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固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铁矿烧结传热传质过程模拟
1
作者 赵改革 吴迪 +4 位作者 杨淞云 刘柳 喻维纲 汤乐云 伍东玲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能够有效提高点火期间固相的温度,降低后续烧结速率以及料层蓄热能力,导致出口烟气成分中O_(2)质量分数更大而CO_(2)质量分数更低。三个模型中,具有最大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的O_(2)质量分数与烧结杯试验更接近,而处于中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得到的CO_(2)质量分数和烧结速率与试验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气固换热系数 烧结杯试验 烟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裂隙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新方法
2
作者 郑志伟 刘先珊 +5 位作者 白冰 雷宏武 张天成 于明智 孙梦 黄子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3,共12页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接获取裂隙表面温度分布数据,并提出了新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公式E),同时给出了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F;基于数值模拟数据和试验数据,对各公式(A~F)进行了评价;将公式F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进行了现场尺度的换热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公式F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公式E、F均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在所有工况中,现有公式A、D与新提出的公式E、F的变化趋势相似,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且未出现异常值,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一种独立的补充关系,公式F可直接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有效模拟现场尺度的流体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系数 干热岩 数值模拟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A-SVM-SHAP杂化策略的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可解释性预测
3
作者 谭银珍 杨凯 +3 位作者 张晓雪 姚钦文 王华 肖清泰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3,共9页
针对冶金过程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中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难以描述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出利用蜻蜓优化算法(DA)对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优化,实现换热系数的智能化预测。结果表明,DA-SVM算法能够以导热油进口温度、导热油出口温度... 针对冶金过程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中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难以描述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出利用蜻蜓优化算法(DA)对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优化,实现换热系数的智能化预测。结果表明,DA-SVM算法能够以导热油进口温度、导热油出口温度、有机工质出口温度、蒸汽流量和有机工质吸收换热量为输入变量,以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为输出变量。与BP、ELM、KELM、XGBoost等4个预测模型相比,DA-SVM模型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10.5%,R2提高了2.6%。利用SHAP值成功解释输入变量对预测性能的贡献程度,DA-SVM-SHAP模型可实现高精度预测换热系数,并可视化分析各个输入变量与换热系数预测结果间的关联程度,在换热过程非线性关系建模方面展现出较大优势,可为进一步优化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工况参数、提高蒸发器换热性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学计量 直接接触式蒸发器 换热系数 蜻蜓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数值建模过程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正烨 董安平 +3 位作者 隋大山 陈忠奉 桂大兴 孙宝德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0-551,共12页
铸造过程数值建模已经成为预测铸造缺陷、优化铸造工艺的一种关键有效工具。界面换热系数是铸造数值建模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难以通过直接测量获取,常通过反算技术确定。反算技术具有非线性、计算量大和解不适定等特性,增加了反算求解... 铸造过程数值建模已经成为预测铸造缺陷、优化铸造工艺的一种关键有效工具。界面换热系数是铸造数值建模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难以通过直接测量获取,常通过反算技术确定。反算技术具有非线性、计算量大和解不适定等特性,增加了反算求解的难度。综述了铸造数值建模过程中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归纳了界面换热系数的主要反算求解方法,并详细论述了基于反算法的界面换热系数对于铸造过程数值建模精度的影响。探讨了现有反算技术的不足和局限性,并提出了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 数值建模 边界条件 界面换热系数 反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车轮铸造模具水冷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求解
5
作者 董国疆 李世德 +3 位作者 王克奇 王海翔 王佶 毕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5-1505,共11页
铝车轮低压铸造过程中,模具温度场是影响铝液凝固的重要因素。水冷作为铸造模具的主要冷却方式,对模具温度场的影响机理仍不明晰,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铝车轮铸造模具的边模水冷模块为研究对象,设计水冷降温实验并采集水冷过程中的模具... 铝车轮低压铸造过程中,模具温度场是影响铝液凝固的重要因素。水冷作为铸造模具的主要冷却方式,对模具温度场的影响机理仍不明晰,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铝车轮铸造模具的边模水冷模块为研究对象,设计水冷降温实验并采集水冷过程中的模具温度数据。通过ProCAST及ANSYS分析冷却水流动状态,以实测温度数据为基础进行软件反求解,基于Beck非线性估算法,建立界面换热数值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界面换热系数求解方式,并正向求解以验证两种求解方式的准确性,以期为铝车轮低压铸造模拟验证提供数据支撑,有望获取冷却水与模具的真实换热系数,并揭示其传热行为和换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铸造 界面传热 换热系数 模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气冷器中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卢国强 顾众 +1 位作者 谢晶 陈旭升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1,共9页
为了探究板式气冷器中主导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最值出现的因素及最值点的中移对平均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采用基于MATLAB的换热器分布参数分析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沿气冷器板片上的分布规律,并针对h最值出现... 为了探究板式气冷器中主导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最值出现的因素及最值点的中移对平均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采用基于MATLAB的换热器分布参数分析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_(2)侧表面换热系数h沿气冷器板片上的分布规律,并针对h最值出现的主导因素、改变板片尺寸和流量使最值点移动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伪临界温度对板式气冷器中h最值的出现更具有决定性;一定压力下的C_(p)最大值会随着压力的增加不断增大,但伪临界温度逐渐降低;减小板片尺寸或者增大质量流量,可以使得平均换热系数增加,对应的换热量也会增大,而且由质量流量增加所带来的换热量增加幅度在3种工况下分别为12.72%,12.79%,11.75%,同时压降也会增加;当h最大值保持在6170 W/(m^(2)·K)或5120 W/(m^(2)·K)附近时,最值点中移不会使平均换热系数增加明显,而且对应的换热量也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气冷器 超临界CO_(2) 表面换热系数 最值与最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压水堆功率控制系统堆芯换热系数不确定性量化研究
7
作者 曾文杰 厉晓玉 +1 位作者 谢金森 赵守智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6-764,共9页
为研究堆芯换热系数不确定性对堆芯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以小型压水堆为例,构建堆芯状态空间模型,结合PID控制器,建立堆芯功率控制系统,利用拉丁超立方方法进行参数抽样,开展不同功率水平下堆芯反应性阶跃扰动和堆芯冷却剂进口温度阶跃... 为研究堆芯换热系数不确定性对堆芯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以小型压水堆为例,构建堆芯状态空间模型,结合PID控制器,建立堆芯功率控制系统,利用拉丁超立方方法进行参数抽样,开展不同功率水平下堆芯反应性阶跃扰动和堆芯冷却剂进口温度阶跃扰动的仿真,最后采用区间估计Bootstrap方法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分析。结果表明:40%FP下堆芯换热系数的不确定性对堆芯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比100%FP下的更显著,在PID控制器的作用下,堆芯相对功率和冷却剂平均温度的不确定度均在0.1176%以内,堆芯换热系数不确定性对堆芯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芯换热系数 区间估计Bootstrap法 不确定性 功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集中热容法的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测算
8
作者 吴志杰 吴运新 +1 位作者 何鹏 袁忠禹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9-114,共6页
表面换热系数是TC17钛合金淬火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准确性影响工件淬火温度与应力场的分布精度。基于深埋热电偶动态实测的温降曲线,采用改进后的集中热容法,计算求解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 表面换热系数是TC17钛合金淬火数值分析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准确性影响工件淬火温度与应力场的分布精度。基于深埋热电偶动态实测的温降曲线,采用改进后的集中热容法,计算求解TC17钛合金淬火表面换热系数,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TC17钛合金水浴淬火过程中会经历3个主要阶段:蒸汽膜阶段、核沸腾阶段及对流冷却阶段。表面换热系数在蒸汽膜阶段、核沸腾阶段会快速增大,随后在对流冷却阶段会逐渐减小,在第50 s达到峰值1299 W/(m^(2)·℃),此时淬火面温度为355℃。将换热系数代入数值模型中进行温度场计算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温降曲线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7钛合金 表面换热系数 水浴淬火 改进集中热容法 数值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算法的铝合金铸造过程界面换热系数的反问题模型
9
作者 王一帆 温治 +1 位作者 豆瑞锋 于博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29,共8页
铝合金铸造过程铸件-铸模之间的界面换热系数的变化非常复杂,且预测非常困难。本文基于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了铝合金铸造过程传热反问题模型,通过反问题分析获得铝合金铸造过程中铸件-铸模界面换热系数。通过将铸件-铸模... 铝合金铸造过程铸件-铸模之间的界面换热系数的变化非常复杂,且预测非常困难。本文基于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了铝合金铸造过程传热反问题模型,通过反问题分析获得铝合金铸造过程中铸件-铸模界面换热系数。通过将铸件-铸模界面换热系数反演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验证传热反问题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铸模上测点位置(与铸件-铸模界面距离、相邻测点间距)和温度测量误差对铸件-铸模界面换热系数反演值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最优的测点布置方案和温度测量误差要求。通过铝合金铸造实验,用该反问题模型能求解出铝合金凝固过程中的铸件-铸模界面换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 反传热模型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界面换热系数 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蒸发换热系数he的证明 被引量:9
10
作者 孟庆林 陈启高 +2 位作者 冉茂裕 李建成 蔡宁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6-219,共4页
从湿空气状态方程出发,依据Lewis关系证明了蒸发换热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的一般关系,推导了湿表面上水分蒸发换热系数he的一般式,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 被动蒸发冷却 蒸发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床有限元热分析中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阳红 殷国富 +3 位作者 方辉 刘立新 张定金 徐德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1-248,共8页
计算对流换热系数是机床有限元热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以龙门加工中心的Y向丝杠螺母进给系统为例,提出一种将实验数据与神经网络计算相结合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以丝杠螺母进给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为基础,利用有限元热分析... 计算对流换热系数是机床有限元热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以龙门加工中心的Y向丝杠螺母进给系统为例,提出一种将实验数据与神经网络计算相结合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以丝杠螺母进给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为基础,利用有限元热分析数据建立了一种反映对流换热系数与温度场之间变化关系的神经网络,并以温度实测值作为该神经网络输入量,计算出对流换热系数的数值。从与实验以及相似性计算方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本文计算方法有较高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换热系数 热分析 神经网络 龙门加工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50铝合金喷水淬火参数对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邓运来 郭世贵 +1 位作者 熊创贤 张新明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26,共6页
设计了喷射压强(p)与喷射表面流量密度(qs)作为独立参数的7050铝合金末端喷水淬火实验,研究了p,qs和喷嘴大小(d)对喷水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换热系数在喷射端面温度为100~150℃时具有最大值(hmax),hmax波动范围为20000~5... 设计了喷射压强(p)与喷射表面流量密度(qs)作为独立参数的7050铝合金末端喷水淬火实验,研究了p,qs和喷嘴大小(d)对喷水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换热系数在喷射端面温度为100~150℃时具有最大值(hmax),hmax波动范围为20000~50000 W·m-2·℃-1;建立了反映p和qs影响换热系数规律的hmax-p-qs三维关系图;采用喷射表面面积与喷嘴面积的比值k反映喷嘴大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建立了hmax-k-qs三维关系图;hmax-p-qs和hmax-k-qs关系图能为喷水淬火参数(p,qs,k等)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50铝合金 末端淬火 换热系数 压力 流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全表面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的实验测量 被引量:12
13
作者 白江涛 朱惠人 +1 位作者 张宗卫 许都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2-97,共6页
采用瞬态液晶技术测量了涡轮导叶叶片全表面的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实验叶片前缘区域有5排复合角度圆柱形气膜孔,压力面有10排圆柱形孔,吸力面有2排圆柱形孔和2排扇形孔,气膜孔排由2个供气腔供气.实验叶栅由3个直叶片构成,叶栅进口雷诺数... 采用瞬态液晶技术测量了涡轮导叶叶片全表面的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实验叶片前缘区域有5排复合角度圆柱形气膜孔,压力面有10排圆柱形孔,吸力面有2排圆柱形孔和2排扇形孔,气膜孔排由2个供气腔供气.实验叶栅由3个直叶片构成,叶栅进口雷诺数是1.1×105,前腔二次流与主流的质量流量比为5.87%,后腔为1.06%.实验测量获得了叶片表面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的二维分布云图,结果表明:气膜孔下游的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都较高;扇形孔下游的冷却效率比圆柱形孔的高;受叶栅通道涡的影响,吸力面气膜覆盖区域收缩,压力面气膜覆盖区域扩张;吸力面换热系数分布受气流分离和通道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叶 气膜冷却 换热系数 瞬态测量 液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油动态下换热系数的测量及计算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乃录 潘健生 +2 位作者 廖波 高长银 叶健松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7,40,共3页
为了测量和计算工业条件下淬火油在不同流速下的换热系数 ,采用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测定了介质的流速 ,用 12 0× 12 0× 2 0 (mm)平板状试样和反传热法测定与计算了换热系数。结果表明 ,换热系数曲线能更好地反映表面热量传递... 为了测量和计算工业条件下淬火油在不同流速下的换热系数 ,采用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测定了介质的流速 ,用 12 0× 12 0× 2 0 (mm)平板状试样和反传热法测定与计算了换热系数。结果表明 ,换热系数曲线能更好地反映表面热量传递的真实情况 ;随着介质流速的增加 ,换热系数的最大值呈增加趋势 ,当搅拌使介质中产生气泡时 ,介质的换热系数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系数 淬火油 介质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界面接触换热系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立文 朱德才 +2 位作者 邢磊 张国梁 韦荣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自制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铸造铝合金和挤压铝合金分别与5CrMnMo模具钢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铝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间的接触换热系数随接触表面温度和载荷的变化,发现接触换热系数与温度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 利用自制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铸造铝合金和挤压铝合金分别与5CrMnMo模具钢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铝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间的接触换热系数随接触表面温度和载荷的变化,发现接触换热系数与温度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而与载荷的指数近似成正比关系,并且在相同的接触条件和测量条件下铸造铝合金与5CrMnMo的接触换热系数普遍要比挤压铝合金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换热系数 铝合金 5CrMn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电解槽槽体与环境界面换热系数的计算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帅 张红亮 +2 位作者 邹忠 赖延清 李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5-522,共8页
通过分析铝电解槽不同部位以不同方式向外界环境散热的原理,基于玻尔兹曼定律及流体外掠平板的传热理论建立了槽体与环境界面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实现对槽体与环境换热系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以侧部槽壳为例分析了槽体表面温度、空气... 通过分析铝电解槽不同部位以不同方式向外界环境散热的原理,基于玻尔兹曼定律及流体外掠平板的传热理论建立了槽体与环境界面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实现对槽体与环境换热系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以侧部槽壳为例分析了槽体表面温度、空气流速以及槽型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电解槽周围环境的空气对流形式为自然对流及强制对流的混合流,对流换热系数随着空气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而辐射换热系数不受流速影响;辐射换热系数随着槽体表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对流换热系数随着槽体表面温度的升高小幅上升;槽型越大的铝电解槽与环境的对流换热系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 热场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斜孔气膜冷却壁表面换热系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军 董志锐 +2 位作者 林宇震 刘高恩 陆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48,共4页
采用恒热流法 ,对 4种不同结构实验板的多斜孔气膜冷却壁表面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吹风比、孔排列方式、孔间距和孔排距等 ,实验主流雷诺数约为 170 0 0 ,吹风比M =1~ 4。实验结果表明 :引入气膜冷却使表面... 采用恒热流法 ,对 4种不同结构实验板的多斜孔气膜冷却壁表面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吹风比、孔排列方式、孔间距和孔排距等 ,实验主流雷诺数约为 170 0 0 ,吹风比M =1~ 4。实验结果表明 :引入气膜冷却使表面换热系数明显增强 ;单一实验板换热随吹风比增大而增强 ;在相同单位面积开孔率情况下 ,列间距的影响大于排间距 ,即列间距越小换热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涡轮发动机 薄膜冷却 多孔壁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蜂群算法的机床主轴对流换热系数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片锦香 刘美佳 +2 位作者 张丽秀 吴玉厚 宫巍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06-2713,共8页
机床主轴温度场分析是一种减少主轴热误差、提高主轴精度及其稳定性的重要方法。作为热分析边界条件中关键参数的对流换热系数,其值大小反映了主轴零部件表面与空气对流换热的强度,对主轴有限元温度场分析结果的影响最为明显。以170CP06... 机床主轴温度场分析是一种减少主轴热误差、提高主轴精度及其稳定性的重要方法。作为热分析边界条件中关键参数的对流换热系数,其值大小反映了主轴零部件表面与空气对流换热的强度,对主轴有限元温度场分析结果的影响最为明显。以170CP06-DM机械主轴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主轴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提出一种基于人工蜂群优化算法的机床主轴换热系数优化算法。实验表明,提出的蜂群算法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和转速而自动寻找优化的主轴换热系数。与传统的经验确定对流换热系数方法相比,主轴前轴承处的计算最大误差、平均误差、均方差分别提高了大约4.54℃、2.87℃、1.65℃,主轴后轴承处的计算最大误差、平均误差、均方差分别提高了大约7.12℃、3.49℃、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换热系数 主轴温度 人工蜂群算法 机械主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通道内流固换热系数解析解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家玲 张国伟 +1 位作者 李君 白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19-2025,共7页
以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岩体裂隙通道内换热问题为核心,应用局部非热平衡法,针对圆柱岩体裂隙内流动换热理论模型,依据岩体截面二维导热方程推导出单裂隙流固换热系数解析解。通过将可测参数带入计算方程中,得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系数... 以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岩体裂隙通道内换热问题为核心,应用局部非热平衡法,针对圆柱岩体裂隙内流动换热理论模型,依据岩体截面二维导热方程推导出单裂隙流固换热系数解析解。通过将可测参数带入计算方程中,得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并与文献中将岩体半圆截面等效为矩形一维导热模型所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裂隙开度条件下,当流速较低时其结果与文献得出的结果吻合较好,但随着流速的增大误差逐渐增大。利用敏感性分析法,在外壁温变化条件下,分析裂隙开度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表明流速的影响略大于裂隙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裂隙通道 换热系数 解析解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巷道对流换热系数的现场测定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建良 何权富 张学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对流换热系数是计算围岩壁面与风流之间热交换量的重要参数。根据矿井风流与围岩热湿交换理论,提出测算井下巷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并在现场进行实测,通过对实测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出U型钢支护、断面形状为半圆拱以及工字钢支护、... 对流换热系数是计算围岩壁面与风流之间热交换量的重要参数。根据矿井风流与围岩热湿交换理论,提出测算井下巷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并在现场进行实测,通过对实测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出U型钢支护、断面形状为半圆拱以及工字钢支护、断面形状为梯形的巷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简化计算式。并且当风速一定时,U型钢支护、断面形状为半圆拱的巷道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值比工字钢支护、断面形状为梯形的要小;在这两种巷道条件下,其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都随平均风速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对流换热 平均对流换热系数 现场实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