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能源汽车高速电机定子换位绕组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永喜 蔡蔚 +5 位作者 赵慧超 王斯博 孙明冲 龚海桂 郭守仑 厉锐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95,共11页
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卡绕组永磁电机在高速运行时绕组交流损耗过高的问题,以6极54槽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绕组交流损耗换位绕组技术研究。首先,基于槽内绕组交流损耗分布特征,提出了对靠近槽口处的导体进行端部扭转换位... 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卡绕组永磁电机在高速运行时绕组交流损耗过高的问题,以6极54槽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绕组交流损耗换位绕组技术研究。首先,基于槽内绕组交流损耗分布特征,提出了对靠近槽口处的导体进行端部扭转换位的方法。对比绕组槽内换位的方式,证明了端部扭转换位方法可实现对绕组交流损耗的有效抑制。其次,研究了槽型尺寸及导体尺寸参数等对于换位绕组交流损耗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换位绕组优化方案。最后,利用有限元(FEA)法,综合对比换位绕组与原发卡绕组的效率分布特性与整车循环工况效率。研究表明,换位绕组方案在不影响循环工况(CLTC)效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电机高速区的交流损耗问题,为解决新能源汽车高速电机绕组交流损耗问题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永磁同步电机 高速电机 绕组交流损耗抑制 换位绕组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动电机换位连续波绕组及其交流损耗分析
2
作者 边旭 景冠睿 +1 位作者 李雪 梁艳萍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针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现有技术中扁线发卡绕组焊点较多以及在高频时绕组交流损耗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既能完全消除焊点又能有效抑制高频时交流损耗的新型换位连续波绕组结构。首先,基于传统发卡绕组结构,分析了多股发卡股线间的环流... 针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现有技术中扁线发卡绕组焊点较多以及在高频时绕组交流损耗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既能完全消除焊点又能有效抑制高频时交流损耗的新型换位连续波绕组结构。首先,基于传统发卡绕组结构,分析了多股发卡股线间的环流产生机理,提出一种既能消除焊点又能有效抑制环流损耗产生的新型换位连续波绕组结构。其次,建立换位连续波绕组两端部等效三维计算模型,能够在考虑两侧端部各股线实际端部结构的情况下精确计算各股线端部漏感。最后,利用场路耦合二维有限元法,对比换位连续波绕组与发卡绕组在不同工况下各项损耗,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相较于发卡绕组,新型换位连续波绕组结构能够完全消除焊点,且在额定与高速运行工况下均能有效抑制交流损耗,最高转速时绕组交流损耗下降4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电机 连续波绕组 换位绕组 交流损耗分析 场路耦合 绕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低交流损耗定子绕组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斯博 孙明冲 +5 位作者 龚海桂 杨永喜 蔡蔚 谢颖 尚静 郭守仑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6,共12页
扁线电机的绕组交流损耗随着转速升高急剧增大,给电机运行效率与温升特性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以车用高速扁线电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发卡绕组、槽内换位、连续波绕组和端部扭转换位等方案不同绕组拓扑结构的交直流损耗特性,综合考虑... 扁线电机的绕组交流损耗随着转速升高急剧增大,给电机运行效率与温升特性带来极大影响。本文以车用高速扁线电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发卡绕组、槽内换位、连续波绕组和端部扭转换位等方案不同绕组拓扑结构的交直流损耗特性,综合考虑选定端部扭转换位绕组作为优选方案。通过加工试制原理验证样机,证明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并基于端部扭转换位绕组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绕组换位引起的定子槽满率下降问题,提出了基于定子阶梯槽型的优化思路。最后,以车用电机全运行速域内的效率分布特性为基准,对比分析了阶梯槽端部扭转换位方案、端部扭转换位方案和发卡绕组方案的效率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与端部扭转换位方案相比,阶梯槽端部扭转换位方案高速运行时的效率提升约0.2%到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机 定子绕组 交直流电阻 交流损耗分析 换位绕组 效率M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机定子散嵌线绕组换位对环流损耗的抑制分析
4
作者 杨清宇 郭云珺 +1 位作者 姜亚鹏 何竞雄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57-62,共6页
定子绕组铜耗是高速永磁电机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多根并绕的散嵌线绕组,由于各导线所处的漏磁场不同,导致感应出的电压也不同,从而会在导线之间形成环流,所带来的额外交流附加铜耗已成为限制该类电机功率密度以及效率提高的主要因... 定子绕组铜耗是高速永磁电机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多根并绕的散嵌线绕组,由于各导线所处的漏磁场不同,导致感应出的电压也不同,从而会在导线之间形成环流,所带来的额外交流附加铜耗已成为限制该类电机功率密度以及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并绕导线间由于环流引起的不同股线之间电流不均展开研究,通过绕组端部换位的方式实现了对绕组环流损耗的抑制,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了环流抑制分析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电机 环流损耗 绕组换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绕组布置方式对高频变压器漏磁场和电磁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彬 梁旭 +3 位作者 肖乔莎 刘子怡 张楠 詹东博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2,共8页
绕组交叉换位对高频变压器漏磁场影响很大,进而对绕组电磁力产生影响。为了明确不同交叉换位结构对高频变压器漏磁场和电磁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文中首先对无交叉换位、部分交叉换位和完全交叉换位方式下高频变压器的导体... 绕组交叉换位对高频变压器漏磁场影响很大,进而对绕组电磁力产生影响。为了明确不同交叉换位结构对高频变压器漏磁场和电磁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文中首先对无交叉换位、部分交叉换位和完全交叉换位方式下高频变压器的导体区域电流密度、铁心窗口区域漏磁场强度进行计算,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然后,计算了不同绕组布置方式下的绕组电磁力。结果表明:部分交叉换位后邻近效应削弱,漏磁场强度和电磁力降低一半,完全交叉换位后邻近效应几乎全部消除,漏磁场强度和电磁力为无交叉换位时的1/4。上述工作为高频变压器绕组结构设计和提升绕组抗变形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变压器 绕组交叉换位 漏磁场 电磁力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转器-电容模型的变压器漏感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勃 任小永 陈乾宏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3,共5页
回转器-电容模型是一种较新的描述磁性元件的电路模型。本文根据能量相等的基本原理推导变压器漏感在回转器-电容模型中的表现形式。文中具体给出了几种典型变压器的漏感能量求法,并对应回转器-电容模型给出了表征漏磁通的漏磁导电容值... 回转器-电容模型是一种较新的描述磁性元件的电路模型。本文根据能量相等的基本原理推导变压器漏感在回转器-电容模型中的表现形式。文中具体给出了几种典型变压器的漏感能量求法,并对应回转器-电容模型给出了表征漏磁通的漏磁导电容值的求法;讨论了变压器绕组采用交错换位绕法后漏磁通发生的变化。通过一个立式变压器、平面变压器验证了漏磁导电容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器-电容模型 漏感 漏磁导电容 平面变压器 交错换位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冷水轮发电机定子冷却结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贺景运 边旭 梁艳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1-119,共9页
为改善空冷水轮发电机的通风冷却效果,研究了电机定子冷却结构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以一台250 MW空冷水轮发电机为例,考虑定子绕组换位、槽钢、槽楔形状和各通风沟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构建了定子流固耦合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数... 为改善空冷水轮发电机的通风冷却效果,研究了电机定子冷却结构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以一台250 MW空冷水轮发电机为例,考虑定子绕组换位、槽钢、槽楔形状和各通风沟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构建了定子流固耦合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法计算了每根股线的损耗;基于流体传热理论和定子温升特点,通过改变电机内定子铁心和通风沟的结构尺寸,提出了3种定子冷却结构;对比不同结构下求解区域内流体场和温度场,给出了电机定子最优的冷却结构。最后,通过实验对建模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通风沟轴向长度,铁心段轴向长度对定子槽内绕组温升影响更大,合理调整电机定子通风沟和铁心段的数量和轴向长度,可有效降低槽内换位绕组的最高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水轮发电机 冷却结构 换位绕组 流体场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