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地区换锦花花芽分化进程的形态和生理变化
1
作者 李青竹 许俊旭 +2 位作者 蔡友铭 张永春 杨柳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13-17,共5页
为揭示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进程中的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规律,以30株换锦花为试验材料,观察其物候期和花芽分化的形态发育过程,测定其在不同分化时期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 为揭示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进程中的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规律,以30株换锦花为试验材料,观察其物候期和花芽分化的形态发育过程,测定其在不同分化时期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换锦花的花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花芽分化经历了花芽分化准备、分生组织膨大、花原基形成、花被片分化、雄蕊分化和雌蕊分化6个时期。2月中下旬至3月初是其初叶期,养分的积累为花芽分化作准备,4月中旬花原基出现,4月下旬花被片原基形成,5月初雄蕊形成,5月中下旬完成雌蕊分化,整个花芽分化基本完成。在整个花芽分化期,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则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SOD和POD活性在花芽分化前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高含量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高活性的SOD和POD可促进换锦花花芽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锦花 芽分化 形态变化 营养物质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锦花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LsUFGT1及其启动子克隆与表达
2
作者 殷素雅 周洋丽 +1 位作者 赵梦婧 高燕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4-724,共11页
【目的】花色苷是决定植物花色的重要成分,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在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下游发挥作用,将不稳定的花色素转变为稳定的花色苷。通过分析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 LsUFGT1基因功能,为进一步解析换锦花花瓣呈色的机制提供理... 【目的】花色苷是决定植物花色的重要成分,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在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下游发挥作用,将不稳定的花色素转变为稳定的花色苷。通过分析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 LsUFGT1基因功能,为进一步解析换锦花花瓣呈色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基因克隆、逆转录PCR、染色体步移法、组织化学染色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LsUFGT1基因和其启动子序列的功能。【结果】①获得长1632 bp的LsUFGT1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398 bp,编码465个氨基酸;LsUFGT1与水仙Narcissus natatorium NtUFGT1同源性最高,达60.57%。②LsUFGT1表达量与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小花苞时期表达量最高,在粉瓣和蓝瓣中表达量差异不显著。③获得的LsUFGT1启动子序列长1184 bp,含MYB结合位点、光响应、激素响应及逆境胁迫响应等顺式作用元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β-葡萄糖苷酶(GUS)染色结果表明LsUFGT1启动子区域具有启动子活性。④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LsMYB4和LsMYB5能够显著抑制LsUFGT1启动子活性(P<0.05)。【结论】LsMYB4和LsMYB5直接结合LsUFGT1启动子反向调控换锦花花色苷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锦花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 色苷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锦花LsMYB7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正权 赵梦婧 高燕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6,共11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从换锦花花瓣中克隆获得花色苷形成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通过病毒介导...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从换锦花花瓣中克隆获得花色苷形成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LsMYB7基因对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结果】克隆到1条长951 bp的LsMYB7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LsMYB7蛋白含有2个R2和R3结构域,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sMYB7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S22亚族基因聚为一类;LsMYB7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在不同花发育阶段和不同花色无性系中,LsMYB7基因表达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主要在败花期和花色苷含量较高的H1无性系中表达;LsMYB7基因沉默后,换锦花花瓣明显变短,颜色变深,且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等花色苷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LsMYB7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S22亚族,通过正向调控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花色苷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锦花 R2R3-MYB转录因子 色苷积累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锦花种胚和叶片的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时剑 童再康 +3 位作者 刘志高 高燕会 姜小凤 黄华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5-669,共5页
换锦花是我国南方的优良球根花卉和重要的药用植物。采用组织培养技术以换锦花种胚和叶片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换锦花种胚的诱导率在各培养基上均较高,平均为75.8%,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2 mg/L+2,4-D 2 mg/L+蔗... 换锦花是我国南方的优良球根花卉和重要的药用植物。采用组织培养技术以换锦花种胚和叶片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换锦花种胚的诱导率在各培养基上均较高,平均为75.8%,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2 mg/L+2,4-D 2 mg/L+蔗糖60 g/L,适宜的丛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 mg/L+2,4-D 1 mg/L+蔗糖30 g/L;换锦花成熟叶段愈伤组织的平均诱导率为13.5%,而幼嫩叶段的平均诱导率为65.8%,两者差异极显著,适宜于幼嫩叶段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1 mg/L+蔗糖30 g/L,各生长调节剂配比的试验结果显示,NAA较高时利于根的诱导,而6-BA较高时利于芽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锦花 石蒜属 组织培养 种胚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球对花芽分化期石蒜和换锦花鳞茎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莹 王呈伟 +2 位作者 郑玉红 何树兰 彭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1-39,共9页
在栽植前采用0(CK)、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对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和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 Baker)鳞茎进行浸球处理,对花芽分化期内(4月至7月)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 在栽植前采用0(CK)、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对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和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 Baker)鳞茎进行浸球处理,对花芽分化期内(4月至7月)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期内,随时间的推移,对照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6月25日(心皮分化期)或7月10日(雌蕊分化期)达到最高值。经60、120和180 mg·L-16-BA、GA3和乙烯利浸球处理后,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内先逐渐增加,至6月25日或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或继续升高;但与对照相比,随时间的推移,石蒜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或高或低无规律性的变化,但各处理组石蒜和换锦花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均与对照间有差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进入花原基形成期(5月10日)后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核酸含量在花芽分化期的前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雌蕊分化期迅速增加并达到峰值,之后又急剧下降。总体上看,石蒜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换锦花,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于换锦花,而二者间核酸含量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3种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球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花芽分化期内石蒜和换锦花鳞茎的新陈代谢产生影响,且对石蒜的影响强于换锦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 换锦花 植物生长调节剂 芽分化 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A·NAA对石蒜·换锦花鳞片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远 刘春来 +2 位作者 田郑鹏 程红刚 许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99-4501,共3页
[目的]筛选石蒜扦插繁殖的激素配方和浓度,为石蒜冬季扦插生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IBA和NAA的4种不同的激素浓度组合成16种激素配方,对石蒜、换锦花鳞片扦插繁殖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浓度的NAA和IBA溶液对石蒜、换锦花的增殖系数、... [目的]筛选石蒜扦插繁殖的激素配方和浓度,为石蒜冬季扦插生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IBA和NAA的4种不同的激素浓度组合成16种激素配方,对石蒜、换锦花鳞片扦插繁殖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浓度的NAA和IBA溶液对石蒜、换锦花的增殖系数、鳞茎均重和平均生根数有一定的影响,综合考虑,NAA和IBA混合溶液以浓度25~50 mg/L较为理想;石蒜在扦插过程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增殖系数,而小鳞茎的均重较低。[结论]石蒜(L.radiata)和换锦花(L.sprengeri)冬季扦插生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L.radiata) 换锦花(L.sprengeri) 鳞片扦插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戴智慧 龙骏 +1 位作者 俞雷民 倪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98-1905,共8页
为了解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的生存状况及对目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6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L)为90.54%。... 为了解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的生存状况及对目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6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L)为90.54%。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较高,PPL为90.54%,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700,Shannon’s指数(Ho)为0.4144;但在居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PPL平均值为76.35%,He平均值为0.2517,Ho平均值为0.3800。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679,基因流(Nm)为6.8654。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95.85%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仅有4.15%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UPGMA聚类结果显示6个居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其可分为两大类群,其中北仑、慈溪和象山3个居群组成一类;奉化、镇海和舟山3个居群组成一类。Mantel检验的结果表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换锦花 宁波地区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鳞茎的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戴智慧 龙骏 +1 位作者 俞雷民 倪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38-1243,1250,共7页
为了研究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鳞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以采自舟山大猫岛及宁波市北仑洋涨岙、奉化萧王庙、象山鹤浦、镇海招宝山、慈溪海黄山等6个地区的野生换锦花鳞茎为实验材料,以石蒜碱计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 为了研究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鳞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以采自舟山大猫岛及宁波市北仑洋涨岙、奉化萧王庙、象山鹤浦、镇海招宝山、慈溪海黄山等6个地区的野生换锦花鳞茎为实验材料,以石蒜碱计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非淀粉粗多糖及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其加兰他敏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野生换锦花鳞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野生换锦花鳞茎中的总黄酮、总生物碱、加兰他敏的含量及非淀粉粗多糖的得率变化幅度分别为1.095—1.751mg/g、2.691—5.559mg,/g、0.686—1.476mg/g和11.590%~14.182%。其中采自象山鹤浦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751±0.116)mg/g;慈溪海黄山的非淀粉粗多糖得率最高,为(14.182±0.523)%;镇海招宝山的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5.559±0.394)mg/g;北仑洋涨岙中加兰他敏含量最高,为(1.476±0.018)mg/g。同一地区样品中总生物碱与加兰他敏的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1,但并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换锦花人工栽培资源的选优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换锦花 宁波地区 主要成分 加兰他敏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锦花C-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邓传良 周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19,37,共3页
对换锦花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n=22,带纹主要以着丝点带为主。还讨论了染色体C-带在研究石蒜属植物核型演化及多倍体起源中可能的作用。
关键词 换锦花 C-带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GR6号生根粉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子球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丹丹 薛泽云 +3 位作者 徐迎春 李永荣 翟敏 周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14-16,共3页
用不同浓度(0、25、50、75 mg/L)的GGR6号生根粉浸泡处理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的4年生鳞茎,研究了其对换锦花子球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25~50 mg/L的GGR6可使换锦花的平均子球数和平均根数增多,使鳞茎可溶性糖、还... 用不同浓度(0、25、50、75 mg/L)的GGR6号生根粉浸泡处理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的4年生鳞茎,研究了其对换锦花子球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25~50 mg/L的GGR6可使换锦花的平均子球数和平均根数增多,使鳞茎可溶性糖、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总淀粉酶活性增强,淀粉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R6号生根粉 换锦花 子球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锦花EST-SSR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石艳 童再康 高燕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9-1096,共8页
为开发换锦花EST-SSR标记和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对换锦花转录组信息进行SSR位点检测,再利用Primer3.0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引物的有效性和多态性,并绘制换锦花种质资源的聚类图。结果表明... 为开发换锦花EST-SSR标记和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对换锦花转录组信息进行SSR位点检测,再利用Primer3.0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引物的有效性和多态性,并绘制换锦花种质资源的聚类图。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 918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18.59%,分布距离为3.729 kb;SSR位点重复单元为1~3个碱基,其中,单碱基重复>三碱基重复>二碱基重复,分别占SSR总数的61.08%、23.22%和14.23%,四碱基及以上重复单元相对较少。共设计出9 302对SSR引物,随机选取并合成278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能够清晰扩增出的引物有185对(66.55%),在石蒜属的七个种中具有多态性的有59对(31.89%),其中11对(18.64%)能够在浙江和江苏种群的30份换锦花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综上,本研究开发的EST-SSR标记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在换锦花以及石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杂交种鉴定及遗传图谱的构建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锦花 转录组 EST-SSR 多态性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锦花花色苷成分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跃平 周洋丽 高燕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7-596,共10页
【目的】探讨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组成成分及其理化因子对换锦花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换锦花花色苷成分,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ADA)技术研究温度、光照、pH和金属离子浓度等... 【目的】探讨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组成成分及其理化因子对换锦花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换锦花花色苷成分,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ADA)技术研究温度、光照、pH和金属离子浓度等理化因素对换锦花花瓣花色苷呈色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1)矢车菊素、天竺葵素和飞燕草素是换锦花花色苷主要成分。(2)温度低于30℃、避光和pH≤3.0时换锦花花色苷溶液比较稳定;高温、强光和高pH会使花色苷降解,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降解程度越大;Al^(3+)、Fe^(2+)、Cu^(2+)、Fe^(3+)均使花色苷溶液颜色发生变化,Ca^(2+)、Zn^(2+)、Mg^(2+)和K+对花色苷呈色影响不大,但金属离子浓度为0~0.01 mol·L^(-1)时对换锦花花色苷有一定的增色效应,Fe^(2+)浓度越高增色作用越明显。(3)高温、强光和pH的变化对换锦花花色苷主要成分质量分数有一定的影响。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质量分数随着时间、光照和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则呈相反趋势,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在光照和温度不同条件下较稳定。随着pH增加,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质量分数逐渐降低,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逐渐增加。【结论】换锦花花色苷的主要成分是矢车菊素、天竺葵素和飞燕草素;高温、强光和高pH对花色苷有降解作用,可导致花色苷之间结构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换锦花 色苷 理化因素 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锦花花芽分化过程生理生化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佳佳 于磊 +2 位作者 王珺 吕翔 张露 《现代园艺》 2009年第8期36-38,共3页
通过对换锦花花芽分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POD、SOD含量测定,发现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POD含量逐渐降低,SOD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 通过对换锦花花芽分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POD、SOD含量测定,发现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POD含量逐渐降低,SOD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分化 生理生化 换锦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蒜属植物花芽分化进程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忠 李莹 +3 位作者 郑玉红 何树兰 彭峰 束晓春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5-157,共3页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石蒜属植物中秋叶型的石蒜和春叶型的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进行研究。石蒜和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过程大体一致,都可分为8个时期:花芽分化准备期、分生组织膨大期、花原基形成期、花被片分化期、雄蕊分...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石蒜属植物中秋叶型的石蒜和春叶型的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进行研究。石蒜和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过程大体一致,都可分为8个时期:花芽分化准备期、分生组织膨大期、花原基形成期、花被片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心皮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和花芽分化后期。在花芽分化过程中,石蒜和换锦花的顶端分生组织隆起、伸长,形成花序原基,局部细胞在花序原基上分裂形成数个突起,随后这些突起分化出内外花被原体;外轮及内轮花被的内侧基部相继出现两轮突起,即为雄蕊原基;之后在花被原基的内侧(即生长锥中心)形成雌蕊的心皮原基,而雌蕊原基则形成于雄蕊原基的内侧基部,最后雌蕊原基进一步自上而下分化形成柱头、花柱和子房。石蒜和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起始时间大体相同,但随着花芽分化的进行,换锦花花芽分化的进程总体来讲较石蒜要快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 换锦花 芽分化 解剖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石蒜属植物花器官愈伤组织诱导及其亚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佘琳芳 陈菁珏 +2 位作者 常乐 任梓铭 夏宜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98-1805,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配比对石蒜属植物愈伤诱导的影响,本文以换锦花和忽地笑的花器官为外植体,在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观察了愈伤组织亚显微结构。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种的5种外植体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 为了探讨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配比对石蒜属植物愈伤诱导的影响,本文以换锦花和忽地笑的花器官为外植体,在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并观察了愈伤组织亚显微结构。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种的5种外植体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忽地笑子房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8.2%;换锦花5种外植体均在1mg·L-1BA+1mg·L-12,4-D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且在此培养基上获得最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64.7%;培养过程中出现3种形态的愈伤组织,根据色泽、质地、亚显微结构分析,认为浅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为胚性愈伤组织,这为进一步开展石蒜属植物的高效再生体系和转基因育种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地笑 换锦花 器官 愈伤组织 亚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2种石蒜属植物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钟云鹏 梁丽建 +3 位作者 何丽斯 夏冰 彭峰 汪仁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255,共4页
以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和中国石蒜(L.chinensis)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NaC l胁迫对叶片7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2种石蒜属植物叶片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且中国石蒜叶片积累这2种物质的速度比换锦花更快... 以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和中国石蒜(L.chinensis)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NaC l胁迫对叶片7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2种石蒜属植物叶片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且中国石蒜叶片积累这2种物质的速度比换锦花更快;叶片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NaC l浓度升高而升高;叶片叶绿素含量随NaC l浓度升高而降低;换锦花叶片SOD活性整体上高于中国石蒜;POD活性虽有升有降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胁迫 换锦花 中国石蒜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