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小燕 戴会超 +2 位作者 蒋定国 李华 戴凌全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39,189,共4页
针对近几年水电的温室气体减排作用历年均存在的争议,介绍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情况,并从水库温室气体的排放途径入手,就水库上游输入、水库沉积物—水界面、水库水—气界面及水库下游输出四方面阐述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过程,... 针对近几年水电的温室气体减排作用历年均存在的争议,介绍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情况,并从水库温室气体的排放途径入手,就水库上游输入、水库沉积物—水界面、水库水—气界面及水库下游输出四方面阐述了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过程,为研究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和估算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温室气体 排放过程 二氧化碳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典型城郊降雨径流污染特征与排放过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德刚 陈永川 汤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3-739,共7页
选择滇池流域典型城郊代表性的两个功能区——居民生活区和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进行降雨径流监测,分析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排放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在2.18~29.40mg·L-1,总磷浓度在0.18~3.90mg·L-1,氨态氮... 选择滇池流域典型城郊代表性的两个功能区——居民生活区和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进行降雨径流监测,分析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排放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在2.18~29.40mg·L-1,总磷浓度在0.18~3.90mg·L-1,氨态氮浓度在0.87~18.48mg·L-1,硝态氮浓度在0.02~3.64mg·L-1,CODCr浓度在22.51~362.92mg·L-1,TSS浓度在7.00~882.00mg·L-1之间。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高于地表水Ⅴ类水环境质量标准。降雨径流中氮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态氮、颗粒态氮和溶解有机态氮,磷的主要污染物以颗粒态磷和PO34--P为主。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随降雨时间发生变化,开始产生径流时污染物浓度较高,之后随着雨强的平衡而趋于下降。降雨径流各污染物浓度是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大于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区径流大于屋面径流;次降雨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EMC)为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普遍高于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降雨径流EMC变化表现出更大的随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污染特征 排放过程 滇池流域 城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事故排放过程的动态模拟与分析
3
作者 贾艳波 柳雄斌 吴莘馨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研究了高温气冷堆(HTGR)蒸汽发生器事故排放过程的动态特性。把事故排放过程分为水排放和蒸汽排放两个阶段,对两个阶段分别建立了集总参数模型。在典型事故排放工况下,计算了蒸汽发生器排放温度、排放压力、排放比焓和排放流量随时... 研究了高温气冷堆(HTGR)蒸汽发生器事故排放过程的动态特性。把事故排放过程分为水排放和蒸汽排放两个阶段,对两个阶段分别建立了集总参数模型。在典型事故排放工况下,计算了蒸汽发生器排放温度、排放压力、排放比焓和排放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事故排放系统可在6.175s内将HTGR蒸汽发生器二回路压力降低到一回路的压力水平,在事故排放结束时,蒸汽发生器仍然处于水排放阶段。计算得到的蒸汽发生器排放比焓和排放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为今后事故排放系统的排放罐内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提供了输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冷堆(HTGR) 蒸汽发生器 事故排放过程 集总参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堆压力安全系统排放过程瞬态分析
4
作者 刘建阁 陈雄盛 +1 位作者 龚自力 胡晨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114,共5页
采用添加力学计算模型的RELAP5程序对小型堆的压力安全系统(释放阀、安全阀)排放过程进行瞬态计算分析。论证释放阀、1#安全阀和2#安全阀的排放容量,分析了稳压器在2个超压状态下,压力安全系统排放过程中稳压器压力、阀门流量、阀后管... 采用添加力学计算模型的RELAP5程序对小型堆的压力安全系统(释放阀、安全阀)排放过程进行瞬态计算分析。论证释放阀、1#安全阀和2#安全阀的排放容量,分析了稳压器在2个超压状态下,压力安全系统排放过程中稳压器压力、阀门流量、阀后管道冲击力、排放蒸汽质量的瞬态过程趋势。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压力安全系统释放阀、安全阀组能够满足预期功能需求,设计时必须考虑管道支承和加固措施,从而应对瞬态喷放对管道的冲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P5程序 压力安全系统 释放阀 安全阀 排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生产CO_2过程排放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卢鑫 白皓 +2 位作者 赵立华 李宁 李洪福 《冶金能源》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钢铁生产成为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一大来源,准确测算钢铁生产CO2过程排放量是评估企业或行业减排的保障。建立基于CO2排放模块的CO2排放模型,选定国内典型钢铁生产企业进行分析,发现炼铁工序的CO2排放占总流程的60%左右,同时进一步分析... 钢铁生产成为大气中温室气体CO2的一大来源,准确测算钢铁生产CO2过程排放量是评估企业或行业减排的保障。建立基于CO2排放模块的CO2排放模型,选定国内典型钢铁生产企业进行分析,发现炼铁工序的CO2排放占总流程的60%左右,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整体CO2排放强度与吨钢能耗的关系及工序CO2排放强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模型 过程排放 钢铁生产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库水体N_2O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婷婷 王晓锋 +3 位作者 袁兴中 龚小杰 侯春丽 杨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9-335,共17页
湖、库水体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在全球氮素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湖、库水体N_2O排放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湖、库水体N_2O产生和排放的过程、不同时空尺度的排放特征、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框架及监测方法.湖... 湖、库水体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在全球氮素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湖、库水体N_2O排放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湖、库水体N_2O产生和排放的过程、不同时空尺度的排放特征、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框架及监测方法.湖、库水体N_2O不仅源于内部微生物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脱氮作用以及极少数底栖无脊椎动物代谢过程,同时流域上游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输入、污水排放以及地下水排泄等构成湖、库水体N_2O的重要外源,但目前对内源/外源的相对贡献的定量化研究不足;湖、库水体N_2O排放方式包括扩散、植物传输及少量气泡排放,对水库而言,大坝下游水电涡轮机形成的脱气作用可能是N_2O排放的潜在途径.对文献综合分析表明,湖、库水体N_2O排放通常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冬季)和日变化,同时在全球(一般低纬度>高纬度)、区域及水体内部等不同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这种时空变异特征主要受到湖、库自身理化因子(温度、营养盐、溶解氧、C/N、水文)、生物因子(水生植物、藻华)以及陆域人类活动(污水排放、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等)的影响;湖、库N_2O排放不同监测方法的差异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传统的漂浮箱法和薄边界层法均可能低估水体N_2O排放通量,未来需将传统的监测方法与新型的涡度相关法相结合,减小监测方法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前湖、库水体N_2O排放的研究不足,建议未来可以从湖、库N_2O产生的微生物机制,区域尺度上人类活动与湖、库群N_2O排放的耦合关系,水陆交错带的产、排过程,变化环境下的湖、库N_2O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系统 N2O排放 产生和排放过程 时空变异性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源细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7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6574-6574,共1页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排放是解决我国细颗粒物污染的根本途径。燃烧源的细颗粒物排放控制包括"控制燃烧过程细颗粒物的形成"以及"排放过程细颗粒物脱除"两种途径,涉及到燃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燃烧源 专题征稿 排放控制技术 节能减排战略 燃烧学 源头控制 燃烧过程 人体健康 排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源细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8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5958-5958,共1页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排放是解决我国细颗粒物污染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燃烧源 专题征稿 排放控制技术 节能减排战略 燃烧学 源头控制 燃烧过程 人体健康 排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源细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9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5-585,共1页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排放是解决我国细颗粒物污染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燃烧源 专题征稿 排放控制技术 节能减排战略 燃烧学 源头控制 燃烧过程 人体健康 排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源细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1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889,共1页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排放是解决我国细颗粒物污染的根本途径。燃烧源的细颗粒物排放控制包括"控制燃烧过程细颗粒物的形成"以及"排放过程细颗粒物脱除"两种途径,涉及到燃烧学、多相流、静电学、表面物理化学、大气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为展示国内外该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共享最新学术和技术成果,《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辑部特邀清华大学姚强教授作为特约主编,主持“燃烧源细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技术”专题,拟以专辑形式于2016年8月出版(正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燃烧源 专题征稿 排放控制技术 节能减排战略 燃烧学 源头控制 燃烧过程 人体健康 排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金企业碳排放核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鞠丽萍 祝怡斌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1-85,共5页
黄金企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对于碳达峰有重要的意义。从化石燃料燃烧、炸药爆炸过程、脱氰过程、购入电力四个角度构建黄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以内蒙古某金矿为例核算碳排放,电力消耗是主要碳排放源,其次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排... 黄金企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对于碳达峰有重要的意义。从化石燃料燃烧、炸药爆炸过程、脱氰过程、购入电力四个角度构建黄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以内蒙古某金矿为例核算碳排放,电力消耗是主要碳排放源,其次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即炸药爆炸和脱氰过程,不是黄金企业主要碳源,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企业 排放核算模型 过程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炉燃烧方式的优化
12
作者 艾军 蔡祖恢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43-2547,共5页
综合分析了工业炉燃料能源化学能转换、能量传递及烟气排放过程 ,提出了新的燃烧方式 ,研究了其对燃烧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 :新的燃烧方式能使燃料能源在工业炉上得以清洁及有效利用。图 1 0表
关键词 工业炉 燃烧方式 优化 能源化学能转换 能量传递 烟气排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房猪舍液泡粪排污浅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光哲 《今日养猪业》 2021年第1期101-103,共3页
近两年,楼房养猪兴起,但是楼房猪舍液泡粪排放过程流态较为复杂,流态变化可能导致管道位移进而导致渗漏;液体流速高低与污泥排放难易程度存在时间错配,导致淤积;污泥自身特性导致悬吊管内淤积。需要对楼房猪舍液泡粪模式排放过程中的液... 近两年,楼房养猪兴起,但是楼房猪舍液泡粪排放过程流态较为复杂,流态变化可能导致管道位移进而导致渗漏;液体流速高低与污泥排放难易程度存在时间错配,导致淤积;污泥自身特性导致悬吊管内淤积。需要对楼房猪舍液泡粪模式排放过程中的液体性质和流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 液体流速 悬吊管 排放过程 液体性质 自身特性 流态变化 液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约束下绿色减排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5
14
作者 田原宇 乔英云 张永宁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78-1084,共7页
基于对CO_(2)具有“既是亟待减排的温室气体,又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可再生资源”双重性的认知,本文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约束下的“污染温室因子禁排、CO_(2)净零排放、调控CH_(4)产生和排放”的温室因子绿色减排体系。文中从两个方面提出... 基于对CO_(2)具有“既是亟待减排的温室气体,又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可再生资源”双重性的认知,本文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约束下的“污染温室因子禁排、CO_(2)净零排放、调控CH_(4)产生和排放”的温室因子绿色减排体系。文中从两个方面提出绿色减排体系的构建:在国家层面,通过制定相关减排政策体系、进行国家超级工程和行动,为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提供依据、标准和规范,形成实施绿色碳减排的基石和支撑体系;在微观技术层面,通过全过程控碳排放的CO_(2)绿色减排技术,包括源头上避免高碳排放、过程中控制碳排放、末端强化碳循环与捕集利用(3CU)等。最后指出,依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节能降耗和生物固碳为抓手,疏堵结合,满足自然界的碳循环平衡需求,高效低成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低碳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三赢,将会促进我国2030年前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温室因子绿色减排体系 降污减碳 CO_(2)绿色减排 过程控碳排放 碳循环与捕集利用 二氧化碳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