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p49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14
1
作者 宋思扬 郑忠辉 +3 位作者 黄耀坚 张伟光 蔡海松 苏文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旋毛虫肌幼虫49KDa抗原的基因克隆于大肠杆菌中.设计特异的PCR引物,用PT-PCR技术直接从旋毛虫肌幼虫总RNA中反转录并扩增出约1.1Kb的靶DNA.用BamHI和EcoRI酶解后将其克... 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旋毛虫肌幼虫49KDa抗原的基因克隆于大肠杆菌中.设计特异的PCR引物,用PT-PCR技术直接从旋毛虫肌幼虫总RNA中反转录并扩增出约1.1Kb的靶DNA.用BamHI和EcoRI酶解后将其克隆到质粒载体pUC19中,用X-gal培养基筛选重组子.该重组子经相同的核酸内切酶水解获得约2.7Kb和1.1Kb两个片段,分别与pUC19和目的基因的大小相同,目的基因经序列分析并与文献报道的序列比较发现具有97.8%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p49基因 RT-PCR 克隆 排泄-分泌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Ts8B1蛋白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秋霞 张美英 +5 位作者 张改平 王选年 宁长申 鲁琨 张龙现 菅复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3,共5页
研究了培养基、温度、诱导时间I、PTG和氨苄青霉素终浓度以及诱导前后温度变化等不同条件对重组菌菌体生长和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以期获得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 Ag)Ts8B1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最大表达量。结果显示,使用TB培养基... 研究了培养基、温度、诱导时间I、PTG和氨苄青霉素终浓度以及诱导前后温度变化等不同条件对重组菌菌体生长和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以期获得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ES Ag)Ts8B1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最大表达量。结果显示,使用TB培养基于37℃培养3 h后,采用终浓度为0.2mmol/L的IPTG和200mmol/L的氨苄青霉素在32℃过夜诱导培养,pGEX-6p-1/Ts8B1融合蛋白表达量最大,表达的融合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3%。SDS-PAGE表明pGEX-6p-1/Ts8B1融合蛋白大小约为33 kDa,与预计的分子量大小一致,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其能与猪囊尾蚴多克隆抗体起特异性反应,并获得最大产量的融合蛋白。为研究其在猪囊尾蚴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 排泄分泌抗原 Ts8B1蛋白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电泳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兴全 窦兰清 +2 位作者 史晓红 石磊 牛炳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本文报道了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电泳及二维电泳(IEF/SDS-PAGE)对旋毛虫肌动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分析结果。肌幼虫E... 本文报道了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电泳及二维电泳(IEF/SDS-PAGE)对旋毛虫肌动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分析结果。肌幼虫ES抗原经SDS-PAGE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蛋白质,结果显示16条蛋白带,分子量范围21~80KD,其中主带9条。IEF电泳后分别用PAS染多糖、考马斯亮蓝R-250染蛋白质、Nile's蓝染脂、醋酸a-萘酯/坚固蓝染酪酶同工酶,结果肌幼虫ES抗原分别显示16,26、7及0条带;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分别显示21、38、4及11条带。二维电泳后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多肤斑点,结果ES抗原显示多肽斑点61个;肌幼虫可溶抗原显示122个多肽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排泄分泌抗原 肌幼虫 可溶性 抗原 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中全 崔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关键词 旋毛虫病 旋毛虫 排泄分泌抗原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囊尾蚴循环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光辉 王选年 +7 位作者 张龙现 张改平 菅复春 石团员 宋海涛 鲁坤 段艳华 宁长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2-486,共5页
猪囊尾蚴病是由带科(Tacniidac)带属(Tacnia)的猪带绦虫(有钩绦虫)(Tacniaso,urn)的幼虫.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c)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俗称囊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 猪囊尾蚴病是由带科(Tacniidac)带属(Tacnia)的猪带绦虫(有钩绦虫)(Tacniaso,urn)的幼虫.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c)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俗称囊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印度、亚洲和非洲,并且呈地方性流行,多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易被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囊尾蚴病 排泄分泌抗原 循环抗原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猪带绦虫 拉丁美洲 临床症状 囊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ELISA诊断肺吸虫病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光西 毛樱逾 +1 位作者 张跃辉 杨兴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8-69,共2页
目的 探索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ELISA检测 2 8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6份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4份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2 0份健康人血清中抗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 目的 探索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ELISA检测 2 8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6份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4份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2 0份健康人血清中抗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抗体IgG。结果 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与 2 8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均呈阳性反应 ,与其它 2种吸虫病和健康人血清未发生反应。结论 斯氏狸殖吸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Dot -ELISA为诊断肺吸虫病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狸殖吸虫 排泄分泌抗原 DOT-ELISA 肺吸出病 免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郑宝亮 宋铭忻 +1 位作者 王秀荣 路义鑫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58-61,共4页
旋毛虫病由于其对人、畜危害严重历来被人们所重视 ,其免疫防制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对旋毛虫几种抗原的对比研究 ,排泄 /分泌抗原效果最好 ,它具有双重的免疫学功能 ,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人们对排泄 /分泌抗原成... 旋毛虫病由于其对人、畜危害严重历来被人们所重视 ,其免疫防制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对旋毛虫几种抗原的对比研究 ,排泄 /分泌抗原效果最好 ,它具有双重的免疫学功能 ,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人们对排泄 /分泌抗原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作为蛋白质其主要成分是三种糖蛋白 (分子量分别为4.5万 ,4.9万 ,5.3万 ) ,他们可以发生免疫学交差反应。目前人们已经获得了编码这三种蛋白的基因序列 ,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 ,将表达蛋白用于旋毛虫病的防制。本文介绍了旋毛虫排泄 /分泌抗原的组成成分与功能 ,以及检测抗原和免疫原方面研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旋毛虫病 排泄/分泌抗原 制备 检测抗原 免疫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膜抗原/排泄分泌抗原酸性磷酸酶的克隆、表达、生物学特征分析及组织定位 被引量:3
8
作者 郑明慧 胡坤华 +2 位作者 张彤 刘炜 余新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59-2065,共7页
目的:对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s)成虫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P)进行克隆、表达、生物学特征分析、组织定位及膜抗原/排泄分泌抗原鉴定。方法:对Cs A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及明胶酶谱分析。结果:从Cs ... 目的:对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s)成虫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P)进行克隆、表达、生物学特征分析、组织定位及膜抗原/排泄分泌抗原鉴定。方法:对Cs A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及明胶酶谱分析。结果:从Cs c DNA文库中筛选出编码AP新基因,全长1 410 bp,重组并由大肠杆菌表达、纯化,得到分子量为55 k D的重组蛋白Cs AP。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Cs AP既是膜抗原又是分泌排泄抗原;免疫组化显示,Cs AP荧光显示于成虫的表皮层和肠支,在囊蚴也有显示,在雷蚴和尾蚴未显示荧光;ELISA分析表明Cs AP识别华支睾吸虫病人和日本血吸虫病人存在吸虫间的交叉免疫反应,Cs AP及粗抗原识别轻、中、重度感染程度华支睾吸虫病人的差别不明显。重组蛋白免疫大鼠后,总Ig G抗体滴度于3周达较高峰,抗体效价大于1∶25 600。明胶降解实验表明:Cs AP具降解胶原能力。结论:上述结果表明,Cs AP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血清诊断价值不理想;Cs AP可能既是膜抗原,又是排泄分泌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酸性磷酸酶 排泄分泌抗原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致大鼠肝纤维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凤玉 胡旭初 +2 位作者 马长玲 徐劲 余新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以大鼠为对象,初步探讨华支睾吸虫成虫分泌/排泄抗原(CsESAs)在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无菌培养华支睾吸虫成虫,收集CsESAs;腹腔注射CsESAs,Masson染色观察CsESAs对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增生的影响,HE染色和... 目的以大鼠为对象,初步探讨华支睾吸虫成虫分泌/排泄抗原(CsESAs)在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无菌培养华支睾吸虫成虫,收集CsESAs;腹腔注射CsESAs,Masson染色观察CsESAs对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增生的影响,HE染色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α-smooth muscle actin)的表达以观察CsESAs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生和活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中抗CsESAs抗体滴度以探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致病作用。结果腹腔注射CsESAs,大鼠肝脏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化、肝星状细胞增生和活化,但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与注射的CsESAs量有关而与大鼠血清中抗CsESAs抗体存在量无关。结论CsESAs可以导致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的发生,但抗原-抗体复合物不是CsESAs引起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分泌/排泄抗原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53-ku重组蛋白上调M2型肺泡巨噬细胞减轻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开泮 江仁 +6 位作者 徐雪 刘志豪 廖瑾莉 熊艳 詹红 曾庆理 徐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53-ku蛋白(rTsP53)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脂多糖注射(LPS,10 mg/kg)建立BALB/c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在肺损伤后2 h尾静脉注射rTsP53(50μg/只)治疗。统计各组小鼠7... 【目的】探讨重组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53-ku蛋白(rTsP53)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脂多糖注射(LPS,10 mg/kg)建立BALB/c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在肺损伤后2 h尾静脉注射rTsP53(50μg/只)治疗。统计各组小鼠72 h累计死亡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肺脏病理损伤情况,测量肺脏湿/干质量比(W/D),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IL-6和IL-4浓度,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巨噬细胞TNF-α、iNOS、IL-10和Arg-1的mRNA表达。【结果】经rTsP53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肺损伤小鼠72 h死亡率,减轻脓毒症小鼠肺脏组织的病理损伤,降低肺脏的湿干重比,降低Smith评分。LPS组小鼠肺泡灌洗液IL-6较空白组升高,而IL-4下降,灌洗巨噬细胞的TNF-α,iNOS的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而IL-10,Arg-1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表现出M1表型极化的特点;经rTsP53蛋白治疗的脓毒症小鼠肺泡灌洗液IL-6浓度下降,IL-4水平上升,灌洗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表现为IL-10,Arg-1的mRNA表达水平较脓毒症组明显升高,而iNOS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rTsP53蛋白通过上调M2型巨噬细胞抑制炎症反应和修复组织损伤,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53-ku蛋白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M2型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强免疫原性排泄分泌抗原组分的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强 王萌 +2 位作者 张念章 殷宏 张德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63-2068,共6页
旨在筛选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中具有强抗原性的蛋白质组分。通过双向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对弓形虫ESA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到了18个免疫显性蛋白质点,并成功对其中6个具有代表性的蛋白质点进行了质谱鉴定,显示为微线体蛋白1、微线... 旨在筛选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中具有强抗原性的蛋白质组分。通过双向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对弓形虫ESA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到了18个免疫显性蛋白质点,并成功对其中6个具有代表性的蛋白质点进行了质谱鉴定,显示为微线体蛋白1、微线体蛋白4、包囊基质蛋白和14-3-3蛋白,共4种。本研究进一步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排泄分泌抗原 双向电泳 免疫印迹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大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晓栩 王华俊 +5 位作者 林贤 陈汉忠 曹池 唐大运 孟盟 刘明如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95-1399,共5页
【目的】制备大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单克隆抗体,为大片吸虫病的免疫诊断、防治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杂交瘤技术,以大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并用ELISA、硫氰酸盐洗脱法等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通过... 【目的】制备大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单克隆抗体,为大片吸虫病的免疫诊断、防治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杂交瘤技术,以大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为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并用ELISA、硫氰酸盐洗脱法等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通过间接ELISA筛选及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5株大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6D3、6B4、7D2、7D1和7D4。经鉴定,发现5株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为90~110条,均大于亲本细胞,其亚类鉴定分别属于IgG2b、IgM、IgM、IgG1和IgM,其轻链均为κ型;5株单克隆抗体(6D3、6B4、7D2、7D1、7D4)的上清效价分别为1:400、1:3200、1:25600、1:6400和1:6400,腹水效价分别为1:104、1:104、1:105、1:107和1:106;而表位测定结果表明,5株单克隆抗体中,6D3与7D1、7D2以及7D4与7D1、7D2作用于不同表位,6D3与6B4可能识别同一表位或重叠表位,或同一表位有空间位阻,7D4与6D3以及6B4与7D4、7D1、7D2可能具有空间位阻;5株单克隆抗体的相对亲和力为:6B4>7D4>7D1>6D3>7D2;5株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地分泌单克隆抗体。【结论】制备获得的分泌排泄抗原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大片吸虫病的诊断和免疫机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片吸虫 分泌排泄抗原 单克隆抗体 生物学特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肝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生化特性和免疫印迹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恒 吴峰 +2 位作者 沈斌 刘世贵 张西玉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7-253,共7页
肝片吸虫的分泌排泄抗原(ES抗原)在诊断及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寄生于牦牛的肝片吸虫ES抗原的蛋白质组成及其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ES抗原共有9条带,主要由12-26KD的... 肝片吸虫的分泌排泄抗原(ES抗原)在诊断及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寄生于牦牛的肝片吸虫ES抗原的蛋白质组成及其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ES抗原共有9条带,主要由12-26KD的小分子量蛋白质组成;糖蛋白及脂蛋白染色后发现ES抗原中糖蛋白极少,而含有较多的脂蛋白;等电聚焦电泳结果显示ES抗原有22条带,几乎全部是酸性蛋白,pI主要集中在4.25~5.25范围内;双向电泳共检出30个多肽,主要分布在pI4.5~7.0之间;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ES抗原中分子量为16.2KD~18.6KD的蛋白质是主要的抗原成分,其中17.2KD多肽具有最强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 肝片吸虫 分泌排泄抗原 免疫印迹 牦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及主要多肽对动物模型的免疫保护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恒 吴峰 +1 位作者 沈斌 刘世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5-370,共6页
体外培养肝片吸虫成虫,制备收集其分泌排泄抗原(ES抗原)。通过制备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离纯化分泌排泄抗原中免疫印迹信号最强的两种多肽——18.6KD和17.2KD多肽。用分泌排泄抗原和两种多肽分别对动物模... 体外培养肝片吸虫成虫,制备收集其分泌排泄抗原(ES抗原)。通过制备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离纯化分泌排泄抗原中免疫印迹信号最强的两种多肽——18.6KD和17.2KD多肽。用分泌排泄抗原和两种多肽分别对动物模型进行免疫保护性试验。大鼠和家兔经抗原免疫后,口服攻击新鲜活性肝片吸虫囊蚴,攻击感染的第60天解剖动物,统计活虫数并计算减虫率。试验结果显示:肝片吸虫的ES抗原和18.6KD及17.2KD多肽对动物均有免疫保护作用,其最强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大鼠81.04%、87.93%、77.59%;家兔80.88%、88.24%、79.41%。其中ES抗原和18.6KD多肽免疫保护率较高,17.2KD多肽则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片吸虫 分泌排泄抗原 多肽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雷丽萍 诸欣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旋毛虫 排泄分泌抗原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申丽 洁朱声 +1 位作者 华罗仲 金雷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8,共3页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间隔1 周共免疫3 次, 末次免疫后1 周, 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 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 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 感染后5 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 % 、6225 % 和650 % 。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 % 、8660 % 和900 %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 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成虫 可溶性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形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和虫体抗原的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涛 何国声 +2 位作者 沈永林 顾越星 徐梅倩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CAS 2001年第2期8-9,共2页
用牛源肝片吸虫 (南京 )、牛源大片吸虫 (广西 )和羊源肝片吸虫 (实验感染 )制备可溶性虫体抗原 (BA)和分泌排泄抗原 (ES) ,以 SDS- PAGE电泳分析比较 ,结果显示 ,3株虫体可溶性虫体抗原至少有 2 0条以上的主要蛋白条带 ,分子量集中于 1... 用牛源肝片吸虫 (南京 )、牛源大片吸虫 (广西 )和羊源肝片吸虫 (实验感染 )制备可溶性虫体抗原 (BA)和分泌排泄抗原 (ES) ,以 SDS- PAGE电泳分析比较 ,结果显示 ,3株虫体可溶性虫体抗原至少有 2 0条以上的主要蛋白条带 ,分子量集中于 10~ 90 KD之间 ,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而 3株分泌排泄抗原蛋白成分较简单 ,明显可分的条带不超过 5条 ,分子量集中于 10~ 30 KD之间 ,且均拥有 2 6~ 2 8KD的蛋白成分 ,提示该蛋白应为片形吸虫 ES抗原的主要免疫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片吸虫 片形吸虫病 大片吸虫 可溶性虫体抗原 分泌排泄抗原 SDS-PAGE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肝片吸虫虫体抗原及分泌排泄抗原的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乔代蓉 赵坚 程书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5-27,共3页
本文用双向电泳和银染方法,分析了牦牛肝片吸虫虫体抗原(BA)及分泌排泄抗原(ES)的多肽。BA径双向电泳后显示多肽斑点69个,ES为30个,两种抗原共有的斑点9个。BA抗原的多肽主要分布在分子量10~18.6kDPI4.50~6.55之间的狭小区... 本文用双向电泳和银染方法,分析了牦牛肝片吸虫虫体抗原(BA)及分泌排泄抗原(ES)的多肽。BA径双向电泳后显示多肽斑点69个,ES为30个,两种抗原共有的斑点9个。BA抗原的多肽主要分布在分子量10~18.6kDPI4.50~6.55之间的狭小区域的酸性小分子多肽和20~100kD多肽。PI4.50~7.00之间的多肽;ES主要分布在PI4.50~7.0间。两者的双向电泳结果显示同一分子量的蛋白质大多由多种等电点不同的多肽组成,其多肽的数量和性质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肝片吸虫 虫体抗原 分泌排泄抗原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绵羊免疫后或感染后的抗体应答及细胞应答 被引量:2
19
作者 窦兰清 朱兴全 +3 位作者 孙学勤 史晓红 王晓华 牛炳亨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93年第3期10-13,共4页
绵羊用六钩蚴排泄分泌抗原(ES)、原头节ES抗原、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绵羊棘球蚴囊液(SHCF)或囊壁抗原免疫后,和攻击感染虫卵后,应用ELISA、酯酶染色法及瑞氏-姬姆萨染色法研究了血清抗体、T、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应答... 绵羊用六钩蚴排泄分泌抗原(ES)、原头节ES抗原、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绵羊棘球蚴囊液(SHCF)或囊壁抗原免疫后,和攻击感染虫卵后,应用ELISA、酯酶染色法及瑞氏-姬姆萨染色法研究了血清抗体、T、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应答反应。初步结果表明,绵羊在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虫卵后或抗原免疫后、攻击感染后都表现明显的血清抗体应答反应,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免疫应答依不同的抗原而具有不同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排泄分泌抗原 绵羊 抗体应答 细胞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的制备及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苑淑贤 任科研 +2 位作者 杨金生 董冬梅 姚新华 《农业与技术》 2006年第4期70-73,共4页
目的:将排泄-分泌抗原用于Dot-ELISA免疫学诊断试验,检测其抗原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经培养24h、48h、72 h排泄-分泌抗原ES1、ES2、ES3,对38头份猪旋毛虫病阳性猪血清、98头猪旋毛虫阴性血清、26头猪囊虫阳性血清、35头猪蛔虫阳性血清... 目的:将排泄-分泌抗原用于Dot-ELISA免疫学诊断试验,检测其抗原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经培养24h、48h、72 h排泄-分泌抗原ES1、ES2、ES3,对38头份猪旋毛虫病阳性猪血清、98头猪旋毛虫阴性血清、26头猪囊虫阳性血清、35头猪蛔虫阳性血清和21头猪细颈囊尾蚴阳性血清进行了Dt-ELISA免疫学方法检测并于粗抗原进行比较。结果排泄-分泌抗原的特异性为ES1(99.44%)、ES2(96.11%)、ES3(92.77%),敏感性ES1(97.36%)、ES2(92.11%)、ES3(84.21%)。结论排泄-分泌抗原ES1(培养24小时)抗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用于旋毛虫病的免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排泄-分泌抗原(ES) 斑点免疫试验(Dot-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