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35kV户外熔断器接线端帽更换效率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利平 王蒙 +1 位作者 张红霞 刘震 《农村电气化》 2012年第6期47-48,共2页
35 kV户外限流熔断器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35 kV小型户外设备的短路保护。由熔体套、瓷套、接线端帽、弹簧组成。安装位置:
关键词 限流熔断器 接线端 户外 35kV 换效率 电力系统 短路保护 安装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lbach阵列的电磁超声横波换能器优化设计
2
作者 沈柿强 陆铭慧 +2 位作者 程树云 胡克 胡宇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19,共9页
针对常规磁体结构的电磁超声横波换能器换能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Halbach阵列的电磁超声横波换能器,采用双层Halbach阵列永磁体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对多种磁体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层Halbach阵列磁体的最大垂直磁... 针对常规磁体结构的电磁超声横波换能器换能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Halbach阵列的电磁超声横波换能器,采用双层Halbach阵列永磁体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对多种磁体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层Halbach阵列磁体的最大垂直磁通密度是单磁体和传统排列磁体的2.32倍和1.54倍,具有上下层不同大小的双层Halbach阵列磁体在体积减小37%的情况下还能提升10%的最大垂直磁通密度。同时采用正交试验对换能器参数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线圈直径、同层线圈间距和双层线圈间距对回波幅值的影响显著,背板厚度和背板到线圈距离的影响则不显著,并通过实验验证正交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具有双层Halbach阵列磁体的换能器激励横波的幅值相比传统单磁体、传统排列磁体和单层Halbach磁体分别提高122%、55%和10%,信噪比分别提高7.7、4.6、1.2 dB,实验和仿真两者有很好的验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超声横波能器 双层Halbach阵列 正交试验 优化设计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节水及换热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杜春涛 董志峰 +1 位作者 孟国营 刘建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0-83,共4页
针对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运行过程中液滴大小对节水及换热效率等因素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研究了液滴直径与液滴逃逸率、液滴捕捉率、落入换热器底部液滴的平均温度、回风/液滴之间的总传热量、换热器出口回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针对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运行过程中液滴大小对节水及换热效率等因素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研究了液滴直径与液滴逃逸率、液滴捕捉率、落入换热器底部液滴的平均温度、回风/液滴之间的总传热量、换热器出口回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液滴直径选择在0.10~0.15 cm时,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最高,此时液滴逃逸率也比较低,即节水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淋热器 液滴直径 效率 液滴逃逸率 矿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喷淋高度影响换热效率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董志峰 杜春涛 +3 位作者 刘建功 孟国营 杨会甲 顾永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0,共4页
针对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喷淋高度与换热效率(即落入换热器底部液滴平均温度与其温度分布标准偏差)的关系,利用FLUENT软件对矿井回风/液滴两相流进行3D仿真,采用标准k-ε模型、DPM模型和SIMPLE算法,计算出了喷淋高度分别为6、8、10、12和... 针对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喷淋高度与换热效率(即落入换热器底部液滴平均温度与其温度分布标准偏差)的关系,利用FLUENT软件对矿井回风/液滴两相流进行3D仿真,采用标准k-ε模型、DPM模型和SIMPLE算法,计算出了喷淋高度分别为6、8、10、12和15 m,直径为0.15 cm,冬季制热时和夏季制冷时初始温度分别为283.15、303.15 K的液滴,逆向通过初始温度为293.15 K矿井回风落入换热器底部时获得的热量和冷量及其温度分布标准偏差。结果表明:随着喷淋高度的增加,液滴获得的热量(在冬季)和冷量(在夏季)也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逐渐减小;液滴温度分布标准偏差总体变化趋势随喷淋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喷淋高度选择在10 m左右最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回风 喷淋热器 喷淋高度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冷平台间距对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周兰欣 崔皓程 魏春枝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5-768,776,共5页
采用Simple算法和标准肛£模型,以我国某电厂2×600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对空冷平台外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空气动力学知识,阐述了空冷平台边缘空气倒灌和热风回流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不同风速下空冷平台间距对直接空冷... 采用Simple算法和标准肛£模型,以我国某电厂2×600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对空冷平台外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空气动力学知识,阐述了空冷平台边缘空气倒灌和热风回流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不同风速下空冷平台间距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并探索了空冷平台间距的相对合理范围.结果表明:当风速一定时,换热效率随着空冷平台间距的增大而提高;当空冷平台间距一定时,换热效率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降低.对于某电厂2×600MW直接空冷机组,理论上空冷平台间距的最佳范围为30-4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凝汽器 平台间距 效率 热风回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封底PCC能量桩与传统能量桩换热效率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旭 孔纲强 +2 位作者 刘汉龙 方金城 杨挺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7-873,共7页
PCC能量桩是一种基于PCC桩的新型能量桩技术,目前针对PCC能量桩在制冷和供热过程中的换热效率及热传导特性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开展循环温度作用下不封底PCC能量桩、传统能量桩的温度响应测试,实测获得桩身、桩周土热... PCC能量桩是一种基于PCC桩的新型能量桩技术,目前针对PCC能量桩在制冷和供热过程中的换热效率及热传导特性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开展循环温度作用下不封底PCC能量桩、传统能量桩的温度响应测试,实测获得桩身、桩周土热响应变化规律;继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进/出水温度等因素对不封底PCC能量桩换热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试验条件下,夏季制冷模式下不封底PCC能量桩的热响应略大于传统能量桩,而冬季供热模式下差异不大;相同条件下,夏季制冷模式下不封底PCC能量桩的换热效率较传统能量桩高出24%,而冬季供热模式下仅高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C能量桩 效率 温度响应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换热效率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杜春涛 朱元忠 +1 位作者 孟国营 甘延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4-107,共4页
为揭示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中回风与液滴之间热质交换机理,首先利用气水热质交换理论确定制热工况下换热器中回风与液滴状态变化过程,然后基于气水热交换平衡方程以及冷却干燥过程中气水热交换的全热交换效率和通用热交换效率模型,建立... 为揭示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中回风与液滴之间热质交换机理,首先利用气水热质交换理论确定制热工况下换热器中回风与液滴状态变化过程,然后基于气水热交换平衡方程以及冷却干燥过程中气水热交换的全热交换效率和通用热交换效率模型,建立了回风换热器制热工况下热交换效率数学模型,对指导回风换热器的设计及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回风喷淋热器 效率 数学模型 气水热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致伸缩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估计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永 徐江 +1 位作者 周金海 武新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05-1713,共9页
偏置磁场与磁致伸缩纵向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密切相关,为了解决磁致伸缩纵向导波检测中缺少传感器换能效率估计手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估计永磁式磁致伸缩纵向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的方法。首先,从磁致伸缩导波能量转换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截... 偏置磁场与磁致伸缩纵向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密切相关,为了解决磁致伸缩纵向导波检测中缺少传感器换能效率估计手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估计永磁式磁致伸缩纵向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的方法。首先,从磁致伸缩导波能量转换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截面区域偏置磁场强度与导波接收信号幅值间的关系;其次,根据磁致伸缩纵向导波偏置磁场的作用机理,针对管道内磁场不均匀现象,提出了磁致伸缩纵向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的评估方法;然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及实验对通过管道表面空气中的磁场强度表征管道内偏置磁场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实验确定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通过测量管道外表面空气中周向多个位置的轴向磁场强度表征管道截面内偏置磁场强度,利用偏置磁场强度与导波通过信号幅值关系曲线得到不同区域单元振动对导波信号的能量贡献计算得到加权幅值,并以此幅值为依据估计传感器的换能效率。实现了对磁致伸缩导波传感器换能效率的估计,为仪器智能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式磁致伸缩传感器 效率 估计方法 纵向导波 磁致伸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粒径对EGR冷却器沉积物及换热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田维 张洵 赵家辉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6-331,共6页
通过一台高压共轨涡轮增压柴油机,对4种相同规格、不同换热芯管长度(140、180、220和260,mm)的冷却器进行颗粒物沉积试验及换热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连续运行240,min后,EGR气体中小粒径颗粒物(D_p≤5,nm)在4种不同长度换热芯管中的减少率... 通过一台高压共轨涡轮增压柴油机,对4种相同规格、不同换热芯管长度(140、180、220和260,mm)的冷却器进行颗粒物沉积试验及换热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连续运行240,min后,EGR气体中小粒径颗粒物(D_p≤5,nm)在4种不同长度换热芯管中的减少率均为100%,,中等粒径颗粒物(5,nm<D_p<50,nm)减少率依次为:73%,、54%,、70%,和71%,,大粒径颗粒物(D_p≥50,nm)减少率依次为:-171%,、-8%,、-3%,和11%,;换热芯管长度为140,mm的单位长度换热效率提高,而换热芯管长度为180、220和260,mm的单位长度换热效率基本保持不变.沉积物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结果显示,同一换热芯管的上游到下游沉积层表面逐渐形成"沟壑"并不断扩大,且不同长度换热芯管随管长增加,其出口处沉积层表面的"沟壑"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冷却器 颗粒物沉积 效率 表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导风向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兰欣 崔皓程 仲博学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采用SIMPLE算法和k-ε模型,对2台600 MW直接空冷机组的空冷岛外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主导风向对空冷岛外部流场及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探索了机组换热效率最高及最低时主导风向的范围.结果表明:在同一主导风向下,风速... 采用SIMPLE算法和k-ε模型,对2台600 MW直接空冷机组的空冷岛外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主导风向对空冷岛外部流场及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影响,探索了机组换热效率最高及最低时主导风向的范围.结果表明:在同一主导风向下,风速越大,换热效率越低,当风速从3 m/s增大到9 m/s时,换热效率降低了14.3%;在相同风速条件下,当主导风向与空冷平台夹角成135°~150°或者30°~45°时,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效率最高,当风向角在270°附近时,效率最低,两者效率之差达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凝汽器 主导风向 流场 效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燃烧辐射加热炉的换热效率与CFD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中柏 张林进 +1 位作者 叶旭初 尤靖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2,共5页
采用自行设计的燃烧加热炉模型装置,研究液化石油气直喷燃烧中换热管空间位置、热负荷(燃气流量)及换热介质流量等因素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炉内温度场进行了CFD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理想的热负荷条件下(0.88 kg/h),距离燃烧... 采用自行设计的燃烧加热炉模型装置,研究液化石油气直喷燃烧中换热管空间位置、热负荷(燃气流量)及换热介质流量等因素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炉内温度场进行了CFD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理想的热负荷条件下(0.88 kg/h),距离燃烧中心愈近,辐射换热效率愈大;随着换热介质流量的增加(>40 L/h),换热效率有下降的趋势;CFD数值预测的温度分布规律与实测吻合较好,火焰形状是影响辐射换热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燃烧 辐射加热炉 效率 CFD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水源热泵套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实验研究和模拟分析
12
作者 周智勇 王子云 +2 位作者 付祥钊 王勇 何华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87,共6页
利用长江水源的江水源热泵系统是重庆市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形式,其换热器的性能对系统能效具有显著的影响,论文研究了使用半圆环形折返管的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实验证明折返管曲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与直管... 利用长江水源的江水源热泵系统是重庆市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形式,其换热器的性能对系统能效具有显著的影响,论文研究了使用半圆环形折返管的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实验证明折返管曲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与直管套管式换热器相比,当R/r=5时,其换热效率可提高2.5%。为分析半圆环形折返管的换热机理,论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进行了流动、温度场和换热模拟。为保证在旋转流和大曲率情况下计算的准确性,模拟分析采用了修正后的RNGk-ε湍流模型,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折返管内存在者明显的二次流漩涡,它对边界层的扰动是造成换热器换热效率随着折返管曲率增加而提高的主要原因。论文综合实验和模拟分析结果,同时考虑江水的泥沙问题和换热效率,给出了半圆环形折返换管的适宜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器 半圆环折返管 效率 二次流漩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流量分配特性与换热效率的计算
13
作者 巫江虹 王世平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8-42,共5页
针对换热器的两种入口分配结构:孔板式封头及半圆型封头的分配特性,计算换热器内由于流体分配不均导致的换热效率降低。计算结果表明:同样入口工况下,孔板式封头换热效率降低系数τ仅为半圆型封头的21%,有着重要的节能降耗意义。
关键词 热器 效率 流量分配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流量分配特性与换热效率的计算
14
作者 巫江虹 王世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1-44,共4页
本文针对换热器的两种入口分配结构:孔板式封头及半圆型封头的分配特性,计算换热器内由于流体分配不均导致的换热效率降低,计算结果表明:同样入口工况下,孔板式封头换热效率降低系数τ仅为半圆型封头的21%,有着重要的节能降耗... 本文针对换热器的两种入口分配结构:孔板式封头及半圆型封头的分配特性,计算换热器内由于流体分配不均导致的换热效率降低,计算结果表明:同样入口工况下,孔板式封头换热效率降低系数τ仅为半圆型封头的21%,有着重要的节能降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器 流量分配 效率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结构中压电元件双向换能效率的仿真研究
15
作者 周文委 顾伟驷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1-243,共3页
根据压电振子机电换能等效图,得出压电超声换能器等效二端口网络模型,由此推导了智能结构中压电换能器的双向换能函数。仿真实验表明,驱动-传感换能器对的双向换能效率随负载声阻抗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为提高换能效率,可以采用匹配声... 根据压电振子机电换能等效图,得出压电超声换能器等效二端口网络模型,由此推导了智能结构中压电换能器的双向换能函数。仿真实验表明,驱动-传感换能器对的双向换能效率随负载声阻抗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为提高换能效率,可以采用匹配声阻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结构系统 压电能器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熔断器并联换流效率的分析
16
作者 许家治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0-32,共3页
在电感贮能系统的直流电路中,采用多级熔断器,可降低开断过程的能量损失。缩短熔断器的熔断时间,达到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熔断器 并联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超声换能器线圈设计与提高换能效率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范吉志 吴运新 +2 位作者 石文泽 龚海 谭良辰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4,共6页
提出了一种提高电磁超声换能器EMAT(Electromagnetic Acoustic Transducer)换能效率的方法,首先,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建立了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激发探头有限元模型,然后研究了电磁超声换能器中双层叠加螺旋线圈的基板厚度、铜箔... 提出了一种提高电磁超声换能器EMAT(Electromagnetic Acoustic Transducer)换能效率的方法,首先,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建立了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激发探头有限元模型,然后研究了电磁超声换能器中双层叠加螺旋线圈的基板厚度、铜箔厚度以及提离距离对换能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基板厚度以及提离距离,增加线圈铜箔厚度可以提高EMAT换能效率。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仿真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超声能器 有限元 螺旋线圈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仰拱及基底能量桩热致应力与换热效率现场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达 孔纲强 +3 位作者 季伟伟 王成龙 王忠涛 杨庆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129,共9页
依托黄土塬区银川—西安高铁驿马一号隧道工程,在隧道仰拱和基底桩基内埋设换热管,搭建能源隧道仰拱-基底能量桩联合热泵系统,实测不同进口温度作用下换热管的进出口水温、隧道仰拱结构和基底桩基的温度、热致应力,探讨黄土塬区隧道仰... 依托黄土塬区银川—西安高铁驿马一号隧道工程,在隧道仰拱和基底桩基内埋设换热管,搭建能源隧道仰拱-基底能量桩联合热泵系统,实测不同进口温度作用下换热管的进出口水温、隧道仰拱结构和基底桩基的温度、热致应力,探讨黄土塬区隧道仰拱结构及基底桩基的换热效率、热力响应特性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现场特定条件下,进口温度与初始地温差值分别为4.7℃和14.7℃时,隧道仰拱结构温度升幅分别约为3.8℃和11.4℃,热致轴向应力分别为3.13 MPa和13.86 MPa,热致环向应力分别为2.85 MPa和9.93 MPa,隧道仰拱换热效率分别约为7.86 W·m^(-1)和24.15 W·m^(-1);单位温升条件下热致轴向应力和热致环向应力分别为0.44 MPa·℃^(-1)和0.35 MPa·℃^(-1);恒功率运行下仰拱基底能量桩换热效率随进口温度与初始地温差值的变化近乎为一条斜率k=4.1过原点的直线,换热效率维持在50~70 W·m^(-1)之间,与常规能量桩的换热效率规律基本一致;桩基周围土体的力学性质受能量桩运行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仰拱 桩基 黄土塬区 热致应力 效率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深条件下含承台能量桩基础换热效率及热力响应现场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玉 孔纲强 +2 位作者 孟永东 王乐华 刘红程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98,共8页
依托埋深条件下低承台2×2群桩基础,在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绑扎换热管形成能量桩,布置振弦式应变计/温度计以测试桩身温度及热致应变。开展恒定水温(35℃)输入情况下,单根能量桩运行对邻近桩基、承台的热力响应特性试验;实测进/出口... 依托埋深条件下低承台2×2群桩基础,在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绑扎换热管形成能量桩,布置振弦式应变计/温度计以测试桩身温度及热致应变。开展恒定水温(35℃)输入情况下,单根能量桩运行对邻近桩基、承台的热力响应特性试验;实测进/出口水温随时间变化、桩身热致应变等变化规律,分析埋深条件对单根能量桩的换热效率及其对承台和邻近桩体热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无埋深条件下的换热效率、热力响应特性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3 m埋深条件下的换热效率为2.65 kW,较无埋深条件下提升了约68%,体现出上覆回填土存在一定的持热能力;有/无埋深条件下,桩身热致应力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桩身中部及桩顶,分别为1.66 MPa和2.14 MPa;随加热过程的进行,桩端阻力呈现先增大后逐渐下降至稳定值的变化趋势,在加热24 h后达到最大值约20 kPa,与进/出口温度差变化趋势一致;有/无埋深条件下承台在加热工况均出现了细微的差异变形,在设计承台能量桩结构时应给予一定的考虑;有/无埋深条件下承台最大热致应力值分别为0.65 MPa和2.34 MPa,对应的最大温度升幅分别为3.6℃和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基础埋深 效率 热力响应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速对桩-筏基础中能量桩换热效率与热力耦合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任融 孔纲强 +1 位作者 杨庆 孙广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64-270,298,共8页
能量桩是一种承担上部建筑荷载并传递浅层地温能的新型桩基技术,其换热效率和附加温度应力是该技术的两个关键性科学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单根能量桩的热力耦合特性,对于桩-筏基础中能量桩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桩-筏基础,开展不同... 能量桩是一种承担上部建筑荷载并传递浅层地温能的新型桩基技术,其换热效率和附加温度应力是该技术的两个关键性科学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单根能量桩的热力耦合特性,对于桩-筏基础中能量桩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桩-筏基础,开展不同换热液流速下单根3U型埋管能量桩换热效率和热力耦合特性现场试验,在实测制冷工况下研究能量桩桩体温度与应力、筏板温度与变形的变化规律,探讨入口流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文中试验条件和制冷工况下能量桩在0.8、0.4、0.2 m/s三种流速下的换热效率分别为75.0、82.5、63.8 W/m;能量桩受筏板约束影响,在桩顶处产生最大约束拉应力,约为38.9 kPa,筏板下侧产生的最大约束拉应力约为47.2 kPa;随着流速逐渐降低,桩体温度小幅回升,桩身约束拉应力值减小;短期制冷工况对筏板温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筏基础 能量桩 流速 效率 热力耦合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