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长友 王修林 +3 位作者 李克强 梁生康 苏荣国 杨胜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76,共15页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海通量 海洋环境容 重金属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文超 刘伟宁 +8 位作者 刘雨鑫 台凌宇 白晶晶 韩一石 薛镒贤 刘源 许芯睿 陈巧婷 侯立安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8,共14页
近年来,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趋于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成为备受关注的紧迫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沿海大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是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 近年来,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趋于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成为备受关注的紧迫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沿海大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阻控与治理是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入海迁移特征和污染阻控现状,分析了在塑料“生产‒排放‒处置‒回收”全链条路径中面临的环境泄漏、排海通量核算与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等主要问题,总结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在监测识别、拦截清理、处理处置模式上的不足以及陆海统筹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进一步探究了新型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模式,包括塑料垃圾源头减量、生物可降解产品替代、多责任主体协同参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等。研究建议,厘清海洋塑料垃圾全链条关键治理节点、突破智慧监管与资源化利用核心技术、建立跨部门协作管理机制,以加强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陆海统筹治理能力,推动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塑料垃圾 环境泄漏 排海通量 治理模式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溶解无机氮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军勇 毛新燕 +2 位作者 生小萱 孙健安 江文胜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0,共8页
综合考虑凫溪、颜公河、郭巨大碶等10个陆源污染物入海口的影响,建立了象山港三维水质模型并对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象山港海域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调整各入海口DIN最低排海浓... 综合考虑凫溪、颜公河、郭巨大碶等10个陆源污染物入海口的影响,建立了象山港三维水质模型并对该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象山港海域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调整各入海口DIN最低排海浓度(Rmin)的取值范围设置了四类情境,基于排海通量最优化法计算了对应情境下象山港DIN的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象山港DIN环境容量随Rmin的增大而减小,其范围介于127.16~274.17 t/a;同时Rmin的增大也导致各入海口DIN排海通量需要削减,按削减优先程度,可将各入海口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入海口所处海域水体半交换时间越长、DIN年排海通量越大,相应的削减优先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氮 环境容 排海通量最优化法 数值模拟 象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