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凝结颗粒物排放对北京市PM_(2.5)污染的影响估计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虹霖 宋国君 +3 位作者 姜艺婧 姜晓群 李辰 时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01-6312,共12页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PM_(2.5)的前体物之一.行业研究发现我国燃煤燃气锅炉、冷却塔等存在大量CPM排放,理论上存在致霾可能,但环境污染研究很少将CPM纳入PM_(2.5)排放成因分析中.基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PM_(2.5)超标...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PM_(2.5)的前体物之一.行业研究发现我国燃煤燃气锅炉、冷却塔等存在大量CPM排放,理论上存在致霾可能,但环境污染研究很少将CPM纳入PM_(2.5)排放成因分析中.基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PM_(2.5)超标时PM_(2.5)/PM10显著上升,二次污染特征明显,且有逐年加剧趋势.而当前被视为主要前体物的SO_(2)和NO_(2)排放量和环境浓度逐年下降,且环境浓度与PM_(2.5)/PM10和PM_(2.5)积累速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估算北京市燃气采暖源的CPM排放量对环境空气中PM_(2.5)含量的贡献至少与NOx相当,且PM_(2.5)污染高发的静稳高湿气象极易导致CPM集聚转化,推测当前监测管理中忽视的CPM是影响北京市PM_(2.5)继续削减的原因,建议制定法规对CPM排放予以控制,筛选并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水蒸气余热回收和雾霾治理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可凝结颗粒物 排放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