧监管与资源化利用核心技术、建立跨部门协作管理机制,以加强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陆海统筹治理能力,推动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塑料垃圾
环境泄漏
排海通量
治理模式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象山港溶解无机氮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郑军勇
毛新燕
+2 位作者
生小萱
孙健安
江文胜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0,共8页
综合考虑凫溪、颜公河、郭巨大碶等10个陆源污染物入海口的影响,建立了象山港三维水质模型并对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象山港海域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调整各入海口DIN最低排海浓...
综合考虑凫溪、颜公河、郭巨大碶等10个陆源污染物入海口的影响,建立了象山港三维水质模型并对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象山港海域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调整各入海口DIN最低排海浓度(Rmin)的取值范围设置了四类情境,基于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计算了对应情境下象山港DIN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象山港DIN环境容量随Rmin的增大而减小,其范围介于127.16~274.17 t/a;同时Rmin的增大也导致各入海口DIN排海通量需要削减,按削减优先程度,可将各入海口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入海口所处海域水体半交换时间越长、DIN年排海通量越大,相应的削减优先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氮
环境容
量
排海通量
最优化法
数值模拟
象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
被引量:
21
1
作者
王长友
王修林
李克强
梁生康
苏荣国
杨胜朋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76,共15页
基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层海洋-底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研究"(40490262)
国家海洋局"九○八"专项项目(908-02-02-03)
文摘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
关键词
排海通量
海洋环境容
量
重金属
东海
Keywords
flux into sea
environmental capacity
heavy metal
East China Sea
分类号
S932.8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文超
刘伟宁
刘雨鑫
台凌宇
白晶晶
韩一石
薛镒贤
刘源
许芯睿
陈巧婷
侯立安
机构
海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8,共14页
基金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陆海统筹海南省典型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与资源化利用发展战略研究”(23HNZX-08)
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ZDYF2025SHFZ0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61147460,52460017)。
文摘
近年来,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趋于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成为备受关注的紧迫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沿海大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是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入海迁移特征和污染阻控现状,分析了在塑料“生产‒排放‒处置‒回收”全链条路径中面临的环境泄漏、排海通量核算与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等主要问题,总结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在监测识别、拦截清理、处理处置模式上的不足以及陆海统筹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进一步探究了新型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模式,包括塑料垃圾源头减量、生物可降解产品替代、多责任主体协同参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等。研究建议,厘清海洋塑料垃圾全链条关键治理节点、突破智慧监管与资源化利用核心技术、建立跨部门协作管理机制,以加强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陆海统筹治理能力,推动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海洋塑料垃圾
环境泄漏
排海通量
治理模式
驱动因子
Keywords
marine plastic waste
environmental leakage
plastic outflow
governance models
driving factor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象山港溶解无机氮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郑军勇
毛新燕
生小萱
孙健安
江文胜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0,共8页
基金
象山港入海总氮控制国家试点项目(ZJZC-183087)。
文摘
综合考虑凫溪、颜公河、郭巨大碶等10个陆源污染物入海口的影响,建立了象山港三维水质模型并对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象山港海域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调整各入海口DIN最低排海浓度(Rmin)的取值范围设置了四类情境,基于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计算了对应情境下象山港DIN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象山港DIN环境容量随Rmin的增大而减小,其范围介于127.16~274.17 t/a;同时Rmin的增大也导致各入海口DIN排海通量需要削减,按削减优先程度,可将各入海口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入海口所处海域水体半交换时间越长、DIN年排海通量越大,相应的削减优先程度越高。
关键词
溶解无机氮
环境容
量
排海通量
最优化法
数值模拟
象山港
Keywords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e discharge optimization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Xiangshan Bay
分类号
P7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
王长友
王修林
李克强
梁生康
苏荣国
杨胜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研究进展
马文超
刘伟宁
刘雨鑫
台凌宇
白晶晶
韩一石
薛镒贤
刘源
许芯睿
陈巧婷
侯立安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象山港溶解无机氮环境容量研究
郑军勇
毛新燕
生小萱
孙健安
江文胜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