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汽油机怠速工况下HC和CO排放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惠明 刘文胜 +4 位作者 赵慧 赵奎翰 李旺 高崇岭 刘鼎然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80-285,共6页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汽油机怠速工况下排气中HC和CO生成的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了燃烧过程与HC、CO排放的内在关系。燃烧过程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燃烧完善程度(用累积放热百分比表示),燃烧速率和着火时刻。试验发现燃烧速率对排放...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汽油机怠速工况下排气中HC和CO生成的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了燃烧过程与HC、CO排放的内在关系。燃烧过程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燃烧完善程度(用累积放热百分比表示),燃烧速率和着火时刻。试验发现燃烧速率对排放的影响较小。在空燃比较高(大于13)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废气再循环可显著降低排气中HC的生成量,这为改善现代汽油机怠速工况下的排放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怠速工况 排放机理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机理、时空规律与减排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露 郭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3-153,共11页
围绕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排放机理、时空规律与减排策略,相关研究可划归为秸秆资源量测算、秸秆处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测、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优化,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减排的促进策略等4个维度.目前,尚缺乏对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 围绕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排放机理、时空规律与减排策略,相关研究可划归为秸秆资源量测算、秸秆处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测、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优化,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减排的促进策略等4个维度.目前,尚缺乏对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污染物排放与减排问题的系统研究;不同文献报道的污染物排放清单与排放因子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秸秆资源数量与减排潜力测算欠缺科学性;资源化利用减排行为激励较少考虑多主体.建议后续研究关注具体作物类型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构建核算框架和污染物排放清单标准,并考虑稻秸资源特性约束,探知其利用的优化配置方案,然后根据优化后的利用配置来测算实际减排潜力.最终考察政府—企业—农户多主体在利用中的定位及彼此间的交互影响,从而提出兼顾多主体权、责、利的减排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资源化利用 大气污染物 排放机理 时空规律 减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模拟的二甲醚MILD火焰NO_x排放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亢银虎 卢啸风 +2 位作者 严谨 宋杨凡 孙思聪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5-353,共9页
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伴流温度和氧浓度条件下,DME-MILD射流火焰的热化学结构特性和NO_x分布及排放因子,并利用CFD-CRN多尺度数值方法,研究了DME-MILD火焰中NO_x的排放机理.数值仿真结合详细的NO_x反应机理进行计算,并采取反应路径和敏感... 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伴流温度和氧浓度条件下,DME-MILD射流火焰的热化学结构特性和NO_x分布及排放因子,并利用CFD-CRN多尺度数值方法,研究了DME-MILD火焰中NO_x的排放机理.数值仿真结合详细的NO_x反应机理进行计算,并采取反应路径和敏感性分析方法,阐明了炉膛不同区域内NO_x的排放机理.结果表明,在DME-MILD火焰中,NO_x主要经NNH和N2O中间体路径生成,这和传统射流火焰的差别很大.NO_x的排放因子随伴流温度或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有相当比例的NO(最高达87%,)最终转化为N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醚 MILD NOx排放机理 反应路径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背景下农田碳排放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慧泉 杨国英 顾克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0-17,共8页
作为农田废弃物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固氮培肥的作用,但长期秸秆还田存在增加碳排放的风险。碳排放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已有的文献总结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碳排放的影响,但缺... 作为农田废弃物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固氮培肥的作用,但长期秸秆还田存在增加碳排放的风险。碳排放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已有的文献总结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碳排放的影响,但缺乏秸秆还田背景下农田碳排放的机理、影响因素及相关减排措施等的归纳。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从分析碳排放产生的机理入手,概述碳排放产生规律,并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农艺措施(还田量与还田年限、还田方式、还田深度)、土壤因素(水分、温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肥料管理)等。此外,探讨了有助于实现秸秆还田背景下碳减排的秸秆炭化还田、农艺(沟埋还田、深埋还田)、肥料管理和灌溉等措施,指出了当前主要减排措施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如:需综合考虑净生态经济效应,在减排效果优异的同时降低成本;加强不同秸秆还田背景下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同时增加田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述,以期为绿色秸秆还田与碳减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排放 排放机理 影响因素 减排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煤混燃PM10排放特性及机理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费灵子 赵兵涛 刘建建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8-596,共9页
生物质与煤混燃较纯生物质或纯煤燃烧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改善煤炭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具有积极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生成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实现颗粒物减排目的,系统综述了生物质... 生物质与煤混燃较纯生物质或纯煤燃烧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改善煤炭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具有积极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生成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实现颗粒物减排目的,系统综述了生物质与煤混燃颗粒物的排放规律,重点阐述了混烧过程中PM10的排放特性、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化学组成、性质及痕量元素的分布.最后提出了生物质与煤混燃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对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颗粒物的减排与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燃 PM10 痕量元素 排放特性与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耦合下制造业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基于山东省的数据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治国 朱永梅 高新伟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31,共10页
山东省致力于打造制造业强省,但其发展伴随着高碳排放和高污染的现状。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通过对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 山东省致力于打造制造业强省,但其发展伴随着高碳排放和高污染的现状。在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双重压力,实现山东省碳排放2027年达峰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通过对山东省2000-2016年制造业碳排放状况展开研究,选取制造业碳经济、能源消费和生态环境系统展开系统耦合分析,并建立三系统耦合模型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制造业系统耦合度相当,处于良性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度处于比较协调发展阶段,但很难实现向优质协调发展的跨越性转变。针对此总结出制造业“压力—倒逼”机制下的达峰机理,为实现制造业碳排放达峰,规划具体的碳排放达峰路径,以期制造业最终实现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耦合 碳经济系统 能源消费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排放达峰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邓康龙 汪倩倩 +3 位作者 陈欣悦 曾小雨 徐裕焕 武慧君 《绿色科技》 2022年第9期185-190,共6页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导致土地利用方式迅速演变,其产生的碳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为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众多学者进行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相关的研究。基于对文献的回顾总结和当前的研究现状,对土地利用碳...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导致土地利用方式迅速演变,其产生的碳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为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众多学者进行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相关的研究。基于对文献的回顾总结和当前的研究现状,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核算、机理、效应和影响因素4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比较了土地利用碳排放中的数理模型,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低碳优化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对此类研究的侧重点和需克服的困难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排放核算 排放机理 排放效应 排放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的排放、控制及测定
8
作者 钟志堂 顾立荣 《江苏农机化》 2003年第4期25-26,共2页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机动插秧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以柴油机为动力的高性能农用机械迅速普及。根据统计,柴油机废气中有害成分比例约占0.82%,控制柴油机的排放、保护人类环境成了农...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机动插秧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以柴油机为动力的高性能农用机械迅速普及。根据统计,柴油机废气中有害成分比例约占0.82%,控制柴油机的排放、保护人类环境成了农机部门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标准 有害气体 排放机理 排放控制 排放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system for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 被引量:1
9
作者 TAN Pi-qiang YAO Chao-jie +3 位作者 WANG De-yuan ZHU Lei HU Zhi-yuan LOU Di-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127-2141,共15页
Diesel engines meeting the latest emission regulations must be equipped with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system,including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s(DOC),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s(DPF),and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 Diesel engines meeting the latest emission regulations must be equipped with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system,including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s(DOC),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s(DPF),and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However,before the final integration of the aftertreatment system(DOC+DPF+SCR)and the diesel engine,a reasonabl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he catalytic converters and a large number of bench calibration tests must be completed,involving large costs and long development cycles.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system for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Firstly,one-dimensional(1D)and threedimensional(3D)computational models of the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system accounting for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catalytic converters were established.Then based on the calibrated models,the effects of the converter’s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their main performance indicators,including the conversion of various exhaust pollutants and the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 drops of the converters,were studied.Finally,the optimal design scheme was obtained.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solid substrates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catalytic converter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3D model.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diesel engine aftertreatment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sel engine EMISSION exhaust gas aftertreatment computational model optimal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