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排斥性导向分子a与软脑膜侧支状态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绮思 李婷 +1 位作者 张磊 秦新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2-426,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RGMa)与软脑膜侧支状态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33例。根据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将患者分为软脑膜...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RGMa)与软脑膜侧支状态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33例。根据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将患者分为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status,LMCs)不良组和LMCs良好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RGM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LMCs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RGMa预测LMCs的准确性。结果:LMCs不良的患者血清RGMa水平[5588.8(4247.9,10311.5)pg/mL]较LMCs良好组[3103.9(2096.5,3970.2)pg/mL]及健康对照组[3528.6(2801.2,5328.5)pg/mL]明显升高(均P<0.05)。ROC曲线分析RGMa蛋白预测LMCs不良的最佳切点为4197.745 p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5%和80.0%。logistic回归分析示RGMa蛋白≥4197.745 pg/mL是软脑膜侧支受损的独立预测因子(OR=0.119,95%CI=0.030~0.469,P=0.002)。结论:血清RGMa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发生LMCs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排斥性导向分子a 预测因子 软脑膜侧支状态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锻炼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质RGMa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郭振委 秦新月 孔渝菡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8-582,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锻炼对卒中后大鼠缺血侧脑皮质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guidancemoleculeA,RGM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7、14、28 d组,以上各组再分为:非运动、低运动量、中动量、高... 目的:探讨运动锻炼对卒中后大鼠缺血侧脑皮质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guidancemoleculeA,RGM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7、14、28 d组,以上各组再分为:非运动、低运动量、中动量、高动量锻炼组,每组6只。应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皮质RGMa的表达。结果:①实时定量PCR:低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非运动模型组比,RGM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各对应时间点非运动模型组相比,前者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高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非运动模型组相比,RGM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②免疫组化:低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各非运动模型组相比,RGM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各非运动模型组相比,前者RGMa表达明显下降(P<0.05),但中运动量模型7 d组RGMa表达量与对应非运动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各非运动模型组相比,RGMa表达明显增加(P<0.05)。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中运动量模型组明显改善神经功能(P<0.05)。结论:适量锻炼可以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患侧皮质RGMa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锻炼 脑缺血 排斥性导向分子a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血管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玉 秦新月 +2 位作者 张融融 幸享凤 谢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1-445,共5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GMa特异性RNA... 目的探讨RNA干扰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RGM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皮质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GMa特异性RNA干扰重组腺病毒干预组(I/R+rAd-shRGMa组)以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空载体重组腺病毒注射组(I/R+rAd-HK组)。大鼠在脑缺血前接受腺病毒注射,然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d免疫荧光双标法定位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腺病毒注射后7d,免疫组化标记CD31+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大脑皮质缺血周围区微血管数;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水平;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结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GMa及其受体Neogenin在CD31+细胞上均有表达。RNA干扰抑制RGMa表达后,微血管数量增多,VEGF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结论 RNA干扰RGMa表达可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皮质周围区血管再生,该过程可能与脑组织VEGFa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斥性导向分子a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ogenin调控成骨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斌 陈春媛 +1 位作者 汪泱 丁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6-749,共4页
再生蛋白neogenin属于结直肠癌缺失蛋白(DCC)家族成员,通过结合不同的配体如神经导向因子netrin和排斥性导向分子(RGM)参与机体内稳态的维持、组织生成、血管发生、铁代谢调节、免疫调控、细胞分化、增殖、迁移及凋亡等诸多生理病理过... 再生蛋白neogenin属于结直肠癌缺失蛋白(DCC)家族成员,通过结合不同的配体如神经导向因子netrin和排斥性导向分子(RGM)参与机体内稳态的维持、组织生成、血管发生、铁代谢调节、免疫调控、细胞分化、增殖、迁移及凋亡等诸多生理病理过程。有关neogenin调控成骨分化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其调控机制还不明确。为了更好地探究neogenin的功能特性,该文就有关neogenin的分子特征和分布、生理功能及其经BMP信号通路调控成骨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GENIN NETRIN 排斥性导向分子 成骨分化 骨形态发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